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谌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和唐懿宗李漼的时代,也正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此时的唐代逐渐失去了盛唐时期自信、乐观、豪迈、包容的气度,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也逐渐收紧,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国势日衰。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诛杀宦官的“甘露之变”彻底失败后,国家大权掌握在宦官的手中,朝政更加腐败。唐武宗李炎登基之后,立即掀起了“肃贪廉政”运动,本着“治乱世,用重典”的态度,唐武宗一心想革除时弊,因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均搞出了较大的动静。政治方面,整顿吏治,严刑峻法,对贪污腐败痛下杀手。王士禛称“武宗之治,几复开元、元和之盛”,对唐武宗的举措还是比较肯定的。
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举措乃是唐武宗对佛教的打击,佛教界人士称之为“会昌法难”。除了唐武宗对道教非常崇信这一原因外,唐武宗打击佛教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佛教的寺院经济,损害了国家的国库收入,因此一场世俗政权和佛教经济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公元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刚刚即位不久的新皇帝唐武宗李炎设斋请僧人道士讲经说法。就在此次活动中,僧人们发现跟道士相比佛门弟子并不受欢迎,唐武宗对僧道人士的待遇区别对待,一方面赐给道士紫衣以示荣宠,另一方面不但不赐给僧人紫衣还禁止他们穿着这样的衣服。然而,僧人们哪里知道,这仅仅是他们厄运的开始,他们还不知道他们面前的这位唐武宗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不喜欢佛教的皇帝。在名相李德裕和道士赵归真的支持下,唐武宗出台了一波又一波更加严酷的举措。会昌二年(842),唐武宗下旨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违戒者还俗,并没收其全部财产,“充入两税徭役”《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会昌四年(844)七月,敕令毁拆天下凡房屋不满二百间,没有敕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还俗。会昌五年(845)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又令勘检所有寺院及其所属僧尼、奴婢、财产之数。会昌五年(845)四月,唐武宗的灭佛运动达到高潮。下令僧尼不论有牒或无牒,皆令还俗,一切寺庙全部摧毁,所有废寺的铜像、钟磬悉交盐铁使销熔铸钱,铁交本州铸为农具。会昌五年八月,唐武宗下诏宣布灭佛结果:“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同时还“勒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还俗”,以使“不杂中华之风”。《武宗本纪》,见《旧唐书》卷十八。唐武宗倡导的灭佛运动,拆毁全国寺院4600多所、拆招提、兰若共4万多所,还俗僧尼26万多人,收奴婢15万人,没收寺院田地数千万顷,从而扩大了政府税源,充实了国库。然而这一切对佛教界来说却是空前的灾难,因此佛教界将唐武宗的灭佛运动称为“会昌法难”。
