32. 习惯是后天培养的
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基础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
——[俄国]乌申斯基
人类是一种高智能生物,以异常复杂的社会的生活方式生活着。一个人生下来以后,除了觅食、吞咽等本能反应以外,其他的一切行为都得通过学习获得。事实上,孩子后来几乎所有的行为动作都是有意无意学会的,如吃饭、走路、睡觉、穿衣、说话、刷牙、洗澡、看书、待人接物等。当孩子学会某些行为,并且通过反复练习,已经熟练了该种行为,不需要用心想就会做此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成了孩子的一种习惯。
人类是习惯的动物,一旦习惯形成,人们的行为会受到习惯的支配。要想改变已经养成的习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曾经与坏习惯做斗争而失败的经历。
如果孩子从小养成了勤奋、做事认真、爱学习的好习惯,那么要开展家庭教育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了!否则,如果孩子沾染了种种恶习,父母就要为如何改变孩子的坏习惯而伤透脑筋,并且往往收效甚微。因此,父母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而不要等到孩子长大后再来抱怨和指责。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父母就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的习惯。这里所说的良好习惯,包括行为习惯和精神习惯两个层面:
⑴孩子的行为习惯。
父母从小就应教育孩子举止优雅,包括站立、坐姿、走路、跑步、穿衣、吃饭、睡觉、刷牙、洗脸等。这类动作都是有正确标准的,如站如松、坐如钟……父母要耐心的教导和训练,帮助孩子把动作做标准。这方面的训练要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例如,在孩子刚开始学爬行时,就应该耐心的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让孩子能干净利落、敏捷迅速地做各种动作。
此外,父母还要从小训练孩子待人接物的方法。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养成了待人彬彬有礼的习惯,那么他在长大后就能在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中游刃有余、应付自如。父母可以通过身教和言教等方式,把怎样对待父母、怎样对待兄弟姐妹、怎样对待叔叔阿姨、怎样对待同学朋友、怎样对待老师、怎样对待陌生人、怎样对待自己等正确的方法教给孩子,训练孩子学会如何与人相处。这样他才能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并且通过与人互动来获得别人的认同,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观念。
⑵孩子的精神习惯。
人类是有理性的动物,我们每天要用自己的大脑对我们外界的世界进行思考加工,并且根据思考加工的结果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样如果我们的思考方法是正确的,那我们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指导我们正确的行动;如果我们思考的方法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错误的结论指导下来行动,必然使我们遇到挫折和失败。因此,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人教会他正确地思考,那几乎是灾难性的。
要想让孩子的将来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父母从小就要帮助、引导孩子养成卓越的思维习惯。例如,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这样孩子在给予别人帮助时,他会感到自己有价值而非常快乐;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不怕困难的习惯,这样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在内心里渴望战胜困难后带来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样他就会勇敢地迎困难而上,而不是采取惧怕和逃避的消极态度;培养孩子养成看问题的“阳光”思维习惯,他总能找到事情好的一面,而淡化事情对他不利的一面,这样他会越来越自信;培养孩子养成负责任的思维习惯,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他总能从自己的角度去找原因,然后努力寻求自我改正和自我超越,而不会把责任推给别人或客观条件;培养孩子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这样孩子会尝试着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在与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父母要教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习惯,这样,孩子在长大后能够正确地思考他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学习、友谊、爱情、金钱、家庭等),从而做出符合客观规律和社会规范的行为来,因此他也能得到他想要达到的结果。
点石成金: 修正孩子的缺陷
每个孩子都会有弱点,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弱点,让孩子学会改变自己。父母可以对孩子进行分析,看看制约孩子目前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然后进行调整。
⑴如果孩子缺乏专业技能。就需要提供条件督促孩子充电,加强自身素质的学习和提高。
⑵如果孩子的性格不够开朗。江山能改,人的性格也能改变,父母应教育孩子要开阔心胸,拥有阳光心态,这将改变孩子的人生,让孩子的未来更加幸福。
⑶如果孩子缺乏良好的合作精神。父母给孩子讲述合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改变观念,才能改变人生。
⑷如果孩子缺乏有效组织手段。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些管理方面的书籍,还可以带孩子去听一些管理课程。如果父母有从事领导工作的朋友,可以带孩子去拜访他们,让孩子从别人那里学到相应的管理经验。
33. 好习惯能主宰人的一生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我们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英国]培根
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了他的日常行为,而他的日常行为则决定了他一生的成就。良好习惯是一个人快速成功的重要保证。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父母的协助、引导和监督之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在年幼时养成的习惯将决定孩子的性格,进而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的教育研究,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杰出的成就,良好习惯是最重要的原因。英国诗人德莱敦也说过:“首先我们培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培养出了我们。”也就是说,首先我们要养成一个好习惯,然后让好习惯来成就我们。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终身受益,不良的习惯则会让人终身受害。
恰科是法国一位大银行家,从小就养成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非常认真的好习惯。恰科年轻时,立志在银行界谋职。一开始,他就到一家最好的银行去求职,结果连连碰壁。但恰科从不气馁,仍然继续追求。后来,他再次来到这家银行,直接找到董事长,然而他与董事长一见面,就被拒绝了。这已经是他第五十二次遭到拒绝了。当恰科沮丧地走出银行时,看到银行大门前的地面上有一根大头针,就弯下腰把它捡了起来,以免伤人。恰科的这个动作正巧被董事长看到了。董事长觉得这样细致认真的人,实在是个难得的银行人才,所以当即改变主意,决定聘用他。第二天,恰科便收到了银行的录用通知书。
再来看另外一个故事:
北京一家外资企业招工,报酬丰厚,要求也非常严格。有一个高学历的年轻人一路过关斩将,差一点就如愿以偿了。最后一关是总经理面试。总经理说:“我有点急事,你先等我10分钟。”总经理走后,这个年轻人好奇地走到老板的大办公桌前,随意翻看着桌子上的文件和来信。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宣布说:“面试已经结束了,非常遗憾,你没有被录取。”这个年轻人大惑不解:“面试还没开始呢!”总经理说:“我刚刚离开期间你的表现,就是面试。本公司不能录取随便翻阅领导人文件的人。”年轻人傻了。因为从小到大,他就养成了随意翻看他人东西的习惯,并且从来没有人告诉他这是一个坏习惯。
