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好心态·好性格·好习惯
7815400000001

第1章 心态决定一切

人的一生中,总要遭遇各种障碍和困难,承受各种痛苦和失败,以怎样的心态看待人生,决定了一个人最终能否走向成功,能否获得幸福,决定了一个人命运的好坏。面对同样的境遇,悲观者看到的是阴霾满天,乐观者看到的是美景灿烂。境由心生,心造幸福。要拥有成功的幸福人生,就要拥有好的心态。

心情的“颜色”会影响世界的颜色

有人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这两种人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拥有的心情不同,准确地说,是他们控制自己心情的能力有所不同。

很多人之所以能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多么一帆风顺,也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多么超群,而是因为他们善于控制自己的心情,能在狂风暴雨中看到美丽的彩虹,甚至能在一败涂地时看到美好的未来,并时刻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为暂时的失败而沮丧。

相反,许多人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像他们所说的那样缺少机会,或者是因为资历浅薄,甚至像某些人说的老天无眼,给自己的保佑不够多,原因仅仅是这种人不会控制自己的心情,任自己的情绪由着面前所发生的事情随意放纵。

总而言之,成败得失都在于两个字——心情。心情好,则事成;心情坏,则事败。

生活中的非理性因素实在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常常会因为这些非理性因素而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情,导致发生一些原本不该发生的事情。

经过分析,这些困扰人类多年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嫉妒、愤怒、恐惧、抑郁、紧张,以及狂躁和猜疑。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心理因素,但看似极其平常的心理因素,却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得失。这些心理因素的总和也被称为心态。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心态是一个人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而你的心态将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者。

良好的心态可以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相反,消极的心态则会妨碍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个阳光的人,乐观开朗,那么他做事的态度就是很积极的,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往往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这类人在一定的时间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相对比较多。自我价值实现得越多,自我肯定的成就感也就越多,这使得他能拥有好的心情,并将在他的生活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相反,一个消沉的人,只知道悲观、抑郁,整天愁眉苦脸地面对生活,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积极,甚至错误百出,那么他的自我价值就会实现得越来越少。自我否定的因素逐渐增加,就使他的心情更加消极抑郁,在他的生活中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有人说,积极的心态会创造阳光的人生,而消极的心态则会让人生充满阴霾;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源泉,是生命的阳光和指路灯,而消极的心态是失败的开始,是生命的无形杀手。

曾经有两个人一起在黑暗的沙漠中行走,水壶中的水早就喝完了,两个人又累又饿,体力渐渐不支。在休息的时候,其中一个人问另一个人:“现在你能看到什么?”

被问的那个人回答道:“我现在似乎看到了死亡,似乎看到死神在一步一步地靠近。”

发问的这个人却微微一笑,说:“我现在看到的是满天的星星和我的妻子、儿女等待我回家的脸庞。”

最后,那个说看到死神的人真的死了,就在快要走出沙漠的时候,他用刀子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另一个说看见星星和自己妻子、儿女脸庞的人,靠着星星所指示的方位成功地走出了沙漠,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其实这两个人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仅仅是当时各自的心态有所不同,但他们最后却演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因此,一个人的心情往往会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要想时刻都过得愉快,你就要让自己的心情永远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要知道,你拥有什么颜色的心情,世界就会向你呈现出什么样的颜色。

心态操之在“我”

心态操之在“我”可以理解为:对情绪的控制完全在于自己,要完全把握自己的情绪,积极主动,使自己的情绪不被别人左右。

心态不能操之在“我”的人,将受制于人。受制于人的人容易被自然环境左右,被天气左右,天气好心情好,天气不好心情也不好;受制于人的人容易被别人左右,别人的行为会伤害他,别人的语言也会伤害他。受制于人的人往往过于感性,但心态操之在“我”的人是理智重于感情的人,他们不会让别人的行为伤害自己。

很多乐观的人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让自己活在快乐之中。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很多悲伤与痛苦,如果不能操控心态,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就会成为情绪的奴隶,又何来乐观心态?斯摩尔曾经说过:“做情绪的主人,驾驭和把握自己的方向,使你的生命按照自己的意图提供报酬。记住,你的心态是你——而且只是你——唯一能够完全掌握的东西。学着控制你的情绪,并且利用积极心态来调节情绪,就能超越自己,走向成功。”

悲观的人总是受累于情绪,似乎烦恼、压抑、失落甚至痛苦总是接二连三地袭来,于是他们频频抱怨生活对自己不公平,企盼某一天快乐从此降临。但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想让自己的生活中不出现一点儿烦心之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做生活的主人,做情绪的主人。

