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百战奇略(中华国学经典)
7818700000006

第6章

四十一、奇战

【原文】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法曰:敌虚则我必为奇。

【今译】

凡是作战,所谓奇,就是让敌人意料不到和无法防备。两军交战时,在前面威逼敌人,从后面偷袭敌人;向东冲击是为进攻西边,使敌人不知在何处设防。这样作战就可以取胜。兵法说:造成敌人无法防守的局面,我就必定要用奇兵。

【战例】

三国,魏景元四年,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昭指授节度,使邓艾与蜀将姜维相缀连于雍州,刺史诸葛绪邀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退还。欣等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里,闻绪军却,还,从桥头过,绪趋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敌摧折,宜遂从阴平由邪径经汉中德阳亭趋涪,去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而甚艰难;粮运将匮,频至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阵待艾,艾遣子邓忠出其右,师綦出其左。忠、綦战不利,并退还,曰:“敌未可胜。”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綦等,将斩之。忠、綦驰还,更战奋勇,大破之。斩瞻,进军成都。刘禅遣使请降,遂灭蜀。

【战例今译】

三国魏国景元四年(公元163年),元帝曹奂诏令各军进攻蜀国。大将军司马昭被任命为节度使。魏国将领邓艾与蜀汉将领姜维相对峙于雍州,刺史诸葛绪拦截姜维后军,截断了姜维的退路。邓艾又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人直接进攻姜维的营寨,派陇西太守牵弘率兵从正面进行钳制,派金城太守杨欣去甘松把守。姜维得悉魏国将领钟会的军队已进入汉中,便领兵退还。王颀等追击到强川口,与姜维大战一场,姜维败退。他得知去雍州的道路已被堵绝,便屯兵桥头,从孔函谷进入北道,想进到雍州后方。诸葛绪听到后,将军队后撤30里。姜维进入北道30里,得知诸葛绪军后撤,便又返回从桥头通过。诸葛绪出兵阻击姜维,因迟了一天未能赶上。姜维这才向东,退守剑阁。钟会进攻姜维,未能攻克。邓艾建议说:“现在要挫败敌人,最好从阴平出发,走斜路,经汉中、德阳亭去涪城。这一地方在剑阁以西百里。成都以北300里。以奇兵冲击敌军心腹之地,剑阁守军必然退回。援救涪城,那么钟会就可以大摇大摆前进;如果剑阁的守军不退回去,那么,援救涪城的兵就会廖廖无几。《军志》说:‘进攻他所不戒备的地方,打他措手不及。’现在我军偷袭敌空虚的地方,必能打败他。”于是邓艾取道阴平,在荒无人迹之地跋涉700余里。凿山开路,架阁为桥,一路上山高谷深,十分艰难;加上粮食供应不上,军兵几度面临绝境。邓艾用毛毡裹住自己,让人推滚至山下。将士们也都攀着树木,沿着悬崖,一个跟一个前进。军队到达江油后,蜀守将马邈投降。蜀卫将军诸葛瞻则由涪城退守绵竹,布成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儿子邓忠从右翼进攻,派师綦从左翼进攻。邓忠、师綦作战失利,一起退回,说:“敌军不可战胜。”邓艾大怒说:“我军生死存亡全在此一举,为什么说不能打败敌人?”于是叱骂邓忠、师綦,并要杀掉他们。邓忠、师綦拨转马头重返前线,奋勇再战,大破蜀军,斩杀了诸葛瞻,大军一直攻入成都。蜀后主刘禅派人求降,从此蜀汉灭亡。

四十二、正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道路不能通,粮饷不能进,计谋不能诱,利害不能惑,须用正兵。正兵者,拣士卒,利器械,明赏罚,信号令,且战且前,则胜矣。法曰:非正兵,安能致远?

【今译】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前进道路不能畅通,粮饷物资不能运进,施计不能诱敌上钩,所设利害不能迷惑敌人,就必须采用正兵战法。所谓正兵者,就是使用训练有素、武器精良、信赏明罚、号令严明的正规军队,采取边打边进、步步为营的正面进攻战法,这样作战就能取得胜利。兵法说:不发动正面突击,怎么能扩大战果?

