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霞
我的母亲孟慧兰,平凡而普通。她含辛茹苦将五个子女养大,孩子们学有所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人。
母亲今年70岁了,1939年2月出生于宁夏中卫市。1958年3月参加工作。1962年随父亲由前进农场调灵武园艺场工作。1980年入党。1992年退休。
母亲出身贫寒,从小就帮着姥爷养家糊口,在黄河边淘过金、种过地、编过盖房子用的芦苇席,真应了她老人家常说的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母亲自幼聪慧、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热心帮人,与远近亲邻和睦相处,谁家有事都乐意找她帮忙。
由于母亲勤快、锅灶好做饭香。在此后的日子里场里若有事我母亲肯定是在厨房里忙活。在职工食堂做饭的同时,母亲还帮场里喂猪。为了使职工在春节能够吃上肉,母亲想办法挖野菜、用泔水将猪喂得肥肥的。1964年场里又将母亲调到二队食堂做饭,并喂猪。1964年的冬天,场里男职工到山上打麻黄,母亲带领女职工在家烧炕积肥,起早贪黑。当我们还在睡梦中,母亲已到食堂打饼子,让男职工上山时带上作为中午的干粮。
在那个年代里场,大搞平田整地、修渠挖沟劳动。义务劳动是家常便饭,劳动竞赛每周都有,工作非常辛苦繁忙。母亲那时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父亲开车也十分辛苦,早出晚归一点也帮不上家里的忙。家里的一切全靠她,尽管这样,在每次的义务劳动、劳动竞赛中她都不甘落后,努力争当第一,巾帼不让须眉。1965年冬天,母亲半夜3点起床将二弟沈冰背在后背,顶着寒风就出门参加劳动竞赛挖大渠,并且一直也没有落后。
通过几年的园艺劳动,母亲已全面掌握了园艺技术。从果树的修剪、树苗的嫁接到打药防虫,母亲已是一名技术熟练的工人了。1970年由于母亲工作出色技术好,场里任命她为妇女队长。在学大寨、赶先进、大搞园艺基础建设的日子里,母亲作为妇女队长更是以身作则,充分体现了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优秀品质。
1986年场里成立小吃部,她又被调到场部去管理小吃部。为了管好小吃部,不识字的母亲拿起了笔,记起了只有她自己认识的“老婆账”。她像管理自己的家那样去管理小吃部,像理自己家的财那样去管理小吃部的账,精打细算。她亲自上灶掌勺,变着花样做各种色香美味的佳肴,使小吃部在短时间内就走上轨道。
1990年由于各种原因小吃部撤销了,母亲被调到了场生产科。在生产科母亲凭着娴熟的园艺技术、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将生产科安排的各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无论是生产中的果树修剪、打药还是秋天的苹果包装、质量的检查,她都是兢兢业业,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受到了场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好评。这时的母亲已是50多岁的人了。
母亲在工作的几十年中,无论是在前进农场身怀六甲背麻包,在园艺场场部食堂、二队食堂做饭喂猪,还是当妇女队长、到小吃部当“小经理”以及到生产科当干部,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她都干得有声有色。她以勤奋的工作,受到了场领导和职工的好评,连续多年被评为场先进工作者和先进生产者。
在工作中母亲是一位不甘落后的“女强人”,但在家人和邻居亲戚的眼中她又是一位勤劳朴实、聪慧善良的好母亲、好大妈。在平时的生活中她乐于助人。记得在1966年的初夏,父亲为会裁剪缝纫的母亲借钱买了一台缝纫机。有了缝纫机后,她利用晚上的时间将自己孩子的衣服做得新颖、漂亮、大方。每当穿上母亲为我们做的漂亮衣服,看到小朋友们羡慕的眼神,我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她不仅为我们做衣服,还为场里职工、邻居以及附近农村的乡亲们做衣服,特别是那些要出嫁的姑娘都为能穿上孟阿姨做的衣服而高兴。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穿铁灰色活里活面的风雪大衣,母亲找了件从上海带来的大衣仔细琢磨研究,首先学会了这一技术,为场里和周围农村的许多大姑娘、小媳妇做了时尚、大方的风雪大衣。
母亲的针线活和厨房做饭的手艺在场里是有名的。场里不管谁家娶媳妇嫁女儿都请她帮忙,无论是做衣服还是做饭她都是非常愉快地答应,即使在身体不舒服时也从不推辞。当我们说她时,她总是说:“都是一个场里的职工,我也没有别的本事帮助人,就会做几件衣服炒几个菜。有事能叫我,我已很高兴了。”母亲即使退休后在银川居住,已近70岁了还帮小区的邻居老人做老衣、小孩做小棉衣等,与小区的邻居相处得非常和睦。
我们家里五个孩子都是母亲一人辛苦带大的,父亲工作忙又帮不上忙,她是忙了工作忙家里。在那生活困难的年代,一家老小包括老家的爷爷奶奶及叔叔的许多衣服都是她一针一线缝制的。在我小时候的许多记忆里,经常是我一觉睡醒了还看到母亲坐在微弱的灯下做针线。
父母现都是70多岁的老人,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儿女孝顺,孙儿绕膝。每当我们全家人幸福的聚会时,看到父母那慈祥的面容、温暖可亲的眼神,我们都会在心底里衷心地祝福:愿父母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