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一生的哈佛创意课
7853200000019

第19章 突破思维定势,启动创意潜能的引擎(10)

其实,超常思维和创意思维在概念上有着一定的差别,超常思维可以给你带来一定的灵感,而创意思维却可以让你在冥冥之中“豁然开朗”。也许超常思维就是创意思维的“前身”吧?没有超常思维,就谈不上创意思维,而创意思维却是在超常思维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能够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的综合思维形式。

不仅如此,创意思维需要一个人经历一定的训练才能够拥有,它有时候需要一个人对事物的正确理解,需要勇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精神,需要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

没有人是天生就能够发明和创意的,有的人天生头脑聪明,有的人却不是,因为这是智商的差别,而天生聪明的人不一定是天生的发明家,天生”笨”的人未必不能够成大器。关键在于,你能够认识自己的本质吗?你能够开发自己的潜能吗?

哈佛大学创意课指出,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是发挥超常思维的前提条件,但是能够正确地开发自己的潜能,通过自己对事物的多方面理解,然后对事物进行归纳性的总结,在此基础上,你就可以创意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许多行为科学家在研究成功的企业家的时候几乎同时发现了这样的一个“特殊”现象:几乎大多数企业家并不是天资聪颖,而是他们有另外的一种本能,一种潜在的本能,那就是卡耐基成功学里所提出的“情商”。一个智商很高的人,不一定就是“情商”很高的人。企业的运作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一个人的运作能力,需要一个人对商业市场的特殊敏感力以及把握市场走向的综合的判断力和想象力,而这些能力无形之中就体现了一个人的创意思维形式。因此,许多成功的企业都会有一种属于自己的运作模式,有一套有别于他人的管理方式,这就是因为创意思维的结果。

其实,在很多场合下,通过一个人说话以及对事物的观点和认识,就可以知道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意思维。比如说在一个单位,谁也没有胆量拿自己的领导开玩笑,那样的话,你就小心自己的脚了(给你小鞋穿),但是有一位先生却不然,在单位,他敢于大胆地说话,敢于标新立异,在进单位的第一天就在众目睽睽之下称其领导为“大哥”,而被他称为大哥的人年龄却大他一倍还多。不过,这位先生不但没有受到“压制”,反而在几年以后,被他的大哥相中为“千里马”受到重用,最后在大哥退休的时候接任其职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特殊的场合下,很多时候,由于环境的限制,人们不能大胆说话,不敢提出与别人相反的意见,因为那是“权威”,你如果提出相反的意见,立即会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往往在这个时候,也就会压抑了你灵感的产生,久而久之,也就会把你的许多灵感和创意思维磨灭殆尽,于是你就会随大溜,没有了自己的主张,在关键时候也就不能够展现你的真正本事了,因为你一直只是一味地附庸别人,从没有过自己的独创。

超常思维和创意思维也不是意味着一味地对别人的任何论点的反驳,那样的话就是张狂,自以为是,也就显得一个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太强了。

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人,才能够发挥创意力,因为他在观察和分析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问题或者新的想法,于是他就用不一样的眼光去审视、去研究,就会在超常思维的带领下去突破,去发明或者创造。因此,创意思维是超常思维的结果,是对事物本质的总结与提炼。

有了创意思维,可以将你带向成功的方向,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也就为你的成功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有强烈的创新意愿

创造和幸福是什么关系?创造是力量、自由及幸福的源泉。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把创造看做“快乐的生活”,是“一种根本的快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创造是生活的最大乐趣,幸福寓于创造之中,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什么是生活的最大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寓于与艺术相似的创造性劳动之中,寓于高超的技艺之中。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劳动,他一定会竭尽全力使其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充满美好的东西,生活的伟大、幸福就寓于这种劳动之中。”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创造和幸福的内在联系,说明创造是获得新的幸福的源泉。

为什么说创造是人类获得新的幸福的源泉和动力?我们知道,幸福是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到所追求目标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然而怎样才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要靠劳动、靠工作,靠为事业奋斗。而人们需要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需要的层次是不断提高的,旧的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要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需要,实现人们对幸福的新追求,就要靠创造,创造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以,要深入理解创造和幸福的关系,就必须探讨研究人的需要问题。

美国的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排列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他把自我实现的需求看做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他认为,人都有发展或成长的趋势,成为探索真理的、有创造力的、有美好愿望的人。对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来说,人的其他一切需求都可以看做达到这个终极目的的手段。

马斯洛所说的人的自我实现的需求类似于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发展人的生命力,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因而也是人通过对象化活动实现自我的表现。例如,作家勤于写作,画家乐于绘画,科学家潜心研究,技术工人努力攻克技术难关,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在精神上感受到极大的幸福。而有些人没有崇高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他们就会感到精神空虚,使自己的青春年华虚度。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动物受到自然和机体的限制,因而其需要是狭隘的、有限的。

人因其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需要,就其发展趋势来说是广阔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物质需要的实现将越来越有保证,其结构将趋向丰富化、优质化;人的精神需要将会变得越来越强烈,趋向于大量化、高雅化。

总之,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人的需要不断发展,并不断产生新的需要;而人需要的不断发展和新需要的不断产生又推动着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和新产生的需要,从而把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推向幸福的新境界。

自我实现创意意识

关于创意力,我们以往的理解十分狭隘,就是只注意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是具有非凡的创意力的,所谓“天才的创意力”。我们要强调创意力,就要改变观念,要承认并重视广泛的创意力。因为创意力不是某些“天才”人物和专业人员的特权与专利,而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

