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病宝典(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7819500000020

第20章 消化系统卷(3)

治法:和胃化痰,降逆止呃。

方药:旋覆代赭汤合苓桂术甘汤化裁。旋覆花9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法半夏9g,茯苓15g,桂枝9g,白术9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

⑥瘀血阻滞

主证:呃逆日久,胸腹疼痛如刺,口渴不欲饮水;舌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降逆止呃。

方药: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桃仁12g,红花9g,川芎6g,赤芍6g,生地黄12g,当归9g,柴胡5g,枳壳9g,桔梗6g,牛膝12g,甘草3g。

(2)虚证

①脾胃虚寒

主证: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纳食减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温补脾胃,降逆止呃。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化裁。炮姜9g,党参12g,白术12g,刀豆子9g,丁香6g,炙甘草6g,吴茱萸6g,柿蒂9g。呃逆不止者,可加旋覆花9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兼肾阳虚者,加附子15g(先煎),肉桂9g。

②胃阴不足

主证:呃声急促而不得续,烦躁不安,咽干口燥,食欲缺乏,或食后饱胀,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降逆止呃。

方药:益胃汤化裁。北沙参12g,麦冬15g,生地黄15g,石斛12g,玉竹6g,柿蒂9g,竹茹6g,枇杷叶9g,冰糖3g,生甘草6g。

3.针灸疗法①实证取穴:以膈俞、内关为主穴。寒证隔姜灸中脘穴;热证泻内庭穴;痰证泻行间、丰隆穴;瘀证泻期门穴。②虚证取穴:取胃俞、足三里(用补法),膻中(艾卷雀啄灸)、内关(平补平泻)为主穴。阴虚者,加三阴交穴(补法);虚寒者,加关元穴(隔姜灸)。

4.拔罐疗法主穴:取膈俞、脾俞、肝俞、胆俞、中脘、膻中等穴。先在背部俞穴拔罐4~6个,然后再在腹部腧穴拔罐,留罐15~20min。

5.外治法①胃寒证:取吴茱萸、丁香、沉香各20g,研末,加蜂蜜、姜汁各20ml,调匀后备用。取药膏适量,敷神厥穴,1/d。②胃热证:以朱砂、芒硝适量研末,用醋或清水调成糊状,敷神厥穴,1/d。③虚寒证:取艾叶、硫黄、乳香各等份研末,加白酒适量,煮沸,吸热气,并以生姜擦胸;久病呃逆,取蜂蜜、姜汁适量和匀,擦背。

6.中成药①胃寒证:选藿香正气软胶囊,每次2~4粒,2/d,温开水送服;②胃热证:选用三黄片,每次4~6片,2/d,凉开水送服;③食滞证:可酌选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每次6~9g,2/d,温开水送服;④虚寒证:选附子理中丸,每次1丸,2/d,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阴虚证,用阴虚胃痛冲剂,每次1袋,2/d,温开水冲服。

7.单验方①柿蒂9g,水煎代茶饮。②枇杷叶30g,去毛,加水适量,煎服。

【预防】注意调节情志,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进食过快、过饱,饮食不可太冷或太热,忌刺激性过强的食品。

痢疾

痢疾多以外感寒湿、湿热或疫毒,内伤饮食、七情,久痢损伤脾胃,素体脾肾虚弱等为病因,以邪滞肠道,气血壅阻,脂膜血络受损为病机,因进食不洁食物、被污染的饮水或感受疫毒之邪而诱发,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便次增多,便质赤白黏冻或脓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现代医学中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肠炎等,具备痢疾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及肠腑而形成,其发病多与季节有关。痢疾多由感受湿热、疫毒之气而引起,饮食内伤主要为饮食不节或不沽,内外交感而发病。病位在肠,与胃有关。病机为湿热、疫毒、寒湿之邪壅滞肠道,气血壅阻,脂膜血络受损。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腹痛,里急后重,便次增多,便质赤白黏冻或纯下脓血。

(2)急性起病者,多伴有寒热等表证;慢性起病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3)好发夏秋季节。