其实,在我们的精神活动领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在我们的事业中,在我们渴望成功时,甚至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时,都会出现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我们应该尝试通过心理调控去战胜自我、战胜环境,使自己安然地度过危机。

由于苦难、逆境,甚至是生理缺陷产生和造就了一些伟大的人物,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便形成了一种对苦难和逆境的崇拜,而这种崇拜往往是盲目和消极的。不论逆境还是顺境,我们都要有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即使步入顺境也要努力为自己设置新的高尚目标,并在追求这一目标中迎接新的困难和挑战,从而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绝不可以倒退或停留。总之,在困苦中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

一个有抱负的人,必定想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让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但是我们每跨出一步,必然会遇到一些意料不到的阻力。不同的环境对人们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顺境与逆境、苦难与幸福使当事者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同的。

人生的哲学不是把陈述和分析这些代价作为见异思迁的理由,或替自己的堕落与沉沦辩护,而是帮助人们认清现实,更好地适应自身地位的沉浮与所处环境的变迁。应明白一点:心态操之在“我”,做自己的主人。

目标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目标,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就会成为在原地徘徊的庸人。

人生的目标有大小之分,有人说目标向上看是信仰,向下看是意识;向远看是志向,向近看是计划;向外看是抱负,向内看是责任。这就是说,任何伟大的目标,没有植入你的内心或没有成为切实可行的计划及责任之前,都是一种空想,只是画饼充饥,毫无现实意义。只有靠切实的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生中最大的目标可以说是理想。积极的人必然有远大的理想。理想是对未来的追求,是存在于远方的吸引力,它赋予人战无不胜的力量,所以有人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著名诗人流沙河曾这样描写理想: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一个拥有远大理想的人通常也会拥有执着的心态和果断的行动力。他不会为了一时的安逸而不思进取,甚至放弃自己的远大目标。他们的手中都会有一架“望远镜”,用来眺望人生的最前方。

拥有目标的人总比消极待事者更具爆发力,更能创造出好的成绩。

目标是人们经过深入思考后获得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它具有坚定性和稳定性,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因此,目标能使人迸发出生命的潜力,能使人忍受身心的折磨和痛苦,能使人爆发出巨大的勇气和能量。

有两位年届70岁的老太太,一位认为这个年纪已是“古来稀”了,于是开始料理后事,不久便告别人世。而另一位却不在乎自己的年龄,她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于是她制订了一个登山的计划,准备冒险攀登高山,并先后登上了几座世界名山。在她95岁高龄时,她竟然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登上此山的最高年龄纪录。她就是全美鼎鼎有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不同的目标促使人产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情绪会导致人做出不同的行为。所以建立正确的、积极的目标会使你的人生充实而有意义。

每个人赋予自己人生的颜色是丰富多彩的还是暗淡无光的,全看你有着怎样的目标。可见,目标对个性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有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运动员在竞争激烈时的表现通常比平时训练时要好得多,这是经体育比赛证实的。高尔夫球选手、网球运动员、足球运动员、拳击选手都具有一种趋势,他们在普通比赛时惯于虚度光阴,这就是为什么体育世界中有许多“轻微的病”。如果是真正的竞争,你就得设定伟大的目标,它刺激你,使你尽最大的努力。当你处于最佳状态,尽过最大努力时,晚上躺在床上你才能对自己说:“今天我尽了最大的努力了。”然后很满足地睡去。只要你找到伟大的目标,就不会到头来仅得到少数无价值的回报。远大的目标会调动你全身的荷尔蒙,让你感到兴奋。如果生命充满了伟大与刺激,你就会更有干劲。

你对生命的看法大体决定了你能从生命中得到什么。

取一根铁条,将它制成门的制动器,它就值1美元;用来制作马掌,它就值50美元;将它精炼成优良的钢,并且用来制造钟表的主发条,它就值20 000美元。

看待铁条的方式不同,它最终的价值就会不同。同理,你对未来的不同看法也会使你拥有不同的未来。不管你是美容师、运动员,还是学生、推销员或建筑师,你都应该有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布克·华盛顿说:“人以达到目标所克服的障碍之大小,来衡量其成就的大小。”

积极者拥有远大的目标,它就像一架望远镜,让你看向更远处的美丽风景,而不是只局限于眼前的狭小天地。

积极心态:最大限度地利用潜意识挖掘自身的潜能

消极的心态之所以会使人怯懦无能,走向失败,是因为它使人放弃了对伟大潜能的挖掘,让潜能在那里沉睡,白白浪费;积极的心态之所以会使人心想事成,走向成功,是因为它使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潜意识,挖掘出自身的巨大潜能。

人们都渴望成功,那么,成功有无“秘诀”?这里,我们就把一个“秘诀”告诉你:成功者之所以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能够运用潜意识挖掘出自身无穷无尽的潜能。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只要你抱着积极心态去挖掘你的潜能,你就会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相反,如果你抱着消极心态,不去挖掘自己的潜能,那你只有叹息命运不公,并且越来越消极无能!

