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著名学者杨时撰写的《曾肇神道碑》中记载,曾肇“娶强氏,累封和义郡君。尚书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讳至之女也。有贤行能宜家,有子八人:长曰绲,通直郎,知扬州天长县丞事;次曰纵,承事郎,监太平州芜湖县酒税务;绚,宣义郎,监兖州东岳庙;统,将仕郎,监应天府拓城县税务;,将仕郎,监睦州酒税务;纬,承务郎,权知泗州招信县丞事;续、举进士。女四人:长适宣德郎王律;次适宣义郎刘伫;二尚幼;孙男二十五人:悰、恪、慥、悦、怀、悟、愔、悌、恂、愖、怡、恢、恒、恽、憓、忳、惔、懔、懙、憺、恮、懊、慄、懻、协。孙女六人。”
1.孙曾纵
曾纵,字元矩。元祐初年,曾纵娶了苏辙第五女。苏辙有《曾郎元矩见过,逾月听其言久而不厌,追感平昔为赋诗》:“胄子相从得佳婿,掖垣同直喜良朋。交情不意隔生死,世事休论有废兴。宿草芊绵泪入土,故琴牢落恨填膺。远来似觉清谈胜,试问传家今几灯。”
吴则礼亦有《九日过宋遇雨呈曾元矩并先寄吕少冯》诗,诗云:“黄菊湿不鲜,白雁寒更哀。何由穿雨屐,一登宋王台。眷予良友生,南山安在哉。行将北湖鬓,投老炤清淮。”
在曾协的《代从兄作伯母事述》里对于曾纵的孙辈情况有一段记载。“子恪、慥早卒。悟擢进士第,为亳州士曹掾,骂敌死。事闻,诏赠承事郎。怡,右朝奉郎太府丞。恽,右从事郎,常州录事参军。憺,出后叔父。孙熹,右迪功郎,监建康府都税院;焘,某某未官。孙女三人,长嫁右文林郎张遹,余在室。”从这段记载中可知,曾纵有子六人,其中恪、慥逝世过早,悟为国捐躯,最小的憺过继给了叔父。
2.子曾统
曾统,字元中,《京口耆旧传》(卷二)说:“肇八子,统最知名。”初以荫入官,高宗驻跸扬州时,召为工部员外郎;建炎四年(1130年),官广南东路提刑;绍兴二年(1132年),以左司员外郎赐进士出身,次年为起居郎,不久罢去,任秘阁修撰,知秀州,后又改任饶州;五年(1135年),考中进士。九年(1139年),为殿中侍御史,左谏议大夫,为徽猷阁待制,知婺州。在严州去世,享年六十七岁。他是神宗时的参知政事张方平的孙女婿。他有胆有识,在宋朝南迁过程中,当金人追着屁股打时,宋军节节败退,而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给金人有力的还击,由此而得到了朝廷的奖励。
曾统作为名臣之后,自己又官居要职,由此也获得人们的赞颂,如杨时称赞曾统说:“右臣伏见奉议郎守尚书工部员外郎曾统,名臣之后,能世其家。”但似乎不见他有多少诗词传世。宋代林表民编《天台续集别编》辑录了他的唱和诗两首。
其一
黄阁重来迹已陈,东山高卧趣还新。
尘埃偪仄人间世,风月虚闲物外身。
得意樵渔方共乐,忘机鸥鸟自相亲。
聊将玉铉调元手,散作郊园万木春。
其二
退老堂前花木深,功名摆落事幽寻。
烟霞啸傲平生计,风雨帡幪四海心。
岁晚松筠无改色,春归桃李旧成阴。
行瞻衮绣回东路,蕙帐空余夜鹤音。
这是为建炎丞相吕颐浩退老堂而作唱和诗,当时参与唱和者有三十余人,每人大多是两首七律。曾统的这两首诗虽然是应酬之作,但也写得得体大方,有雍容华贵之象。
3.子曾续
