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宋太祖赵匡胤(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7826200000050

第50章 固江山灭南汉(3)

赵匡胤立即向刘继元发出了招降令:如果刘继元及时率北汉臣民投降,则刘继元可封为平卢节度使,郭无为可任邢州节度使,其他北汉大臣也各有封赏。赵匡胤同时在招降令中还威胁道:“如果尔等拒绝投降,那朕的天兵天将就踏进太原城,将尔等杀个鸡犬不留!”

赵匡胤以为,在大宋军队兵临太原城下、北汉又无力守住太原的情况下,他这么一招降又一威胁,那刘继元就肯定会乖乖地献出太原城,从而了却他始终萦绕在心的那种“北伐情结”。

然而,赵匡胤想错了。那刘继元虽然刚刚坐上北汉皇帝的宝座,且以郭无为为首的一些北汉朝臣因惧于宋军的威势,纷纷劝说刘继元献城投降,但是,刘继元却在宦官卫德贵和大将刘继业等人的支持下,拒绝投降,并发出了“与太原城共存亡”的豪迈誓言。

刘继元的誓言传到汴梁城,赵匡胤气得七窍生烟。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夸口说能够“和和气气地拿下太原”,可那刘继元却不给他面子,这令他如何不大为恼火?恼火之余,便是极端的愤怒。愤怒之下,他派人给李继勋下达了命令:攻进太原城,将刘继元等人碎尸万段!

李继勋接到圣命后当然不敢怠慢。他组织了一支二万余人的敢死队,准备亲自率领着一举攻下太原城。然而,这一切都来得太晚了。宋军不可能再攻下太原城了。

就在宋军即将攻打太原的当口,李继勋突然接到报告,说是有数万辽兵正从东面分北、中、南三路向太原方向驰来。

李继勋闻之,急忙下令停止攻城,又下令全军速速沿汾河东岸南撤。有部将不甘心,说辽兵距此尚远,应在辽兵到达之前先把太原攻下。另有部将说:如果及时地攻下太原,则辽兵就极有可能撤走。

李继勋问主战的部将道:“你们以为,我们最快需要多少时间能够拿下太原?”

一部将回道:“一天一夜。”

李继勋言道:“辽人多骑兵,至多一天工夫,辽兵就会赶到这里。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处在辽兵和汉兵的夹击之中了,就是想撤走也不大可能了!”

于是,宋军就遵照李继勋的命令,迅速地集拢到一起,然后准备沿着汾河东岸向南撤。李继勋对部将言道:“告诉弟兄们,不要考虑其他,只考虑南撤,能走多快就走多快!”

一部将对着李继勋摇头叹息道:“眼见着就要攻进太原了,可最终却落得仓皇而退的结局,下官真是心有不甘啊!”

李继勋也叹道:“李某何尝不想马踏太原?可若是被辽兵缠住,我等恐就回不了中原了。即使我等侥幸逃出,也无法向皇上交待啊!”

可就在这时候,李继勋又闻报:刘继业率万余北汉军开出太原城向宋军扑来。

李继勋对左右言道:“刘继业定是得知了辽兵来救之事,想拖住我等。不要理会他,速速南撤!”

宋军南撤的速度很快,一天之内.跑了一百多里.跑到了一个叫徐沟的地方。然而,刘继业追击的速度更快。本来,北汉军与宋军之间的距离起码有十几里,可等宋军跑到徐沟的时候,刘继业距徐沟顶多只有五里远了。

一将领对李继勋言道:“刘继业如此穷追不舍,真是欺人太甚!下官以为,不如在此摆下战场,将那刘继业一举歼灭!”

李继勋摇头道:“你以为刘继业会与我等硬拼吗?不,他没有那么傻。他只是尾随着我们、监视着我们!”

果然,宋军在徐沟稍作停顿,那刘继业也马上停止了追击,甚至还向后退了些许。李继勋吩咐手下道:“快,继续南撤!”

又撤了一天多,前面不远便是宋军与北汉军曾经交战过的柏团谷了。这时,刘继业突然加快了追击的速度,竟至与殿后的数千宋军交上了手。

宋军将领们忍无可忍了,纷纷向李继勋请战。李继勋以为,既然刘继业主动开战了,那就索性在这里与他战上一场。于是,李继勋就拨出二万人马,分东西二路向刘继业包抄过去。李继勋吩咐部将道:“只宜速战速决,不宜持久厮杀!”

两万宋军很快包抄过去,并顺利地将刘继业和万余北汉军围住了。李继勋一时有些纳闷:刘继业这是怎么了?为何不向北退?莫非真想与我等拼命?

但旋即,李继勋就不再纳闷了。因为宋军刚刚把刘继业围住,便有一万多辽军骑兵从北边杀了过来。李继勋知道情况不妙了,急令围住刘继业的宋军赶紧退离战场。左右部将不解,嚷着索性与北汉军和辽军大战一场。李继勋苦笑道:“如果仅仅是刘继业和一万多辽军,我又何惧之有?但问题是我们的南边马上就会有大批辽军出现……”

李继勋所料一点不差。宋军刚一撤到柏团谷,南边便发现了数万辽军,至少有二万是骑兵。

一宋军将领大为诧异道:“辽人如何跑得这么快?”