每一位在通往成功大路上艰难前行的跋涉者,都必须学会利用潜意识去挖掘自身的潜能,因为这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你就会发挥出潜能无穷的力量,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打破了黑人选手对田径短跑项目的垄断,起跑只用了0.139秒;世界心理学大师罗扎诺夫的学生一天能记住1 200个外语单词;而曾严重口吃的美国人乔·吉拉德,居然能够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演讲大师之一,他们都超越了人类认识的极限,带给我们新的奇迹。

由此可见,你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开发你的潜能,也会像他们一样拥有用不完的能量,从而走向成功、成就伟业……

然而,面对这一巨大宝藏,很多人却常常忽视,他们总是用消极掩埋自己的潜能,让它伏于冰山之下。

一份心理学研究报告表明,几乎所有的人都只发挥出其能力的15%。在这份报告中,我们看到不能发挥其余85%潜能的根源在于恐惧、不安、自卑、意志薄弱及罪恶感,将所有的原因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与外界的不调和”。不能包容外界,消极对待自己,这等于是给自己的能力踩了刹车。积极地与外界调和,能使自己的能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弗洛伊德曾利用无数的实验来证实他的看法。他说,人的能力、本性等大都存在于未发掘出来的部分,就像大部分冰山潜藏在水底一样,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他将这些不被人所看到的本能和习性称之为“潜在意识”,简单地说,就是“盲目性的心的动作”。正因为这种作用是盲目性的,所以是很真实的,而且不能忽视。

潜意识能量的爆发,通常会让肉体和精神都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潜意识的力量无穷无尽。在一场车祸中,丈夫被压在车轮下,娇小的妻子在千钧一发之时,竟抬高车轮将丈夫救了出来!“疯狂”的人受到潜意识中的巨大能量的驱使,可以产生在正常状态时无法想象的破坏、抬起、弯曲及粉碎的力量。

拥有积极的心态,不停地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就可以挖掘出潜在水面下的冰山——潜力。在发掘潜力、不断前行的过程中,人们总会遇到很多困境,但只要你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都可以转变成发掘潜能的驱动力。

但令人遗憾的是,有史以来,仅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

我们怎样才能将潜能正确引导出来呢?

1.在使用中挖掘潜能

要挖掘潜能,必须使用已有的能力。只有使用能力,能力才能产生实际作用。如果你已经具有了某种能力,可是搁置一旁废弃不用,严格地说它也只能算是潜在能量,对现实毫无作用。很多没上过专门学校的推销员比那些专门学营销专业的大学生的推销能力强得多,这正是由于他们在“使用中开发潜能”的缘故。

2.选准最易突破的一点

面对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各种潜能,并不需要你对每一种潜能都投入完全一样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去大力开发。那不仅会分散有限的精力,而且也很不现实。我们在全面了解、重视整体潜能的同时,还应根据自己的优势,集中力量,选准一种关键潜能进行开发,取得突破,这样才能盘活整体潜能。开发潜能一定要选准最易突破的一点,以求尽快突破。

3.充分考虑自身的天赋、资质等客观条件

要根据自身的天赋和资质,特别是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来确定应当着重开发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使潜能的开发事半功倍。人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才能,人人都有自己的最佳发展区。开发潜能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天赋、资质等客观条件,大力开发优势潜能,否则会费时费力还不讨好。最新的教育观提出:由于每个人的特点不同,故而“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课程”。每个人都要根据自身特点开发潜能,设计出自己开发、利用潜能的蓝图。

4.承受适度的压力

人往往都有惰性,只有在一定的压力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压力是促使人进步的最好动力。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逆境中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很多作家、画家平时灵感难寻,只有在交稿时间迫近造成的压力下,大脑里才容易涌现出灵感。”创造学之父奥斯本说:“多数有创造力的人,其实都是在期限的逼迫下从事工作的。决定了期限,他们就会产生对失败的恐惧感,因此,在工作时就会加上情感的力量,会使得工作更加完美。”他还说:“谁被逼到角落里,谁就会有出奇的想象。”当然,压力不能过大,压力过大,就会把人给压怕了、压垮了。适度的压力,不但是行动的最好保障,而且往往能使人把潜能发挥到极致,从而创造出令人震惊的奇迹。

