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巩家族
7834100000029

第29章 曾氏的遗存

曾氏家族发祥于南丰,后世子孙,有生活在南丰县境内,也有外迁的。自宋至今在南丰县境内留有曾氏家族不同时期各式遗存,有的今已被毁,有的今天仍能见到。综合《江西通志》《南丰县志》《曾氏家谱》等相关史料,把不同时期的遗存列举于下。

1.文定公祠

宋乾道八年(1172年)建查溪祠堂。宝祐四年(1256年),郡侯杨瑱在迎盱门前建文定公祠。同年正月,陈宗礼为祠堂作有《迎盱门祠堂记》。因祠离城较远,祭祀不便,而改建于学宫左傍,曾渊子作了《学宫左旁斋舍祠堂记》,后再次损毁了。明代,查溪建有曾氏总祠堂,其中专设文定公祠,其后厅仍为总祠。著名思想家、学者罗汝芳写有《查溪祠堂记》。清代初年又毁坏了,咸丰年间曾重修。

2.碑纪岭

在南丰县城南三里,有曾文定冢墓碑亭。

3.仙君岭

在南丰县城北门外,旧传为曾致尧在此读书时,忽有羽衣七人来访,并对致尧说:“君家自此兴矣。”须臾不见,疑为仙,因号仙君岭。也就是后来的朝仙坊。

4.子固学舍

在南丰县城之东,即密公旧宅。曾巩读书其中,后他自为《学舍记》。其中说:“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

5.南轩

在学舍旁,曾巩居住的地方。曾巩亲自作《南轩记》,还写有《南轩》《南轩竹》等诗。

6.南源庄

在南丰县四都境内。曾巩写有《南源庄》及《舍弟南源刈稻》诗。

7.青云亭

在南丰县城西七里的岐山,为曾巩所建。曾巩作有《青云亭闲坐》诗。

8.读书岩祠堂

明代景泰年间县训导汪纶在县东麓原来曾巩读书岩建亭子,取名为曾岩祠亭。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年),建昌府秦廷韶看到亭子狭小,于是命令南丰县令选址重建。李东阳作《读书岩祠堂记》。

9.瓣香亭

在读书岩侧,曾文定公祠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佥事赵叶建,取陈师道“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之意为亭取名。

10.曾氏总祠

在南丰县崇觉寺左,祭祀曾仁旺、曾致尧、曾易占、曾巩、曾布、曾肇。

11.曾密公旧宅

曾密公旧宅在南丰县东面广慈寺侧,因为曾致尧世代居住于此,后来人们又称此地为奉亲坊。

12.江楼

在县城之西,盱江之上。宋代南唐节度史刘仁赡的曾孙刘元载从小多才,好读书,与曾致尧为文友。刘元载在安禅寺南筑长堤,架层楼,在层楼上榜书“江楼”,自号江楼居士。曾致尧曾作有《江楼》诗。后来,曾家将江楼买下,后毁于寇乱。南宋绍兴年间曾武占重建,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洪水冲垮,南丰县令谢达复再建,并改为公馆,取曾致尧诗句中“花岸”为公馆名,称“花岸水轩”。在元代初,又毁,仅余墩子淹于水中。曾纡作《江楼记》,曾布、曾肇均作有《江楼》诗。

13.云庄

在南城县麻姑山南,曾致尧有《春日至云庄记》。

14.荣亲园

在南丰县一都方家洲上。曾致尧外任回家探望母亲,而归家的致尧是衣冠敝垢,仆马羸瘦,其母见其状说:“儿归能贫,是我之荣也。”因而将此自己的家园称为“荣亲园”。曾致尧堂弟戴尧有《荣亲园上世母周氏太夫人寿诗》、曾宰六世孙曾景建有《会客于荣亲园》诗。

15.秋雨堂

在江楼下,与安禅寺相邻。据曾氏族谱载,其名源于宋太宗向曾致尧问策,而致尧以“未及江南一夜秋雨之为富”作答,太宗感其仁者之言,因而赐给他“秋雨堂”三字,后人将这三字额于堂。南宋诗人蔡柟作有《题秋雨堂诗》,曾布孙曾惇亦作有《秋雨堂》诗。

16.崇觉报慈禅院

在南丰县七都源头。文肃公上奏请建,祀三代考妣于崇觉寺。康熙三十三年遭火灾。该院旧名觉祖院,唐代会昌二年(842年)建。绍圣二年(1095年)七月曾布上奏将它改作崇觉报慈禅院,崇宁四年(1105年)八月又改为寿宁院,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因为皇帝仍书旧名,于是仍改回为旧名。

17.纪念祠堂

在建昌府和南丰县等地还有一些纪念祠堂祭祀着曾氏族人。

(1)乡贤祠

在南丰县城,祭祀曾巩等南丰籍乡贤共二十九人。

(2)忠义孝悌祠

在南丰县城,祭祀曾怘等十人。

(3)十贤祠

在南城县麻姑山仙都观。宋绍兴间,蔡延世建。祭祀乡贤陈彭年、李觏、曾巩、曾布、曾肇、朱京、朱彦、邓润甫、王无咎、吕南公等十人。元代毁于兵灾。明代天顺年间知府江浩改建在府学左侧。

(4)凤冈祠

在南城县北门,祭祀宋代李觏、曾巩,明代何乔新、罗玘、夏良胜等五人。

(5)曾文昭祠

在南丰县城西,祭祀曾肇。

(6)忠节祠

在南丰县六都军港口,元代南丰州尹史文彬建,祭祀宋代曾悟、曾怘。

18.曾家墓葬

曾氏家族在南丰县境内墓葬相对集中,但今天这些墓葬均已被毁,只留下一片荒草地,只是在史志及家谱里有些记载。根据这些记载,主要有:

