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与教的新评价
7842200000026

第26章 关注学生被评心理的重要性

一、学生被评心理的提出

被评价心理是指被评价者(作为个人的或作为集体的)在评价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心理行为。被评价者虽然在评价的时间和空间上介入不多,但对测评成败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被评价者的心理状态如何,对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评价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等,都产生直接的影响。

日本女子大学教授梶田叡一认为,评价对在接受教师评价的学生身上实际产生的影响往往超过教师的期望或意图。①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评价实践中,我们更多地从教师教学的需要出发来设计评价方案,但被评价学生对评价是怎么看的却往往被忽略。我们经常忘记认真倾听他们对评价的看法,对学生在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往往采取漠视和忽略的态度。对教育评价中小学生主体的缺失、对学生被评价心理的忽视与我们“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作为教育质量的主要载体,作为教育最本质的意义所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教育评价要真正得到改革,就必须扎根于学生的需要。评价仅仅依靠教师的热情是没有用的。作为被评价者的学生在教育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缺失,是制约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的内在因素之一。评价与学习具有不可分性,两者相辅相成。当我们在进行评价改革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怎样的评价对学生是最有效的?评价如何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想获得这些答案,就必须了解被评价者的心理,因为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被评价者的真实心理感受、需要和满意度对评价效果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如果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都没有紧紧扣住学生这个主体,那么一切的评价改革都只是专家学者或教师们心中的理想蓝图而已。要想真正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感受,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把学生需要和评价改革统一起来。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性活动,评价除了关注教师的教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如果我们的教育评价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仅仅靠着教师们的“理所当然”的想法来推断学生心理,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决策,这种评价者强加的主观愿望,即使是比较美好的意愿,对学生来说却还是外在的东西,可能并不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内心需要,那么就很难真正被学生所理解与接受,教育评价的导向、发展、促进、激励等功能则更无从谈起。探讨被评价心理的特点,对促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改变传统评价的甄别功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在实践中却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考试成绩依然是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究其根源,是由于我们的评价缺乏学生主体性,没有真正将评价与学生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没有真正从学生是否乐意接受这种评价的角度出发进行针对性地改革。因此,我们认为,教育评价的探讨,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被评价心理进行综合考查。

基于被评价者心理波动对教育评价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应该通过客观地了解和揭示被评价者在被评价过程中的真实呼声,探悉他们被评价的心理感受与特点,从而对评价的不足和消极作用加以有效的预防和调节,使评价发挥其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学生被评价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教育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为提高教育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科学的指导。

教育评价本身并不是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进行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有关的教育对象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在于促进被评价者———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在教育评价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被评价心理及其影响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鉴定、激励、改进、预测等方面的功能,实现评价的目的。能否有效地发挥这些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评价者的心理状态。心理学认为,人的个体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动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帮助学生端正评价态度,排除心理因素中的不良干扰,正确对待评价结论等,有利于正确激励学生达成实现评价的目标。

学生作为被评价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对教育评价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被评价全过程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规律。特别是对被评价过程中产生消极影响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了解,并进一步掌握进行心理调控和干预的方法和措施,以便在今后的教育中,为学生的成长营造更加健康和积极的心理环境,以求克服消极被评价心理的不良影响,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影响被评价者心理的因素

学生是教育评价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作为被评价者,对评价最有发言权,应当在评价中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只有把握评价中被评价者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与影响因素,了解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因势利导,处理好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为更好地开展教育评价活动,提高教育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借鉴。

教育评价以反映评价功能和需求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其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以评价者、被评价者、评价方法、激励方式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为内在依据,通过评价结果的有效反馈来实现评价的发展功能。由此可见,教育评价的目的、教育评价的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教育评价的方法和形式、教育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激励方式是教育评价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评价的目标

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而教育评价就是把教育活动的实际状态与预定目标相比较,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因此,确定评价目标是教育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①教育评价目标是教育目标的衍生,教育目标决定着教育评价的目标。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是指明确阐明希望通过教育过程使学生得以变化的方式,即学生改变其思维、感情和行动的方式”。② 日本学者梶田叡一提出要把目标依据其基本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期待目标,要“实现人格的完成,将受教育者培养成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尊重劳动和责任,充满自主精神的心身健康的和平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另一类是达到目标,通过教育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确实完成的性格。前者是一种理想的、反映了对教育成果的最大期待,后者反映了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实际达到的、对教育成果的最低限度的要求。①

从以上对教育目标的阐述,我们发现,教育评价的目标最本质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整个教育工作是非常复杂与庞大的,包含了多层次、多系列的子系统,相应地也包含了多层次、多系列的评价目标。如何确立科学合适的评价目标是关系评价的客观性,关系到是否能实现教育评价的发展功能,是评价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林昌华提出,“评价目标需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可测性原则、简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② 侯光文认为,编制目标应满足下列要求:①所定目标应全面完整。②目标要正确、合理。③合乎实际,具有可行性。④含义明确,易于理解和掌握,具有可测性。③

我们认为教育评价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师生共同协商交流,建构评价目标。因为评价目标的设置和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心理需要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所设目标不切实际、高不可攀,那么必然导致失败,最终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下降。虽然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在倡导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但在教育评价实践中这样的理念却往往流于空话,学生在评价中依然只是被动的受体,评价目标的制订没有很好发挥被评价者———学生的重要作用。所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目标的一致化,使双方朝着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努力是评价的要点之一。

(二)教育评价主体

评价是一种观念活动,它包括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两个基本要素。评价客体应当是价值事实,它包括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及其关系、运动和运动结果,这是一种与价值主体相关联,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为尺度,以价值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为基础的二元存在。④