接受自己,迎接阳光

对所有人来说,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至关重要。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无法接受,那就根本谈不上喜欢自己以及正确地评价自己。

不接受自己的人常常心情郁闷,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没有兴趣;他认为自己思想怪诞,甚至怀疑自己患有某种精神病;他还常常会抱怨周围的亲友、同事、邻居不能理解他。实际上,他没得任何精神病,问题在于他不能接受自己,因此影响到他对别人的认识,并进而产生其他方面的困扰。

只有接受自己,才能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才能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己,去除自卑感,是让一个人能够迎接阳光的重要保证。

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也不存在完人。但在认识自我、看待别人的具体问题上,许多人仍然习惯于追求完美,求全责备,对自己要求样样都好,对别人也往往是全面衡量。

人是可以认识自己、操纵自己的,人的自信不仅在于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价值,同时也在于承认自己有缺点和毛病。我们放弃了完美,就会明白我们每个人的两重性是不可改变的。所以,我们应当保持这样一种心态和感觉,要知道自己的长处、优点,也要知道自己的短处、缺点,知道自己的潜能和心愿,也知道自己的困难和局限,自己永远具有灵与肉、好与坏、真与伪、友好与孤独、固执与灵活等多方面的两重性。

自我容纳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也能正确理解和看待别人的两重性,这样就可以抛弃因骄傲自大、清高孤僻、鲁莽草率而导致失败的弱点。我们将这种自我肯定、自我容纳的观念意识付诸行动,就能从自身条件不足和所处环境不利的局限中解脱出来。

任何人都有缺点和弱点,任何人也都是无知无能的,只不过表现在不同的事情上而已。因而,每个人在自我表现和与人交往中都难免有笨拙的行为。有些人由于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缺点,不能拿出勇气去革新自己、突破自己,所以,他们情愿不做事、不讲话、不玩乐交际,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如在灯火通明、乐曲悠扬的校园舞会中,他们很想站起来跳舞,可是因为怕别人笑话自己笨拙,就宁愿做一晚上的看客。跳得好的人越多,他们就越鼓不起勇气。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写道:倘要所有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最多是一个平庸的组织。所谓“样样都是”,必然“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明显——有高峰必有深谷。

谁也不可能是完人,与人类现有的博大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汇集总和相比,任何伟大的天才都不及格。一位经营者如果只能见人之所短而不能见人之所长,从而执着于挑其短而不着眼于其长,那么这个经营者本身就是弱者。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必须学会自我肯定、自我接受,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增加自我接受感呢?

首先,要克服完美主义。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所以,我们应当“知足常乐”。要容忍体谅,不但要与他人和睦相处,还要做到不苛求自己。不要做时钟的奴隶,记住“欲速则不达”,但要尽可能地在时间限制内完成工作。同时还要明白,讨好所有的人是不可能的。“受欢迎”的本意是使他人赏识你本人,而不是你一味追求“最好表现”。尝试一下“言所欲言”,坦诚和直率能消除许多障碍与心理压力。要对自己有信心,你和任何人一样都有可取之处。勿过分自责,任何人都有彷徨的时刻;勿自卑自怜,你的遭遇并不重要,你对遭遇的反应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要做到真正了解自己。自知者明,自胜者勇。你可以通过比较法(与同龄、同条件的人相比较)、观察法(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分析法(剖析自己,了解自己的工作成果)等方法来认识、了解自己。

再次,要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这样你才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才能有效地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最后,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经验。每个人都要经历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你也许发挥了才干,也许暴露了缺陷,这没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将加深你对自己的了解。

最重要的是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己。要有勇气承认自己在能力或品质上的缺陷;要肯定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要肯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能够接受事业上的打击。你只要能做到以上几点,就能增强自我接受感。

第二节 摆脱消极心态

漫漫人生路上,我们难免会碰到一些让我们遗憾却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仍然可以有所选择。我们可以把它们当做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加以接受并且适应它,否则我们只能让忧虑毁了自己的生活,甚至最后可能会精神崩溃。

自卑是失败者的名片

世上大部分不能走出生存困境的人都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他们就像一棵脆弱的小草,毫无信心去经历风雨,这就是可怕的自卑心理在作怪。所谓自卑,就是轻视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并不一定是其本身具有某些缺陷或短处,而是他们不能接纳自己,自惭形秽。他们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不被自我喜欢,进而演绎成别人也看不起自己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能自拔的痛苦境地,导致心灵上笼罩着永不消散的愁云。

自卑的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而不愿与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他们缺少朋友,顾影自怜,甚至自疚、自责、自罪;自卑的人缺乏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抓不住稍纵即逝的各种机会,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自卑的人常感疲劳,心灰意懒,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没有效率,缺少生活情趣。

