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二辑)
7844700000061

第61章 中国企业家的成长路径

2002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显示,被调查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最强的能力分别是:决策能力(61.7%)、组织协调能力(61.6%)、创新能力(33.0%)、知人善任能力(31.8%)、预见能力(29.5%)、市场营销能力(25.5%)、学习能力(19.8%)、表达能力(11.9%)、公关能力(8.9%);他们认为自己最弱的能力依次是:公关能力(61.2%)、市场营销能力(32.4%)、表达能力(31.4%)、创新能力(28.9%)、预见能力(25.7%)、学习能力(22.4%)、知人善任能力(18.1%)、组织协调能力(6.7%)、决策能力(4.5%)。1998年的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相当重视。2000年的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管理创新比较满意(44.0%),对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满意度不高,对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要求强烈。③

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实际上就是他们认识深化和素质能力提高的过程,对此,每一个企业家侧重点是不同的。

吴鹰主张东方智慧加西方创新,西方的民主开明加东方的人情味,强调以人为本,共同成长,将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作为公司保持长久发展的核心动力。CEO的作用就是把公司好的文化坚持下去,不好的东西排斥掉,能有一个胸怀来接受新的东西。①

崔万田认为,职业企业家应该把自己的企业建成以外部为中心而不是以内部、自我为中心的企业,要在发展壮大中真正做到随需应变而不是随心所欲。实践是企业家最核心的环节。每一个企业家的路径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因此,从自己面对的市场、基本能力、根本意愿出发,是企业生存发展更为现实的路径。②

陈育新认为,企业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发展,要做诚实而精明的商人。诚实是经商之本、做人之本。但诚实的人不精明就很难成就大业,就会有“老实人总是吃亏”的感觉,这就要求在诚实的同时还要精明。这种精明是在诚实基础上的精明,这种精明的基本要求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追求的更高境界则是在增进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增进他人的利益,也就是“用户得利,商家赚钱,企业发展,员工增值”的理念。③

郭凡生等人认为,制度是最重要的,做企业首先要建制度,不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就没有生存发展的平台和动力。制度包括激励制度和管理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让知识拥有财富,让学习改变人生,就是慧聪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知识拿大头,资本拿小头就是慧聪的符合知识经济规律的知识股份制制度。如果一种制度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能够带来股东利益、员工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共同增加,那它就有很强的生命力,也会有较强的普遍意义。④

俞敏洪提出,中国企业家什么时候能做到既有规矩又有情义,企业就前进了一大步。⑤

陈济生认为,企业的发展不能聚合在一个企业家身上,而是聚合在一个系统上,这样企业就成功了。①

丁磊认为,企业家最大的责任就是有效整合团队,形成对团队有推动力的企业文化。但这种整合并非绝对排斥冲突。冲突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冲突没有造成什么个人恩怨,反而在冲突中了解对方、尊重对方,同时在冲突过程中也学会怎样妥协。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