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音乐家或发明家,他们的劳动当然是开发了自身的创意的潜能。而一个没上过学、出身贫寒、没从事过什么专业工作的纯粹家庭主妇呢?未必没有创意力。她有可能花很少的钱把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安排料理得相当不错;她可能是个奇妙的厨师,做的饭菜十分美味可口;她可能在处理家务、布置家庭环境方面有许多独到、新颖、精巧之处,这些不就是创意的表现吗?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得具有创意。创意的潜能几乎人人都有,但所有的角色和工作,都可以是有创意的,也可能是没有创意的。

一位心理治疗医生,他从未写过著作,也从未创意出任何新的理论,但他乐于帮助别人去改善他们的生活。他把每一个患者都看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他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和先入为主的框框,他却具有孩子般的天真和杰出的智慧,他能以灵活新颖的方式理解和解决面临的问题,甚至在非常困难的病例上,他都获得了成功。这就证实了他的工作是有创意的。

自我实现的创意力本来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潜能,但主要是心态积极、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显露出来。它通常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洞察力,他们往往能发现新颖的、未加工的、具体的、有个性的东西,正如有些人习惯于注意一般的、抽象的、已经定型成规的东西一样。前者经常生活在真实的自然的世界中,而不像后者总是生活在抽象、概念、期望、信仰和刻板的世界中。我们常常分不清这两个不同世界,把它们混淆起来,还以为有的人有创意力,而另一些人似乎天生就没有创意力。

创意的潜能是人人固有的基本特性,由于许多人总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环境,墨守成规,这就不知不觉地抑制、埋没以致丧失了自己的创意潜能。而另一些人则相反,倾向于求变创新。所以说自我实现创意主要在于心态和人格的积极向上,而不是其成就的大小。有些人之所以缺乏创意力,是由于心态消极而把自己的潜能给埋没了。

有些人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常常为自己的脑子是否够使而感到怀疑。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大脑接受、储存和综合各种信息的潜能是极其巨大的。

人的大脑可以看做电脑,因为电脑和人脑一样,能够吸收、储存和运行大量的信息,但人脑的功能却比现在任何最先进的电脑强大得多。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大脑智力研究所的一些专家认为,人的大脑功能实际上是无限的。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碍着我们充分利用大脑如此巨大的潜能呢?关键就是我们还没有学会给自己编排解决一系列问题的程序,也就是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积极的心理态度。如果我们把大脑的构造比作电脑,那么心态和意识就是输入的程序。

精神力量对创意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在选择控制自己的情感和与人交流思想感情方面也有巨大的潜能可以开发利用。人的言谈举止、交际水平和心律、血压、消化器官运动以及脑电波都可以受到精神力量的控制和影响。比如有的人不幸患了不治之症,身离黄泉路不远,但一旦心态积极和精神振作,决心与病魔斗争,该干什么就专心致志干什么,最后竟能创造出奇迹。正因为这类事例世界各国都有,并有案可查,科学家们才会预言: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人体有能力使自身再生。这不是指医学手段的新发展,在人体内更换各种零件,而是指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众所周知的至理名言。然而现代科学研究的新发展认为“生命在于脑运动”,因为人的机体衰老首先是从大脑开始的。

研究表明,每个人长到10岁以后,每10年大约有10%控制高级思维的神经细胞萎缩、死亡。信息的传递速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但这不要紧,如果坚持脑运动和脑营养的供应,则每天又都有新的细胞产生,而且新生的细胞比死亡的细胞还要多。

日本科学家曾经对200名20~80岁的健康人进行跟踪调查。他们发现经常用脑的人到60岁时,思维能力仍然像30岁那样敏捷,而那些30~40岁不愿动脑的人,脑力便加速退化。

美国科学家做了另一项实验,把73位平均年龄在81岁以上的老人分成3组:自觉勤于思考组、思维迟钝组、受人监督组。初级结果是:自觉勤于思考组的血压、记忆力和寿命都达到最佳指标。3年以后,勤于思考组的老人都还健在;思维迟钝组死亡12.5%;而受人监督组有37.5%的人已经死亡。

由此可见,勤于思考、追求事业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奥秘所在。这一点有许多事实可以说明,比如,英国剧作家、社会活动家萧伯纳享年94岁,晚年仍有剧作问世;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坚持用脑到84岁,发明成果1100多项;法国的一位女钢琴家104岁还能登台演奏;著名黑人作家杜波依斯87岁写作《黑色的火焰》,轰动世界;我国著名学者马寅初一生坎坷,由于勤于用脑活到100岁;我国现代气象学的开创者竺可桢,上中学时身体虚弱,还患过肺病,有人断言他活不到20岁,但他一直坚持奋斗,活到84岁,贡献卓著。

哈佛大学创意课指出,一个人只有相信并开发自己的巨大潜能,才会具有超群的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成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学会不要依靠别人,因为一个总是靠别人扶持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你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自己。

自信意识、成功心理就是要我们靠自己!就像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样,也不会有人端着大盘子把幸运和成功送给我们任何一个人。

如果人生交给我们一道难题要求解答,那么它也会同时交给我们解决这道难题的智慧和能力。但这种智慧和能力总是潜藏在我们的生命里,只有当我们自信地去奋斗,自己救自己,它们才会聚集起来,发挥作用。

即便你自身条件不好,身世不幸,但只要你有积极的心态,你就能成为一个成功者和有用的人,你就能交上好运!

不断进行自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