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
7848100000014

第14章 催谷大牛市的政策因素(2)

这一切,正像尚福林所期待的:证监会希望通过这些制度安排,把好证券市场准入关,夯实证券市场的基石。

2003年9月12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大力推动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他要求努力使证券投资基金成为证券市场的中坚力量。

上述问题浮出水面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转轨加新兴已经进入攻坚的时期,一个完善的市场制度体系在管理层的描绘下逐渐清晰。

贯穿2003年股票二级市场的走势就已经初现新兴市场的特征。脱胎换骨的基金摇动着价值投资理念大旗打破了以前纯投机市场的理念框架,2003年年报显示:基金仍然在重仓蓝筹股,作为成熟市场的主要标志之一,长期投资理念正在逐步垦荒中国证券市场,这无疑是持续大牛市的主要基础。应该说,随着股市生产力突破体制性约束,大牛市的曙光已经在中期不远的地方召唤我们。

尚福林的二次讲话

“证券公司规范发展座谈会”于2003年8月12日至13日在京召开,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认真分析证券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起谋改革,谋发展,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切实提高证券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证券公司在新形势下规范发展。

尚福林指出,证券公司正面临着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首先,十六大为资本市场长远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提出了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及一系列与资本市场有关的重要论述,为统一我们对证券市场的认识提供了理论指导,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居民金融财富的迅速增长,为证券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超过了7%。2003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率在非典疫情的情况下仍然保持高速(8.2%),是中国经济保持了连续发展的增长势头。十六大提出了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经济的发展将带动企业大量融资需求,经济结构调整将带来大量企业兼并、重组的财务顾问业务的需求。同时,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了10万亿元,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企业年金、QFII等机构投资者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增加了对多元化投资和新金融产品的需求。这些都为证券公司业务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另外,当前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资本市场的发育滞后、与货币市场的不均衡不仅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也不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利于从总体上改善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结构,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是深化金融改革、改善融资结构、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资本市场的作用提出了新要求,必须按照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观点,全方位地认识资本市场,进一步认识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合理配置资源、推进建立现代企业、促进金融市场均衡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共识。资本市场的实践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都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资本市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需要资本市场提供兼并重组的平台。

9月13日,尚福林再次发表讲话,表示要妥善地解决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使市场更具吸引力。而尚福林甾月3日讲话中最重要的是,未来20年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完善将极大地推动和支撑基金业的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可以使人回想起20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日本的经济腾飞,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就是因为社保资金入市,当然与企业年金的入市也密不可分。美国股市上世纪50年代、日本股市上世纪60年代分别走过跨越式行情,美国股市还走了两段20年左右行情。中国现在所处的机遇与美、日股市当年非常相似,如经济处于高增长的起飞阶段,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逐步深入。但真正的转折点就是社保基金的入市,社保基金的入市真正涵义是将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

这一点在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有了精辟的论述。未来20年中国经济总量要实现翻两番,在此前提下再考虑社保基金的入市,那么,未来20年将上演一波慢牛行情就不难理解。如果更多的投资者能理解这一点,沪深股市就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出现大起大落。如果说资本市场的筹资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证监会主席和其他领导都早已提到,那么资本市场能为投资者创造财富和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则还是第一次。以往在很多人眼里,股市上涨就是投机,股民赚钱就是不劳而获,证监会主席提到资本市场为投资者提供增加财富机会是一个重大的政策信号。这一点在国外已经有过验证,任何一个国家在股市上扬的时候基本上不存在就业问题,而在股市走熊的时候失业问题往往会显现出来。尽管中国经济目前尚处在高速发展期,但由于人口也处在生育高峰,就业问题一直显得比较突出,股市的上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压力。

应该说尚福林的两次讲话对中国资本市场都是有长远的利好作用,政策面将有助于投资者把握正确的投资方向,坚定广大投资者战略性看多中国股市的信心。这个牛市不是一年两年,将是一个20年发展的慢牛历程。尚福林强调的为投资者提供增加财富的机会和创造就业机会,意味着长达数年的牛熊交替将结束,牛市将展开,长期看20年慢牛也将走下去,关键是投资者的信心。

勾勒中国证券未来

2003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国内各大证券报纸的醒目位置刊登出来后,当天股市以长阳驱散长期下跌的阴云。这是继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2003年8月和9月两次重要讲话后又一次长期看多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号,而这一重要的信号则是以中央“红头”文件形式发出的。在这一重要《决定》中,“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的口号更是掷地有声,让在熊市中饱受煎熬的市场信心也为之一振。

