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怀君
大年三十,鞭炮声此起彼伏地响个不停,人们沉浸在欢度春节的喜庆气氛中。今年是己丑年,丑属牛,人们称牛年。老年人说:“牛马年,广种田。”“牛年是个好年,这一年,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丰收年。”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的眼帘里,闪现出这样一些场景:在春光明媚,杨花柳絮飘舞的天际下,农民赶着老黄牛,背着犁地的工具,在田野里耕地播种,很原始的耕地工具——“二牛抬杠”架在牛的脖子上,老黄牛不惜气力,一步一步向前,不停地耕种着田地;秋高气爽,金秋十月,收割打场,一车车,一趟趟,老黄牛拉运着沉甸甸的粮食;打稻场上,老黄牛拉着沉重的石磙子,在人们的吆喝中,不知疲倦地拉碾子脱粒。
在高低不平、弯曲崎岖的乡村小道、山路上,响着孤零零“丁当,丁当”的牛铃声,一辆辆木制车轮车将笨重的“老牛车”的双辕架在牛身上,老黄牛发出深沉的吼叫,奋力地爬着坡,拉着上千斤的车辆,步履艰难,顽强地向坡顶迈进。
从20世纪50年代向前追溯到远古,庄稼人的伙伴主要是牛,它们与人为伴,勤勤恳恳为人默默作出贡献,是庄户人劳作种田干农活的好帮手,和庄稼人相依为命。一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记得很小的时候听老年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老牛是天上的一位元帅,生活在天庭里。玉皇大帝到人间巡查,看到人们生活没有规律,狂吃海喝,回去后很担心粮食不够发生灾荒。他考虑很久,决定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他把牛元帅传来,让牛元帅下凡去传达一道旨意,让百姓每天“一吃饭三打扮”,用这种办法减少粮食的消耗数量。牛元帅是个性格迟钝、憨厚倔犟、头脑简单的粗鲁将官。领旨后急匆匆地下凡去传玉皇的圣旨,谁知急中生错把“每天一吃饭三打扮”传成了“每天三吃饭一打扮”。人们按照牛元帅传达玉皇的圣旨开始规律地生活,每日早、中、晚三餐,清晨起来梳妆打扮。岁月一天天过去,很快粮食紧张并发生了灾荒,玉皇闻讯后大怒,将牛元帅传来狠狠训斥后贬下凡间,让它帮助百姓耕种田地,增加粮食数量,使百姓度过灾荒。玉皇训完老牛还不解气,命天兵天将把牛元帅扔下九霄。牛元帅几个斤斗落地,跌了个鼻青脸肿,把门牙都磕掉了。憨厚倔犟的牛元帅知道自己传错了圣旨,给百姓造成了困难和灾荒,非常后悔,因此毫无怨言、不惜气力地帮助人们干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春种秋收,拉犁驾车,不知道疲倦,成为人们的好帮手和知心伙伴。
这个故事讲的是老牛下凡的经历,虽然是杜撰,但描述了牛迟钝、踏实、淳朴的性格。为了把勤劳和懒惰区分褒贬,这个故事还有一段续尾。故事的结局是牛元帅被贬下凡间很长时间,玉皇大帝又下凡到人间微服私访,看到昔日威风凛凛的牛元帅累得筋疲力尽,又有些内疚和心疼,他想牛元帅形影孤单,负担很重,需要帮手。他又派猪将军下凡去帮助牛元帅,谁知猪将军生性懒惰,到人间后,每日闲逛,观看人间美景,逛累了后猛吃昏睡,根本不去帮牛元帅干活,养得膘肥体胖。玉皇大帝看到这种情况,七窍生烟,暴跳如雷,回天庭后立刻令天兵天将下凡捉拿猪将军。猪将军全然不理玉皇旨意,仍酣睡在床。天兵天将上去揪着猪将军的耳朵上天,谁知将猪将军的耳朵揪大揪长也从床上揪不起来,天兵天将无奈,只好回天庭报告玉皇大帝。玉皇闻讯大怒,传旨鉴于猪将军懒惰成性,食人间五谷,不协助牛元帅操劳,不为百姓干活,百姓可将猪将军养肥饲壮后宰而食之。这个故事虽也属杜撰,但把牛的勤劳和猪的懒惰通过正反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进行了爱憎对比。
牛这种动物,被人们尊敬和爱护,被人们冠以很多美好的文化内涵,比如说:“杀鸡焉用牛刀”,喻意牛是大才。“执牛耳”是说过去国与国会盟祭牛时,主盟国的国君才有资格“执牛耳”,“执牛耳”的行为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