道教的待遇跟佛教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而佛道如此重大的差别待遇,某种程度上源于唐武宗李炎个人嗜好。唐武宗本人对道教极为信奉,早在藩王时代就和道士赵归真建立了极为密切的私人关系。唐开成五年(840)九月,武宗刚一即位,马上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修金箓道场,武宗亲自到场,“于九天坛亲受法箓”《旧唐书·武宗本纪》。,成为名副其实的道门弟子。
就在唐武宗全力灭佛的当口,却在京城接见了当时的道门领袖第二十代天师张谌。准确无误地向世人释放了唐武宗本人崇道轻佛的信息。天师世家在唐朝受到皇室的礼遇,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唐天宝七年(748),唐玄宗册封祖天师张道陵为“太师”,后唐僖宗又再行册封,封祖天师张道陵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据《汉天师世家》记载唐代皇帝召见的天师有第十五代天师张高和第二十代天师张谌。天宝年间,唐玄宗接见张高后,命他在京师置坛传箓,随后颁赐张高金钱玉帛,并免除龙虎山的租税。会昌元年(841),唐武宗又召见了第二十代天师张谌。由于张谌天师乃硕学通儒,谈吐儒雅,深得圣心,跟唐武宗的见面非常成功,江西龙虎山因此赢得了皇家的尊重与支持。唐武宗亲自洒翰墨为江西龙虎山的传箓坛题写匾额“真仙观”三个大字。唐武宗非常欣赏张谌的学识,打算任命张谌为朝廷官员,张谌坚辞不受。能够争取到天子亲自为龙虎山的箓坛题写匾额,则是第二十天师张谌最为成功之处。唐代的龙虎山天师多隐没不闻,由于获得皇家的肯定和支持,龙虎山天师以“真仙观”为基础,逐渐发展壮大,名扬天下。因此,毫不夸张地说,第二十天师张谌跟唐武宗的这次会面,唐武宗亲笔御书的“真仙观”三个大字,成为天师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以后,龙虎山更是成为万众瞩目的道教圣地。龙虎天师、茅山上清、閤皂灵宝三山宗坛呈鼎足之势,每逢三元日,龙虎山上信奉者云集。
很多史料都记载了唐武宗会见张谌并赐御书匾额“真仙观”的事实。
元明善《龙虎山志》:
谌,唐会昌中,道誉升闻,赐传箓坛宇额曰:真仙观。是为天师二十代。元至正十三年,赠冲玄洞真孚德真君,子秉一嗣。
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
二十代谌,字子坚。唐会昌中,武宗召见,赐传箓坛,额曰:真仙观。
将命官,辞归。
《江西通志》卷一百十二亦记载了唐代名为“真仙观”的大上清宫。
大上清宫
在贵溪县龙虎山,汉天师张道陵后裔居之。唐名真仙观,宋大中祥符间,改上清观;政和间,敕改上清正一宫;元大德间,赐名正一万寿宫;学士王构有记。明洪武间,第四十二代真人张宇初请于朝,建大上清正一万寿宫,二十六年告成。金华苏伯衡为记。国朝康熙二十二年,第五十四代真人张继宗,陛见圣祖,御书赐号碧城,并大真人府大上清宫匾额,后又赐玉皇尊经、乾坤玉剑之类,真人奏请修理宫殿,奉旨浙江织造江西巡抚估计发帑兴修。雍正九年,上清宫提点娄近垣留京办事,皇上嘉其忠诚,赐冠服银币,食四品俸,发帑金,钦差官监修龙虎山庙宇,建斗母阁。近垣暨署理正一嗣教,大真人印务张昭麟同监修,十年十月竣工。参见《江西通志》卷一百一十二。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五,“江西三”称:
上清宫,在龙虎山中,唐名真仙观。宋大中祥符间,改上清观。政和间,赐名上清正一宫。元大德间,赐名正一万寿宫。今曰上清宫。张道陵裔世袭真人居于此。《闻见录》:上清宫至抚州金溪县百里,又百二十里至建昌府。
明代俞汝楫编《礼部志稿》卷八十九的“钦天备考”记载:
鲁之子元忠,即道陵炼丹处设坛授法。唐会昌间,始赐名真仙观。宋大忠祥符间,王钦若奏改为上清观。元至正中赐号正一教主真人,主领符箓事,国朝因令承袭。
张宇初《岘泉集》卷二记载“正一玄坛题名记”:
