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第2卷)
7833900000045

第45章 矢志抗争终获承认

宋仁宗赐张嗣宗天师的号应该是发生在林积毁印以及羁押张嗣宗天师之后的至和二年(1055)。林积于庆历六年(1046)26岁时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过循州军事判官和安福县令,应该是公元1055年前的史实。因为获得皇帝的封号,实际上就是获得了官方的承认,有了“先生”的头衔,林积是万万不敢羁押张嗣宗天师并销毁铜印的。

张嗣宗天师嗣教伊始就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将龙虎山的“上清宫”迁到龙虎山之南。这件事是在宋仁宗刚刚做皇帝的头几年办的,具体来说就是宋天圣年间(1023—1032)。据张国祥《天启续修龙虎山志》记载(第18页):

唐会昌中,二十代天师子坚,奉敕修建,赐额“真仙观”;宋祥符中,敕改额“上清观”;天圣间二十六代天师嗣宗,奉敕迁建观于山之阳;政和中,敕改额“上清正一宫”;元大德甲辰,加赐额“大上清万寿宫”。

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三,第94页:

第四代天师自汉中归龙虎山建传箓坛,唐会昌中赐额真仙观,宋祥符中,敕改上清观;天圣间,迁于龙虎山之南。元祐元年,二十八代天师重新之,贾善翔为之记。

事实上,天师世家并不像儒家正统士大夫所想象的那样邪门歪道,专行不轨;天师世家的子孙无不饱读诗书,深受儒家经典的浸润,甚至不乏救社稷于水火,为国捐躯的烈士。如曾被林积所羁押的第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的孙子“武功大夫”张宪和曾孙“保议郎”张琳,就是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烈士。同治《贵溪县志》和同治《广信府志》都记载了张宪和张琳父子双双为国捐躯的事实:

张宪,字吉老,武举绝伦科第一人。绍圣初,选为博兴巡检。方腊寇陷两浙,宪募勇士千人,兼程以进,贼惧引退,遂复衢州。刘光世奏列其功,拜武义大夫。丫头岩寨卒谋变,宪讯,获首谋者,按诛之,郡赖以安。拜武略大夫。未几,金掠滑州,即驰赴之,既濒河,会桥断,不克。渡至亳州,闻驾北狩,欲邀截,不克。乃趋兵济南,谒高宗,因荐文武全材堪为将相者七人,以李纲、宗泽为首,拜武义大夫,江南东路军骑总管。建炎四年,江东妖贼王则大炽,宪走上饶,会兵进讨,兵未集,为贼所陷,与其子琳死焉。事闻,赠武功大夫,官其两子。(《旧志》)

张宪曾经抗击金兵,并为国家举李纲、宗泽都栋梁之材。最终,他和儿子张琳却被江东匪徒王则所杀。张宪的另外三个儿子,张玕、张球、张珪因父亲张宪有功而“推恩荫补”成为政府官员,继续为朝廷效力。

此外张嗣宗的另外一个儿子武功郎张大方、孙子承信郎张念、曾孙张琬(字禹锡)皆是赳赳武夫,亦为国家作出不小的贡献。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与张嗣宗曾孙张琬为亲戚关系,张琬为陆九渊的表妹夫,两家关系极为密切。陆九渊还专门为张琬写了一篇墓志铭。武功大夫张宪在当地和龙虎山族人的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据《汉天师世家》的记载,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羽化之后,正是武功大夫张宪率族人将其掩埋。

兹全文转录陆九渊的墓志铭,收录于《象山集》卷二十八:

张公墓志

公讳琬,字禹锡姓张,系出汉留侯世,居信之龙虎山。曾祖嗣宗,赐虚白先生,祖大方赠武功郎,考念承信郎。公生于元符二年十有一月五日癸酉,卒于淳熙八年三月十有四日庚申,享年八十有三,公甫冠应举不利,乃去入京师。宣和间,应募破方腊,补进义副尉。建炎初自京师从冯獬等诣济南府,扈从至南京转进校尉,明年以尝从使虏转承信郎,倾侧扰攘汴淮之间,所志不就,浩然归休。居家处乡,孝慈悌顺,无所违拂,留意吐纳,希踪乔柳,中年卜居,不用世俗阴阳地理等说,自得胜处。家既饶给,益自燕适,晚岁尊延礼法之士为子弟,师变其旧俗,轨范一新,乡里改观焉。寝疾且亟,召子孙申戒之言既而逝。娶庄氏早卒,继室周氏子男四人:崇之、简之、安之、明之;女二人,长适章如玮,次适将仕郎魏安国;孙男八人,女七人,曾孙男一人,卜以十月三日丙午葬于长湖,既得卜,子明之来求志其墓,公继室余表姊也,明之又尝从余游,不可辞。青田陆某记。

从上可知,张嗣宗天师虽然在弘道的过程中受到了地方官员的不公平待遇,张嗣宗天师并不因此而气馁,而是持续努力,最终赢得了朝廷的承认。

张嗣宗天师驻世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七十八岁,一说八十一岁,总之是高寿。据说他七八十岁时,容颜如月儿童一般,足见其高深的养生功夫。元至正十三年,张嗣宗天师被追封为崇真普化妙悟真君。

白玉蟾《赞历代天师》对他的生平加以总结:

第二十六代讳嗣宗。

朱砂鼎里炼金晶,默祷天皇入紫冥。月落半山丹井水,猿声惊断满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