曾洪立墓,在南丰县三十三都龙池乡清风里二圣山。夫人黄氏墓在南丰县十三都从周乡洪坪直源。

曾延铎墓,在南丰县十三都从周乡洪坪,夫人罗氏墓在南丰县太平乡奉义里。

曾仁旺墓,在南丰县从周乡源头大塘,夫人周氏墓在源头马鞍山。

曾致尧墓在从周乡源头,夫人黄氏与其合葬。

曾易占墓,在南丰县从周乡源头大塘,夫人周氏墓在源头;吴氏墓在源头通草坑,朱氏墓在源头石马窠。

曾巩墓,在南丰县从周乡源头崇觉寺右,夫人晁氏、李氏与其合葬。曾肇撰其行状,林希撰其墓志铭。曾巩撰晁氏墓志铭。曾巩墓在1970年前后被挖掘,当年的经历者李永义撰文《曾巩墓被挖掘的经过》(见南丰县政协《南丰县文史资料》第13期),详叙当年曾巩墓是如何被挖的。1970年冬,莱溪公社杨梅坑大队为了扩大猪舍和养猪场地,于是人们就到坟上去撬石块。一座墓就这样被掘开了,棺木被劈开,随葬品也被运走,从此曾巩墓就不复存在了。至今从墓葬中发掘出的一些文物保存在省、县博物馆里。

曾庠墓,在南丰县龙池乡。

曾宰墓,在南丰县龙池乡。

曾肇墓,在南丰县十都皈信寺左。

19.曾巩读书岩

在南丰县城南门,盱水河畔的半山腰。曾巩少年时读书的地方。据《南丰县志》记载:“明景泰年间训导汪伦建曾岩祠亭,清光绪年间祠圮。邑令吴鸣麒复即岩为亭”,文革时被拆毁,1983年重建读书岩亭,现亭匾额为书法家舒同所题。旁有墨池,为曾巩读书洗笔砚的水池。

20.曾巩纪念馆

曾巩纪念馆位于南丰县城郊,盱江河边,1987年建,是江西省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之一。曾巩纪念馆景区内有读书岩、曾巩博物馆、南丰傩文化展览馆、仰风厅等景观。

21.查溪曾氏总祠

曾氏总祠坐落于查溪,2011年10月动工,2013年11月竣工。

22.曾巩文化园

曾巩文化园坐落在南丰县城之西。集纪念先贤、参观博览、寻根祭祖、旅游休闲和学习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地标性建筑,并着力将其打造成曾氏的江南朝圣地。工程已于2012年开工建设。

附录一 曾氏家族年谱简编

本年谱跨度自致尧出生的南唐保大五年(947年)起至南宋末止。以曾巩、布、肇三兄弟为主线铺展。

南唐保大五年(947年)

致尧生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

致尧妻黄氏生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

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宋太宗赵匡义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改建武军为建昌军,治所仍驻南城县,辖南城、南丰、广昌等县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

致尧中进士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易占生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

易占妻吴氏生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曾晔生(周氏生)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易占妻朱氏生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致尧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

庠生

天禧三年(1019年)

八月,巩生

母吴氏二十八岁,嫁易占已五年

范仲淹三十一岁

欧阳修十三岁

李觏十一岁

苏洵十一岁

天禧四年(1020年)巩二岁

正月,淮南、江西、浙江等地民饥,开常平仓粟减价出卖,赈济饥民

天禧五年(1021年)巩三岁

王安石生

牟生

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巩四岁

宰生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巩五岁

王深甫生

天圣二年(1024年)巩六岁

父易占中进士,其侄曾斝(字成之)同榜

天圣三年(1025年)巩七岁

巩始读书

易占任镇东节度使

天圣四年(1026年)巩八岁

巩之长妹生

巩母吴氏去世,享年三十五岁

易占任越州节度推官

天圣五年(1027年)巩九岁

易占娶高邮朱齐卿的三女儿

巩二妹生(朱氏生)

天圣六年(1028年)巩十岁

王安国(字平甫)生

易占任太子中允太常博士

天圣七年(1029年)巩十一岁

朝廷设置武举考试

天圣八年(1030年)巩十二岁

欧阳修中进士

天圣九年(1031年)巩十三岁

巩已善属文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巩十四岁

易占知泰州如皋;巩随父至,读古文

明道二年(1033年)巩十五岁

巩随父在任所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巩十六岁

晔二十五岁,子觉生

景祐二年(1035年)巩十七岁

易占知信州玉山

布生

景祐三年(1036年)巩十八岁

五月,与叔易丰,堂兄斝、绎,弟牟、宰同游信州玉山小岩

易占于玉山任上坐诬失官

巩入京进士试不就

景祐四年(1037年)巩十九岁

巩自京师归南丰

巩妻晁文柔生

景祐五年(宝元元年,1038年)巩二十岁

巩居南丰

易占赴京上书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巩二十一岁

巩居南丰

宝元三年(1040年)巩二十二岁

巩居南丰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巩二十三岁

巩入京游太学,谒欧阳修,得修赏识

巩数月后不第而归

曾易持中进士

巩与王安石相识于京城

庆历二年(1042年)巩二十四岁

巩妹德耀生

巩落第回家,欧阳修赠之以序

庆历三年(1043年)巩二十五岁

李觏主郡学

王安石拜访曾巩

庆历四年(1044年)巩二十六岁

四月,巩祖母黄氏逝于临川

妹德操生

庆历五年(1045年)巩二十七岁

葬祖母、亡母于南丰,王安石撰墓志铭

巩病

庆历六年(1046年)巩二十八岁

曾叔卿中进士

巩三妹嫁王安国

庆历七年(1047年)巩二十九岁

巩陪同父亲入京师

八月,巩往滁州拜见欧阳修

九月,易占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去世,巩扶灵柩南归

曾肇生

庆历八年(1048年)巩三十岁

巩居父丧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巩三十一岁

葬父易占于南丰祖茔

巩买田于南丰

皇祐二年(1050年)巩三十二岁

巩居南丰,服除,娶妻晁文柔

叶涛生

皇祐三年(1051年)巩三十三岁

曾巩兄弟耕读于乡里

皇祐四年(1052年)巩三十四岁

曾巩兄弟耕读乡里

皇祐五年(1053年)巩三十五岁

晔于江州去世,十二月葬南丰

曾巩兄弟等赴京应试,未中

皇祐六年(至和元年,1054年)

