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一生的哈佛创意课
7853200000036

第36章 走进创意魔法训练营,掀起思维大风暴(9)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看你如何看待它。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能将这些缺点转化为优势,将优势好好地发挥出来。例如:有些人过于急躁,是不是因为他个性比较积极?有些人下决策比较慢,是否因为他比较谨慎?换个角度,也许我们会有不同的想法,就如同在文中的挑水夫一般,利用破水桶会漏水的特性,将它用来灌溉花草,使主人的餐桌上增添了色彩。

逆向思维有悖于通常人们的习惯,而正是这一特点,使得许多靠正常思维不能或是难于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一些正常思维虽能解决的问题,在它的参与下,过程可以大大简化,效率可以成倍提高。

思维风暴

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请问还剩几只?

答案:不确定。

请看下面的分析:

“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枪声有多大?”

“80~100分贝。”

“那就是说会振得耳朵疼?”

“是。”

“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不犯法。”

“你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了?”

“确定。”老师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OK,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子?”

“没有。”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

“没有。”

“边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鸟?”

“没有。”

“有没有残疾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没有。”

“打鸟人的眼有没有花?保证是看到了10只?”

“没有花,就10只。”

老师已经满头大汗,且下课铃响了,但学生还在问:“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鸟?”

“都怕死。”

“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

“不会。”

“所有的鸟都可以自由活动吗?”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学生满怀信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有掉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第二十八课 联想思维训练

什么是联想思维

联想是什么呢?普通心理学认为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不仅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回忆、推理、创意的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新的创意都来自于人们的联想。

所谓联想思维,就是人们通过一件事情的触发而迁移(想)到另一件或另一些事情上的思维。联想能够克服两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差距,并在另一种意义上把它们联结起来,由此可以产生一种新颖的思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任何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一般最多经过4~5步的联想即可将它们建立起联系。比如“木质”与“皮球”这两个离得很远的概念,可以联想为: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从“木质”到“皮球”的联想,“皮球”就是联想的终点,这是属于一种定向联想,它在创意发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作为创意思维本身来说,它更加提倡思想奔放、毫无拘束地自由联想。这样的自由联想,可以通过相似、对比和接近联想的多次重复交叉而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继而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和触类旁通。

联想思维的训练

训练一:概念联想式训练法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描述,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思维单元,而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见关系,这就为开展概念联想法创造了条件。

训练二:接近联想法

所谓接近联想,就是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接近的事物之间形成联想。由于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形式,所以时间上接近的事物,总是和空间上接近的事物相互联系着的,反之亦然。例如:

一提起火烧赤壁,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三国演义》、周瑜、曹操等。因为,他们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近因素。如果提起火烧圆明园,人们则会联想到八国联军、慈禧太后等。门捷列夫也正是应用这种接近联想,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并制成元素周期表。他认为,化学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性可按一定次序排列,按次序排列的元素经过一定的间隔(周期),它们的某些主要属性就会重复出现。而在每一间隔范围内一定的属性是逐渐变化的,如果这种逐渐性为突然的跳跃所中断,那就一定应该有个未知的元素存在,来填补这个空位。门捷列夫靠上述接近联想(空间接近),提出了关于元素周期的大胆设想。后来,经过实验验证和理论计算,证实了这种设想是正确的。

训练三:对比联想法

即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跟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感知的联想方法。

例如:由黑想到白,由大想到小,由水想到火,由黑暗想到光明,由温暖想到寒冷等。这里列出的每对事物既有共性,又具有个性。比如黑与白是两种相反的色彩,但它们的共性又都是颜色。

对比联想又可分为下列几种。

1.从属性的对立角度进行对比联想

日本的中田藤三郎关于圆珠笔的改进就是从属性对立的角度进行思考才获得成功的。1945年圆珠笔问世,大约写20万字后就漏油,改进后制成的圆珠笔,书写20万字后,恰好油被使用完,就可以把圆珠笔扔掉。这里就运用了对比联想法。

2.从优缺点角度进行对比联想

发明者在从事发明设计时,既看到优点、长处,又要想到缺点、短处,反之亦然。

铜的氢脆现象使铜器件产生缝隙,令人讨厌。可是有人却偏偏把它看成是优点加以利用,这就是制造铜粉技术的发明。用机械粉碎法制铜粉相当困难,在粉碎铜屑时,铜屑总是变成箔状。而如果把铜置于氢气流中,加热到500℃~600℃,时间为1~2小时,使铜屑充分氢脆,再经球磨机粉碎,那么,合格铜粉就制成了。

3.从结构颠倒角度进行对比联想

从空间考虑,对前后、左右、上下、大小的结构,颠倒着进行联想。例如,中国的数学家史丰收就擅长运用此种对比联想。一般人进行数学运算都是从右至左、从小到大进行运算,史丰收运用对比联想,反其道而行之,从左至右、从大到小来进行运算,运算速度大大加快。

又如,日本索尼公司的工程师,运用对比联想,由大彩电开始进行对比联想,制成薄型袖珍电视机,显像管只有16.5毫米。

4.从物态变化角度进行对比联想

即看到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时,联想与之相反的变化。

18世纪,拉瓦把金刚石煅烧成二氧化碳的实验,证明了金刚石的成分是碳。1799年,摩尔沃成功地把金刚石转化为石墨。金刚石既然能够转变为石墨,用对比联想来考虑,那么反过来石墨能不能转变成金刚石呢?后来终于用石墨制成了金刚石。

训练四:相似联想法

相似联想就是“在性质上或形式上相似的事物之间所形成的联想”。又可称类似联想,这种联想也可运用到创意发明过程中来。

1957年,苏联运用相似联想法,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通讯卫星,这颗卫星就是世界上第一艘太空船。

