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未知的远古文明(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7810500000022

第22章 美洲大陆上的传奇(6)

《圣经·创世纪》讲述的“通天之塔”故事是这样的: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迦南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了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各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功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到各地上。他们就停工,不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各地上,所以那座城名叫巴别。

传说中的巴别塔这段经文最让人感兴趣的一节是:巴别塔的建造者原称,他们所以要建造一座永恒的建筑物,为的是让他们的名字永垂不朽——即使他们的文明和语言被遗忘。

巴别塔和通天塔的故事如此相似,是不是彼此影响,或者从一处流传到另一处的呢?难道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欧亚大陆和美洲就有联系?

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美洲一直是印第安人的家园。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墨西哥和南美一些地方发现的古代艺术品中,竟出现了陶制或石制的其他种族人物的头像。

在墨西哥的特南哥地方,曾发现过一个奥尔梅克文化时代雕刻的翡翠人头像。虽然该头像的鼻部已经破损,但人们从其扁平的脸形、并不凹陷的眼窝、眉毛前额和颧骨的特征,仍然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个中国人的头像。在危地马拉发现的另一个石雕人像,也明显地具有中国人的特征。而在墨西哥的委拉卢克斯发现的一个石雕人头像,一看就是个非洲黑人。那厚厚的嘴唇,圆圆的前额,明显地表现出尼格罗人种的特征,而与美洲印第安人的相貌完全不同。在危地马拉还发现过一个石雕人头像,鼻梁又高又直,下巴上蓄着长长的胡子,看上去像个闪族人,有人认为这是古代腓尼基人的雕像。

按常理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很难雕出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种族的人像,那么这些没有在美洲生活过的人的雕像是怎么来的呢?在蒂瓦纳科著名的太阳门旁边也伫立着48个巨石人像。人们曾经以为它们是祭神的仪仗队或侍卫,如同通常的神庙前的石像一样。然而引人注目的是:这48个石像容貌各不相同,有的嘴唇厚、有的鼻梁高、有的鼻梁矮、有的耳朵大,这吸引了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注意。经过仔细考察,他们发现,这些石像实际上表现了地球上人类各个种族和主要民族的形象。

真没想到在那种年代,就有人精通世界各个民族的形象问题。我们越接近古代文明,就越感觉到无法理解。

狭谷中的“悬崖宫”

美国西南部一个不毛之地的峡谷是阿拉撒热人不可思议的史前文化的摇篮。对他们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及其衰落,今天的人们只找到了一些线索。

早在1888年,一天风雪交加,两个牧童为寻找迷路的牛群,来到科罗拉多州梅萨的一个荒凉的峡谷。透过飘扬的雪花,他们看到一些建筑物的轮廓。他们感到奇怪,峡谷中怎么会有建筑物呢?于是他们俩顺着一条较宽的悬崖壁凹溜到了底部,然后进入了一座辉煌的小城堡。城堡是用石头修筑的多层住宅。他们发现了一些陶器、简陋的工具和灰烬,这些东西,看来都没人动过。

就是这个地方,现在以“悬崖宫”名扬四方。它是著名的史前美洲印第安人的一支阿拉撒热人的居住地之一。

科罗拉多州梅萨“悬崖宫”阿拉撒热人最有名的废墟,有的位于梅萨和科罗拉多州西南部及其毗邻的犹他州的霍芬—韦普地区;有的位于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交界的卡延达地区;有的位于亚利桑那州东北部几百米处的风景如画的峡谷。

也许,阿拉撒热人最重要的地区在查科峡谷。该峡谷长15千米,宽1千米,在新墨西哥州西北部。大约1050年,那些印第安人在查科经历过一段空前绝后的创造力突发期。因此,以后考古学家们把类似的创造力突发称为“查科现象”。以后几十年他们建造起一座综合性城堡,由12个完整的小镇组成。当时,这个中心地带宗教兴盛,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查科峡谷及其周围偏僻的地区,估计曾有人口5000多。就石器时代而又处于荒凉地带的氏族社会而言,这是相当大的一个部落了。

查科峡谷天文观测台遗址为什么查科人愿意居住在贫瘠荒凉又干旱的峡谷中呢?这是一个谜。当时,他们也许掌握了灌溉技术,能够养活比现在居住在此地还多的人口。虽然阿拉撒热人不知读、写和计算,但是他们却熟练地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天文技术。他们在悬崖顶上修筑起“天文观测台”。最有名的是查科峡谷法加达·巴特顶上的“天文观测台”。“阳光针”(考古学家们把它们称为“太阳匕首”)插在垂直的平石板中间,用以测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他们还在峭壁上雕画了一些现在难解的图案。