曾巩兄弟耕读于乡里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巩三十七岁

曾巩兄弟耕读于乡里

至和三年(嘉祐元年,1056年)巩三十八岁

曾巩兄弟耕于乡里

曾巩兄弟赴京城,准备参加进士考试

嘉祐二年(1057年)巩三十九岁

巩与弟牟、布,从弟阜、妹夫王无咎、王彦深同中进士

巩长妹视兄弟于淮南,染病于真州,七月卒于巩舟中

嘉祐三年(1058年)巩四十岁

巩任太平州司法参军

布任宣州司户参军、怀仁令

嘉祐四年(1059年)巩四十一岁

李觏去世

巩二妹去世

巩女庆老生

庠及进士第

嘉祐五年(1060年)巩四十二岁

欧阳修为枢密副使,荐巩充馆职

巩七妹嫁王无咎

嘉祐六年(1061年)巩四十三岁

巩奉召充馆职

宰中进士

巩妻晁氏病

九月,巩八妹去世

十二月,巩女庆老殇

嘉祐七年(1062年)巩四十四岁

巩居馆职

二月,巩妻晁氏去世,年二十六

妹婿关景晖中进士

嘉祐八年(1063年)

巩四十五岁

巩居史馆

巩继娶李氏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巩四十六岁

巩居史馆

巩生女兴老

治平二年(1065年)巩四十七岁

巩居史馆

曾牟去世

王深甫去世

巩侄曾觉中进士

治平三年(1066年)巩四十八岁

巩居史馆

女儿兴老殇

治平四年(1067年)巩四十九岁

巩居史馆

曾肇中进士,出任台州黄岩县主簿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巩五十岁

巩居京师

四月,曾宰去世

陈师道从学于曾巩

熙宁二年(1069年)巩五十一岁

九月,曾布调任著作佐郎

巩任职越州

王无咎去世

熙宁三年(1070年)巩五十二岁

巩越州任上,多赋诗

四月,布任编敕删定官,后几月不断提升,累官差看详编修中书条例

觉去世

熙宁四年(1071年)巩五十三岁

欧阳修归颖州养老,数致书曾巩

巩前妻晁氏被追封宜兴县君

布差直舍人院、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差详定编敕、试知制诰

熙宁五年(1072年)巩五十四岁

欧阳修去世

巩知齐州

布详定天下帐籍、十二月罢知制诰,为翰林学士

熙宁六年(1073年)巩五十五岁

王安国为著作郎、秘阁校理

布知贡举

巩徙知襄州军事

布生纡

叶涛中进士

熙宁七年(1074年)巩五十六岁

巩在襄州任上

布为河北西路察访使

巩九妹去世

王安国去世

二月布权三司使;五月知饶州

熙宁八年(1075年)巩五十七岁

九月,巩乞就宣、洪二州

巩赋诗尤多

布知潭州

熙宁九年(1076年)巩五十八岁

巩知洪州军州事

巩、布、肇会于洪都

熙宁十年(1077年)巩五十九岁

三月,巩归葬晁氏、宰、德耀、二女于南丰源头并铭

布复集贤院学士,知广州

九月,巩至福州任

王安国去世

元丰元年(1078年)巩六十岁

巩召判太常寺

肇任集贤校理,转殿中丞

布以龙图阁待制知桂州

十月,南丰展墓

元丰二年(1079年)巩六十一岁

巩知明州军州事

五月,巩受命徙知亳州

元丰三年(1080年)巩六十二岁

诏巩移知沧州

布进直学士,徙知秦州

肇知礼院

元丰四年(1081年)巩六十三岁

巩判三班院

布移知陈州

曾巩编《五朝国史》

元丰五年(1082年)巩六十四岁

巩为史馆撰修

巩擢升中书舍人

九月,继母朱氏去世

布知蔡州、庆州

元丰六年(1083年)巩六十五岁

巩卧病江宁,王安石常探望

四月,巩去世于江宁

元丰七年(1084年)

西厦进攻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完稿

元丰八年(1085年)

哲宗继位,曾布过京,复翰林学士,迁户部尚书。司马光令曾布增损免役法,布辞之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

布以龙图阁学士知太原府

元祐四年(1089年)

布调任真定府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

哲宗亲政,曾肇自江宁府知瀛州,布自瀛州调江宁府。布路过京城,留为翰林学士,迁承旨兼侍读

四月,章惇拜相

六月,曾布任枢密院事

王中进士,任杭州仁和县丞

绍圣二年(1095年)

布与章惇同上哲宗对西夏开边大计

绍圣三年(1096年)

绎举博学鸿词科,任道州通判

绍圣四年(1097年)

布知枢密院事。上《废马监奏》

王中进士,任润州州学教授

经中进士

绍圣五年(1098年)

统、憬(父子)同科中进士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

哲宗去世,曾布参与策立大事,徽宗策立,向太后垂帘听政

十月,曾布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肇任中书舍人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布被封曲阜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赐紫金鱼袋

朱京去世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

闰六月,布罢相。九月,贬布为武泰军节度副使,衡州安置。十月降授中大夫守司农卿,分司南京,太平洲居住。十二月,论弃徨州罪,贬布为贺州别驾

曾肇贬和州,又调岳州,再贬濮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

崇宁二年(1103年)

五月,布贬为廉州司户参军

魏玩去世

崇宁五年(1106年)

布徙舒州,复大中大夫提举崇福宫。居润州里

肇居润州里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

八月,布逝于润州,享年七十三岁;次日,肇逝世,享年六十一岁

大观二年(1108年)

巩七妹润州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大观四年(1110年)

叶涛去世

政和八年(1118年)

协生

曾秀之中进士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

悟中进士

宣和五年(1123年)

去世,享年四十一岁

宣和六年(1124年)

绚、纬中进士

宋钦宗宣和七年(1125年)

十月,赠谥曾布曰“文肃”