牛性格温顺,与人能相处得很融洽。它没有烈马的暴躁,没有骡驴的狡猾,在使役的时候,小孩、老人、妇女都可以放牧使役。它任劳任怨,淳朴、可爱,得到了农民兄弟的喜爱。它食用的草料也很杂,不需要多少精料,也不同于马匹等牲畜的操心喂养,可以说它向人类索取得少,而奉献出得多。牛也有犟脾气,这个犟字,就是由强和牛组成的。它不喜欢的事物自有它的态度,“风马牛不相及”“牛头不对马嘴”就是针对它讲的。它也有爱憎,不喜欢的东西,则有明显的态度,即便是“对牛弹琴”也置之不理。它蔑视困难,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它一辈子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即便已非常疲劳了,如主人仍需要它干活,它不会躲奸溜滑,只会继续干活。它的行为给人的感觉甚至是“傻”。这种“傻”劲也许正是人们所喜欢的。牛的“犟”和“傻”还出现在很多地方,如在斗牛场,人们把“斗牛”当成一种游戏的体育节目,那种悲壮的“西班牙斗牛曲”让人们非常难忘,就连作为斗士的牛,那种强悍顽固、蔑视对方的勇气胆魄,那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也令人钦佩。不夸张地讲,牛在斗牛场上的勇猛顽强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悲壮气概,可与为六国遗民复仇泄愤刺杀秦王的勇士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雄心胆略、凛然气质相媲美。漫长的历史上,人们把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勇士冠以“拓荒牛”,把兢兢业业、竭诚为人民服务的人称作“老黄牛”,把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品质高尚的人称为“孺子牛”。
牛确实是人们喜欢的动物,在古代,只有祭祀才能用牛肉。在很多地方人们不食牛肉,特别是牛的主人,非常喜欢它们,平时用心喂养,呵护它们。当牛衰老死后,有些牛的主人甚至把它掩埋,堆起了“牛冢”。还有一些地方把它作为雄壮强大的图腾和神灵进行崇拜,甚至建造了“牛王庙”。我在成都的郫县就曾看到一座建于宋代的“牛王庙”,规模很大,红砖碧瓦,人们到现在还去烧香、上供,祈求牛神保佑农民田地盈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0世纪50年代前,人们把宰杀耕牛看做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甚至还有一些法令中明文规定禁止宰杀耕牛,可见人们和牛关系的融洽、爱护很不一般。善良的人们对帮助自己的动物都是有感情的。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人们对牛这种动物也给了极大的褒扬。神话故事“天仙配”中的牛大哥帮助了牛郎和织女结成夫妻,为渡过王母划成的天河,老牛不惜牺牲自己。在“天仙配”这个美丽凄婉的爱情故事里,“牛大哥”也算是很出色的一位主角。
文学作品中描写牛的章节就更多了。文学作品《山乡巨变》《暴风骤雨》等作品对牛细致的描写非常动人。牛的品质也博得文人们称颂,鲁迅先生《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彩笔触,把对人民的热爱要有“孺子牛”的态度,描写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用牛来形容的语言,如“牛气冲天”“九牛爬坡,个个出力”“九牛一毛”“初生牛犊不怕虎”等等。一些老同志还喜欢用这样两句诗来表述自己的心态:“老牛已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从远古到现在,关于牛的神话、传说、故事、典故、风俗、诗赋,源源不断地流传着,人们对牛这个动物,倾注了广义深远的文化内涵。
思绪回到牛年前面的鼠年,即2008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百年奥运在中国举行,圆了中国人百年来的梦想;“神七”载人飞上浩瀚的天空;农业生产实现了近40年来的“五连增”,农民的收入达到人均4700元。但是在鼠年我们国家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南方冰雪成灾、汶川大地震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历史飞快跨越,我们送走了鼠岁,迎来了牛年。
在牛年的各项事业中,必须使出“牛劲”,事业才能发展。要发扬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甘愿奉献的“老黄牛”精神;抓工作的关键和要害,要有“牵牛要牵牛鼻子”的力度和准确性;对困难和挫折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战胜艰难险阻,要有“九牛二虎”的勇气;攻坚克难,要有“黄牛拉车不松套”的坚韧。
“又是一年芳草绿。”牛年是一个奋进年、开拓年,祝福朋友同事“牛气冲天”,在各个岗位上,以“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精神,形成合力,奋力推进,锐意进取,在各个岗位上奏响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