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①,不能安弦;不学博依②,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③。”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缦:音曼。
②依:音以。
③厥:音决。
【译文】
大学的教育,因时施教必有正式课程,下课休息必有复习作业。不学操理弹拨的基本技能,就不能妥善地弹琴。不学习广泛的比喻,就不能妥善地理解诗。不学习各种礼服、燕服的形制、用场及其穿着仪容,就不能妥善地行礼。不喜欢学习课程中各种技艺,就不能提起学习兴趣。所以君子对于学业知识,要积累,要练习,劳作休息时要体味,闲暇无事时要涵泳。能够这样,所以才能安心学习而亲近师长,友爱学友而笃信正理。所以即使离开师长学友,也不会违反道义。《尚书·兑命》中说:“恭敬谦逊地致力于及时勤学,其进修成果才能到来。”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原文】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①,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②,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③,其求之也佛④。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注释】
①占:音搀,通觇。
②数:音粟,通速。
③悖:音背。
④佛:音浮。
【译文】
今天教学的人,只知诵读课本,多加晓告解说,汲汲于加速进度而不顾是否稳妥。对待学生不从诚心实意出发,教学生不能尽量针对学生的材质。措施反情悖理,要求乖戾失常。这样,所以学生痛恨学习而厌恶老师,苦恼于学习困难,而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益处;即使勉强读完课业,那丢掉的也必快速。教育的不成功,就是这个原由吧!【原文】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
大学的教育方法: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通过教育加以禁止,叫做预防;当学生可以接受教育的时期而加以教导,叫做时宜;不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而讲授,叫做循序;组织学生互相观看学习方法、成绩,从而吸取别人优点,叫做观摩。这四项,就是促使教育兴盛的原由。【原文】
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①;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②。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注释】
①扞:音汗。
②辟:音譬,通癖。
【译文】
罪过已经发生,然后加以禁止,那教育就格格不入,不能战胜邪恶;就学时期已过,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相当劳苦而难有成就;杂乱施教而不遵循进度,那就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而不可收拾;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切磋、交流,那势必造成孤陋寡闻;结交不正派的朋友,会违背老师的训诲;染上不良的癖好,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项,是致使教育失败的原由。【原文】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①,强而弗抑②,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注释】
①道:音倒,通导。
②强:音抢。
【译文】
君子既知道教育因何而兴盛,又知道教育因何而荒废,然后才可以为人师表。所以君子的教学是晓喻别人,引导而不牵强,勉励而不压制,启发而不迳直表达。引导而不牵强,自然就态度温和;勉励而不压制,自然就作风平易;启发而不迳直表达,自然就引人思考。温和、平易而又引人思考,可以称得上是善于晓喻了。【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文】
学习的人可能有四种过失,教学的人必须知道。人们学习当中,有人的过失在于多,贪多嚼不烂;有人的过失在于少,学习面窄,不知开阔眼界;有人的过失在于易,轻易对待学业,不知深入研讨;有人的过失在于止,满足现状而不求上进。这四种人心理状态不相同。了解他们的心态,然后才能挽救他们的过失。所谓教育,就是助长学生的优点而匡救学生的过失。【原文】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①,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注释】
①臧:音脏。
【译文】
善于唱歌的,能使人乐于仿效,接续他的歌声;善于教学的,能使人乐于进修,继承他的志向。教师的语言,简约而通达,精微而完美,比喻虽少而意思明了,可以称得上能让人继承他的志向了。【原文】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也。
【译文】
君子知道进学的深浅难易,同时知道学生的资质优劣美恶,然后能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学生而进行广泛的晓喻。能够广泛的晓喻然后才能做老师,能够做老师然后才能做官长,能够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君主。师德与君德是相通的。所以老师么,就是用以学做君主的,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以不慎重。古籍上说:“夏、商、周三王上加虞朝为四代,全都是以老师为重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呀!【原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
一般学习的规矩,最难做到的是崇敬老师。老师受到崇敬,然后知识、义理才受到尊重;知识、义理受到尊重,然后人民才知道严肃对待学习。所以君主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请臣子在祭祀中充当被祭神灵的时候,不把他当臣子对待;另一种是臣子做老师的时候,也不把他当臣子对待。大学之礼规定,天子前来视学,老师即使对天子讲授,也不面朝北的陈说。这项礼规就是用以尊重老师的。【原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①;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释】
①相:音香。说:音托,通脱。