建炎三年(1129年)

怘在越州遇难

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年(1132年)

赐谥曾肇曰“文昭”

统赐进士出身,任殿中侍史

绍兴五年(1135年)

纡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绍兴十年(1140年)

怡中进士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

炎中进士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中进士

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

协去世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

逢辰中进士

嘉泰三年(1208年)

任刑部尚书兼修国史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

钰中进士

嘉定十四年(1221年)

吴则礼去世

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

鸿子、渊子中进士

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年)

赐谥曾巩曰“文定”。为邑人陈宗礼所请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

曾渊子知枢密院事

宋末帝赵昺祥兴二年(1279年)

宋朝被元军所灭

附录二 《宋史》中的曾巩家族人物传

曾致尧传

曾致尧,字正臣,抚州南丰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解褐符离主簿、梁州录事参军,三迁著作佐郎、直史馆,改祕书丞,出为两浙转运使。尝上言:“去岁所部秋租,惟湖州一郡督纳及期,而苏、常、润三州悉有逋负,请各按赏罚。”太宗以江、淮频年水灾,苏、常特甚,所言刻薄不可,行诏戒致尧毋扰。俄徙知寿州,转太常博士。

致尧性刚率,好言事,前后屡上章奏,辞多激讦。真宗即位,迁主客员外郎、判盐铁勾院。张齐贤荐其材,任词职,命翰林试制诰,既而以舆议未允而罢。

李继迁扰西鄙,灵武危急,命张齐贤为泾、原、邠、宁、还、庆等州经略使,选致尧为判官,仍迁户部员外郎。既受命,因抗疏自陈,愿不受章绂之赐,词旨狂躁。诏御史府鞫其罪,黜为黄州副使,夺金紫。未几,复旧官改吏部员外郎,历知泰、泉、苏、扬、鄂五州。大中祥符初,迁礼部郎中,坐知扬州,日冒请一月奉,降掌昇州榷酤,转户部郎中。五年,卒。年六十六。

致尧颇好纂录,所著有《仙凫羽翼》三十卷、《广中台志》八十卷、《清边前要》三十卷、《西陲要纪》十卷、《为臣要纪》一十五篇。子易从、易占皆登进士第。

(《宋史·列传》卷二百)

曾巩传(附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调太平州司法参军,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州旧取酒场钱给募牙前,钱不足,赋诸乡户,期七年止;期尽,募者志于多入,犹责赋如初。巩访得其状,立罢之。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拥资雄里中,子高横纵,贼良民,汙妇女,服器上僭,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讥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狥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民濬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又弛无名渡钱,为桥以济往来。徙传舍,自长清抵博州,以达于魏,凡省六驿,人皆以为利。

徙襄州、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宫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慴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刹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帝以《三朝、两朝国史》各自为书,将合而为一,加巩史馆修撰,専典之,不以大臣监总,既而不克成。会官制行,拜中书舍人。时自三省百职事,选授一新,除书日至十数,人人举其职,于训辞典约而尽。寻掌延安郡王牋奏。故事命翰林学士,至是特属之。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杨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云。弟布,自有传。幼弟肇。

曾肇

肇,字子开,举进士,调黄岩簿,用荐为郑州教授,擢崇文校书、馆阁校勘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自秦以来,礼文残缺,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亲祠皇地祗于北郊,盖自肇发之,异论莫能夺其议。

兄布以论市易事被责,亦夺肇主判。滞于馆下,又多希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

曾公亮薨,肈状其行,神宗览而嘉之。迁国史编修官,进吏部郎中,迁右司。为《神宗实录》检讨。元祐初,擢起居舍人。未几,为中书舍人。

论叶康直知秦州不当,执政讶不先白,御史因攻之。肈求去,范纯仁语于朝曰:“若善人不见容,吾辈不可居此矣。”力为之言,乃得释。

门下侍郎韩维奏范百禄事,太皇太后以为谗毁,出守邓。肇言:“维为朝廷辨邪正是非,不可以疑似逐。”不草制。谏议大夫王觌,以论胡宗愈,出守润,肇言:“陛下寄腹心于大臣,寄耳目于台谏,二者相须,阙一不可。今觌论执政即去之,是爱腹心而涂耳目也。”帝悟,加觌直龙图阁。

太皇受册,诏遵章献故事,御文徳殿。肇言:“天圣初,两制定议受册崇政,仁宗特改焉,此盖一时之制。今帝述仁宗故事,以极崇奉孝敬之诚,可谓至矣。臣窃谓太皇当于此时特下诏扬帝孝敬之诚,而固执谦德,屈从天圣两制之议,止于崇政,则帝孝愈显,太皇之德愈尊矣。”坤成节上寿,议令百官班崇政。肇又言:“天圣三年,近臣班殿廷,百官止请内东门拜表。至九年,始御会庆。今太皇盛德,不肯自同章献,宜如三年之制。”并从之。

四年,春旱。有司犹讲春宴。肇同彭汝砺上疏曰:“天菑方作,正君臣侧身畏惧之时。乃相与饮食燕乐,恐无以消复天变。”翌日,有旨罢宴。蔡确贬新州,肇先与汝砺相约极论。会除给事中,汝砺独封还制书,言者谓肇卖友,略不自辨。以宝文阁待制知颍州,徙邓、齐、陈州、应天府。

七年,入为吏部侍郎。肇在礼院时,启亲祠北郊之议。是岁当郊,肇坚抗前説,既而合祭天地,乃自劾,改刑部。请不已,出知徐州,徙江宁府。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肇言:“人主虽有自然之圣质,必赖左右前后得人,以为立政之本。宜于此时选忠信端良之士,置诸近班,以参谋议,备顾问。与夫深处法宫,亲近执御,其损益相去万万矣。”贵近恶其语,出知瀛州,与兄布易地。时方治实录讥讪罪,降为滁州。稍复集贤殿修撰。历泰州、海州。徽宗即位,复召为中书舍人。