我国著名思维学家张光鉴先生认为:“大至宇宙星系之间,小至每个原子运动形式都存在着大量的相似之处。”因此,相似思维是普遍存在的,它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客观世界到处是相似的痕迹和联系。即使人类科学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都如同史学家惊叹的那样,“呈现着惊人的相似”。比如,大多数的民族都不约而同地经历过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社会形态都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

此外,许多理论和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人们也常常使用相似联想进行创意活动。例如,人们由于蒸汽推动壶盖运动产生的相似联想而发明了蒸汽机。人们又把蒸汽机装在车上出现了火车,装在船上出现了轮船,用蒸汽机带动纺织机,出现了动力纺织机,装在动力厂发出了强大的电力,使生产力为之飞跃发展,从而出现了文明史上最有意义的一次产业革命运动等。

训练五:自由联想法

这是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一种不受任何限制的联想。这种联想成功的概率比较低,大都能产生许多出奇的设想,但往往难以成功,可有时也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创意效果。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就曾从自由联想中,发现了微生物。

那是1675年的一天,天上下着细雨,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眼睛累得酸痛,便走到屋檐下休息。他看着那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的雨,思考着刚才观察的结果,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在这清洁透明的雨水里,会不会有什么东西呢?于是,他拿起滴管取来一些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没想到,竟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在显微镜下游动。他高兴极了,但他并不轻信刚才看到的结果。过几天后,他再接雨水观察,又发现了许多“小动物”,于是,他又广泛地观察,发现“小动物”在地上有,空气里也有,到处都有,只是不同的地方“小动物”的形状不同。活动方式不同而已罢了。

列文虎克发现的这些“小动物”,就是微生物。这一发现,打开了自然界一扇神秘的窗户,揭示了生命的新篇章。列文虎克正是通过自由联想而获得这一发现的。

训练六:强制联想法

它是与自由联想相对而言的,是对事物有限制的联想。这限制包括同义、反义、部分和整体等规则。一般的创意活动,都鼓励自由联想,这样可以引起联想的连锁反应,容易产生大量的创意设想。不过,具体要解决某一个问题,有目的地去发展某种产品,也可采用强制联想,让人们集中全部精力,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去进行联想,也能有所发明和创意。在创意活动中,这类创意发明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

以“什么是创意思维”这个问题为例,我们用螺旋形贝壳来当做思考的相似物,做强制性的相似联想。

上面就是螺旋形贝壳的特性,引发我们对“什么是创意思维”这个问题产生的一些新的领悟。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是明显的,哪些是相似的,哪些是新观念。

训练七:焦点串想法

还可围绕“焦点”进行串想。所谓串想,就是按照某一种思路为“轴心”,将苦干想象活动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有过程的,并且是动态(发展)的思维活动。

在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时,可清楚地看到上述思维技法的应用。爱因斯坦在作了大量的基础准备、理论积累之后,运用串想思维技巧进行了他的理论创意。他是这样进行串想的:

首先,他想象在所有相互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系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相同的(即光速的不变性)。接着,他又想象在所有相互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系中,自然定律都是相同的。于是,最后他就想象到光线在引力场中会发生弯曲。就这样,在一系列丰富的联想之后,爱因斯坦再把各种联想有机地“串联”起来,揭示出宇宙发展的最深刻的逻辑关系,并由此创立了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思维活动,正是表现了一个完整的联想思维过程。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只有不断使自己的思维从已存在的一点出发,或从已知事物的相似点、相近点或相反点出发,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新的看法,世界由此才会得以前进。

联想的方法是很多的,我们还可以从对象的因果联系上去进行联想,也可依据事物的同类原则去进行联想,还可以从事物之间的相关特性去进行联想。各种各样的联想方法都是可以产生出创意设想的。这里的关键不是运用哪一种联想方法,而是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进行什么创意,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或者什么样的预期目的都没有,只是想有所创意发明。对此,哈佛大学创意课指出,应根据各自的不同要求和想法,有意地或无意地去进行联想,从联想产生的设想中去获得创意成功。

思维风暴

1.通过联想把下列词语联系起来。

①鸟——书;

②铁——月饼;

③纸——土;

④树——皮球;

⑤战争——火星。

2.作一下这种练习。

在你每天坐车上班或回家的时候,坐在车里,想象一下你回家的路线的平面图。在你的脑子里出现一幅地图。你还可以想象如果你此时正在直升机里,你在空中看到的这幅图是什么样子的。在你的脑海中把这幅图想象出来。注意方向的转化和你所熟悉的路边的沿标。到家或者到单位以后,把你头脑中的这幅图在纸上,然后把这幅图和真正的地图相比较,如果你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好的话,你画出来的图应该和真正的地图差不多。

第二十九课 归纳思维训练

什么是归纳思维

奥地利医生彼得在看儿子睡觉时,忽然发现儿子的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正做着一个梦。

彼得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于是,他把儿子当成了“试验品”:每当儿子睡觉时,他便守在旁边。一旦发现儿子的眼珠子转动,就叫醒儿子,儿子总是说做了一个梦。

彼得又仔细地观察他的妻子,后来又观察了邻居,观察了他的病人,都发现同样的情况。因此,他写出了论文,指出人睡觉时眼珠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

他的论文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注意。

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这种用直接观察所取得的结果和今天用脑电波的测试数据是相吻合的。

“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这个结论当时是怎样得来的呢?是这位奥地利医生观察了儿子、妻子、邻居及病人等个别现象后归纳分析得出来的:

儿子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妻子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邻居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