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是大肠癌中发生率最高者。中医学称之为“锁肛痔”。直肠癌是直肠齿状线以上至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的肿块,肿块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宛如岩石,由黏膜和黏膜下层发生,生长迅速,容易转移,术后容易复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恶性肿瘤。直肠癌的发病率很高,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但40岁以下的发病者也屡见不鲜,男性多于女性,本病的预后较差。早期病变仅限于黏膜,可无症状,或仅有排便习惯改变。便秘的伴发率相当高。
直肠癌的发生原因多为慢性炎症或直肠息肉的长期刺激,使肠黏膜增生继之癌变。直肠癌大多为腺癌,还可有髓样癌、硬癌、胶状癌和乳头状癌。表面常伴有溃疡、出血或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由于饮食习惯的改变,由素食改为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后,直肠癌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经分析,主要原因是食用过于精细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缺少纤维素,所以导致排便次数减少,甚至便秘。虽然不能说便秘是引起直肠癌的直接病因,但便秘可带来许多易引起直肠癌的物理性、化学性致癌因素。如果排便正常,则能及时将这些致癌物质或有害物质不断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便秘,粪便及致癌物质则长期在肠道内停留或通过肠道的时间明显延长,导致肠道内致癌物质浓度升高,使肠黏膜接触物理性、化学性致癌物质机会增加。直肠黏膜与致癌物质长期不断接触,就有可能发生癌变。特别是肠道息肉患者,更易刺激诱发癌变。
另外,种种因素若使直肠黏膜感应性减弱,导致粪块堆积于直肠内从而引起便秘。粪便中的毒素长期刺激肠黏膜,也易发生肠癌。而直肠癌患者直肠肠腔狭窄,粪便通过困难,又加重便秘状况,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