日食四月朔,当降诏求言。肇具述帝旨,诏下,投匦者如织。章惇恶之,欲因事去肇,帝不听。元祐臣僚被谴者,咸以赦思甄叙。肇请并录死者,作训词,哀厚恻怛,读者为之感怆。迁翰林学士兼侍读。谏官陈瓘、给事中龚原以言得罪,无敢救,肇极力论解。时论者谓元祐、绍圣,均为有失,兄布传帝命,使肇作诏谕天下。肇见帝言:“陛下思建皇极,以消弭朋党,须先分别君子小人,赏善罚恶,不可偏废。”开说备至,已而诏从中出。布之拜相,肇适当制,国朝学士弟草兄制,唯韩维与肇,为衣冠荣。

建中靖国元年,太史奏日又当食四月。肇请对言:“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声色服玩之好,或萌于心;忠邪贤不肖,或有未辨;赏庆刑威,或有未当。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反复循省,痛自克责,以塞天变。”言发涕下,帝悚然顺纳。

足布在相位,引故事避禁职,拜龙图阁学士、提举中太一宫。未几,出知陈州,历太原、应天府、扬定二州。崇宁初,落职,谪知和州,徙岳州,继贬濮州团练副使,安置汀州。四年,归润而卒,年六十一。

自熙宁以来四十年,大臣更用事,邪正相轧,党论屡起,肇身更其,间数不合。兄布与韩忠彦并相,日夕倾危之。肇既居外,移书告之曰:“兄方得君,当引用善人,诩正道,以杜惇、卞复起之萌。而数月以来,所谓端人吉士,继迹去朝,所进以为辅佐、侍从、台谏,往往皆前日事惇、卞者。一旦势异今日,必首引之以为固位计,思之可为恸哭。比来主意已移,小人道长。进则必论元祐人于帝前,退则尽排元祐者于要路。异时惇、卞纵未至,一蔡京足以兼二人,可不深虑。”布不能从。未几,京得政,布与肇俱不免。

肇天资仁厚,而容貌端严。自少力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法。更十一州,类多善政。绍兴初,谥曰文昭。子统,至左谏议大夫。

论曰:刘敞博学雄文,邻于邃古,其为考功,仁宗赐夏竦谥,上疏争之,以为人主不可侵臣下之官;及奉诏定乐,中贵预列,又谏曰:“臣惧为袁盎所笑。”此岂事君为容悦者哉。攽虽疎隽,文埒于敞。奉世克肖,世称“三刘”。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肇以儒者而有能吏之才。宋之中叶,文学法理,咸精其能。若刘氏、曾氏之家学盖有两汉之风焉。

(《宋史·列传》卷七十八)

曾布传

曾布,字子宣,南丰人。年十三而孤,学于兄巩,同登第,调宣州司户参军、怀仁令。

熙宁二年,徙开封,以韩维、王安石荐,上书言为政之本有二,曰:厉风俗,择人才。其要有八,曰:劝农桑,理财赋,兴学校,审选举,责吏课,叙宗室,修武备,制远人。大率皆安石指也。

神宗召见,论建合意,授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加集贤校理,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凡三日,五受敕告。与吕惠卿共创青苗、助役、保甲、农田之法,一时故臣及朝士多争之。布疏言:“陛下以不世出之资,登延硕学远识之臣,思大有为于天下,而大臣玩令,倡之于上,小臣横议,和之于下。人人窥伺间隙,巧言丑诋,以哗众罔上。是劝沮之术未明,而威福之用未果也。陛下诚推赤心以待遇君子而厉其气,奋威断以屏斥小人而消其萌,使四方晓然皆知主不可抗,法不可侮,则何为而不可,何欲而不成哉?“布欲坚神宗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使毋敢言。故骤见抜用,遂修起居注、知制诰,为翰林学士兼三司使。韩琦上疏极论新法之害,神宗颇悟,布遂为安石条析而驳之,持之愈固。

七年,大旱,诏求直言,布论判官吕嘉问市易掊克之虐,大概以为:“天下之财匮乏,良由货不流通;货不流通,由商贾不行。商贾不行,由兼并之家巧为摧抑。故设市易于京师以售四方之货,常低卬其价,使髙于兼并之家而低于倍蓰之直,官不失二分之息,则商贾自然无滞矣。今嘉问乃差官于四方买物货,禁客旅无得先交易,以息多寡为诛赏殿最,故官吏、牙驵惟恐裒之不尽而息之不多,则是官自为兼并,殊非市易本意也。”事下两制议,惠卿以为沮新法,安石怒,布遂去位。

惠卿参大政,置狱举劾,黜布知饶州,徙潭州。复集贤院学士、知广州。元丰初,以龙图阁待制知桂州,进直学士、知秦州,改历陈、蔡、庆州。元丰末,复翰林学士,迁戸部尚书。司马光为政,谕令增损役法,布辞曰:“免役一事法令悉皆出已手,若令遽自改易,义不可为。”元祐初,以龙图阁学士知太原府,历真定、河阳及青、瀛二州。绍圣初,徙江宁,过京,留为翰林学士,迁承旨兼侍读,拜同知枢宻院,进知院事。

初,章惇为相,布草制极其称美,冀惇引为同省执政,惇忌之,止荐居枢府,故稍不相能。布赞惇“绍述”甚力,请甄赏元祐臣庶论更役法不便者,以劝敢言。惇遂兴大狱,陷正人,流贬镌废,略无虚日,布多阴挤之。掖庭诏狱成,付执政蔽罪,法官谓厌魅事未成,不当处极典。布曰:“驴媚蛇雾,是未成否?”众皆瞿然,于是死者三人。

惇以士心不附,诡情饰过,荐引名士彭汝砺、陈瓘、张庭坚等,乞正所夺司马光、吕公著赠谥,勿毁墓仆碑,布以为无益之事。又奏:“人主操柄,不可倒持,今自丞弼以至言者,知畏宰相,不知畏陛下。臣如不言,孰敢言者?”其意葢欲倾惇而未能。会哲宗崩,皇太后召宰执问谁可立,惇有异议,布叱惇使从皇太后命。