李继勋言道:“这是另一股辽军,早就想在此断我等的后路了!北边还会有大量的辽军和汉军赶来。我等已经处于南北夹击之中了!”

虽然处境十分危险,李继勋却也并不慌乱。他先把一名将领叫到身边吩咐道:“你速带十数人绕道东面南下,将这里的情况禀告皇上。你就说辽人不仅有全歼我等之心,且还有大举南犯之意,请皇上早作应对之策!”

然后,李继勋把所有的部将都召到身边言道:“我等现在的处境,大家都已知晓。告诉弟兄们,我等只有拼命向南冲,才有可能冲出一条生路。否则,我等将葬身于柏团谷!”

想来也有意思,不久以前,这柏团谷一带还是宋军大败北汉军之地,可现在,宋军却要在此作困兽斗。

尽管如此,宋军将士们也没有多少惶恐。这是宋军中的精锐,军中有数以百计的战将。故而,李继勋一声令下之后,宋军将士们就无所畏惧地向南边的辽军掩杀了过去。

辽军很善战,也很英勇,但却难以阻挡宋军的冲锋。虽然宋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柏团谷一带丢下了上万具尸体,但最终还是冲出了南边辽军的堵截。

辽军自然不会罢休,会同刘继业的北汉军一起,以六万余的兵力跟在宋军的后面穷追。因为辽军骑兵甚多,追击的速度很快,所以常有掉队的宋军官兵被捉住或杀死。也就是说,宋军虽然突出了围堵,但危险并没有消除。

而对李继勋来说,危险还不止于辽军和北汉军的追击。按常理,宋军冲出柏团谷之后,李继勋应该领着宋军向东南朝着汴梁城的方向跑。但李继勋不敢这么做,因为尾追的敌人太过强大。如果沿途的宋军不能挡住敌人,让北汉军和辽军打到了汴梁城下,那大宋江山就要险象环生了。

李继勋思虑再三,决定依然率军沿汾河东岸退却。汾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在陕西南部偏西的地方流入黄河。李继勋的意图是,尽量把尾追的敌人朝西边引,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汴梁城的压力,也可使皇上有一定的时间来作出应对之举。

尾追宋军的刘继业和辽军似乎无意去攻打汴梁,他们似乎只想把李继勋的宋军追而歼之。当然了,刘继业和辽军也知道,仅凭五六万兵马就想去夺取大宋汴京,也只能是一厢情愿。所以,李继勋朝哪个方向跑,刘继业和辽军就朝哪个方向追。

李继勋很想跑慢些,但不行,敌人追得太急,他只能领着手下一个劲地奔跑,跑得稍稍慢一些,就有被敌人追上围住的可能。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仅十多天的工夫,李继勋就带着宋军猛跑了近千里。这时,早已人宋朝地界了。前面不远,便是宋朝在北方的重镇晋州城(今山西临汾,位于汾河东岸)。

有部将向李继勋建议把军队开进晋州城,与尾追的敌人周旋一阵。李继勋摇头道:“刘继业和辽人正在疯狂之中,如果我等开进晋州,只会全军覆没。”

于是李继勋率宋军继续南撤。刘继业和辽人也没有人晋州城,而是继续跟在李继勋的后面穷追。三四天工夫,李继勋向南跑了近四百里,刘继业和辽军也向南追了近四百里。

手下向李继勋回报:前面二里处是绛州城(今山西新绛)。李继勋闻之大惊。因为从绛州城向南走三百多里就是黄河,而过了黄河后,再向东南走上三百来里,便是大宋朝仅次于都城汴梁的重镇洛阳。

李继勋暗自思忖道:宋军如果继续南撤,那至多十来天,敌人便要兵临洛阳城下。

恰好又有部将请求在绛州城一带与刘继业和辽军战上一场。李继勋叹道:“我何尝不想与敌人大战一场,从而阻挡他们南下?但尔等也知道,凭我等疲惫之师,想阻挡刘继业和辽人南下,恐只能是一厢情愿啊!”

既不能挡住敌人,又不敢继续往南跑,李继勋一时进退两难了。就在这当口,负责向南侦察的一个骑兵将领回来向李继勋报告:数万宋军正在抢渡黄河北上。

李继勋闻言大喜道:“定是皇上派兵来援,我等有救也!”

然而,当得知北上的宋军主帅是董遵诲时,李继勋却皱起了眉,追问那骑兵将领道:“主帅真的是董遵诲吗?”

骑兵将领回道:“是的。那董大人令下官告诉大人:速引兵南下,向古城一带撤退!”

李继勋自言自语般地道:“皇上为何会让那董遵诲执掌帅印?”

虽然满腹疑虑,但李继勋还是按董遵诲的吩咐下达了命令:全军拐向东南,朝古城方向撤退!