【战例】

宋檀道济为高祖北伐前锋,至洛阳,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王师以正为律,何必杀人?”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众。

【战例今译】

南朝宋檀道济曾在宋武帝北伐时统率前锋部队,攻占了洛阳。当时在攻城战争中俘获当地军民4000余人。他的部下有人提出把这些俘虏都杀害埋入坑内,垒起大丘,以威吓当地人。檀道济不同意,他说:“我军出征是为讨伐罪人、怜惜受害民众,今天的事正要体现这种精神。我们是王师,要以正道为行兵律令,何必靠杀人显威风呢?”他下令把这些俘虏释放、遣返了。这样做后,戎和夷等少数民族感动信服,相互传述此事并联络而向宋军归顺的人大大增加。

四十三、虚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曰:敌不敢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今译】

凡是与敌作战,如果我军兵力薄弱,就要善于伪装成兵力强大的模样,使敌人摸不清底细,不敢轻率进攻我军,我军可免遭损失,保存兵力。兵法说:敌人不敢同我军交战,那是我们善于伪装,用计转移了他的进攻方向。

【战例】

三国,蜀将诸葛亮在阳平,魏延诸将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余守城。魏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与延军错道,径前,当亮军六十里。候还,白懿云:“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懿军垂至,恐与己相逼,欲赴延军,相去又远,势不能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命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令大开四门,扫地却洒。懿尝谓:“亮持重。”而复见以弱势,疑其有伏兵,于是率众退北山。明日食时,亮与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必谓吾示怯,将有伏兵,循山走矣。”候还白,如亮言。懿后知之,深以为恨。

【战例今译】

三国时期,蜀将诸葛亮驻军于阳平关,派魏延率领精锐将士向东进攻魏国,仅留1万余人防守阳平城。魏国大将司马懿带兵20万前来截击诸葛亮,和魏延未能遭遇,所以一直抵达离阳平60里的地方。侦察兵回来报告司马懿说:“阳平城内蜀军很少,兵力非常薄弱。”这时,诸葛亮也深知魏军要到达这里,现在同魏延靠拢是来不及的,相距太远。蜀军将士惊慌失色,不知所措。而诸葛亮却稳若泰山,毫无恐慌之色。他让士兵放倒旗帜,停止擂鼓鸣金,任何人不能擅自出入营地。又命令大开城门,让士兵洒水扫地。司马懿说:“诸葛亮用兵向来慎重。”如今又显示出将少兵弱的模样,城中肯定有埋伏,迅速率兵从北山退走。第二天用饭时,诸葛亮和将士们拍手大笑说“司马懿必定认为我们故意露出虚弱的样子,目的是要打他的埋伏,因此就顺着山脚撤回了。”蜀军侦察兵回来报告,向司马懿报告诸葛亮所说的话,司马懿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很是懊悔。

四十四、实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法曰:实而备之。

【今译】

凡是对敌作战,假若敌人部署严密、军力的确不小,我军就要认真戒备,则敌人必不敢轻举妄动。兵法说:敌人部署严谨、实力可观,我军就要充分做好临战准备。

【战例】

三国,蜀先主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屯江陵。是岁,羽留兵屯公安、南郡,以备吴,而率兵攻魏将曹仁于樊。曹操遣于禁等救仁。秋,大雨,汉水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庞德被诛。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支党,羽威震华夏。

【战例今译】

三国时,蜀国刘备登基汉中王之后,委任关羽为前将军,赏赐给他节钺,驻兵在江陵。是年,关羽把一部分兵力留在公安、南郡,用以防备吴国,他亲率大军围困魏将曹仁于樊城。曹操忙派于禁等援救曹仁。那时,正是秋天雨季,汉水泛滥成灾,于禁所指挥的七路军马因遭遇大水,全被淹没。于禁兵败,被迫投降关羽,庞德也因战败而被活捉。梁郏、陆浑等反魏的小股势力也接受关羽的委任,做为关羽的编外队伍,以配合行动。当时关羽在军事上所获得的重大胜利,震撼整个华夏。

四十五、轻战

【原文】

凡与敌战,必须料敌,详审而后出兵。若不计而进,不谋而战,则必为敌所败矣。法曰:勇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