曾续字元嗣,号政和闲人,曾肇七子,诗人,终生不仕。他是户部尚书王存的女婿。但由于当时朋党争斗过于激烈,他无意于仕途,而与一些文人诗家交往相唱和,如颜岐、关沼、饶节、高茂华、韩驹、吕本中等人,他曾作《十友诗》十首,但今天只能见一首,即在《宋诗纪事》里所录的《赠吕居仁》:“吕家三相盛天朝,流泽于今有凤毛。世业中微谁料理,却收才具入风骚。”吕居仁即吕本中,其曾祖吕公著担任过宰相,祖父吕希哲担任过兵部侍郎,其父吕好问也曾担任过兵部尚书,本中却因忤秦桧罢官。诗中对于本中家族的荣誉给予赞美,对于本中自身遭遇表示同情,本中无法入朝为官,施展自己的“才具”,只好将“才具”转入到“风骚”之中。在此,曾续也有同病相怜之感慨。
4.子曾
曾字元礼,为曾肇第八子,即最小的儿子。汪藻为他撰写了《奉议郎知舒州曾君墓志铭》,铭中对于曾的一生作了简要的介绍,从中可以知道,曾从小机敏,志存高远,立志继承祖宗之业。少时即能刻苦学习,学问进步很快,年少之时就参加过地方上举行的相关考试,已展露出了自己超出常人的才华。但是因被视为“党家子”,而不能进京参加考试。他著有《七志》《鸥鸟》和《老酒》二赋,其父曾肇见之,大惊其才。直到三十岁时才参加进士考试,中得进士的甲科。随后出任应天府虞城、明州鄞县主簿。但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提拔,当权者中有人爱惜他的才能,为其明屈,将他调任大晟府主簿,但这也不是什么好的差事。后来出任提举两浙、河北京东路盐香,改梓州路常平,但他都没有去赴任。调任京畿提举学事,但又因为党家子原因而被免职,又派他去担任太平州提举两浙盐香,仍不赴任。后出任高邮知军。在宣和五年(1123年)四月,母亲去世,他回家守丧,不幸行至毘陵时而去世,年四十一。他的一生仕途都受到朝廷党争的影响,时起时落,并未能进入高层。妻子强氏是资政殿学士强渊明的女儿,也就是自己母亲的侄女。生有五个儿子:憓、懙、慓、懻、协。憓,迪功郎,镇江府金坛县主簿;懙,承务郎;慓、懻两儿没有官职,幼子协后来担任了右承务郎监临安府新城县税。曾很注重品行修养,孩提时已是卓尔不群,等到稍长时,他酷爱读书,每每得到一本书一定得手抄口念,非得弄通弄懂不可。尤其擅长于《春秋》经传之学,平时居家少言语,似乎对于世事人情淡泊,但是他往往能解人所难。他的“文章简古,似其为人,议论衮衮,挟其家数世敢言之气,必有为而发,不崇空言。”今天亦不见曾之诗词,但他与江西诗派的汪藻、洪刍等人有较亲密的交往,如洪刍有《次曾元礼韵》《次元礼题余诗卷后韵》等诗。《次曾元礼韵》诗云:“卧龙山下阿兰若,漠漠烟城楚水西。肯共扶笻同散歩,来寻负郭慰卑栖。曲肱睡稳门常掩,促膝谈深日已低。他日相过如卜昼,南窗就我共羮藜。”
5.孙曾悟
纵之子曾悟,字蒙伯,宣和三年(1121年)中进士,靖康年间担任亳州士曹。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攻破亳州,曾悟被捕。他义正词严地大骂金兵,后被金兵的乱刀刺死,体无完肤。同时遇难的还有他的妻儿。那一年,曾悟才三十三岁。
6.孙曾协