回眸过去两年以来,熊市的阴影挥之不去,投资者信心不断流失,整个中国股市的资金基础——民间资金开始被撬动,这一切都归咎于陈旧的制度体系使股市发展遭遇到一个瓶颈时期,也必然使市场经历一个阵痛时期。而《决定》对于中国股市而言绝对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里程碑,是因为“决定”对市场核心制度的缺陷改革和带动股市走出瓶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决定》从市场核心制度的改革、产权改革带来的重组机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几个方面阐述十六大决定对股市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

十六大决定对于市场制度的改革、拓展资金入市渠道、完善市场的层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在《决定》中关于资本市场的发展给予了一次浓墨重彩的描述。正如证券时报所载,《决定》中有专门一条关于促进和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这在涉及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纲领性文件中尚属首次。这是因为,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一定的时期后,作为整个经济的核心部分——资本市场的重要性逐步体现出来。从宏观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融资功能、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而言,发展直接融资尤其是在直接融资中占有最大比例的股票市场,都显得尤其重要。这也和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已经成为中国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所不能承受之重,必须大力推动直接融资有着密切关系。同时,相比容易受到行政影响的银行贷款而言,市场化的直接融资更容易体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为了发展资本市场和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政策要从解决股权分裂,拓宽资金入市渠道和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三个方面着手。

《决定》提出了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论述,标志着中国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发展。这为解决国有股全流通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国外的先例来看,许多西方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以及东欧、中亚等转轨经济国家在处理国有股减持时都是立法先行,大多数国家均是先推出相关的民营化法律,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有股减持创造条件。预期随着将来股权分裂问题解决的逐步展开,整个股市制度将会完成浴火重生的最后一道工序,为市场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保证。

《决定》提出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的口号。强调鼓励符合市场要求的私募基金发展是拓宽市场资金主体——民间资金入市渠道的最重要步骤。预计不久未来基金法的修改可能降低发行主体的门槛,允许投资咨询公司成为基金管理公司的主发起人。这一大胆突破的举措无疑给藏在所谓投资咨询公司后面长期处于灰色地带的私墓基金走出阴霾流出了空间!

在完善资本市场的层次方面,大力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和二板市场的推出将是未来重要的举措。在短期内,这一点对国内的主板可能有一定的资金分流作用。但是,现在市场的主要问题并非是场外资金的缺乏,而是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和入市渠道的不畅通堵住了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通道,在低利息环境下不断增加的银行存款(已经超过十万亿)和整个资本市场资金的缺乏形成鲜明的对比就是明证。只要以上两个问题解决,随着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将会源源涌入的外资和巨大的存款转化为投资的潜力让我们并不会有资金短缺的后顾之忧。

市场制度缺陷和入市渠道不畅是中国股市过去10余年发展中阻碍市场进一步前进的两个关键因素。随着十六大的闭幕和最高层手术刀指向这两点顽疾,中国的制度体系重生,中国股市的发展在轻松跨越这一次瓶颈阶段后将迎来又一个“十年发展”。

产权改革为上市公司的重组提供了宏观背景。在《决定》中提到,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将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随着产权改革和预期国有股全流通脚步的临近,将引发上市公司的大规模资产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组的市场题材和想象空间将异彩纷呈。根据万隆网提供的资料,国外在经济转轨阶段处理国有股减持问题上来看,有选择地进行减持,一般都是减持竞争性行业的国有股,对存在公共利益的民营化企业,采取市场或非市场化的方式尽量保持稳定,并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来进行。所以,如果全流通的大门打开,股权结构清晰、股本较小,属于竞争性和较高市场化程度行业的上市公司,很可能将在这次大潮中先行一步。

同时,在《决定》中提到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推进和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的改革重组。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过程中,这类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也将面临很大的机遇。可以说,在产权改革的大背景下,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资产重组题材将会成为市场发展和股价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

国家鼓励农业的政策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相关的上市公司发展提供想象空间。在《决定》中重点提到的三农问题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将要面对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与中国农业发展的落后状态和农业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不相匹配,农民收入低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关系。而解决这一切的核心就在于农业的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应该说,中国农业面临着产业技术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优质品种在农产品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不符合市场需求,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而《决定》中提到的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正是针对农业目前的落后状况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