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便秘简便自疗
7821000000125

第125章 如何用中药外治便秘

(1)理气散:木香6克,槟榔9克,甘遂3克,葱白15克。以上前3味共研细末,加入葱白共捣烂,炒热。趁温熨于脐部,并用热水袋热熨,敷药3小时后去药。具有攻积通便,行气除胀的功效。适用于食积便秘、腹满胀痛等。

(2)通便散:大黄10克,元明粉10克,生地黄10克,当归10克,枳实10克,陈皮5克。以上6味共研细末。取药末少许敷于脐部,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具有泻热通便,破气消积的功效。适用于便秘。

(3)姜豉葱白饼:老生姜60克,豆豉15克,莲须葱白3根。以上3味共杵为药饼,微火烧热,即可。敷于脐部,用消毒纱布包扎12小时,如便通则痛减。具有通便消积的功效。适用于便秘腹痛。

(4)甘遂冰片盐方:生甘遂3克,冰片1克,食盐4克,生姜汁适量。以上前3味混匀,共研细末,调入生姜汁适量。将药糊敷于支沟穴、天枢穴,可用艾卷隔药熏灸,一般于用药6~24小时气通便排。具有清热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实热便秘,症见大便干结、脐腹胀痛、口干口臭、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滑数。

(5)蜗牛麝香糊:连壳蜗牛5~6个,麝香0.2克(用白芷粉10克代)。先将蜗牛捣烂压成饼状,麝香研为细末。用温水洗净患者脐部,75%乙醇常规消毒,待干后将麝香末纳入脐中,再将蜗牛饼敷盖于麝香末上,然后用塑料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隔日用药1次。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适用于便秘。

(6)大葱敷脐方:大葱、米醋各适量。先将大葱切碎,捣烂,加入米醋适量,炒热。具敷于脐部神阙穴,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日3次,每次30~60分钟。有温里通阳的功效。适用于便秘。

(7)商陆敷脐方:商陆适量。先将商陆切碎,捣烂。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具有泻水散结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大便不通。

(8)附子丁香牙皂方:附子15克,丁香15克,制川乌6克,白芷6克,牙皂6克,胡椒3克,麝香少许,大蒜适量。以上前6味共研细末,用时取药末10~15克,与大蒜一同捣烂,再加麝香少许调匀。敷于脐部,每天换药1次,便通即停。具有温阳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冷秘,症见大便秘结、腹中冷痛、四肢欠温、小便清长、喜热畏寒、舌淡苔白、脉沉迟。

(9)芒硝皂角散:芒硝9克,皂角末1.5克。先将芒硝加水溶解,然后加入皂角末调匀。敷于脐部,每日换药1次,至大便通畅为度。具有泻热通便的功效。适用于热性便秘。

(10)大戟红枣膏:大戟1.5克,红枣6枚。先将大戟研碎,与红枣共捣至烂成膏状。敷于脐部,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一般于敷药后12~24小时大便即通。具有泻水饮,利大便的功效。适用于便秘。

(11)葱姜盐豉饼:连须葱白50克,生姜30克,食盐15克,淡豆豉6克。以上4味共捣烂,制成饼状。用时将药饼放火上烘热,贴敷脐上,然后用绷带固定,冷则再烘热贴敷,一般12~24小时气通自愈。具有通便消积的功效。适用于大便秘结、精神不振、舌苔薄、脉虚弱。

(12)商陆田螺姜方:商陆6克,田螺2个,生姜3片,食盐少许。以上4味共捣烂,制成饼状,放锅内烘烤。趁温热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3~4小时即可泻出。具有泻水散结通便的功效。适用于便秘。

(13)葱白胡椒饼:连须葱白50克,胡椒50粒。以上2味共捣烂,制成饼状,放锅内焙热,敷于脐部。具有温中通阳的功效。适用于便秘。

(14)栀子大蒜膏:山栀子15克,大蒜适量。先将山栀子研为细末,再与大蒜共捣至烂成膏状,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具有清热通便的功效。适用于便秘。

(15)当归大黄膏:当归60克,大黄30克,芒硝15克,甘草15克。以上4味研为细末,加水适量,熬成浓稠膏状,敷于脐部,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一般于敷药后12~24小时大便即通。具有滋阴养血,泻下通便的功效。适用于血虚津少、不能下润大肠所致的便秘,症见大便燥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涩。

(16)枳实熨脐方:枳实15克,麸皮500克,食盐100克。以上3味共炒热,装入布袋。趁热熨脐2小时。具有下气通便的功效。适用于便秘。

(17)大黄芒硝方:生大黄10克,芒硝7克。以上2味共煎浓汁,待凉将药汁一滴滴地滴入脐中。具有泻下通便的功效。适用于便秘。

(18)大黄麻仁方:大黄12克,麻子仁8克,枳实6克,巴豆6克,麝香0.3克(用白芷粉10克代),芒硝8克。以上6味共研细末,用凡士林或油脂调制成药饼。将药饼敷于脐部,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至大便通畅为度。具有破气消积,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各种便秘。

(19)皂角刺熨脐方:皂角刺1000克。先将皂角刺研碎,然后蒸热,装入布袋,趁热熨脐部,待凉更换,连用9次。具有泻热通便的功效。适用于便秘。

(20)巴豆肉桂散:巴豆1克,肉桂1克,吴茱萸3克,生姜汁少许。以上前3味分别研末,调入生姜汁少许,一同炒热。贴于脐部神阙穴和足三里穴,外以艾卷熏灸,一般用药6~24小时气通便出。具有温阳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冷秘,症见大便秘结、腹中冷痛、四肢欠温、小便清长、喜热畏寒、舌淡苔白、脉沉迟。

(21)附子川乌蒜方:附子10克,苦丁香8克,制川乌12克,白芷10克,胡椒6克,大蒜适量。以上6味共捣烂,做成药饼。敷于脐部,每日换药1次,便通即停。具有温阳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冷秘,症见大便秘结、腹中冷痛、四肢欠温、小便清长、喜热畏寒、舌淡苔白、脉沉迟。

(22)大黄皂角散:生大黄、皂角、黑丑、芒硝各适量。以上4味共研细末,装瓶。临用时取药末适量,用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至大便通畅为度。具有泻热通便的功效。适用于热性便秘。

(23)蜜煎导:蜂蜜、蛤粉各适量。先将蜂蜜纳入铜器中,文火煎之,俟稍凝如饴状时则搅拌之,勿令熬焦,候可丸之时,即以蛤粉涂于手中,乘热将蜂蜜捏作锭状,粗如指,长约6~7厘米。每用1条,纳入肛门内,以手急抵住,欲大便时则去之。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肠中有粪便干结难下。

(24)大黄巴豆姜饼:大黄25克,巴豆6克,干姜30克,面粉适量。以上前3味共研细末,与面糊和匀,制成药饼。贴敷脐部,外用热水袋熨之。具有通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便秘腹痛。

(25)甘遂麝香盐方:甘遂3克,麝香0.3克(可用白芷粉10克代),炒食盐0.5克。以上3味共研细末。将药末填敷于脐部,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可同时艾灸神阙穴。具有清热通便的功效。适用于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