徽宗立,惇得罪罢,遣中使召蔡京院,拜韩忠彦左仆射。京欲探徽宗意,徐请曰:“麻词未审合作专任一相,或作分命两相之意。”徽宗曰:“专任一相。”京出,宣言曰:“子宣不复相矣。”已而复召曾肇草制,拜布右仆射,其制曰:“东西分台,左右建辅。”忠彦虽居上,然柔懦,事多决于布,布犹不能容。时议以元祐、绍圣均为有失,欲以大公至正消释朋党,明年,乃改元建中靖国,邪正杂用,忠彦遂罢去。布独当国,渐进“绍述”之説。

明年,又改元崇宁,召蔡京为左丞,京与布异。会布拟陈佑甫为户部侍郎,京奏曰:“爵禄者,陛下之爵禄,奈何使宰相私其亲?”布壻陈廸,佑甫子也。布忿然争辨,久之,声色稍厉。温益叱布曰:“曾布,上前安得失礼?”徽宗不悦而罢。御史遂攻之,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润州。

京积憾未己,加布以赃贿,令开封吕嘉问逮捕其诸子,讯鞫,诱左证使自诬而贷其罪。布落职,提举太清宫,太平州居住。又降司农卿,分司南京。又以尝荐学官赵谂而谂叛,责散官,衡州安置。又以弃湟州,责贺州别驾,又责廉州司户。凡四年,乃徙舒州,复大中大夫、提举崇福宫。大观元年,卒于润州,年七十二。后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曰文肃。

(《宋史·列传》卷二百三十)

王安国传

王安国,字平甫,安礼之弟也。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年十二,出所作诗、铭、论、赋数十篇示人,语皆警拔,遂以文章闻于世,士大夫交口誉之。于书无所不通,数举进士。又举茂材异等,有司考其所献序言为第一,以母丧不试,庐于墓三年。

熙宁初,韩绛荐其材行,召试,赐及第,除西京国子教授。官满,至京师,上以安石故,赐对。帝曰:“卿学问通古今,以汉文帝为何如主?”对曰:“三代以后未有也。”帝曰:“但恨其才不能立法更制尔。”对曰:“文帝自代来,入未央宫,定变故俄顷呼吸间,恐无才者不能。至用贾谊言,待群臣有节,专务以德化民,海内兴于礼义,几致刑措,则文帝加有才一等矣。”帝曰:“王猛佐符坚,以蕞尔国而令必行,今朕以天下之大,不能使人,何也?”曰:“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愿颛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又问:“卿兄秉政,外论谓何?”曰:“恨知人不明,聚敛太急尔。”帝默然不悦,由是别无恩命,止授崇文院校书,后改秘阁校理。屡以新法力谏安石,又质责曾布误其兄,深恶吕惠卿之奸。

先是,安国教授西京,颇溺于声色,安石在相位,以书戒之曰:“宜放郑声。”安国复书曰:“亦愿兄远佞人。”惠卿衘之,及安石罢相,惠卿遂因郑侠事陷安国,坐夺官,放归田里。诏以谕安石,安石对使者泣下。既而复其官,命下而安国卒,年四十七。

(《宋史·列传》卷八十六)

曾怘传(附悟)

曾怘,字仲常,中书舍人巩之孙。补太学内舍生,以父任郊社斋郎,累官司农丞、通判温州,须次于越。

建炎三年,金人陷越,以巴拜为帅,约诘旦城中文武官并诣府,有不至及蔵匿、不觉察者,皆死。怘独不往,为邻人察逮捕,见巴拜,辞气不屈。且言:“国家何负汝,乃叛盟欺天,恣为不道。我宋世臣也,恨无尺寸柄以死国,安能贪生事尔狗奴邪?”时金人帐中执兵者皆愕眙相视,巴拜曰:“且令出。”左右尽驱其家属四十口同日杀之越南门外,越人作窖瘗其尸。金人去,怘弟朝散郎(旦心)时知杭州馀杭县事,制大棺歛其骨,葬之天柱山。事闻,予三资恩泽,官其弟怤、子崈兄子,皆将仕郎。

方遇难时,崈甫四岁,与乳母张皆死。夜值小雨,张得苏,顾见崈亦苏,尚吮其乳,郡卒陈海匿崈以归,后仕至知南安军。

怘从弟悟

悟,字蒙伯,翰林学士肇之孙也。宣和二年进士,靖康间为亳州士曹。金人破亳州,悟被执,抗辞慢骂,众刅劘之,尸体无存者,妻孥同日被害。年三十三。

(《宋史·列传》卷二百七)

王无咎

王无咎,字补之,建昌南城人。第进士,为江都仪真主簿、天台令。弃而从王安石学,久之,无以衣食其妻子,复调南康主簿,已又弃去。好书力学,寒暑行役不暂释,所在学者归之,去来常数百人。王安石为政,无咎至京师,士大夫多从之游,有卜邻以考经质疑者。然与人寡合,常闭门治书,惟安石言论莫逆也。安石上章荐其文行该备,守道安贫,而久弃不用,诏以为国子直讲,命未下而卒,年四十六。

(《宋史·列传》卷四百四十四)

朱京

朱京,字世昌,南丰人。父轼,有隐德。京博学淹贯,登进士甲科。教授亳州、应天府,入为太学录。

神宗数召见论事,擢监察御史。时中丞及同僚多罢去,京抗疏曰:“御史假之则重,略之则轻。今耳目之官,屡进屡却,则言者不若静默为贤,直者不若柔从为智。偷安取容,虽得此百数,亦何益国邪?”他日入见,帝劳之曰:“昨览奏疏,所补多矣。”京风神峻整,见者惮之,目为真御史。

初,台臣奏事,必先移阖门,得班乃入。京尝以名闻,翌旦既入,会有先之者,不及对而退。帝问京安在,左右以告,诏趣之入,辰漏且尽,为留班以须。未几,论大臣除拟有爱憎之私。中书言其失实,谪监兴国军盐税。历太常博士、湖北京西江东转运判官,提点淮西刑狱、司封员外郎。元符初,迁国子司业。京在元祐时,尝为《幸太学颂》,或擿其语有及先朝者,京亦固辞不拜。徽宗初立,复命之,逾月而卒。