这两个事例说明个人习惯不同,人的机遇也就不同。
一个人的习惯决定着他的未来。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拥有良好个人习惯。正是这种好的个人习惯,帮助他们开发出更多的潜能。优秀的能力,良好的个性都是在习惯中获得的;没有好的个人习惯,就没有相对应的优秀能力和性格特点。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主题为“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在会议期间有人问其中一位获奖者:“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家长和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经这样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养成,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是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最佳途径。
点石成金: 阻碍成功的十大不良习惯
如果发现您的孩子符合以下不良习惯中的一种或几种,就应该马上帮助孩子改变:
⑴不守时,常常会迟到;
⑵不守诺言;
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
⑷不懂得尊重他人观点,对父母和老师有抵触情绪;
⑸缺乏爱心,当别人有困难时袖手旁观;
⑹做事马虎,忽视细节;
⑺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打电话时吃东西;
⑻说话时表情不自然,并且使用不恰当的肢体,紧张健忘;
⑼字迹不工整、错字别字连篇;
⑽不遵守社会公德。
34.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一旦孩子认为他的观点有价值,那么他自然而然就感到了自身的价值,他的独立意识将越来越强。
——[美国]迪伦·伯德
父母不可能永远跟在孩子们身边。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会,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要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分辨是非,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曾对1500名超常儿童进行长期的密切观察,在30年后,他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相比,发现他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品格。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仅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独立性、自制力、坚韧性等良好的品质。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研究会曾经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大城市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开展了一项有关幼儿独立性的调查。这次调查选择了4464名3~7岁幼儿的父母,调查内容为:家庭教育状况、父母教育观念与行为、父母对孩子的评价、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幼儿个性发展现状、家庭教育基础和环境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3岁时自己穿衣服的比例为25%,到6岁时也只有45%的孩子自己穿衣服。有21%的3岁幼儿不愿自己穿衣服的比例,到6岁时,这一比例仍然有11%。
实际上,孩子在2岁时就开始有自己穿衣服的愿望和能力了,到3岁就应该能够独立穿衣服了。而在中国,竟然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到了6岁仍不愿自己穿衣服。
另外,有很大一部分显示儿童独立性的指标,没有随儿童年龄的变化而有明显的差别。无论3岁还是6岁,有主见的儿童都在40%左右,而不太有主见的则在8%左右;当儿童做事的时候,3~6岁有20%左右,就算自己可以干,也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帮助;不希望得到父母帮助的,只占全体儿童的8%,并且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而略有下降;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半左右的孩子都要求别人帮助,基本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此外,20%左右的儿童3岁的时候经常哭,到了6岁仍然是这样。
这项调查显示,我国家庭教育中父母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意识严重不足,对孩子包办太多,这就造成了孩子没有独立意识,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据记载有一位研究生从小到大都没有参加过任何家务劳动,生活上的大事小事都是父母照料的,在出国留学后,由于日常生活锁事无法自理,竟然因此而陷入极度的神经衰弱,无奈之下只好放弃出国深造的大好机会。
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女博士曾经这样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父母承担着让孩子从父母身边分离出去的任务,父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离开父母以后能够很好的成长。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呢?
⑴父母要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指出:当儿童独自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他们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会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所以,我们必须珍惜孩子的独立意识,让他们去独自完成能够自己完成的事。父母只需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支持就可以了,而不要替他们去做。
很多父母习惯于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思维为孩子指明方向,告诉孩子要如何去做,而不让孩子亲身进行体验。事实上,为孩子们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的积极主动性的最大打击。因为那样做不仅使他们失去了实践的机会,而且也使他们失去了自信和勇气,从而滋养了孩子依赖的心理。
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告诉家长,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对孩子照顾得过于无微不至,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而且,父母习惯于包办代替,容易引来孩子的不满,不利于亲子关系。有些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调查,该项调查发现:社会中亲子之间的纠纷,主要来源于孩子过分依赖家长,让家长力不从心,而孩子则因某些要求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而埋怨家长无能。从小就习惯所有事情都靠父母的孩子,长大后自立自理能力都会非常差,遇到事情总会先想到要父母帮忙。但是随着孩子的需求和家长的能力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家长与孩子间的不满和怨言就会不断增多,甚至会出现各种纠纷和冲突。
其实,孩子的能力总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只要父母充分相信孩子,放开手让孩子去做,他们不一定会做不好。即使做不好,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只有犯错误,才能得以成长。
⑵正确对待孩子的“抬杠”行为。
有时,父母让孩子这样,可他偏要那样。这时候,一些父母就会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心里想:“我把你养这么大,现在翅膀硬了,敢不听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