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病宝典(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7819500000039

第39章 神经精神卷(4)

(3)火盛伤阴

主证:狂病日久,其势渐减,时作时止,妄言妄语妄为,呼之已能自制,寝不安寐,烦惋焦躁,形瘦面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育阴潜阳,安神定志。

方药:早晚可服天王补心丹。

方用:琥珀养心丹合黄连阿胶汤加减。药用黄连6g,黄芩10g,生地黄10g,阿胶10g,当归10g,白芍10g,人参10g,茯神15g,酸枣仁15g,柏子仁10g,远志10g,石菖蒲10g,生龙齿30g,琥珀粉2g,朱砂1.5g,炙甘草6g。

3.单验方狂病属痰火扰心者,可选服以下药物:

(1)黄芫花粉1.5~6.0g,饭前1次服下,10~20天为1个疗程,有胃肠不良反应,孕妇、体弱及素有胃肠病者忌用。

(2)巴豆霜1~3g,分2次间隔0.5h服完,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服2个疗程,第1疗程隔日1次,第2疗程隔2日1次。

4.针灸疗法主穴人中、神门、心俞、内关、后溪,痰火上扰者加穴曲池、丰隆,用泻法,或十宣放血,包络脉瘀者加穴郄门、内庭、大陵,平补平泻,火盛伤阴者加穴肾俞、三阴交、太溪,用补法,急重之症可用金钟、通海、锁喉三穴,进针3~5分,强刺大泻或重力点掐金钟、通海穴,哭泣闹不止者可用拇、示两指轻点几掐锁喉穴。但应尽力避免强迫针刺。

5.精神疗法积极寻找发病之源,消除不良环境刺激,开导谈心,进行心理凋护。

【预防与康复】应注意劳逸结合,怡情悦志,做好心理调护,保持心情舒畅,保障正常的睡眠时间,避免不良刺激,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康复阶段的核心问题是防止狂病复发。要避免刺激,注意观察患者语言、大小便、睡眠及舌象,若突然语言增多,夸夸其谈,精神饱满,彻夜难眠,小便短赤,大便数日不解,情绪波动,舌质变红,苔变黄腻,为病情波动的的预兆,稍有苗头,就应当及时的控制,防止复发。

郁证

郁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气滞、血瘀、痰结,食积、火郁的各种病证的总称。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主要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悲,以及咽中如有物梗阻等多种复杂症状。老年人情志易于抑郁,且年老体衰,气血虚弱,一经情志刺激,多易气血怫郁而产生抑郁症。本病散见于古代医籍中“胸胁痛”、“肝郁”、“梅核气”、“脏躁”、“百合病”、“奔豚气”等病证中。西医学神经官能症中的神经衰弱、癔症,以及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等疾患,凡出现郁证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郁证的发生,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七情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而成。其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初病因气滞而挟湿痰、食积、热郁者,则多属实证;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如久病伤神,心脾俱亏,阴虚火旺等均属虚证。郁证的发生,亦与体质因素有关,如脏气素虚,阴阳气血失调,平索性情抑郁寡欢之人,一遇精神刺激,则易发本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等为主要症状。

(2)大多数患者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等情志内伤病史,并且有病情的反复、波动,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见于脑力劳动者、老年人气血虚弱者或更年期者。

(4)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无器质性病变发现,或虽有轻微改变而与自觉病情的严重、复杂不相符。

2.鉴别要点

(1)噎膈:梅核气应与之相鉴别,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无咽痛及吞咽难。其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注意力集中或情志抑郁时,则咽部梗阻加重,噎膈则多发于中年以上,特别是老年男性较多,是因食管狭窄所致,梗阻感觉在胸骨后的部位,有吞咽困难,逐渐加重,甚至饮食难下或食入复出,形体逐渐消瘦。

(2)精神分裂症:伴有抑郁症状者应与本病鉴别,精神分裂症的情感不是抑郁,而是以平淡或淡漠为主;妄想比较荒谬。

(3)神经衰弱:轻型抑郁症常有头痛,头晕、无力和失眠等主诉,易误诊为神经衰弱。后者情感以焦虑、脆弱为主,自知力良好,症状波动性大,求治心切,病前有引起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的明显因素。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本证的辨证首先要抓住主症,辨清证候虚实,辨明受病脏腑与六郁的关系。郁证的发生主要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患者的临床表现各有所侧重。一般来说,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在肝;食郁、湿郁、痰郁主要关系在脾;二者多属实证。心、脾、肝的气血或阴津亏虚所致的证候属虚,虚证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2.治疗原则郁证以气郁为主要病变,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其基本治疗原则。实证首当理气开郁,根据病因不同兼以活血、祛痰、降火、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根据虚损情况以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滋养肝肾等。

3.分证论治

(1)实证

①肝气郁结

主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嗳气纳呆,妇女则月经不调,经前乳胀腹痛,大便不畅,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调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5g,当归12g,川芎6g,香附12g,郁金10g,陈皮10g,玄胡12g,佛手12g。

②气郁化火

主证:性情急躁易怒,头痛,目赤,胸闷胁胀,面部烘热,或大便干结,嘈杂吞酸;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牡丹皮10g,栀子10g,当归12g,白芍15g,柴胡12g,茯苓15g,白术12g,龙胆草10g,黄芩10g,甘草6g,薄荷6g。