(4)发病前多有饮食不洁或与痢疾患者接触史。

(5)急性菌痢,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阿米巴痢疾患者大便镜检可见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X线钡餐造影、直肠镜、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2.鉴别要点主要与泄泻相鉴别,泄玛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或夹有不消化食物,但无赤白黏冻或脓血,此乃鉴别要点之关键;便次增多且每次排便量较痢疾为多;腹痛多与肠鸣并见,偶见里急后重,泻后痛减;泄泻无传染性。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性质:急性暴痢,体质壮实者,多为实证;慢性久痢,年老体弱者,多属虚证。痢下色自清稀或如胶冻,为寒湿;痢下赤自脓血,肛门灼热者,为湿热。其中,白多赤少或纯下白冻者,多为湿重于热;赤多白少或纯下脓血者,属热重于湿;痢下色白而滑脱不禁者,属虚寒;痢下鲜紫脓血或纯血鲜红者为热毒炽盛;痢下黄褐而秽臭者属热,黄而不臭者为寒。

(2)辨腹痛:腹满胀痛,拒按,痛势急迫,便后痛减者,属实证;腹痛隐隐,喜温喜按者,多为虚证;腹痛下痢,痢下急迫,伴肛门灼热者,属热;少腹冷痛,肠鸣下痢,肢冷畏寒者,属寒;腹胀满疼痛,痢后痛减,嗳气腐臭者,多为饮食停滞。

(3)辨里急后重:便前腹痛,时时欲便,便泻不爽或有不尽感,谓之里急后重,凡便后里急后重缓解者,多属实证。若伴有腹痛窘迫,肛门灼热者,属热证;腹冷痛拘急,喜按喜温者,属寒证。便后里急后重不减或反而加重者,属虚证。若里急而频频排便,便泻不爽者,多为气虚;后重因便后转甚者,多为气陷;时时欲便而大便不下者,谓之虚坐努责,多见于阴血不足患者。

2.治疗原则肠中有滞,气血壅阻是痢疾一证的病机关键,故以导滞、调气、行血为基本治疗原则。

3.应急措施

(1)急性暴痢,高热者,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点滴,2/d。若神志昏迷者,加服至宝丹1粒,口禁不开者,采用鼻饲法。

(2)腹痛便脓血频繁者,以双黄连粉针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点滴,2/d。

(3)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急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静脉推注,直至病情稳定后,改为40ml参附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0ml中,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2/d。

(4)痢下不止者,取白头翁汤煎液浓汁100ml或用生理盐水250ml,加庆大霉索16万U,保留灌肠。

4.分证论治

(1)湿热痢

主证: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液样脓血,肛门灼热,发热口渴,渴不多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芍药20g,当归12g,黄连6g,黄芩15g,木香9g,槟榔9g,制大黄9g,生甘草6g。

(z)寒湿痢

主证:腹痛拘挛,里急后重,痢下色白清稀或纯为白色黏冻,伴头重身困,胸脘痞闷,纳差食少,口中黏腻;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行血。

方药:胃苓汤为主方。苍术15g,白术12g,厚朴12g,茯苓15g,陈皮12g,猪苓12g,泽泻12g,桂枝9g,生姜6g,甘草6g。

(3)疫毒痢

主证:发病急骤,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痢下鲜紫脓血。可伴见呕恶腹满,壮热烦渴,躁扰不安,甚则神昏惊厥;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化裁。白头翁30g,秦皮15g,黄柏12g,黄连6g,黄芩12g,赤芍15g,牡丹皮12g,金银花30g,地榆15g。

(4)虚寒痢

主证:久痢迁延,缠绵难愈,腹冷痛绵绵,喜揉喜按喜温熨,下痢稀薄,带有自冻,甚至滑脱不禁,食少神疲,肢冷畏寒;舌淡苔白滑,脉迟弱或微细。

治法:脾阳虚者,温阳健脾为主;脾肾阳虚,滑脱不禁者,当温补脾肾,涩肠固脱。

方药:脾阳虚,以附子理中汤化裁。炮附子15g(先煎),干姜6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肉豆蔻6g,炙甘草6g;脾肾阳虚者,用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赤石脂25g,干姜6g,粳米30g,肉豆蔻9g,罂粟壳12g,诃子4.5g,党参15g,白术12g,当归12g,白芍15g,木香6g,炙甘草6g。