古城是山西南端的一个小镇,位于黄河北岸。从古城过了黄河,便是河南地界了。李继勋一边引兵南撤,一边仍在不停地叩问自己:皇上似乎不该让那董遵诲执掌帅印啊?董遵诲何许人也?为何李继勋对他执掌宋军帅印会有如此的疑虑?实际上,关于董遵诲,前书中已经有所交代:赵匡胤年少时曾跑出家门去浪迹天涯,在穷愁潦倒之际,曾去随州投奔父亲的好友董宗本,董宗本待赵匡胤倒也不错,但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却对赵匡胤极为蔑视和极度不满,正因为如此,赵匡胤才一气之下离开随州继续浪迹天涯。

赵匡胤与董遵诲的这段过节,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也不算少。李继勋便是这“不算少”当中的一个。故而,闻知皇上让那董遵诲统帅数万宋军,李继勋就颇为不解。事实上,在大宋朝廷中,与李继勋一样颇为不解的人,也不在少数。

本来,北汉新帝刘继元拒绝向大宋投降,赵匡胤向已经包围太原城的李继勋下达了攻城的命令后,就一心一意地呆在皇宫中等候着太原城破、刘继元被杀或被掳的消息了。可是,等来候去,赵匡胤不仅没有等到什么胜利的消息,反而等来了大批辽军攻打宋军、李继勋正节节败退的消息。

起初,赵匡胤似乎不敢相信辽人真的发兵来救助北汉。然而。面色凝重的赵普对他言道:“皇上,辽人不仅发兵了,而且来势汹汹!现在,辽人正以日行百里的速度追赶李继勋,皇上应早作定夺啊!”

赵匡胤当然知道形势的危急。李继勋送回汴梁的消息是:辽人和北汉有大举南侵之意。若是过去,赵匡胤肯定会与赵普一起商议应对之策。但此番不同,因为赵普从一开始就反对出兵北伐。现在,北伐失利了,他多少有点不好意思找赵普问策。

但问题是,不好意思是一回事,速速派兵去抗击正在追赶李继勋的辽兵和北汉兵则又是另一回事。所以,赵匡胤就一边叫赵光义去调集兵马,一边令朝臣推荐挂帅出征大将。

赵匡胤为何要令朝臣向他推荐?原因是,当时的汴梁一带,虽有许多宋将,但这些宋将究竟谁可担任主帅,赵匡胤着实拿不准。他所知道的一些能够担当主帅的大将,不是跟在了李继勋的身边,就是不在京城附近。俗语云:千金易得,一将难求。而赵匡胤当时所处的境地是:千将易得,一帅难求。因为形势危急,时间又紧,赵匡胤只能令群臣向他举荐帅才。

赵光义没费多少力气就调集了数万军队。因为赵匡胤早有北伐之心,汴梁一带集结了很多兵马。可是,朝臣们推荐了许多执掌帅印的人选,赵匡胤却都不满意。

万般无奈之下,赵匡胤便准备派赵光义领兵去抗击正在南犯的辽军和北汉军。就在这当口,赵普和赵光义二人并肩入宫求见皇上。

赵普对赵匡胤言道:“臣以为,有一人可解皇上燃眉之急……”

赵普不说“可以挂帅出征”之类的话,偏说“可解皇上燃眉之急”,这令赵匡胤听了委实不大舒服。好在赵匡胤还清醒,知道现在不是什么舒服或不舒服的时候,所以,他就笑吟吟地问赵普道:“不知爱卿所荐何人啊?”

赵普回道:“此人一月前来到京城,数次去往开封府。论武艺,开封府上上下下无人能敌;论谋略,臣等也甘拜下风。臣以为,若让此人挂帅,定可解皇上之忧!”

赵普这回用了一个“忧”字。赵匡胤急忙问道:“此人究竟是谁?竟有如此本领?”

赵普缓缓言道:“据臣所知,此人与皇上还有一段旧交情。”

“哦?”赵匡胤把目光移到了赵光义的脸上,“此人是朕的故交?”

赵光义言道:“他就是董遵诲!一月前,他来到京城,常到开封府走动,希望臣弟能向朝延引荐,但臣弟有些顾虑,一直未向皇上提及。”

赵匡胤一时沉默了,他自然不会忘记董遵诲,过去的那段经历,一起涌上他的心头,他的双眉不觉皱了起来。赵普和赵光义见状,也闭口不吭声。

沉默之后,赵匡胤问赵光义道:“那董遵诲可亲口向尔等提起过与朕的那段往事?”

赵光义回道:“他不仅亲口提及,而且说得十分仔细。在臣弟看来,他早有悔过之心,只是一时不敢晋见皇上。”

赵匡胤又问道:“光义,那董遵诲真有如此的本领?”

在赵匡胤的印象中,董遵诲实乃寻常之人。赵光义言道:“臣弟的看法,恰如赵普所言,那董遵诲的武功韬略,确有过人之处!”

“好吧,”赵匡胤有意无意地瞥了赵普一眼,“就让那董遵诲去解朕的燃眉之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