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二辑)
7844700000049

第49章 股票全流通方案

(一)非流通股缩股全流通

这是将非流通股按一定方法和一定比例转换成流通股进而实现全流通的方案。该方案的核心在于缩股比例的确定。

刘纪鹏认为,应以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值为缩股的主要参考依据,同时参考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认同的其他参考数据指标。②

韩志国认为,应在净资产值的基础上,加上净资产值与上市公司前3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乘积,得出非流通股的转换价格,然后把这个价格作为分母,以一定时期(如上一年或前3年)流通股的平均市场价格为分子,两者相除后得出非流通股的转换率,再根据这个转换率来确定非流通股的转换数量。③

非流通股缩股全流通方案的另一个要点是,非流通股转换成流通股后进入市场流通的条件。

韩志国认为,非流通股转换成流通股后,用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分步上市,最终实现整个市场的全流通。①

刘纪鹏认为,应参考上市公司前5年的历史平均市价及其他相关指标,经半数以上流通股股东认同后,预设一个非流通股转换为流通股的未来流通价格。不达到这一预定价位,非流通股尽管具备可流通属性,但不能卖出;只有当上市公司的业绩上升并且使股价达到预设价位时,非流通股才可真正实现流通。②

韩志国认为,非流通股缩股全流通方案有以下优点:(1)对公司而言,主要是从制度上消除了长期存在的股权分裂问题及其所带来的弊端,控股股东所持股份由原来的绝对控股变为相对控股,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得到明显改善。(2)对非流通股股东来说,其拥有的实际股东权益由原来的账面净值改为按市值计算,并享有未来的变现收益,使得二级市场的股价变动与控股股东的利益之间建立起最直接、最有效的桥梁,对中国股市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和全方位的影响。(3)对流通股股东来说,最大的影响是股票内在价值的全面提升,市场的发展空间被极大地提升。同时,缩股后新增加的可流通股份将在比较长的时间分步上市,对市场的冲击极为有限。③

张卫星认为,非流通股缩股全流通方案存在着一些缺点:(1)一些国有股、法人股的持股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同意实施该方案,或为方案的实施制造障碍;(2)国有股的缩股可能引起“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论,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这会使问题复杂化,不利于问题的解决;(3)对于一些拥有B股、H股的上市公司来说,A股市场的缩股,将受到B股市场和H股市场的牵制,肯定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④

(二)非流通股向流通股股东配售

这是通过市场公开竞价、配售转让,实现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双向选择的方案。其做法是:

对于希望转让股份或控股权的非流通股:(1)需要进行公开竞价,让潜在的购买者竞价成交;(2)非流通股按竞价全额配售给流通股股东,竞价成功者按竞价与流通股市场价的除权价成为新的流通股大股东;(3)流通股股东可以选择接受配售,也可以选择放弃配售取得补偿价差,其利益可以得到保证。

对于希望保持控股权的非流通股大股东:(1)由于无法引入其他竞争者的市场竞价,可由原大股东自己单独公开竞价,申请除权转为流通股,但此时原大股东要履行要约收购义务;(2)如流通股股东觉得除权价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可按此价全部卖给大股东,保证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3)如原大股东出价不合理,绝大部分流通股股东卖出股票,该公司不满足上市条件,应予退市,并在若干年内不得上市。①

华生认为,非流通股向流通股股东配售方案的好处是:(1)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了全流通问题,使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实现了并轨;(2)实现了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双向选择,保证了双方的利益,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及其参与者的作用,有序地实现股权规范化和全流通改造。②

韩志国认为,非流通股向流通股股东配售方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1)从本质上来说,配售只是一个除权过程,市场的股本没有减少,上市公司的每股税后利润没有增加,除了市场的市盈率有所降低外,市场的整体质量并没有明显的提高;(2)配售导致市场上的流通股数量一次性增加过多,市场的承受力与市场的预期机制也都将因此而受到重大影响;(3)配售需要流通股股东继续拿钱来为非流通股的变现“买单”,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通股股东对转换方案的认同度;(4)大股东一次性套现后,上市公司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管理真空,在全国范围的企业家市场还远没有建立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内部的紊乱机制将对整个市场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③

(三)流通股按成本比例拆细

这是与前两种方案精神相同但思路相逆的一种全流通方案。

其具体做法是:以不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为参照系,按不同股份的出资额的比例重新拆细原流通股,也就是按流通股股票的发行价与非流通股的折股价的比例进行流通股的“扩股”。比如,国有股的折股价为1.5元/股,流通股的发行价为6元/股,则所有流通股数量拆细变为原来的4倍,市场上的股价自动除权为原股价的1/4.这时,同样成本价格的国有股和法人股等不流通股就可以按照同股同权的原则进入市场流通。当然,在实践中,可以考虑历年的分红、配股情况,根据股票的发行比价关系有不同的拆细比例,然后进行股价的彻底大除权。