(5)阴虚痢

主证:下痢赤白黏液脓血,或纯下鲜血黏稠,时作时止,日久不愈,腹部灼痛,虚坐努责,烦热口干;舌绛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泄热,清肠止痢。

方药:驻车丸合黄连阿胶汤加减。黄连6g,阿胶15g(烊化),黄芩12g,芍药15g,干姜3g,当归12g,沙参15g,石斛12g,鸡子黄1枚。

(6)休息痢

主证:下痢时作时止,迁延不愈,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黏冻,伴食少神疲,腹胀;舌淡苔腻,脉濡细。

治法:益气健脾,调气导滞。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2g,怀山药15g,薏苡仁30g,木香12g,地榆12g,扁豆12g,桔梗9g,陈皮12g,砂仁6g(后下),莲子肉15g,黄连6g,炙甘草6g。

5.针灸疗法主穴:天枢、合谷、足三里、上巨虚、关元、神厥等。湿热痢加内庭、曲池穴;寒湿痢加中脘、阴陵泉穴,并灸气海穴;疫毒痢配十宣、太冲、阳陵泉穴;虚寒痢配脾俞、肾俞穴;休息痢配脾俞、胃俞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6.推拿疗法以提拿和点按相结合为主要手法,湿热痢取神厥、关元、阴陵泉等穴;寒湿痢取神厥、气海、中脘穴;疫毒痢取脾俞、大肠俞、上巨虚、下巨虚穴;虚寒痢取神厥、脾俞、天枢、气海等穴;阴虚痢取神厥、大肠俞、三阴交、丰隆等穴;休息痢取脾俞、胃俞、肾俞等穴。

7.外治法

(1)苦参研末,以水调敷脐部,1/d,治疗湿热痢。

(2)大蒜捣泥,敷涌泉、神厥穴至灼痛时取掉,治疗寒湿痢。

8.单验方

(1)独头蒜捣碎取汁100ml保留灌肠,1/d,7日为1个疗程,治疗各种痢疾。

(2)鸦胆子仁15粒,饭后服用,3/d,治疗阿米巴痢疾。

【预防】抓好爱国卫生工作,加强饮水、食物的管理,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蔬菜瓜果及腐败变质食物,从源头上切断传播途径。对带菌者及初期患者,应实行隔离治疗,以防其进一步传播。在流行地区和好发季节,可常服生大蒜、马齿苋,有一定预防作用。

西医常见疾病

胃炎

一、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临床可分为急性单纯性、急性糜烂出血性、急性腐蚀性、急性化脓性胃炎。以单纯性胃炎最为常见。又可分为急性外因性与内因性两类。凡致病因子经口进入胃内引起的胃炎为外因性胃炎,包括细菌性、中毒性、腐蚀性、药物性胃炎等。凡有害因子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胃黏膜而引起的胃炎为内因性胃炎,包括急性传染病合并胃炎,全身性疾病合并胃炎,化脓性、过敏性胃炎和应激性病变。近年来由于内镜的广泛应用,发现应激性病变很常见,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本病属中医“胃痛”、“呕吐”等病证范畴,有上消化道出血者属“血证”范畴。

【病因与发病机制】

1.理化因素过冷、过热、粗糙食物、刺激性调味品、饮料、浓茶、咖啡、烈酒、药物[如水杨酸类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利舍平(利血平)、氯化钾、甲硝唑等某些抗生素]均会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性改变。胃内异物或胃石、胃区放射治疗均可作为外源性刺激导致急性单纯性胃炎。误服或有意吞服腐蚀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等可引起急性腐蚀性胃炎。

2.生物因素细菌及毒素,致病菌以沙门菌属及副溶血弧菌为最常见,毒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最多见,病毒感染也可引起。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胃炎,同时常伴有肠炎,临床上称为急性胃肠炎,也称为食物中毒。

3.急性应激在严重的器官疾病时,机体处于急性应激状态,常可引起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如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大面积烧伤、大手术、休克等。

【临床表现】

1.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饱胀或疼痛,还可出现剧烈腹绞痛,伴腹泻水样便,重者可出现发热、脱水、酸中毒、休克等症状。

2.体征中上腹部及脐周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