查科四通八达,这也说明查科是当时的交换中心。使人迷惑不解的是,这些人行道被踩得那么坚硬,路面宽30米,迄今为止发现了数以百计的道路。道路笔直,穿过崎岖的山地,跨过条条溪谷,沿着岩石上的宽石梯,爬上悬崖。现在每隔8千米或10千米都出现一座普韦布洛的小废墟。也许,这些废墟是当时的客栈。在这些小道附近相应的一段距离人们找到了一些圆石头。显然,这些圆石头是到达客栈的记号。

大约1150年,查科达到鼎盛时期,随后查科文化神秘地开始衰落。他们放弃了美丽的城堡,离家出走了。对他们的衰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由于人口过剩;有的说是由于旱灾频繁,有的说是由于气候严寒缩短了作物的生长期;有的说是由于耕耘这块土地过度,等等。不过,也许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原因,12世纪中叶,普韦布洛人和其他居民把大房子的门窗都堵起来,用石头堵住了普韦洛的主要入口,只留下一条通道,沿着梯子上下。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抵御来犯者。可是,迄今为止在这些废墟上尚未发现支离破碎的尸骸或厮杀后留下的痕迹。

真相到底如何呢?一切都还有待于历史学家来揭晓!

不可思议的石球

1930年夏天,一群伐木工人在位于美洲南部的哥斯达黎加共和国台克斯河地区一片原始森林旁的沼泽地,偶然发现许多奇特的石球,这些石球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2.4米,重达16吨,小的只有几千克重。这些石球总共有数百个,每个球面都异常光滑,清亮见影,上面雕刻着一些绮丽多姿的图案,直线、斜线、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相互交织成几何图形。这些石球不拘大小,球面曲率处处一样,如果不精密测量,就无法知道其误差。尤其有趣而令人惊奇的是,如果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到此石球群中一游,你会感觉到自己好像置身于一个美妙的神话世界:柔和的月光,投射在石球上,闪闪发光,每个石球好像天空中的一颗星星,数百个石球宛如另一星系的大小星宿,景色如画,蔚为奇观。

巨型石球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的考古学界,很多国家纷纷派出考古队深入这一带密林深处进行考察。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著名考古学家穆维勒·罗斯卢卜教授率领的考察队,在马尔苏尔地区又发现许多巨型石球,后来另一些考古工作者在台克斯河地区的古代墓穴中,也发现许多大小不同的石球。

70多年来,很多考古学家借助各种现代科学手段,对这些石球反复进行测察、化验和分析、考证,大家一致肯定:这些石球都不是天然形成的,全是人工凿成的。但究竟是何人在何时凿成的?人们对此看法不一。在哥斯达黎加的古代历史上,从未有关于石球的任何记述,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于公元16世纪侵入斯达黎加时,也从未听说过石球的奇闻。这一片默默无闻的原始丛林,大约已有1000多年荒无人迹了。据一些科学家推测,这些石球是在距今1200年至1700年前制成的,但一些学者认为此一时间不一定准确,可能还会更早,约在2000多年前。要凿成这样精美的石球,必须用十分锋利的铁矛或钢刀,精工雕刻,技巧高超,才能雕琢出如此结构严谨、布局和谐的绚丽图案。可是,据史籍记载,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技艺水平还极端低下,只有石器工具,哪里来的铁矛或钢刀呢?

这些石球是用花岗岩石雕凿成的,可是,当地并没有花岗岩石。据穆维勒·罗斯卢卜教授考证:“石料可能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或来自距此地几英里的一座小山,也有可能是从距此地48千米的迪卡维斯河上游船运到此地。”

可是,这些石球中有的直径达2.4米,重达16吨,当时根本没有火车、汽车、拖拉机、起重机之类的交通运输工具,只靠人力或畜力怎能搬运呢?如果真的是穆维勒·罗斯卢卜教授所推测的那样“从河里用船运来的”,如此重的石球光靠人力怎能推上船呢?再者,一两千年前的原始人能制造成大船吗?

当地古人为什么要雕制这些石球?这些石球有何用处?许多学者提出了种种猜测,各持一说。哥斯达黎加国家博物馆馆长卢维斯·迪亚古·古米兹博士认为,当地远古居民很早就产生了较复杂的宗教观念,由于他们当时对太阳、月亮、星星等自然现象不理解,因而把它们当做威力无穷的神灵而加以崇拜,这些石球就是他们雕刻的太阳神、月亮神和其他星神的雕像。

但其他一些学者认为,当地远古居民以为灵魂可以与人的肉体分离而独立地游荡,人死了被埋葬后,灵魂并没有消失,他们在所谓灵魂不灭观念的支配下,雕刻石球作坟墓的标志或象征,以为人死后灵魂寓于石球之内。另一些学者却认为,石球是当地远古居民为了显示圆形的美观而制作的。

以上各种说法,都缺乏确实有力的证据,只是各人的主观臆猜,直至今天,谁也无法弄清石球的真相,不能作出准确的解释。世界上著名的考古学家穆维勒·罗斯卢卜教授感慨地说道:“一生中,我第一次见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