如果一个人笼罩在自卑的阴影中,那无异于给自己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如果他能够认清自己,懂得换个角度看待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困境,那么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从前,有个长发公主,她披着一头很长很长的金发,长得很美。公主自幼被囚禁在古堡里,和她住在一起的老巫婆天天念叨公主长得很丑。公主也坚信自己是个丑陋的姑娘,她为自己的容貌而深感自卑。

一天,一位年轻英俊的王子从古堡下经过,被公主的美貌惊呆了,从那以后,他天天都要到这里来看看公主。公主从王子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的美丽,同时也从王子的眼睛里发现了自己的自由和未来。

有一天,她终于放下长长的金发,让王子攀着长发爬上古堡,把她解救了出来。

其实,囚禁公主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那个老巫婆是她心里迷失自我的魔鬼,她听信了魔鬼的话,以为自己长得很丑,不愿见人,就把自己囚禁起来。

自卑常常在不经意间闯进我们的内心世界,控制着我们的生活,在我们有所决定、有所取舍的时候,向我们勒索着勇气与胆略;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卑会站在我们的背后大声地吓唬我们;当我们要大踏步向前迈进的时候,自卑会拉住我们的衣袖,叫我们小心地雷。一次偶然的挫败就会令自卑的你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甚至将自己的一切否定,你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窝囊至极,你会因为自卑而掉进自责、自罪的旋涡。

自卑就像蛀虫一样侵蚀着你的人格,它是你走向成功的绊脚石,是你快乐生活的拦路虎。

一个人如果自卑,他不仅不敢有远大的目标,同时他将永远不会出类拔萃;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自卑,那么它只能是别国的殖民地,站不起来,也不敢站起来,只能跟在别国身后当附庸品。

自卑是一种压抑,是一种自我内心潜能的人为压抑,更是一种恐惧,一种损害自尊和荣誉的恐惧。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只有比别人更相信并且珍爱自己,我们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当我们遭到冷遇时,当我们受到侮辱时,一定要自尊自爱,把羞辱作为奋发的动力,激励自己去战胜一个个困难。

悲观挡住了你的阳光

20世纪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一生,完整地诠释了悲观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么巨大。

张爱玲的一生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将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族小姐,却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接物还是穿衣打扮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在生活中却始终与人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几十年后,她却在美国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所以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这种生活态度的确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或者理解的,用现代心理学的眼光看,其实张爱玲的这种生活状态源于她始终抱着一种悲观的心态活在人间,这种悲观的心态让她无法真正地融入生活,因此她总在两种生活状态里不停地徘徊。

张爱玲悲观苍凉的色调深深地沉积在她的作品中,使其作品产生了巨大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无论她用怎样细腻轻快的文字,写出怎样可笑或传奇的故事,终不免露出悲音。那种渗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意识,使她能与时代生活中的悲剧氛围相通,从而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臻于深广。

张爱玲所拥有的深刻悲剧意识,并没有把她引向西方现代派文学那种对人生彻底绝望的境界。个人气质和文化底蕴最终决定了她只能回到传统文化的意境,且不免自伤、自恋,因此在生活中,她时而在世俗的喧嚣中沉醉,时而又陷入极度的寂寞中,最后孤老死去。张爱玲的悲剧人生让我们看到了悲观对一个人的伤害是多么巨大。

四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水已经都喝完了,两个结伴而行的人身陷沙漠,找不到出去的路。水,水,最要紧的是找到水!已经有一个人因为中暑而不能行动了。同伴把一支枪递给中暑者,再三吩咐:“你不要走动,枪里有5颗子弹,我走后,每隔2小时你就对空鸣放一枪,枪声会指引我前来与你会合。”说完,同伴满怀信心地找水去了。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还看不到同伴的身影。躺在沙漠里的中暑者开始怀疑:同伴能找到水吗?能听到枪声吗?他会不会丢下自己这个“包袱”独自离去?

暮色降临的时候,枪里只剩下一颗子弹了,而同伴还没有回来。中暑者确信同伴抛下他离去了,自己只能等待死亡。他痛苦极了,又害怕极了,他仿佛已经看到沙漠里的秃鹰飞来,狠狠地啄瞎他的眼睛,啄食他的身体,终于,中暑者彻底崩溃了,他拿起枪,将最后一颗子弹射进了自己的太阳穴。

枪声响过不久,同伴提着满壶清水,领着一队骆驼商旅赶来,却只找到了中暑者温热的尸体。中暑者不是被沙漠的恶劣环境吞没,而是被自己的恶劣心境毁灭了。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乐观情绪总会带来快乐、明亮的结果,而悲观的心理则会使人眼前的一切变得灰暗。悲观者和乐观者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是一个两种见解的典型范例。

有两个见解不同的人在争论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希望是什么?