张卫星认为,流通股按成本比例拆细方案有以下优点:(1)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完成中国股票市场的改造还原,重建股票市场的众多功能。(2)对于非流通股股东来说,因为本着“同钱同股”的原则,在道理上没有不接受的理由,而且还解决了它们饱受煎熬的股票不能流通的问题。(3)对流通股股东来说,股价除权后大幅度下跌的利益损失被股票数量的同比增加所抵消,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得到保障。同时,除权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盈率,降低股票投资风险,增加股票的投资价值。(4)股票的大幅度除权可以使备受指责的二级市场高股价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降低股市的泡沫程度。①

(四)非流通股转为优先股

优先股是一种债券化的股票,其主要特点是只有优先收益权而没有投票管理权,其股票也不能上市流通。对于一部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超级大盘股,可以将一部分乃至全部非流通股转为优先股,尽可能减轻全流通给市场带来的扩容压力与资金压力。

牟永宁认为,非流通股转为优先股方案的优点是:(1)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第一,由于优先股具有可赎回权,一旦满足赎回条件,国有优先股持有人就可以要求公司将优先股赎回。而在制定赎回条件时已考虑国有资产保值的问题,从而可以使国有资产得到保障。第二,优先股具有股利优先权,可以实现国有资产增值的目的。第三,在公司清算时,与普通股相比,优先股具有优先分配权。(2)可以缓解国有股减持对二级市场造成的压力。优先股的转让不会对流通股持有人持有的普通股构成直接影响。(3)有利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和完善。国有股转为优先股后,流通股持有人持有的普通股的地位就突出出来了,普通股持有人可以用纯粹市场化的思维对上市公司经理人提出要求,从而改善在国有股“一股独大”背后公司经理人独大的状况。(4)有利于企业运用财务杠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当企业盈利有不断提高的趋势时,由于优先股股利是固定的,在支付优先股股利后,可使普通股股东获取更多的股利分红;当企业盈利能力相对稳定时,可将优先股赎回,从而使总股本缩小,使每股盈利提高,以达到使公司股价上升的目的。①

牟永宁还认为,非流通股转为优先股方案也存在一些缺陷,其最大的缺点在于改变了股权性质,所以不大可能大规模推广,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适用。②

(五)资本公积金单独向社会公众股股东送股

该方案的基本思想是:由于“流通权溢价”存在于资本公积金之中,而“流通权溢价”所形成的资本公积金又是流通股股东对公司的单独贡献,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可以采用以资本公积金单独向社会公众股股东按一定比例送股(以下简称单独送股)的方式,来消除因社会公众股股东支付了“流通权溢价”所产生的社会公众股股东与非社会公众股股东在流通权上存在的差异,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单独送股方案的具体操作思路是:(1)试点上市公司聘请券商作为财务顾问,拟定资本公积金送股参考比例范围,并向全社会公告。(2)公告后一定交易日内,由非社会公众股股东拿出各自非流通股存量的5%~10%,其中一部分按一定比例优先向社会公众股股东竞价发行认购,其余部分向全社会公开发行认购,公司可根据本身条件采用净资产底价或无底价方式。(3)以原社会公众股股东股权超过51%以上的有效认购的价格及全社会公开竞价发行认购超过一定认购倍数(如500倍或1 000倍)的价格作为存量发行成交价。(4)根据存量发行竞价成交价格,确定送股比例:计算送股比例=(公告日收盘价/竞价发行成交价)×折扣率-1.如果计算送股比例低于公告最低送股比例,则以公告最低送股比例执行;此外均以计算送股比例执行单独送股。(5)单独送股完成后,非社会公众股股东便获得了股份流通的权利,而何时及如何流通,一方面完全取决于该股东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则应遵守中国证监会制定的规则和程序。①