曾的幼子曾协(1118—1173年),字同季,号云庄。曾协五岁时父亲去世,在母亲强氏的教育培养下,长大成人。母亲亲自教授曾协《论语》等经典,并督促他的学习,加之曾协聪明,博闻强记,能够较快地掌握所学内容。本来曾家是诗书传家,可惜家藏的书籍都毁于战火,又由于家贫无钱买书,于是就到书铺里去看书,他的记忆力强,往往过目不忘,所看过的书,大多都记得。有时也向人借书读,有一次他向人借了《春秋》《左传》,不及十天他就读完,人们对他读书的速度感到惊讶,也有人怀疑他读书的效果,于是从书中摘录一些内容考问他,他能对答如流。一次,有人说,临安孤山冷泉亭上有记文,于是他借马骑了九里路到那儿去看,并将此文背了下来,回来后默写出来,给那人看。后来那人把他默写出来的文字拿去对照,果然一字不差。不到二十岁,他就以词赋闻名于国子监,他去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虽有才名,可是没有及第。从此,他再也不参加科举考试了。但他认真读书的习惯不改,无论寒冬盛暑,他手不释卷。后来靠着父辈的恩荫入仕,历任长兴、嵊县的县丞,镇江、临安的通判。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任吉州的知州,后又改任抚州知州,再后又从抚州调任永州知州。乾道九年(1173年)去世。
曾协是曾巩家族孙辈中流传作品最多的一位,其子曾炎辑得曾协作品二十卷,为《云庄集》。但这二十卷后来失传,后人从《永乐大典》发现他部分作品,辑得《云庄集》五卷,另外他有《云庄词》一卷传世。
对于曾协的诗文,傅伯寿《云庄集序》里认为,曾协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之成就,有其家学的传承,也有他自己的天分使然。“故其古诗则兴寄渊邈,词旨超迈,多效《选》体为之,唐律则务造平淡,间出清新,比事赓韵,精诣妥帖;至表章笺启则又繁约适中,铺陈有叙,摭古语而加剪截之功,造新句而遗斧凿之痕。他文一皆类是,盖深有文昭之遗风焉。”{1}
傅伯寿也是一位著名学者。傅伯寿(1138—1223年),字景仁,泉州晋江人,隆兴癸未元年(1163年)进士,累迁礼部尚书,出守建宁,召除翰林学士,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初以学词进侍郎,其为文得到了太常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官黄钧的“犹濯锦蜀江”、宰相虞允文“璞玉加琢”评价;有诗二百二十多首。守建宁时,真德秀曾问以作文之法。傅伯寿对于曾协的文学评论是中肯的,既有肯定,也指出其中的不足。但也有人认为傅氏有拿当下的标准套前人,这点主要体现在傅氏指出的曾协古体诗“多效《选》体”一说,所谓“《选》体”指的是五言古诗。傅氏的这一说法,清人在编辑《四库全书》时,也认同此观点,并作了进一步的引申。《四库全书总目》中《云庄集》提要中就说:“(傅伯寿)序称其古诗多效《选》体,然合诸作观之,大抵源出苏轼、陈与义,故《同沈正卿作仇池石》诗用轼韵,《陈晞颜过零陵赠诗》亦用与义韵,而绝不及于他家,知其唱和讲求在二家旧格也。杂文颇雅饬有法。《宾对》一赋为集中巨篇,语特伟丽,而大旨以安享太平为浑穆之王风,以恢复中原为战争之霸术。夸大其词,以文偏安之陋。曲学阿世,持论殊乖。”
