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管理者,无不希望下属对自己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努力工作。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证明自己的管理是成功的,自己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然而,并不是每位管理者都能实现这一目标,恰恰相反,成功的管理者往往只是少数人。在这里,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就是管理者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运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这向来是管理学者们所讨论的一大重点问题。
自从管理学诞生之后,许多管理学派相继登台亮相。从广义的范围看,人们研究管理学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狭义的范围看,则是追求最大的和谐与效益,为了提高本机构、本单位的工作效率。正是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当今人类对管理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管理理论,当这些理论投入实践中运用后,人们发现,无论是哪一种管理理论,都存在着许多的缺陷,没有一种可以完全实现管理的目的。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管理学理论正不断推陈出新,以发展“精神生产力”为目的的“人本管理”,越来越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以至于美国人把“开发人力心理资源”列为21世纪的前沿课题加以研究,日本和其他许多发达国家也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展开潜心研究。这种以发展“精神生产力”的“人本管理”,实际上就是当今某些国内管理者称为“柔性管理”的管理理论。
“柔性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肯定重于否定,感情交流重于纪律改革,以感情驭人重于以权压人。这些原则中所体现的魅力,集中到一点,就是以看重感情投资、通过感情投资达到管理的目的。
古往今来,凡是想成就大事的人,都不能少了“人才”这一条。“事业者,人也”,没有人,就不会有事业;没有人才,更无法成就事业。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事实上,不仅想“得天下”的领导需要得人心,就是一些想在其他方面有所得的领导,也必须做到得人心才可以。可是,俗语又说:“人心隔肚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真正得到人心又谈何容易呢?
话虽如此,但只要管理者善于运用感情投资这一方式,想得人心也并不是件困难的事。
有不少管理者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真是时运不济,物色不到合适的人才,手下人一个个几乎都是“低能”,工作起来不仅毫无生气,而且毫无创见……
这种看法有以偏概全之嫌,不能说明事实的全部。事实是任何管理者的下属不会全是“低能”者,其中必然有出类拔萃的人。这是因为下属的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显现出来,而是需要一个有逐步发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否会出现,取决于领导是否对他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感情投资。
可以肯定地说,下属的能力大小与领导对他们的感情投资多少是成正比的。这是因为:
首先,管理者对下属的感情投资可以有效激发下属潜在的能力,使下属产生强大的使命感与奉献精神。
得到了管理者的感情投资的下属,在内心深处会升腾起强烈的责任心,认为管理者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因而“知恩图报”,愿意更尽心尽力地工作。
其次,管理者对下属的感情投资,会使下属产生“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正是下属愿意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重要源泉之一。
任何人都不希望被排斥在领导的视线之外,更不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被炒的对象,如果得到了来自领导的感情投资,下属的心理无疑会安稳、平静得多,所以便更愿意付出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第三,管理者对下属的感情投资,可以有效激发下属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鼓起勇气,一往无前。
人的创新精神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当人们心中存有疑虑时,便不敢创新,而是抱着“宁可不做,也不可做错”的心理,混天度日,只求把份内的工作做好就行了。
如果管理者能够对下属进行感情投资,越建立充分的信任感,亲密感,就会越有效地消除下属心中的各种疑虑和担心,从而更愿意把自己各方面的潜能都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