刘晓兵、杨新英认为,单独送股方案有以下优点:(1)由于溢价发行所形成的资本公积包含创业资本溢价和流通权溢价两部分,单独送股方式只是社会公众股股东从公司取回其单独贡献部分,而不是非社会公众股股东为取得流通权给予社会公众股股东的补偿,在本质上它没有侵害非社会公众股股东的权益,也不存在其单独让渡财产权的问题。(2)由于送股比例有一个事先确定的范围,能够保证社会公众股股东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从而合理处置其所持股份。(3)由于有足够的自由交易时间,使得不同意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的股东可以抛售所持股票,以此替代由于股东分散而难以有效投票的操作性问题,消除“类别股东表决机制”尚未建立而可能产生的不确定性,使得实际参与送股者都是同意接受送股条件的股东。(4)由于非社会公众股股东在部分存量竞价发行中有变现并获利的机会,从而减少了非社会公众股股东对单独送股的疑虑和抵触情绪。(5)单独送股后,非社会公众股已经获得流通权。因此,非社会公众股股东所持股份完全可以按照市场化标准衡量其真实资产价值,使其资产价值获得大幅提升。(6)基于流通股自身的特性,这是一个自动均衡机制,想要操纵的人必须一方面持有大量流通股,同时又要动用大量资金参与社会公开竞价,从而增加其操纵的难度,达到尽量减少人为操纵的目的。(7)由于在向社会公开竞价发行时所发生的巨大认购倍数,可以产生一个非常大的价格拉力,在竞价发行后拉动价格上涨,从而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打消人们对于“全流通”的畏惧。(8)由于通过单独送股,可使流通股产生较大幅度的除权,大大降低流通股市价,而单独送股后公司总股本的增加并不大,因此,按股计算的各项财务指标变化不大,从而大幅降低试点公司股票的市盈率水平,提升其市场投资价值。以此可达到通过试点逐步消除市场对“全流通”的顾虑,减少社会因盲目负面评价而对“全流通”所产生的恐惧,并为最终逐步实现整个市场的“全流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①

(六)非流通股季度微量递增

该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对现有已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不平等的股份价值进行时空置换,通过增大待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时间成本,换取国有股和法人股转流通部分股份的价格空间,并使流通股本递增的数量化解于微小的变化之中,从而确保社会公众股的股份价值水平趋于平稳状态。

该方案的具体做法是:(1)股份性质区分。即从原来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分,重新区分为“已流通股”、“转流通股”、“待流通股”三种可流通性质的股份。“转流通股”是指依流通规则核准的当期转为流通股的那部分股份;“待流通股”就是指依流通规则等待流通的那部分股份。(2)设定时间跨度。以季为单位,每季度实施一次“转流通股”,连续累进,直到“待流通股”全部转为“已流通股”为止。(3)设定流通股本季度递增比例。实施该方案的上市公司,以其“已流通股”数量为基数,每季度统一按1%的比例核定当期“转流通股”的实际数量,以此累计递增,但当期“转流通股”的最高数量不得超过1 000万股,即当核定的“转流通股”实际数量超过1 000万股时,以后每季“转流通股”均按1 000万股核算。(4)设定“待流通股”与“转流通股”之间的转换标准。第一,以15倍市盈率为基准。当60日均价/年报扣除后的每股收益小于或等于15时,则“待流通股”与“转流通股”之间的转换比例统一为1∶1;当60日均价/每股收益等于16,则“待流通股”与“转流通股”之间的转换比例为1.005∶1,即每增高1倍市盈率,“待流通股”转换比值就增加0.005,以此类推。第二,以65倍市盈率为上限。当60日均价/年报扣除后的每股收益大于或等于65时,则“待流通股”与“转流通股”之间的转换比例统一为1.25∶1.(5)“转流通股”的分配和转换原则。将当期核定的“转流通股”的实际数量,按国有股、法人股之间实际持有的“待流通股”的数量按比例进行分配,然后,再根据各自分配到的当期“转流通股”的实际数量,按转换比例分别将所持有的部分“待流通股”转换成“转流通股”。①

(七)回购股份并注销

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可决定以上市公司为主体向非流通股股东回购非流通股股份并注销这部分股份。回购类全流通方案的优点是以上市公司为主体回购并注销非流通股股份,不会形成对二级市场的股份供给压力,但受到上市公司资金状况的严重制约。回购类方案主要适用于现金流量充裕、负债率较低及企业主业发展空间受国家限制的上市公司,如酿酒类、造纸类等企业。在实践中,如果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投入上市公司资产已实现一定幅度增长;上市公司已经或正在实践变更主营业务,因而上市公司不会因为原控股股东投入资产的出售影响自身发展,那么,上市公司可以以非现金资产回购非流通股,如顺利实施,将促进上市公司的产业升级,同时也有利于原控股公司的资产增长,实现收益。②

我国金融监管问题讨论综述

近年来,金融领域的案件越来越多,案值越来越大,对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的危害和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对于金融监管的研究,就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无疑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近年来关于金融监管问题的讨论作一综述,期望能够促进这方面理论研究的深入及社会的进一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