论曰:何郯、吴中复,皆良御史也。郯出夏竦,阻王守忠,奸人庶几少戢矣。中复耻识面台官,其所守可见矣。荐之论李定、思恭之右欧阳修,绘请惜老成,庠不附新法,数子所见,何其同也。猎为令而兴孔子庙,孟阳以教授而参决大计,此其卓然者乎。恢临政简约,无可议者。京持论端确,竟以去位,君子惜之。

(《宋史·列传》卷三百二十二)

叶涛

叶涛,字致远,处州龙泉人。进士乙科,为国子直讲。虞蕃讼起,涛坐受诸生茶纸免官。涛,王氏壻也,即往从安石于金陵,学为文词。哲宗立,上章自理,得太学正,迁博士。绍圣初,为秘书省正字,编修神宗史,进校书郎。曾布荐为起居舍人,擢中书舍人。司马光、吕公著、王岩叟追贬,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范纯仁责官,皆涛为制词,文极丑诋。安焘降学士,涛封还命书,云:“焘在元祐时,尝诋文彦博弃熙河,全先帝万世之功,不宜加罪。”蔡京刻为党,罢知光州。又以诉理有过,为范镗所论,连三黜。曾布引为给事中,居数月而病,以龙图阁待制提举崇禧观,卒。

(《宋史·列传》卷三百五十五)

1.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

2.李震:《曾巩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9年版。

3.李震:《曾巩年谱》,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宋友贤:《曾巩传》,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王琦珍:《曾巩评传》,江西高校出版社1990年版。

6.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曾巩研究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傅林辉标点《曾布日记校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8.李觏:《李觏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9.王安石:《王临川集》,四库全书本。

10.南丰曾氏藏本《曾氏家谱》《续修曾文定公族谱》等。

11.不同时期《南丰县志》。

12.脱脱:《宋史》,四库全书本。

13.《江西通志》,四库全书本。

14.《宋诗纪事》,四库全书本。

15.曾肇:《曲阜集》,四库全书本。

16.唐圭璋编《全宋词》,第l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17.《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8.曾协:《云庄集》,四库全书本。

19.曾季狸:《艇斋诗话》,四库全书本。

20.王安国:《王校理集》,四库全书本。

21.不同时期的《建昌府志》。

22.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

23.王明清:《挥麈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24.楼钥:《攻魄集》,四库全书本。

2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26.杨仲良:《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27.丁传靖辑《宋人秩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28.苏辙:《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29.陈师道:《后山集》,《四库全书》本。

30.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

31.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巴蜀书社1989年版。

32.潘永因编《宋稗类钞》,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33.魏泰:《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34.李俊标:《曾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5.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

36.傅璇琮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7.曾枣庄等:《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冯志弘:《北宋“江西文风”与古文运动关系研究———兼论南丰曾氏、临川王氏之士族学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2008年。

2.廖应生、周世泉:《北宋南丰曾氏考》,《抚州师专学报》第3期,2002年。

3.汪超、吴礼庆:《北宋女词人魏玩词初探》,《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2008年。

4.王宇:《江湖诗人曾极生平事迹考论》,《文学前沿》第4期,2007年。

5.郝明:《略论王安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8期,2010年。

6.高荣:《略论曾布》,《张掖师专报》第2期,1989年。

7.马玉臣:《略论曾巩的经济思想》,《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2006年。

8.姚兆余:《论北宋世家大族的择偶标准》,《甘肃社会科学》第6期,2002年。

9.喻进芳:《论曾巩的史学思想》,《学术月坛》第8期,2008年。

10.陈圣:《论曾巩的哲学思想》,《抚州师专学报》,第1期,1985年。

11.夏老长:《曾巩治学浅谈》,《抚州师专学报》第2期,1983年。

12.夏老长:《论曾巩的人才思想》,《抚州师专学报》第4期,1988年。

13.邱模楷:《曾巩与王安石》,《抚州师专学报》第1期,1989年。

14.陈圣:《曾巩传》,《抚州师专学报》,第4期,1988年。

15.高国藩:《论曾巩诗及其民本思想》,《抚州师专学报》第3期,1995年。

16.王可喜:《南宋词人曾惇、曾协生平考略》,《2006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7.夏汉宁:《宋代江西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江西社会科学》第1期,2012年。

18.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婚姻与党争》,《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2001年。

19. 吕肖奂:《宋代南丰曾氏家族第三代诗词创作析论》,《广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2010年。

20. 吕肖奂:《宋代南丰曾氏家族第四代诗词创作考论》,《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2009年。

21.吕肖奂:《宋代南丰曾氏家族第五代诗词创作叙论———以曾惇与曾协为代表》,《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2010年。

22.包忠荣:《宋代南丰曾氏与文学》,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王育济:《宋代王安石家族及其姻亲》,《东岳论丛》第3期,2001年。

24.祁琛云:《苏轼与曾巩兄弟交往关系考述——立足于进士同年关系的考察》,《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5期,2009年。

25.张明华:《王安石家族女性文化初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2004年。

26.杨璐:《王安石与曾巩交游由亲到疏原因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卷增刊,2007年。

27.张明华:《魏夫人的文学作品与宋代贵妇的感情归宿》,《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2004年。

28.涂木水:《魏夫人散论》,《抚州师专学报》第三期,1990年。

29.周圣弘、周达斌:《魏玩:词笔超迈女中才——《历代襄阳名作家研究》系列论文之七》,《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9期,2007年。

30.潘月:《魏玩生平及作品考》,《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2010年。

31.熊鸣琴、张其凡:《曾布“奸臣论”辨析——立足于北宋中后期党争的考察》,《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2009年。

32.李俊标:《曾布〈水调歌头〉大曲述略》,《中国韵文学刊》第3期,2008年。

33.熊鸣琴:《曾布根究市易务违法案再议》,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2011年。