【今译】

凡与对敌作战,必须估计敌人的情况,经过筹划后才能出兵。如果不计算对比就前进,不制定作战计划就进攻,就必定要被故人打败。兵法说:勇敢就必然会轻率地接战,轻率接战就不知生死存亡利害关系。

【战例】

春秋,晋文公与楚战,知楚将子玉刚忿偏急。文公遂执其使宛春以挠之。子玉怒,遂乘晋军,楚师大败。

【战例今译】

春秋时,晋文公与楚国交战,而晋文公知道楚将子玉一向不听别人的意见性格刚直偏激,便故意捉住楚军派来的使者宛春故意激怒子玉。子玉果然上当,便进攻晋军,结果楚军大败。

四十六、重战

【原文】

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若此,则必不陷于死地。法曰:不动如山。

【今译】

凡是和敌军作战,必须保持慎重。有机可乘就马上出击;观察不到有利的战机,就暂时停止进攻。要慎重考虑而不可轻举妄动。如果这样做,则肯定不会陷于失败之境。兵法说:军队不动时就象山岳一样稳固。

【战例】

春秋晋将栾书伐楚,将战,楚晨压晋军而阵,军吏患之。裨将范匄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栾书曰:“楚师轻佻,吾持重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全胜。”于是败楚师于鄢陵。

【战例今译】

春秋时,晋国大将栾书率领军队进攻楚国,将要与楚军作战的时候,发现楚军已经抢先压着晋军营地布了阵。栾书部下参谋人员很为这种事态着急。副将范匄到栾书面前说:“是不是要塞井平灶,赶快把力量集中到阵中来,设法寻找疏散、突破敌军包围的方策?”栾书说:“楚军这样做是轻举妄动的表现。我军要慎重镇定,固定阵地以等待其锐气衰败。不出三天,楚军必退,趁他们退兵我军大举进攻,必定能获全胜。”结果真的大败楚军在鄢陵。

四十七、利战

【原文】

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以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

【今译】

凡是对敌作战,敌将愚顽而不知机变,可以用小利来引诱它上钩;敌人贪图小利而不知利害,可以设下圈套,打他埋伏,这样,敌人就可以被打败。兵法说:对于贪婪好利的敌人,就用小利去引诱它。

【战例】

春秋楚伐绞,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

【战例今译】

春秋时期,楚国进攻绞国,楚国的莫敖屈瑕向楚王建议说:“绞国地小而人轻佻,轻佻就缺少计谋。因此,请大王派出一些徒手士兵化装拾柴的人,以此来引诱绞人就范。”楚王采纳了屈瑕的建议。这样,绞军便轻而易举地捕获了楚军30名砍柴人。第二天,绞军又争相出城,于山中追逐楚军砍柴人。楚军预先守候在绞城北门,并设伏兵于山下,待机而动,结果乘机大败绞军。

四十八、害战

【原文】

凡与敌各守疆界,若敌人寇抄我境,以扰边民,可于要害处设伏兵,或筑障塞以邀之,敌必不敢轻犯。法曰: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今译】

凡是与敌对抗,各自防守边界,如果敌人进犯我边境,袭扰我边民的话,可在边界要害之处设置伏兵,或者构筑障碍要塞以拦截敌人。这样,敌人必定不敢轻率来犯。兵法说:能使敌人无法进犯我防区,是因为我方坚守险隘要塞拦截的缘故。

【战例】

唐时,朔方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诏张仁愿摄御史大夫伐之。既至,贼已出。率兵蹑击,夜掩其营,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岸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祀,然后引兵而南。时,默啜悉兵急击突厥,张仁愿请乘虚取河北,筑受降城,绝兵南寇。唐休璟以为:“西汉以来,皆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有。”仁愿固请,中宗许之。表留岁满镇兵以助其功,咸阳人二百逃归,仁愿擒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以拂云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里远,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亦无岁寇。省费亿计,减镇兵数万。