③痰气郁结

主证:精神抑郁,胸部闷胀,胁肋不适,咽中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半夏12g,厚朴10g,苏梗10g,茯苓15g,枳壳10g,橘红10g,贝母10g,甘草6g。

(2)虚证

①心阴亏虚

主证: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生地黄15g,人参6g,玄参15g,丹参12g,天冬12g,麦冬12g,当归10g,五味子10g,茯神15g,远志6g,酸枣仁10g,柏子仁12g,桔梗6g。

②心脾两虚

主证: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善悲易哭,面色不华,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归脾汤加减。人参6g,白术12g,黄芪15g,茯神12g,龙眼肉12g,酸枣仁10g,木香6g,当归112g,远志6g,甘草6g,黄精12g。

③肝肾阴虚

主证: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恐惧不安,胁肋隐痛,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腰膝酸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

治法:补益肝肾,养心安神。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子12g,菊花10g,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2g,茯苓15g,牡丹皮12g,泽泻10g,何首乌15g,当归10g,远志6g,石菖蒲10g。

④心神失养

主证:情志抑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伤欲哭,胸闷,善太息,舌淡薄白,脉细。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定志丸加减。人参6g,茯苓12g,茯神15g,石菖蒲10g,远志6g,炙甘草18g,大枣20g,小麦30g,当归10g,白芍15g。

4.食疗①胡桃仁粥:胡桃仁50g捣烂,粳米50g煮粥服用。②首乌粥:何首乌50g煎取浓汁去渣,加粳米100g,大枣5枚,冰糖适量,同煮成粥,可供早晚服用。对郁证偏虚者为宜。

【预防与康复】

(1)积极参加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的锻炼方式。

(2)保持心情舒畅,加强自我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

(3)科学安排好生活,调节饮食,促进食欲,使自己的生活充实。

(4)积极防治各种疾病,对抑郁症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病的预后一般均良好,针对具体情况,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对本病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西医常见疾病

急性脑血管疾病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脑中风或脑卒中,是由脑部血管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根据其病理变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本病属中医“中风”、“偏枯”等病证范畴,中医治疗参照“中风”章节。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的伴有局灶症状的短暂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即尚未发生脑梗死的一过性脑缺血。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症状和体征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在24h内完全恢复。

【病因与发病机制】本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但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1.微栓塞颈内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狭窄处的附壁血栓、硬化斑块及其中的血液分解物、血小板聚集物等脱落后,阻塞了脑部动脉,形成微栓塞,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当栓子破裂或向远端移动时,症状和体征消失。

2.脑血管狭窄、痉挛或受压颅内外动脉因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可引起一过性脑供血不足,供应脑部的动脉受压或受各种刺激出现痉挛时,也可出现一过性局灶脑缺血,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3.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脑动脉管壁硬化、管腔狭窄时,一旦血压降低,脑血流量下降,可导致局灶性脑供血不足。血压回升后,脑血流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即消失。

4.血液成分改变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或白血病时,血液有形成分在脑微血管中瘀积,阻滞微血管,影响脑供血,可发生一过性脑供血不足。

5.其他颈部动脉扭曲、过长、打结或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转头时也可引起本病。

【临床表现】

1.病史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颈椎骨质增生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多在体位改变、活动过度、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等情况下发作。每次发作神经症状基本相同,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在数秒至数十分钟,24h内完全恢复,不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2.症状及体征

(1)颈内动脉系统TIA:本型较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发作少,但持续时间长,易引起完全性脑卒中。表现为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视力障碍等。也可出现同向偏盲及昏厥。

(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较颈内动脉系统TIA多见,发作次数多,但持续时间短。常表现为眩晕、眼震、站立或行走不稳、视物模糊或变形、视野缺损、复视、恶心或呕吐、听力下降、球麻痹、交叉性瘫痪、轻偏瘫或双侧轻度瘫痪等神经缺损症状。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的猝倒发作,表现为突发四肢无力、跌倒,随后在极短时间内自行起立,这是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一种特殊表现。少数患者可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清醒后无任何症状。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CT、MRI检查多正常。MRA、TCD、DSA可见颅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征象。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突然发作的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十分钟,24h内完全恢复。

(2)常有反复发作史,临床表现相对恒定出现。

(3)发作间歇期间无神经系统体征。

(4)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一般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颈椎骨质增生的病史。

2.鉴别要点

(1)部分性癫痫:表现为单个或一侧肢体抽搐,常自局部向周围扩展,可有癫痫病史,多由脑部局灶性病变引起,CT或MRI可发现相应的脑损害,脑电图检查常异常。

(2)梅尼埃综合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常伴耳鸣。眼球震颤明显,多次发作后听力减退。发病年龄较年轻,症状持续多超过24h。

【治疗】本病可自行缓解,但反复发作的TIA多为脑梗死的先兆,因此治疗重点在于预防复发。应调整血压,改善心功能,保持有效的血液循环,纠正血液流变异常,避免颈部过度屈伸活动。可长期服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剂,如小剂量阿司匹林50~300mg,1/d,晚餐后服,注意其胃肠刺激作用,预防消化道出血。阿司匹林过敏或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先用氯吡格雷75mg,1/d;或口服噻氯匹啶125~250mg,1~2/d,须注意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的副作用。反复发作的TIA可做抗凝治疗,可用肝素100mg加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中,以每分钟10~20滴的速度静脉滴注,或用微泵泵人,须检测凝血状态。颈椎病骨质增生压迫或刺激颈椎动脉时,可做颈椎融合术或骨刺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