34.熊鸣琴:《曾布与北宋后期党争》,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35.罗家祥:《曾布与北宋哲宗、徽宗统治时期的政局演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2003年。

36.沈履伟:《曾布与熙宁变法》,《历史教学》第4期,2008年。

37.闫树立:《曾巩“道统”思想的价值内涵》,《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6期,2005年。

38. 喻进芳:《曾巩:面对不遇人生的价值思考》,《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2011年。

39.葸琼、李天保:《曾巩的创作观考论》,《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2009年。

40.朱东根:《曾巩的佛教观浅论》,《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2009年。

41.葸琼、李天保:《曾巩的经世考论》,《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2009年。

42.姜国柱:《曾巩的军事思想》,《抚州师专学报》第4期,2003年。

43.李金良:《曾巩的宗法观》,《宜宾学院学报》第2期,2009年。

44.龚重谟:《曾巩籍贯考辨》,《抚州师专学报》第1期,2003年。

45.文师华、包忠荣:《曾巩家族的〈二源曾氏族谱〉》,《文学遗产》第5期,2007年。

46.李才栋:《曾巩师承关系考》,《抚州师专学报》第1期,2003年。

47.范立舟、徐志刚:《曾巩思想的理学特质》,《江西社会科学》第8期,2002年。

48.顾全芳:《曾巩与王安石变法》,《江西社会科学》第5期,1988年。

49.佘德余:《曾巩与越州》,《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3期,2008年。

50.汤江浩:《曾巩之祖父曾致尧考略——曾巩及其主要亲属行实考略之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2003年。

51.荣宪宾:《曾巩治齐与王安石变法》,《东岳论丛》第4期,1987年。

52.李卫东:《曾肇简评》,《黑河学刊》第6期,2011年。

53.汤江浩:《曾致尧母、妻、子考略——曾巩及其主要亲属行实考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2002年。

54.詹亚园:《赵与曾巩交游事实略考》,《浙江社会科学》第3期,2006年。

55.胡建次:《曾季鲤〈艇斋诗话〉与江西诗学》,《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2005年。

曾巩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而以曾巩为代表的南丰曾氏是江西的望族,又是江南的大家。我对于他的关注始于对著名思想家李觏的研究,他是李觏的高足,研究李觏自然要涉及到他。先是关注于曾巩本人,进而对他的家族产生兴趣,他的家族人才辈出,是一个典型的才子群落。2004年,我与邓高平先生就在《临川文化系列从书·千年教育》一书,列专节《南丰曾氏家族》,进行了简要介绍。从事过教育工作十七八年的我,对于其家族为什么人才济济,更想求其解,于是试着去了解它。

2010年10月始至2012年底,近十次到南丰县实地进行寻访,深入乡村,墓地、纪念馆、图书馆考察,查找相关资料。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段云来先生的关心与大力支持,也得到饶小麟先生的诸多帮助。其间多次是与好友郑晓江先生一起寻访,郑老师擅长思想考古,写过许多思想考古的长篇宏论。2012年10月,我们合作的《南丰曾先生故里行》一文发表于《寻根》杂志。而在2011年底,我开始着手写曾巩家族,断断续续地写,至2013年上半年完成初稿。伤心的是,郑老师此时已辞世,我已无法再向他请教了。初稿完成,取名《曾巩及其文化世家》,后将书名更为《曾巩家族》。2013年下半年,在段云来先生的推荐下,将拙稿交给了南丰县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审阅,得到了中心夏老长和陈飞龙等领导和同仁的重视与赐教。邱模楷先生对拙稿逐字逐句地认真审读,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减少了拙著中的错谬。

拙著历时三年完成,叙述的时间跨度从曾氏迁居南丰到南宋末年止,覆盖整个宋代。拙著试图以人物、事件为主线,从文化的视角作较深挖掘与较广展示。重点阐述了曾巩及其家族成员的主要事迹及贡献,同时对于其文化世家成因进行探讨。全书共分六章,即《迁居南丰》《文学名家曾巩》《曾布与魏玩》《曾巩的兄弟姐妹》《曾巩子侄与孙裔》《曾氏的家传》。同时附录《曾氏家族年谱简编》和《〈宋史〉中的曾巩家族人物传》等内容。如果能通过阅读拙著,对于曾氏家族的功绩与贡献有所了解,对于他们的家教、家学和家风有所了解,从而对自己有所裨益,则令我欣慰。

曾氏家族多以文章名天下,但由于时代久远,他们的著作散佚严重,有的没有专门的文集传世,诗文仅见于一些相关宋人的诗文汇编中,为了便于读者欣赏,拙著中作了适量引录。拙稿中关于曾巩的诗文所采用的是陈杏珍、晁继周点校的《曾巩集》,而曾肇、曾协等人诗文则多采用了四库全书本,对于曾布等其他没有专门文集或文集散佚的人物,其作品主要引自四库全书本的《宋诗纪事》《江西通志》及其他相关汇编文集。有的作品引自不同时期的县志、府志(建昌府)和南丰曾氏所藏的《曾氏家谱》和《续修曾文定公族谱》等。这当中可能因不同版本在个别字句上有出入,如影响了阅读,敬请鉴谅。

在撰写过程中参阅了诸多专家学者对于曾巩及其家族成员研究的专著、论文,得到诸多教益,恕不一一具名,在此深表谢忱。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曾巩研究专家王琦珍先生拨冗撰序,为拙著增色添彩,在此表示感谢。髦耋之年的宋友贤先生审读拙著,并提出宝贵意见,令我感激不已。对于段云来、夏老长、陈飞龙、黄福平、邱模楷、饶小麟、彭晓华等领导、专家和朋友的支持与赐教,在此一并感谢。对于南丰县地方文化研究中心的同仁和为拙著付出了辛勤劳动的朋友们,在此表示感谢。责任编辑王一木先生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本人才学有限,研究不深,拙著中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甚至错漏之处,还请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罗伽禄

甲午马年春于古城建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