在教育评价活动中,参与评价的人员主要有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两大类。由于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对整个评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评价者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他们依据一定的评价目的和方法对被评价者的发展水平作出判断,他们对评价的客观性起着直接的影响。如果由于评价者的不客观或不公正,可能会严重影响被评价者的心理,所以选择恰当的评价者对评价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了评价活动。被评价者在评价中居于被动地位,但是被评价者是独立、自主、具有丰富个性和复杂思维意识的人,他们的心理对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评价目的的实现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现实评价活动中,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相互作用关系的融合、配合程度,将直接影响评价功能的发挥和评价目的的实现程度。评价过程不是教师单向判断学生发展水平的过程,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协商的过程,通过这种交往来达到评价主客体的融合。李小融等人提出,教师的认知、情绪、人格因素和被评价的影响力都会影响到被评价者———学生在评价中的心理状态。①

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被评价者的学生其实在教育评价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现实评价活动中,必须实现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互动,共同开拓促进各自发展的空间,其目的在于在评价活动交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完善自身,不断追求评价活动的最大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评价活动历史发展的本质所在。

评价主体的选择,必须符合被评价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为被评价者所理解、接受和配合,达到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有效交互,才能较为真实地评价出被评价者的发展水平。所以评价活动中评价主体的选择,必须符合被评价者的心理,获得学生的信任,为学生所真正接受,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对评价的认可程度和参与积极性,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取得最佳的评价效果。因此,评价主体是教育评价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三)教育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人们为了认识教育活动的价值,以教育活动的某一要素或全部活动为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称。② 它是在人们评价活动实践中形成的,是指为解决评价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保证评价活动正常进行,实现既定评价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评价目标必须借助一定的评价方法才能实现。评价方法是教育评价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其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评价活动的成败。

在评价活动中,若没有符合评价自身特点和具体目的要求的科学方法,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活动效率,实现预期的考试目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是由评价方法与评价原理、实践、目的之间的特定关系所决定的。从根本上讲,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是针对实现一定评价目的而提出的,是实现评价目的所必须采取的手段或措施。不同的评价方法能针对学生的不同侧面进行有效评价,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优势与不足,不可能用一种评价方法满足人们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评价需要,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进行恰当的评价。但是实际上要达到这个要求的评价方式是很难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哪种评价的优劣与否,关键的是我们如何根据评价方法的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与评价目标相符合的评价方法,有效地运用这些评价,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发挥评价的巨大功能。

(四)教育评价结果

教育评价的结果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为评价者了解情况,改进评价提供依据;二是为促进被评价者发展提供现实的依据。教育评价过去比较注重鉴定和分类,而当今和今后的教育评价更加注重对教育的改进和发展功能。因此,教育评价的结果反馈对于克服教育目标的偏离,优化教育评价系统,促进学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评价结果反馈成了评价过程的重要因素。

评价结果本质上是对被评价者作出的价值判断,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评价结果的正确性、精确性直接影响着教育评价目标的实现,同时评价结果通过反馈过程影响学生的情绪、自信心和学习动机等。教育评价的结果获得之后,并不意味着评价工作的结束,而是走到了关键的一环。因为只有将教育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和有效利用,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反馈,才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作用,达到教育评价的目的。

评价结果的反馈,对被评价者有着深刻的影响。被评价者通过评价结果提供的信息,运用其特定的归因风格对评价结果进行归因解释,从而获得有关信息。这种信息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日后学习的坚持性,帮助被评价者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扬长避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评价结果犹如一把双刃剑,应用得当就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用不当,就会对被评价者产生消极的影响。评价结果的反馈方式和结果解释,都会影响被评价者的心理,不恰当的评价结果反馈方式和解释,可能会使被评价者感到受挫,产生焦虑,引起心理冲突,对其认知、情绪、自信心和学习动机产生影响。为此,我们应该针对不同被评价者的特点、需要和敏感因素采取不同方式,通过评价结果的正确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同性质的评价,因为标准不同,采用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解释的方法也不同。通过双方的讨论和交流,尽量防止评价结果的消极扩散,使被评价者从内心接受评价结果,产生认同感,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优势,从而加以改进。

(五)激励方式

教育评价的激励方式有很多,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但总的来说主要分为两大类:奖励和惩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恰当的表扬,可以帮助学生肯定自己,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善意真诚的批评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缺点,从而积极改正,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新课程下的教师如何才能做到统筹兼顾,以表扬或批评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把握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严厉地训斥和一味地指责也会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负担,从而失去上进的自信心,降低了自己的志向水平。① 田爱香认为提高表扬与批评实效性的“四要素”分别是针对性、差异性、适度性、及时性。②

经常受到表扬的学生在得不到表扬时,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失去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即使对表现最好的学生,也应尽量采取有时表扬有时不表扬的方式来巩固其积极行为。认知心理学强调了表扬与批评的信息作用及接受者多信息的解释。表扬与批评的意义与效果,不仅取决于由评价者主观意图所决定的信息的性质,而且取决于接受者结合经验与情境两方面的因素所作的解释,并最终决定于后者。只有当学生从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中获取了关于自己行为对与错、行为恰当与否的信息、自己的能力与付出的努力的信息、关于自己所取得的进步的信息时,才能对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积极性发生预期的、积极的影响。③

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承前启后、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评价的激励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学生的学习步调和意识倾向,特别是对学习的动机激发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作为被评价者时,什么样的激励方式对他们更有效?他们喜欢老师精神上的鼓励,还是奖学金、表扬信的奖励?学生对于考试排名如何看待?他们更能接受何种批评方式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