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中庸(中华国学经典)
7818200000057

第57章 正心(11)

子赣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商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时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桌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贡问乐》。

按:此段中自“爱者宜歌商”至“商人识之故谓之商”,有错简及衍文。今据《史记·乐书》、郑玄《礼记注》移正删定如下,然后译解。

子赣见师乙而问焉①,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②,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③,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夫歌者④,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⑤,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⑥,曲如折,止如槀木⑦,倨中矩⑧,句中钩⑨,累累乎端如贯珠⑩。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B11,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B12;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贡问乐》。

【注释】

①赣:通贡。

②好:音浩。

③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史记·乐书》作“正直清廉而谦者”。

④夫:音扶。

⑤识:音至,通志。下同。

⑥队:音缀,同坠。

⑦槀:音稿,同槁。

⑧倨:音巨。中:音仲。下同。

⑨句:音沟。

⑩累:音雷。

说:音月,通悦。

嗟:音撅。

【译文】

子贡去见师乙,向他讨教,说:“我听说唱的歌要适合各自的性格,像我端木赐这样性格的人,应该唱什么歌呢?”师乙说:“我是个微贱的乐工,怎么配让您来垂询该唱什么歌曲。请允许我陈述我所听到的知识,您自己拿主意吧!听说宽厚而文静、温柔而端正的人,适合歌唱《周颂》;心胸广大而沉静、开朗通达而诚信的人,适合歌唱《大雅》;恭慎俭朴而好礼的人,适合歌唱《小雅》;正直而安静、清廉而谦逊的人,适合歌唱《国风》;直率而慈爱的人,适合歌唱《商颂》;温良而能决断的人,适合歌唱《齐风》。唱歌这事就是直接抒发自己情感,敷陈某种品德。歌声感动自己的同时,从而觉得天地响应了,四时调和了,星辰理顺了,万物发育了。由于《商颂》是五帝时遗留下的声调,商人记录下来,所以称它为《商颂》;《齐风》是三代时遗留下的声调,齐人记录下来,所以称它为《齐风》。通晓《商颂》的人,遇事常能决断;通晓《齐风》的人,见利而能推让。遇事常能决断,这是勇敢;见利而能推让,这是义气。《商颂》中含有临事能断的品格,《齐风》中含有见利能让的品格,除了这些诗歌,还有什么手段能将古人的这些品格保留下来呢!唱歌的,嗓音上扬时如同极力高举,嗓音下放时如同物体坠落,弯曲时如同走路拐角,终止时如同枯树般的沉寂,硬拐弯时其方整合乎矩尺,软拐弯时其弧度合乎带钩,音调接连不断好像一串珍珠。原来歌字从语言意义上讲,就是拖长声音说话。心里欣悦,所以就说出来了;光说还不够尽兴,所以就拉长声调来说;拉长声调说还不够尽兴,所以就吁嗟咏叹起来;吁嗟咏叹还不够尽兴,所以就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以上是《子贡问乐》。

经解集粹【原文】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絮静精微①,《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②,《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絮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注释】

①絮:同洁。

②属:音主。比:音必。

【译文】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对这个国家的教化就可以知晓了。国民们的为人,如果辞气温柔,性情敦厚,那是属于《诗》的教化;如果通达时政,远知古事,那是属于《书》的教化;如果心胸宽广,和易善良,那是属于《乐》的教化;如果安详沉静,推测精微,那是属于《易》的教化;如果谦恭节俭,庄重诚敬,那是属于《礼》的教化;如果善于连属文辞,排比事例,那是属于《春秋》的教化。各种教化节制失宜,掌握不妥,也容易产生各自的偏向。《诗》教的流弊在于愚昧不明,《书》教的流弊在于言过其实,《乐》教的流弊在于奢侈浪费,《易》教的流弊在于迷信害人,《礼》教的流弊在于烦苛琐细,《春秋》教的流弊在于乱加褒贬。为人既能温柔敦厚,又不愚昧不明,那就是深于《诗》教的人了;为人既能通达知远,又不言过其实,那就是深于《书》教的人了;为人既能洁静精微,又不迷信害人,那就是深于《易》教的人了;为人既能恭俭庄敬,又不烦琐苛细,那就是深于《礼》教的人了;为人既能属辞比事,又不乱加褒贬,那就是深于《春秋》教的人了。”【原文】