道书所载:洞天三十有六,福地七十有二。而吾龙虎山,居福地之一也。山川雄秀,风气融会,有非他山比者,是以名闻天下,为道门之洙泗。东汉之季,我祖天师以丰功神德,亲受太上之传,肇业伊始,而子孙世继之,今凡千有余载。自宋崇宁间,迁真仙观为上清宫,厥后莫盛于元,而上世之传,以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建斋于宫,以传经箓,愿授持而有请祷者,居其首焉。凡其泽幽济显,则随所请而从于首者祷之,此其代传不息,四方皈仰之众,愈久而愈着焉。
从这些史料的记载可知,龙虎山的真仙观,乃是大名鼎鼎的大上清宫的前身,最早是作为传授经箓的法坛。到宋代徽宗朝,也就是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嗣教期间,改名为上清宫;宋政和年间,又改名为上清正一宫;元大德间,元成宗赐名为正一万寿宫;明洪武间重建,名为上清正一万寿宫;清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御笔亲题大真人府大上清宫匾额。后大上清宫保留每逢三元日法坛传授经箓的传统,同时它也是每位嗣教天师的居所。大上清宫历经时代的变迁,曾经遭受了多次毁损,又得以重修,成为天师道兴衰的最直接的见证。《重修龙虎山志》卷三,“大上清宫建置沿革”一文,详细记录了肇始于第二十代天师张谌的“真仙观”的兴衰荣辱和发展历程。
大上清宫在贵溪县西南七十里,其乡曰仙源,里曰招宾,街曰琼林。左拥象山,右注沂溪,面云林,枕台山,溪山环拱,仙灵都会也。第四代天师自汉中归龙虎山建传箓坛,唐会昌中赐额真仙观,宋祥符中勅改上清观,天圣间,迁于龙虎山之南。元祐元年,二十八代天师重新之,贾善翔为之记。其所在已不可考。崇宁四年,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请于朝,徽宗命江东漕臣即山中度地迁建之,今之宫是也。政和三年,升上清观为上清正一宫。建炎、庆元、嘉定间,皆赐钱货斤大之。其先后创修之规制未详。端平中,道士易如刚兴修,为殿六曰三清、曰真风、曰昊天、曰南斗、曰北斗、曰琼章;为阁二曰皇帝景命,曰宝奎;为楼一,曰琼音,为馆三,曰宿云,曰蓬海,曰云馆;为堂二,曰斋堂、曰正一堂。堂之左为方丈,东西创道院数百楹,详王兴权记。景定间,张闻诗创门楼,榜曰龙虎福地。毛允中建紫微阁,理宗御书额以赐。元至元乙酉,重修,事具阎复记。大德戊申重修,事具王构记。越明年,燬而寻复加名大上清正一万寿宫。皇庆癸丑,又修,事具元明善记。至治壬戌,厄于灾重纪,至元丁丑又复修如故。虞集记之,而又不戒于火,以至正辛卯燬。洪武二十三年,四十三代真人,奏请重建。其制,中为阁,阁之上为玉皇殿,下为经堂。其前为真武殿,殿之前为三清殿。又前为元坛,覆以重屋。坛之前为三门,三门前为虚皇坛,坛前为櫺星门,而东西各属以周庑,表以层楼,左楼悬大钟,右楼悬大鼓,东为东庑,内外方丈,上下库司、元坛祠、蓬海堂、宿云堂在焉。而钟台又在其东。越三年而告成。苏伯□为之记。永乐元年赐缗钱修葺。十四年又修,其制则易。紫微阁为正一堂,钟楼下有雷祖祠,鼓楼下有五岳圣帝祠。元坛祠北有昊天殿,真风殿,东有福地仙官殿,稍南有三官殿,西有留侯殿,又南有十二真君殿,真君殿西北有南斗殿,方丈东有提点提举所,又有法堂,在方丈南。真君殿在法堂东,而旧时之虚皇坛、寿星堂、元帝殿则无有矣!正德戊辰敕遣内官监修正殿曰寥阳殿五间,东西通廊各十二间,东庑配殿曰三官、曰元坛,西庑配殿曰四圣、曰文昌各三间。分东西向,寥阳殿之后曰真风殿,五间真风之后曰玉皇阁五间,东曰雷祖殿,西曰高真殿,皆南向,寥阳殿前曰龙虎殿五间,旧时正一元坛殿也。南曰门屋,东西二楼,钟鼓之所在。楼之北,二碑亭,楼之南,櫺星门。又南折而西,曰下马亭,亭之西南曰门楼。临街东西二坊,左曰崇福,右曰广教。崇福东曰碑亭,贮元时,二碑钟楼之东,北曰提点所,北曰库楼。鼓楼之西南曰官厅,嘉靖□辰提点张定汉题。请敕中官董修,万历己酉被水灾,五十代真人重修,规模一如其旧。施凤来为之记。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三,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