【战例今译】

唐朝时,朔方总管沙吒忠义被突厥人所打败,朝廷下诏派张仁愿任御史大夫去接替他打突厥军。到任后,敌人已经撤离。仁愿派兵跟踪,夜袭敌方营盘,打败了敌人。开始时,朔方军队与突厥军队以河为界,界北有一座拂云祠,突厥每次侵犯边界,必先到拂云祠祭祀祷告,然后再出兵南侵。当时,突厥首领默啜已把全部兵力派出攻打西突厥。张仁愿建议趁敌内部空虚进兵河北,构筑受降城,截断敌兵南侵的道路。唐休璟以为:“从西汉以来,都坚守河南,如今要把城垒筑在敌人心脏里,迟早将被敌人所吃掉。”仁愿再三建议,唐中宗李显竟然答应了。仁愿上表挽留服役已满期的镇兵延期至年底,以帮助完成筑城任务。不料发生了200名咸阳兵逃亡的事件,仁愿把他们全部抓回,在城外处决了,这件事使全军震动很大。此后筑城的人无不加紧工作,60天修好三座城。以拂云为中城,南到朔方;西城南到灵武;东城南到榆林。三城相隔,各400余里,它的北边,都紧靠广大沙漠。由此举开拓疆界300里远。又在牛头朝那山以北,设置烽火台1800多所。从此,突厥人不敢越山牧马,朔方也看不到敌兵的踪迹。每年能节银以亿计算,缩减镇兵几万人。

四十九、安战

【原文】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法曰:安则静。

【今译】

凡是敌人远道而来,士气正直,利在速战速决,我方应当深沟高垒,固守阵地,等待敌军疲惫。即使对方用计扰乱、诱我出战,也不要理睬他们。兵法说:军队固守不战,就要保持绝对平静。

【战例】

三国蜀将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率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持兵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食甚众。懿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为尚未可知。懿曰:“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食,今皆弃之,岂有人损五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关中多蒺藜,懿使军士二千人着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知亮已死。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懿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

【战例今译】

三国时期,蜀将诸葛亮领兵10万从斜谷出发,在渭河南岸扎营。魏国派大将司马懿率军阻击。司马懿的部将都建议到河北岸等待截击。司马懿却说:“百姓多年积储的财富都在渭南,那里是双方必争之地。”于是率大军过河扎营,司马懿对部下说:“诸葛亮假若是个大勇之人,就会从武功出发,凭借山险向东进击。如果西进五丈原,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危险了。”诸葛亮果然进驻五丈原。正逢天空中有一颗流星落入诸葛亮扎营的方向,料准诸葛亮非吃败仗不可。当时,魏帝也再三叮嘱司马懿,蜀军远道入侵,最宜速战速决,指示司马懿持慎重态度,等待蜀军内部发生变化。诸葛亮多次挑衅,司马懿都不应战。于是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妇女的用品来激怒他,司马懿仍不予理会。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来信询问军情,司马懿回信说:“诸葛亮确实身怀大志,但不会选择战机;虽然尚能出谋划策,但是又犹豫寡断;虽然善于治军,但却没有兵权,所以他这次虽有10万大兵,败定了,已经进了我的圈套之中。”两军就这样相持了100多天。后来诸葛亮病死在营中,蜀将打算烧毁营寨退兵蜀地。老百姓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立即率兵追杀,诸葛亮的长史杨仪指挥部队把旗帜指向北,擂鼓鸣号,摆出反击魏军的阵势,司马懿觉得对返回本国的军队不能过分逼迫,于是,杨仪便率军安然撤走了。停了一天,司马懿经过蜀军烧过的营地观察遗迹,发现了许多图书和粮食,司马懿判定诸葛亮的确死了,感慨地说:“诸葛亮确实是天下奇才啊!”军师辛毗觉得目前还不能断定诸葛亮的确死了。司马懿反驳说:“军事家看重的,莫过于军事档案和作战记录、兵马册簿和粮草等等,如今这些东西遗弃遍地,正象人损掉了五脏六腑,哪能有存活之理?我们应马上追杀蜀军。”司马懿让士兵穿上软木鞋在遍地蒺藜的关中地区开路,这样蒺藜都扎在鞋底上,于是后面的步、骑兵也安然穿过该地区,一直追赶到赤岸,才得以证实诸葛亮真死了。当时老百姓还特为这件事编了谚语:“死了的诸葛亮能吓跑活着的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因为我只能料到活人的事,不能预见死人的事啊!”

