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人们理解周围的事物的过程,首先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开始的。那么一旦人失去感觉后,他会变得如何?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柏克森与他的同事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第—个感觉剥夺实验的研究工作是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和贝克斯顿在1954年进行的。他们征募了一些大学生为被试,这些大学生每忍受一天的感觉剥夺,就可以获得20美元的报酬。当时大学生打工的收入一般是每小时50美分,因此一天可以得到20美元对当时的大学生来说可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而且在实验中,大学生的工作好像是一次愉快的享受,因为实验者要他们做的只是每天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房间里的一张极其舒服的床上,只要被试愿意,尽可以躺在那儿白拿钱。
在实验的过程中,给大学生被试吃饭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但除此之外,严格地控制被试的任何感觉输入,为此,实验者给每一位被试戴上了半透明的塑料眼罩,可以透进散射光,但图形视觉被阻止了;被试的手和胳膊被套上了用纸板做的袖套和手套,以限制他们的触觉;同时,小房间中一直充斥着单调的空调的嗡嗡声,以此来限制被试的听觉。
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们本以为实验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安安心心睡上一大觉的机会,他们正可利用感觉被剥夺后的清静安宁,思考学业或整理毕业论文的思路,但学生们不久就发现,他们的思维变得混乱无章,他们忍受不了几天就不得不要求立刻离开感觉剥夺的实验室,放弃20美元的报酬。实验后,学生们报告说,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无法做清晰的思索,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感觉自己的思维活动好像是“跳来跳去”的,进行连贯性的集中注意和思维十分困难,甚至在剥夺实验过后的一段时期内,这种状况仍持续存在,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还有部分被试报告说,在感觉剥夺中,体验到了幻觉,而且他们的幻觉大多都是很简单的,比如有闪烁的光,有忽隐忽现的光,有昏暗但灼热的光。只有少数被试报告说是体验到较为复杂的幻觉,比如曾有一个被试报告说他“看到”电视屏幕山现在眼前,他努力尝试着去阅读上面放映出的不清楚的信息,但却怎么也“看”不清。
自此后,许多学者发展出了多种形式的感觉剥夺实验研究方法,所有的实验都显示了在感觉剥夺情况下,人会出现情绪紧张忧郁、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甚至各种幻觉、妄想,最后难以忍受.不得不要求立即停止实验,把自己恢复到有丰富感觉刺激的生活中去。可见,丰富的感觉刺激对维持我们的生理、心理功能的正常状态是必需的。
日前,英国科学家们又进行了类似上述实验,将6名志愿者分别关入一个与外界几乎隔绝的密封室中,观察他们在被剥夺视觉、听觉及触觉后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一位志愿者的实验全过程被公开。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37岁的喜剧演员亚当·布鲁姆是6名志愿者之一,他同意接受“单独监禁”,并同意观察者们使用监视器监视他的活动并制作成电视纪录片。在整整两天两夜的时间里,他坐在完全黑暗、绝对安静的屋子中,研究人员使用夜视摄像机观察他的行为。
实验前,布鲁姆把即将发生的一切想的很轻松:“我是个忙碌的人,脑子里总是装满了各种想法和念头。我算了一下,只有48小时,不太长,我相信自己可以应付。”
然而当门被“砰”地一声关上后,布鲁姆不知不觉中有了异常反应。“最初的半个小时,我不断说话、唱歌,给自己讲笑话听。但是不久后就感到厌烦、焦虑。我坐在床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开始回忆过去的生活。我甚至开始担心家人。”
几个小时后,布鲁姆睡着了。但是当他醒过来后,情况变得更糟。“没有手表和日光,完全失去了时间的概念。我只有不停地打盹混时间,但是再次醒来后的感觉更痛苦。”
8个小时后,布鲁姆出现妄想症状。“我开始唱歌,突然变得痛哭流涕。我感觉情绪正在渐渐失控,甚至怀疑实验是一个骗局。我胡思乱想,如果实验者们都走了,我是不是要被永远留在这里?尽管我知道这些想法荒谬可笑,但是我摆脱不了这些想法。”
24小时后,布鲁姆的注意力开始涣散,思维迟钝。“没有光线,大脑得不到任何刺激,我感觉好像就要睡着一样。”
但是布鲁姆的真正麻烦来自进入实验30个小时以后。英国心理专家史蒂文·罗宾斯教授介绍说:“他在小房间中不停地踱步。这种动作经常出现在被限制自由的动物身上。”
40个小时后,布鲁姆开始产生幻觉:他看到一大堆牡蛎壳。“我可以看到牡蛎壳上发出珍珠似的光辉,就像白天一样。随后,我感觉整个房间飞了起来。我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求生的意志。”
经历了48小时的心理测试后,布鲁姆走出房间。根据对他的测试,布鲁姆处理信息的能力受损,记忆力减退、暗示感受增强。不过布鲁姆认为参加实验非常值得。
布鲁姆的实验全过程已经被制作成纪录片,即将在英国广播公司2台播放。罗宾斯教授表示:“理解感觉剥夺的影响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国家将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审讯手段。”
对实验结果的研究发现,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有机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感觉剥夺现象的研究不仅对研究病理心理现象有益,还对航天、航海、潜水等特殊环境下的工作人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但是这种实验风险也很大。加拿大心理学教授唐纳德·海布曾对50多名志愿者进行过类似的实验,最终他不得不放弃,因为志愿者们的最大忍受极限不超过48小时。
创造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的有益的创新活动。而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从松弛状态转入高度紧张状态,需要给予适度的刺激。缺乏刺激的环境,就培养不出杰出的创造型人才。在没有刺激因素的环境中长期生活,人的意志就会衰退,智慧就会枯竭,理想就会丧失,才能就会退化。只有经常给予适度的刺激,才能激发起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惊人的毅力。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才分别给予适度的刺激,是充分发掘他们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1.社会刺激。主要包括整个社会的体制、制度、政治、法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社会舆论、心理状况,工作环境和群体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一切都应该产生足以“刺激”人才个体充分发挥创造力的强大压力,创造一种开拓进取的社会环境。工作富有挑战性,压力适中,负荷得当,有利于人才奋发进取。压力过轻,会使人能量“过剩”,滋生自满情绪;压力过重,又会使人能量“耗尽”,产生畏难情绪;唯有压力适度,人才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和使用自己的创造能量。
2.自我刺激。这是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鞭策、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创造力的一股重要的内在动力。
3.物质刺激。这是人才赖于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可以激励人才克服保守情绪、怠惰情绪、知足情绪,不断进取,不断开拓,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感觉剥夺现象在特殊环境下工作的人员身上易发生。沙漠远征的人、飘落孤岛的海上遇难者往往发生感觉剥夺现象。但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成人们正用类似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休闲空间,没有了自己的意志,没有了与父母的正常沟通,没有了鲜活的生活。我们不知道“感觉剥夺”状态下生活的孩子即使学习好受益的能是谁?我们不知道培养出没有高级情感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是怎样?
知识窗:
目前,感觉剥夺现象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加拿大、美国、俄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很多国家都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感觉剥夺的研究。“感觉剥夺”现象的研究不仅对于讨论病理心理现象有其理论意义,对于特殊环境下(航天、航海、潜水等)的工作人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家长和教师:如果你想让孩子安全、健康、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请别以“感觉剥夺”的方式对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