悲观者说:是地平线,就算看得到,也永远走不到。

乐观者说:是启明星,能告诉我们曙光就在前头。

第二个问题——风是什么?

悲观者说: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乐观者说: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达胜利的彼岸。

第三个问题——生命是不是花?

悲观者说:是又怎样,开败了也就没了!

乐观者说:是,它能留下甘甜的果。

突然,天上传来了上帝的声音,也问了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一直向前走,会怎样?

悲观者说:会碰到坑坑洼洼。

乐观者说:会看到柳暗花明。

第二个问题——春雨好不好?

悲观者说:不好!野草会因此长得更疯!

乐观者说:好,百花会因此开得更艳!

第三个问题——如果给你一片荒山,你会怎样?

悲观者说:修一座坟茔!

乐观者反驳:不!种满山绿树!

于是上帝给了他们两样礼物:给了乐观者成功,给了悲观者失败。

同样是人,却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态度会造就截然不同的人生风景,不同的世界观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有着怎样的困难,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而要自信地迎接生活的挑战,绝不能让悲观挡住了阳光。

恐惧是人生的大敌

恐惧是人的情感中难解的症结之一。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命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平安无事的,总会遭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失败和痛苦。当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并为此而紧张不安,程度从轻微的忧虑一直到惊慌失措。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经历某种困难或危险的处境,从而体验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作为一种生命情感的痛苦体验,是一种心理折磨。人们往往并不为已经到来的或正在经历的事而惧怕,而是对结果的预感产生恐慌。人们生怕无助、生怕被排斥、生怕孤独、生怕被伤害、生怕死亡的突然降临,同时,人们也生怕失官、生怕失职、生怕失恋、生怕失亲、生怕声誉瞬息遭毁。其实,让我们恐惧的这些东西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恐惧本身,恐惧比什么东西都可怕。

整日游荡在充满各种恐惧的世界里的人会呈现出一张布满焦虑和担忧的脸孔,在他的心目中,似乎人生就是永恒的失意。这真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恐惧虽然阻碍着人们力量的发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它并非是不可战胜的。只要人们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在行动中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恐惧心理,那它就不会再成为我们的威胁了。

如果一个人面对令他恐惧的事情时总是这样想:“等到没有恐惧心理时再来做吧,我得先把害怕退缩的心态赶走才可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把精神全浪费在消除恐惧感上。

恐惧纯粹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个幻想中的怪物,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恐惧感就会消失。如果我们被正确地告知没有任何臆想的东西能伤害到我们,如果我们的见识广博到足以明确没有任何臆想的东西能伤害到我们,那我们就不会再感到恐惧了。

弱者的害怕,是在害怕中充满疑虑;强者的害怕,是在害怕中仍然充满自信。

害怕是人的正常情绪,压抑自己的害怕只会令你更加手足无措。你可以害怕,但是不能输给眼前的敌人。

马克·富莱顿说:“人的内心隐藏任何一点儿恐惧,都会使他受到魔鬼的利用。”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说:“世界上最懦弱的事情就是害怕,应该忘了恐惧感,而把全部身心放在属于人类情感的真理上。”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循着哲人们的脚步,聆听着他们智慧的声音,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恐惧的理由?

勇敢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心是治疗恐惧的良药,它们能够中和恐惧思想,如同化学家通过在酸溶液里加一点儿碱,就可以破坏酸的腐蚀性一样。当人们心神不安时,当忧虑正消耗着他们的活力和精力时,他们是不可能获得最佳效率的,是不可能事半功倍地将事情办好的。

所有的恐惧在某种程度上都与人自己的软弱感和力不从心有关,因为此时,他的思想意识和他体内的巨大力量是分离的。一旦他开始心力交融,一旦他重新找到了让自己感到满意和大彻大悟的那种平和感,那么,他将真正体味到做人的荣耀。感受到这种力量的强大并享受到它带来的惊喜之后,他便绝对不会臣服于心灵的不安和四处游荡,绝对不会满足于萎靡不振的状态。

在不安、恐惧的心态下仍勇于作为,是克服神经紧张的处方,能使人在行动之中获得活力与生气,渐渐摆脱恐惧心理。只要不畏缩,有了初步行动,就能带动第二、第三次的出发,如此一来,心理与行动都会渐渐走上正确的轨道。