五十、危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法曰:兵士甚陷则不惧。

【今译】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我军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就应当激励将士决死战斗,只要不苟且偷生就能取胜。兵法说:士兵敢赴汤蹈火,就不会惧怕。

【战例】

后汉将吴汉讨公孙述,进入犍为界,诸县皆城守。汉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不听,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为营;作浮桥,使别将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大惊,责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破矣。幸无他者,急率兵还广都。”诏书未到,述果遣其将谢丰、袁吉将众十万佘出攻汉,使别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围之。汉召诸将励之曰:“吾与诸将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今至其城下,而与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御之。若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立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马,与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将兵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败之,斩谢丰、袁吉。于是率兵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状以闻,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于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郭中。述自将数万人出城大战,汉护军高午、唐邯将锐卒数万击之,述兵败走,高午奔阵刺述杀之。旦日城降,斩述首传送洛阳,蜀遂平。

【战例今译】

后汉大将吴汉攻打隗嚣将公孙述,率军进入犍为界,那里的县城,到处都有部队防守。吴汉攻克广都以后,占领它;并又派骑兵烧毁了成都附近的市桥,接着武阳以东地区小城都投降了。刘秀向吴汉告诫说:“成都有10余万敌兵,不要轻视,可以坚守广都,等待敌人来攻,也不要马上分出胜负。假若敌人不敢出来,你要调遣部队逼他出战,必须使他疲惫不堪,那时才能大举进攻。”吴汉不听。趁着胜利,亲率步、骑2万余人,向成都逼近。离城还有10余里,在江北扎营,搭成浮桥;又派刘尚带万余人,在江南扎营,二营相距20余里。刘秀知道后,大惊失色,批评吴汉说:“我刚作指示,并千头万绪来嘱咐,为什么行动起来,却又违背我!你既然轻敌深入,又和刘尚分别扎营,敌情紧急,不能相互支援。假若敌人出兵钳制你,另派主力进攻刘尚,一旦刘向被歼,那时你也危险了。现在侥幸尚未发生问题,急速带兵回到广都。”诏书还未送到吴汉手里,公孙述派部将谢丰、袁吉带10万兵力进攻吴汉。又另派出1万多人袭击刘尚,迫使他二人不能互相救援。

东汉将领吴汉被公孙述打败后,逃回军营,公孙述的将领谢丰等马上把城围困了。吴汉召集各位将领,激励他们说:“我与各位将领涉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到之处,无不胜利,因而今天,才深入到敌境来。逼近成都,我们却与刘尚在两个地方被包围,实难互相接应,眼前的灾祸是难以估量的。我想偷偷地将军队移至江南与刘尚合兵防守便于集中兵力对敌。如果大家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以告成;如其不然,必败无疑,成败在此一举。”各将领都说:“是。”于是用酒饭招待士兵,喂饱马匹,闭住营门,三天不出,并树立起许多旌旗,使烟火缭绕不绝。到了夜晚,部队口衔竹片,悄悄出动,与刘尚合兵一处。谢丰等人没有察觉,第二天仍然分兵阻挡住江北之敌,而自己领兵攻打江南。吴汉全军出战,自清晨杀到黄昏,大败敌军,斩了谢丰、袁吉。于是率军退还广都,留下刘尚继续抗击公孙述。吴汉向光武帝上报了这一情况,并深深地责备自己。光武帝回诏文说:“你退回广都,是很合适的。公孙述必然不敢同时进攻刘尚和你。如果他先攻刘尚,你就从广都率全部步骑兵赶50里到那里。其时当是公孙述十分疲惫之时,这样就必然能打败他。”于是,吴汉与公孙述交战于广都至成都之间,吴汉八战八胜,遂进入成都外城。公孙述亲自率领几万人出城大战,吴汉派护军高午、唐邯带领几万名精锐士兵迎击。公孙述兵败溃逃,高午冲到敌阵中将公孙述刺死。第二天,成都被迫投降,吴汉把公孙述的首级,传送到京都洛阳。从此蜀地被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