陈与义(1090—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也工于填词。惜乎英年早逝,逝时仅四十九岁。严羽《沧浪诗话》在“以人而论”诗体时,将陈与义的诗称为“陈简斋体”。“简斋体”前期之作,观察细致,描写生动,饶有情趣。后期取法杜诗,得其沉雄之韵。“简斋体”是江西诗派学习的重要体例,元初的方回将陈与义列入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
从现存的曾协作品《云庄集》看,他的诗歌应酬唱和之作多,而这些唱和的对象又是相对的固定,尤其与陈晞颜、翁士秀、赵有翼、李粹伯和他的从侄曾季狸唱和居多。他们还组织诗社,经常聚集在一起宴饮游赏唱和。他们虽然算不上是很有名的社会贤达名流,但也算是在一地域内有一定知名度,或者有一官半职的闲适人士。曾协的《赵有翼招同社出游次韵》所记的就是诗社同仁一起出游的情形,诗云:“总道无情却有情,撩人幽事不胜清。拟同骚仆从长吉,不遣橘奴觅李衡。四山浓淡要题品,百卉后先宜按行。登览不忧风雨迫,挥戈须驻日西倾。”与陈晞颜唱和,如《陈晞颜获玉兔甚奇邀予赋诗》《和陈晞颜春尽思归二首》《寄题陈晞颜敦复斋》《陈晞颜董漕湖南过零陵用简斋韵见赠次韵谢之》等。与李粹伯唱和,如《次韵李粹伯登镇江倅厅富览亭》《李粹伯对月见怀次韵》《题李粹伯晦庵》《次韵李粹伯登镇江粹厅览亭》《周知和李粹伯一再和钵字韵诗益工勉》《李粹伯对月见怀次韵》等。曾季狸之曾祖是曾宰,与曾协的祖父肇是亲兄弟,他与曾季狸唱和的诗也很多,如《和裘父侄季狸竹夫人歌》《裘父见和复次韵》《和裘父见赠二首》《送裘父姪还乡二首》等。除此之外还有如与邓器先(《送邓器先赴罗田尉五首》《邓器先北窗》)、赵有翼(《赋赵有翼仇池石次沈正卿用苏翰林韵》《送赵有翼通守吴兴》《送赵有翼监丞造朝供职》《次赵有翼简徐圣可元韵圣可名行简》)、翁士秀(《次翁士秀喜雪长咏》《次韵翁士秀雪再作》《次韵翁士秀病起》)等人唱和。
不妨看几首曾协的唱和诗,这些诗有的写得轻松快意,有的字里行间也浸透淡淡的哀愁。如友人沈正卿送来一首探梅诗,曾协次其韵而作《沈正卿示探梅诗次韵》,其诗云:“数点微明已露奇,解颜相见却先知。携壶拟醉无穷树,走马来看第一枝。照水意闲真我辈,酿寒云重正花时。自从亲识春风面,不信良工画有诗。”次韵是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即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不见沈正卿诗,而曾协的这首诗意是赞美友人,梅在友人的笔下惟妙惟肖,即便是优秀的画师都无法将诗中的梅花画出来。这首诗写得较为轻松惬意,表达对梅花和对友人赠诗的喜爱之情。还有就是亲人间的唱和,曾协的祖父曾肇与曾布同住在镇江,其后人也多在外居住,并没有回居南丰,但还是有联系与往来的。这可从曾协与曾季狸叔侄相唱和的诗中可见一斑。曾协的《昔先君子与司直兄相知文字间,诸孤悬隔,各未相闻,一旦裘父侄惠然见访,共道家庭旧好,抚今念昔,慨然伤怀,因成小诗呈裘父》就是对处在不同地域的亲人相认感慨不已,因而成此诗,先君子指其父曾,司直兄指曾晦之,而曾晦之则是季狸的父亲。“传业悬知臭味同,许时踪迹马牛风。莫夸今夕为何夕,不见吾翁对若翁。道旧几惊心欲折,问年俱恨鬓成蓬。只应饱学非同调,满箧新诗字字工。”这首诗写得诙谐明快,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再如《送裘父侄还乡二首》,其中一首云:“尘外情怀得自由,便推琴鹤上归舟。