恐惧产生的结果多是自我伤害,它不仅会让你丧失自信心或战斗力,还能使人被根本不存在的危险伤害。与恐惧相反,勇气和镇定能使人变得强大,能减少或避免伤害。所以,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一定要临危不乱,牢记勇者无惧的箴言,这样你才能从容面对生活并且走向成功。

依赖令你远离进步

对于成大事者而言,拒绝依赖他人是对自己能力的一大考验。这就是说,依附于别人是肯定不行的,因为这是把命运交给别人,而自己失去做大事的主动权。

有些人不管遇到什么事、什么人,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怎么看、怎么想,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是追随别人、求助别人,这就是对别人的依赖。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别人做了以后自己才敢去做,凡事不相信自己,不能自作主张,不能自己决断,这也是对别人的依赖。这样的人,在家中依赖家人,在外面依赖朋友,一天不依赖,他就一天也做不了人。要是没有人在他的身边,他会不知所措,变得紧张慌乱,失去方向。这样的人,是人格没有成熟、没有健全的人,是身体懒惰和心理懒惰的人。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会从别人不断的帮助中获益,却不知一味地依赖他人只会导致懦弱。如果一个人总是依靠他人,将永远也坚强不起来,永远也不会有独创力。人生往往就是这样,要么独立自主,要么埋葬雄心壮志,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个普通人。

一个登山者一心一意想登上世界第一高峰。在经过多年的准备之后,他开始行动。但是,由于他希望完全由自己独得全部的荣耀,所以他决定独自出发。

他开始向上攀爬,时间已经有些晚了,然而,他非但没有停下来准备露营的帐篷,反而继续向上攀登,直到四周变得一片漆黑。山上的夜晚显得格外黑暗,这个登山者什么都看不见。即便如此,他仍然继续向上攀爬着。突然,他滑倒了,并且迅速地跌了下去。在跌落的过程中,他仅仅能看见一些黑色的阴影,他心中充满急速下坠的恐惧感。

他下坠着,在这极其恐怖的时刻,他之前经过的不论好与坏的一切,也一幕幕地显现在他的脑海中。

他一心一意地想着,任由死亡快速地接近,突然间,他感到系在腰间的绳子重重地拉住了他。他整个人被吊在半空中。

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求助无门的境况中,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好大声呼叫:“上帝啊!救救我!”

突然间,天上有个低沉的声音回答他说:“你要我做什么?”

“上帝!救救我!”

“你真的相信我可以救你吗?”

“我当然相信!”

“那就把系在你腰间的绳子割断。”

在短暂的寂静之后,登山者决定继续全力抓住那根救命的绳子。

第二天,搜救队找到了他的遗体,他的尸体已经冻得僵硬,挂在一根绳子上,他的手紧紧地抓着那根绳子——在距离地面仅仅1米的地方。

因为依赖这根绳子,登山者走向了死亡。如果放开依赖,登山者的命运便可以改写。新生命的诞生是从剪断脐带开始的,生命所受到的最大束缚就来自于对“绳子”的依赖。人类注定只有靠自己才能获得自由,你的命运藏在你自己的心里,如果你依恋那根“绳子”,你至死也不会明白为什么自己会那么轻易地离开这个世界。

依赖他人,我们就会觉得总会有人为我们做任何事,所以不必努力,结果只能导致人生走向失败。

有些人是在等着家人给予自己财富,有些人是在等那个被称为“运气”的神秘东西来帮自己一把。

从来没有某个等候帮助、等着别人拉扯一把、等着别人的钱财或是等着运气降临的人能够真正成就大事。生活中最大的危险就是依靠他人来保障自己。如果一个人依赖他人,他将永远坚强不起来,也永远不会有独创力。雨果曾经写道:“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企求有力者的垂青。”

只要一个人是活着的,他的前途就永远取决于自己,成功与失败都只系于自己身上。而依赖作为对生命的一种束缚,是一种寄生状态。英国历史学家弗劳德说:“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必须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样,一个人首先需要学会依靠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运的馈赠。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他才可能做出成就。”将希望寄托于他人的帮助,便会形成惰性,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将希望寄托于某种强大的外力,意志力就会被无情地吞噬掉。

真实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只有靠自己去体会、去感受,任何人都不能为你提供永远的荫庇。你应该掌握前进的方向,把握目标,让目标似灯塔般在高远处闪光;你应该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你必须懂得自己解决问题。你不应相信有什么救世主,不该信奉什么神仙或皇帝,你的品格、你的作为,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行为的产物,并不能靠其他什么东西来改变。

你,就是主宰一切的神灵。一个人,即使骑着的是一匹羸弱的老马,但只要马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不会陷入人生的泥潭。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配得上最高贵的东西。