【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安逸而功效加倍,学生又从而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功效只有一半,学生又从而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大树,先砍伐平易的地方,最后砍伐疙里疙瘩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根干自然脱离分解;不善于提问的人,其做法恰恰相反。善于答问的人,如同被撞的钟,用小力敲打,响声就小,用大力敲打,响声就大,敲打得从容不迫,然后钟才缓缓尽其余音;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其做法与此恰恰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式。【原文】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①;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注释】
①语:动词,音育。下同。
【译文】
自己没有心得见解,只靠预先记诵一些问题资料,到时为学生讲说,这种学问,当老师是不够格的。一定要讲的话,也要听到学生的提问再来讲说。学生面有疑色,又没有能力提问,然后可以直接讲说晓告。经过讲说告喻,学生仍然不理解,说明他们目前程度尚低,那么,即使将这问题姑且置而不论,也是可以的。【原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文】
优秀铁匠的儿子,开始必先学习补缀兽皮以成裘衣。铁匠冶铁补治破器,使之完好。其子弟通过缀皮成裘,先练习拼补手艺,再学补治铁器就比较容易了。优秀弓匠的儿子,开始必先学习软化柳条编制簸箕。弓匠柔屈竹木做弓,其子弟通过软化柳条做簸箕,先练习矫揉手艺,再学做弓就比较容易了。刚学驾车的小马,先将它拴系在马车后,车在小马前,让小马随车而行,逐渐适应,日子长了,再让它驾车,就不会惊慌不安了。君子观察这三件事,领悟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道理,可以立志向学了。【原文】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①,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注释】
①当:去声,音荡。下同。
【译文】
古代的学者,能够排比事物,为之分类,有了综合归纳,学习自然深入。鼓音不相当于宫商角徵羽五音的任何一音,然而五音演奏,如果没有鼓点调节就得不到和谐。水不相当于青黄赤白黑五色的任何一色,然而五色相配,如果没有水为之化解,色彩就得不到鲜明。学者不相当于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五官的任何一官,然而任何官长如果没有学识,公事就得不到良好的治理。老师不相当于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中的任何亲属,然而五服亲属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导,也就得不到应有的亲情。【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①。
【注释】
①学:孙希旦《礼记集解》、朱彬《礼记训纂》此字皆作“本”。
【译文】
君子说:“大的才德不仅能专治一种官务,大的道理不仅能涵盖一种事物,大的信用不须体现在文约上,大的天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并不整齐一样。观察到这四种情况,就能从大处着眼以立志向学为本了。”【原文】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
夏、商、周三代君王祭祀河川时,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一个是水流的源头,一个是水流汇聚的所在,先本后末,这就叫做“务本”。
乐记集粹【原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①,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②,及干戚羽旄③,谓之乐④。
【注释】
①应:音硬。
②比:音必。
③旄:音毛。④乐:音岳。以下凡不标音之乐字,皆音岳。
【译文】
大凡音的兴起,是由人心发生的。人心的活动,又是外界事物使之如此的。人心有感于外界事物而活动,故尔表现于声。声互相应和,就产生了变化。变化形成一定的方式,就叫做“音”。排比音节而用乐器演奏,又用盾牌、斧钺、雉尾、旄牛尾进行舞蹈,就叫做“乐”。【原文】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①,其乐心感者②,其声咩以缓③;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④,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注释】
①噍:音焦。杀:音晒。
②乐:音勒。
③咩:音产。
④道:通导。
【译文】
乐是由声音所产生的,其根本在于人心之有感于外界事物。人们心中起了悲哀的感应的,发出的声音就显得焦急而衰微;心中起了快乐的感应的,发出的声音就显得宽绰而徐缓;心中起了喜悦的感应的,发出的声音就显得悠扬而舒畅;心中起了愤怒的感应的,发出的声音就显得粗猛而凌厉;心中起了恭敬的感应的,发出的声音就显得正直而清明;心中起了爱恋的感应的,发出的声音就显得平和而温柔。这六种心情并非天性自发的,而是有感于外界事物而后萌动的。因此,古代圣君贤王很重视引起人们感触的外界事物。所以就用礼来引导人们的心志,用乐来调和人们的歌声,用政治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法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乐刑政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用以和同人心从而走向国家大治的正道。【原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①,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②,徵为事③,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懑之音矣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⑤,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⑥,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⑦。桑间、濮上之音⑧,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注释】
①乐:音勒。
②角:音决。
③徵:音纸。
④帖:音沾。懘:音至。
⑤陂:音必。
⑥迭:音蝶。
⑦比:音必。
⑧濮:音葡。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