露寒月白关心夜,山瘦江清满意秋。却背京城无眷恋,去寻古迹有迟留。奚奴莫厌诗囊满,重纪山川烂漫游。”曾协的这首赠诗有对江边送亲人的情景描写,有对从侄不恋官场甘愿回乡的欣慰之情的委婉表达,也有对侄儿辞官之后可以漫游山水,吟诗抒情的羡慕。字里行间有作者对官场的厌倦与对自由的向往。曾协曾在另一首赠裘父《和裘父见赠》诗中说:“乡关重见慰余年,踉蹡迎门喜欲颠。”他的这种厌倦与向往在多首唱和诗里都有体现,如《送邓器先赴罗田尉》:“吾乡旴江西,流转半天下。梦为故国游,流涕指丘社。漂萍偶同止,风力巧相借。感君声气似,剪烛对清夜。”《和陈晞颜春尽思归》诗云:“坐阅荣枯鸟过空,青冥谁解指行踪。”
曾协除了唱和诗外,还有一些写景咏物记事的诗,《芭蕉》:“炎蒸谁解换清凉,扇扇摇摇上竹窗。准拟小轩添睡美,梦成风雨夜翻江。”这是一首描写芭蕉的咏物诗,写得很有生活情趣。再如《洁泉》:“绝爱泓然一鉴渟,肯教尘土犯清冷。只缘较德先生似,不为争名陆羽经。”这首诗写泉之洁。《湖山堂》诗是一首写景诗,写自己的住处,是一幽居处,景美,而自己官轻事少,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自然闲淡舒适。诗云:“自从幽处得官居,不向良工觅画图。青绕帘帷山极望,冷侵庭户水平铺。渔歌历历来天外,帆影飞飞入坐隅。俸粟有余公事少,卧听风雨落江湖。”又如《西溪冬夜》:“并埋松柏与云齐,月夜青山一望低。山鸟不惊人迹绝,步随流水到前溪。”这首诗写冬夜里的西溪,状景于眼前,形象生动。
在曾协诗歌里,还有一些颂诗,如前文所提及的,主要是歌颂朝廷,歌颂时政。这些诗有献媚的因素,为当时和后人所诟病,如《老农十首》主要是歌颂时政。其中有云:“朝家宽诏年年下,天上秋阳日日明。租税入官公事了,壤歌递与子孙赓。”“儿孙力作莫辞勤,仁政如天四海春。尽说干汤功已就,泽流莘野并耕人。”“淮上营屯尽偃戈,官军从此罢经过。且书太史丰年瑞,不数周公异亩禾。”等等。
总的来说,曾协的诗题材较窄,主要是写朋友间的迎来送往,且对象相对又少;写景咏物记事的诗,也往往局限于写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些诗所表达的感情也相对地单一,多是对自己悠闲自在生活的描写。也有一些早期的诗多对朝廷或时政的歌功颂德,少对百姓生活艰辛的关注。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歌的思想内容必然是他生活与思想的反映,曾协的生活环境与他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诗歌的主旨。
曾协不仅能诗还善词,但保存下来的词并不多,有七首小令、七首长调。同样以唱和之作为多。如:
点绛唇·送李粹伯赴春闱
小驻征骖,一尊古寺留君住。六花无数,飞舞朝天路。上苑繁华,却似词章富。春将暮,玉鞭凝伫,总是经行处。
秦楼月·留别海陵诸公
清秋月,长空万里烟华白。烟华白,江云收尽,楚天一色。莼丝惹起思归客,清光正好伤离别。伤离别,五湖烟水,伴人愁绝。
水调歌头·送史侍郎
今日复何日,欢动楚江滨。紫泥来自天上,优诏起元臣。想见傅岩梦断,记得金瓯名在,却念佩兰人。永昼通明殿,曾听话经纶。促归装,趋北阙,觐严宸。玉阶陈迹如故,天笑一番新。好借食间前箸,尽吐胸中奇计,指顾静烟尘。九万云霄路,飞走趁新春。