天子者,与天地参①,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②,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⑧。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

【注释】

①参:通三。

②处:音杵。

③忒:音特。

【译文】

天子与天地并列而为三。所以天子的功德比配天地,兼施恩惠于万物,与日月一并发光,明照天下而不遗细小。他在朝廷上,就讲求仁圣礼义的实施次序;闲居时,就聆听《雅》《颂》正音;步行时,身上就有玉环玉佩撞碰的声响;乘车时,车上就有鸾铃、和铃呼应的乐音。居处有一定的礼节,进退有一定的法度,所任百官各得其宜,所做万事各得其序。《诗经·曹风·鸬鸠》篇中说:“善人君子,仪态没有差错。仪态没有差错,正确领导四方各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原文】

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①,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②。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注释】

①说:通悦。

②王:音旺。

【译文】

发号施令而人民喜悦,这就叫做“和”,上下相亲,这就叫做“仁”,人民尚未提出自己的需求就让他们得到满足,这就叫做“信”,清除天地之间的祸害,这就叫做“义”。义与信,和与仁,这是霸主、王者的工具。有治理人民的心意而没有相应的工具,就不能成功。【原文】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①。故衡诚县②,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人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注释】

①圜:通圆。

②县:悬的本字。

【译文】

礼之用于整治国家,犹如用秤来称量轻重,用墨绳来校正曲直,用圆规、矩尺来做圆画方。所以,只要将秤老老实实地悬起,就不能在轻重上骗人;只要将墨绳老老实实地伸开,就不能在曲直上骗人;只要将圆规和矩尺老老实实地摆设,就不能在方圆上骗人;大人君子深明礼义,就不能用奸诈来骗他。故此,尊崇礼、遵循礼的,就叫做有道义之士;不尊崇礼、不遵循礼的,就叫做无道之人。礼实际上就是敬让之道。所以,据礼奉事宗庙,就会诚敬;据礼进入朝廷,就会贵贱各宜其班位;依礼来处家庭关系,就会父子相亲,兄弟和洽;依礼来处乡里关系,就会长幼有序。孔子在《孝经》中说:“安定君上,治理下民,没有比礼更好的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原文】

故朝觐之礼①,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②,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③,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④。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

【注释】

①觐:音进。

②昏:婚的本字。

③夫:音扶。

④坊:音房。

【译文】

所以,诸侯按期朝见天子之礼,是用以表明君臣间的道义的;诸侯与诸侯按期互相聘问之礼,是用以促使诸侯互相尊敬的;居丧、祭祀之礼,是用以表明为臣为子的情分的;乡饮酒之礼,是用以表明长幼顺序的;婚姻之礼,是用以表明男女区别的。用礼来禁断祸乱发生的根由,犹如用堤防阻止洪水的到来一样。所以,如果认为旧堤没用而加以毁坏,必定会有水灾;如果认为旧礼没用而加以废弃,必定会有祸乱。【原文】

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①。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②。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

【注释】

①辟:音譬,通僻。

②倍死忘生:王念孙云:“‘生’当为‘先’。《汉书·礼乐志》、《论衡·薄葬》篇均作‘倍死忘先’。”倍:通背。

【译文】

因此,如果废弃婚姻之礼,那么夫妻的结合方式就将流于粗滥,从而****邪僻的罪恶必然增多;如果废弃乡饮酒之礼,那么就将失掉长幼的次序,从而争斗的案件必然频繁;如果废弃丧礼和祭礼,那么为臣为子的就将变得寡恩薄情,从而背叛死者、忘记祖先的人必然众夥;如果废弃聘问、朝觐之礼,那么君臣不同的身份就将消失,诸侯的行径就将恶劣,从而背叛、侵略的坏事必然发生。【原文】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氂①,缪以千里②。”此之谓也。

【注释】

①豪:通毫。氂:音离,通釐。

②缪:通谬。

【译文】

所以,礼对教化的作用是隐微的,它能在邪恶尚未形成的时候就能加以防止,它能使人们不知不觉地日趋善良、远离罪过。因此,以前的圣王特别重视它。有关《易经》的著作曾说:“大人君子慎重地对待开始,开头如有毫釐的差错,往后就会错有千里之远了。”说的正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