只有你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沉浮,克服依赖心理,独立面对真实人生中的风风雨雨,相信你定能奏响生命中雄壮的乐章。

忧虑是一种心理疾病

忧虑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人们都会有忧虑的心理。但如果总是毫无原因地忧虑,或虽有原因,却不能自控地显得心事重重、愁眉苦脸,那就属于心理性忧虑了。

忧虑使人在情绪上表现出强烈而持久的悲伤,让人觉得心情压抑和苦闷,并常常伴随着焦虑、烦躁及易怒等反应。忧虑使人在认识上表现出负面的自我评价,让人感到自己没有价值,生活没有意义,对未来充满悲观;还能让人对各种事物缺乏兴趣,依赖性增强,活动水平下降,变得不愿与他人交往;忧虑过重的人常伴有自卑感,严重者还会产生自杀的想法。

忧虑的核心表现就是郁郁寡欢,忧虑的人常常会无缘无故、莫名其妙地焦虑不安、苦闷伤感。如果再遇上环境刺激,就犹如“火上浇油”,他们会进一步加重忧愁和烦恼。大家所熟悉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属于这类有忧虑性格的人。一般来讲,性格内向、心胸狭窄、任性固执、多愁善感、孤僻离群的人多带有忧虑倾向。

一个人为什么会忧虑,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来自自我。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所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这与一个人社会经验的多寡是有关的。忧虑的人对社会、对他人的期望值过高,对实现美好愿望的艰巨性、复杂性又估计不足,于是当其愿望与现实之间出现巨大落差时,随即产生失落感,进而失望、失意或忧虑。

忧虑的产生还与一个人的生存能力有关。有些人缺乏对复杂社会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很低,承受挫折的耐受力很差,个性又特别脆弱,因此容易陷入忧虑甚至走极端。

忧虑这种心理疾病对我们的心理是极大的负担,甚至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位著名的医生曾这么说过:

“在医生接触的病人中,有70%的人只要能够消除他们的恐惧和忧虑,病自然就会好起来。

“不要误以为他们都是装病,他们的病都像你有一颗蛀牙一样实在,有时候比你想象的还严重100倍。这种病就像神经性的消化不良,某些胃溃疡、心脏病、失眠症、一些头痛症和麻痹症等。这些病都是真病,我这些话也不是乱说的,因为我自己就得过17年的胃溃疡。恐惧使你忧虑,忧虑使你紧张,并影响到你胃部的神经,使胃里的胃液由正常变为不正常,因此就容易产生胃溃疡。

“精神失常的原因何在?没有人知道全部的答案。可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极可能是由恐惧和忧虑造成的。焦虑和烦躁不安的人多半不能适应现实的世界,而跟周围的环境断了所有的关系,缩进他自己的梦想世界,借此解决他所有的忧虑问题。”

有科学家对人的忧虑进行了科学的量化、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几乎百分之百的忧虑是毫无必要的。统计发现,40%的忧虑是关于未来的事情,30%的忧虑是关于过去的事情,22%的忧虑来自微不足道的小事,4%的忧虑来自我们改变不了的事实,剩下4%的忧虑来自那些我们正在做着的事情。

快乐是自找的,烦恼也是自找的。如果你不给自己寻找烦恼,别人永远也不可能给你烦恼。所以,每当你忧心忡忡的时候,每当你唉声叹气的时候,不妨把你的烦恼写下来,然后在科学家的分析中为自己的烦恼归个类:它是属于40%的未来,30%的过去,22%的小事情,4%的无法改变的事实,还是剩下的那4%?

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的一个康复旅行团在医生的带领下去奥地利旅行。在参观当地一位名人的私人城堡时,那位名人亲自出来接待。

他虽已80岁高龄,但依旧精神焕发、风趣幽默。

他说,各位客人来这里打算向我学习,真是大错特错,应该向我的伙伴们学习:我的狗巴迪不管遭受如何惨痛的欺凌和虐待,都会很快地把痛苦抛到脑后,热情地享受每一根骨头;我的猫赖斯从不为任何事发愁,它如果感到焦虑不安,即使是最轻微的情绪紧张,也会去美美地睡一觉,让焦虑消失;我的鸟莫利最懂得忙里偷闲、享受生活,即使树丛里吃的东西很多,它也会吃一会儿就停下来唱唱歌。

“相比之下,人却总是自寻烦恼,人不是最笨的动物吗?”他总结道。

忧虑的人也许各有各的忧虑,但快乐的人都是相似的。他们在面对人生的各种选择时,总会选择让自己最快乐的那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