水龙吟·别故人
楚乡菰黍初尝,马蹄偶踏扬州路。莼丝向老,江鲈堪脍,催人归去。秋气萧骚,月华如洗,一天风露。望重重烟水,吴淞万顷,曾约旧时鸥鹭。惆怅别离无奈,整孤帆、依然回顾。玉龙节底,故人情重,欲行犹驻。敛散功多,澄清志遂,好回高步。看归鞍稳上,文鸳班里,五云深处。
这些都抒发了词人对友情的珍惜,对朋友离去的惆怅。虽不能算上乘之作,但也有自己的特色,有其疏旷清新的一面。其次在曾协的词中也有写景咏物的词,特别是写芍药、牡丹之类的富贵之花,有其超凡脱俗的一面。如写芍药就有四五首。如:
点绛唇·汪汝冯置酒请赋芍药
乱叠香罗,玉纤微把燕支污。靓妆无数。十里扬州路。怨绿啼红,总道春归去。君知否,画阑幽处,留得韶光住。
浣溪沙·咏芍药金系腰海陵席上作
昼漏新来一倍长。众宾沾醉尚传觞。浓云遮日惜红妆。应是主人归凤沼,为传芳讯到黄堂。腰围恰恰束金黄。
祝英台·和翁士秀牡丹韵
放花开,催花谢,谁解东君意。要遣花王,独占花蹊邃。且看玉镜台前,霞觞新举,红玉软、晓妆慵试。好风味。须信金屋中人,谁堪并娇媚。隐约微潮,应向尊前醉。最怜纹锦搴帷,青罗飞盖,尘土外、轻盈相倚。
酹江月·咏芍药
一年好处,是满城红药,留连十里,扬州应费了,多少春工妆饰。弱质欹风,芳心带露,酒困娇无力。园林绿暗,粉光低占丛碧。谁与千载声名,翻阶高咏,出文章仙伯。阅尽繁华芳意歇,初识倾城风格。双脸晞红,春衫挽并,天巧终难敌。十千沽酒,算应花畔消得。
在《云庄集》里还收录一些“记”“赋”“序”等体例的文章,如《送王景文教授归江西序》《大愚堂记》《强衍之愚庵记》《超宗道人妙用庵记》《棣华堂记》《宾对赋》《植菊赋》《代从兄作伯母事述》等等。这些文章虽算不上一朝一代上乘之作,但也是铺陈得法,不时有新意出现的好作品。为宋代的文学大厦增添了光辉。
7.曾孙曾炎
曾炎,协之子,肇之曾孙。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曾经亲自抓捕了大盗几十人,并且写信给官府说,“兵革甫定,宜有纵犯者多得未灭。”累官至通奉大夫,封曲阜开国男。楼钥在曾炎去世后撰《曾侍郎炎挽词》云:
文献南丰裔,源流曲阜公。岩岩双法从,凛凛旧家风。金玉方交映,人琴忽并空。平生心地直,流庆尚无穷。
紫陌寻春日,惟公最少年。鳣堂惭隗始,熊轼愧卢前。寄我书犹湿,思君迹遽仙。同登今有几,挥泪抚遗编。{1}
8.四世孙曾
曾,字茂昭,曾统曾孙。徙居金坛(今江苏金坛)。曾统四子恂,字孚仲,子惕;惕,字强仲,子。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庆元三年(1197年),任礼部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后又任浙东提刑、秘书丞。嘉泰二年(1202年),权吏部侍郎。开禧元年(1205年),知隆兴府,后升给事中。三年(1208年),任刑部尚书兼修国史,后又改任吏部尚书兼修国史。嘉定三年(1210年),又任刑部尚书兼同修国史。蔡戡在《定斋集》里评价他说:“存心忠厚,临事精详,明而不苛,宽而有制。爱民恻怛,出于至诚。”“文学政事,皆有家法。”《全宋文》里收录了他八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