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Ⅱ对肾脏的作用:①促使肾血管收缩;②收缩肾小球入球及出球小动脉;③使肾血流重新分布;④刺激肾间质氨的制造及分泌;⑤刺激肾小管钠与氢交换。
激肽系统主要生理功能为舒张血管维持血压平衡,是肾脏降压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激肽系统的功能缺陷可以导致高血压。同时激肽系统具有调节肾血流量和水盐排泄的作用,并通过与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内源性血管活性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血压及肾脏功能的调节。
内皮素内皮素是最新发现由内皮细胞释放的一种多肽,存在机体的许多组织中。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是内皮素合成的主要场所。内皮素具有强大的血管收缩作用。最新研究提示,局部内皮素基因表达增加,活性增强,对高血压的发生及维持具有重要的影响。
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是花生四烯酸产物,主要由肾髓质乳头部的问质细胞和集合管细胞生成。组成主要为肾前列腺素E,和肾前列腺素A2。它的主要生理作用是通过舒张血管作用而降低血压,并且与激肽系统之间有协同的降压作用。
肾髓质降压脂。肾脏髓质具有很强的降压作用。髓质抗高血压物质,包括髓质极性降压脂(血小板活化因子)和中性降压脂(肾髓质)。在临床上一些髓质受到广泛破坏的疾病,如多囊肾、肾盂积水及含淀粉样物质的肾间质细胞结节,其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这也证明了肾髓质在正常血压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肾脏细胞中广泛分布,它的生理作用为舒张血管,这对血压有一定的影响。
活性维生素D3维生素D3是调节机体钙磷代谢的重要激素。维生素D3首先在肝脏羟化成25(0H)D3,然后在肾间质形成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1,25(0H)2D3。1,25(0H)2D3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①促进胃肠道对钙磷的吸收,使血钙升高;
②促进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减少尿磷排出;
③可促使骨钙转移,促进骨骼生长及软骨钙化;
④抑制TPH的分泌。
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调节红细胞生成的糖蛋白激素。肾脏是控制红细胞生成的内分泌器官,约90%以上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由皮质和髓质外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其主要生理作用是:
①促使骨髓原始的血细胞向原始红细胞分化;
②促使骨髓红细胞成熟和血红蛋白合成;
③促使骨髓网织红细胞释放入血。
缺氧是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主要因素。另外,还有一些激素都可以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如:雄性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等。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肾脏分泌红促细胞生成素不足,是导致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尿液标本是如何采集与保存的
人在夜间处于睡眠状态,尿液被浓缩和酸化。尿中的血细胞、上皮细胞和管型等有形成分在酸性环境中较为稳定,同时可避免饮食干扰,保证各种成分的稳定性。晨尿是肾脏病患者最为适合的采集方式,为清晨起床后的第一次尿液标本。
随机尿是留取任意时间的尿液,常用于门诊患者,但易受运动、用药、饮食等各种因素影响,降低其准确性,而且在餐后可能出现食饵性糖尿。
定时尿一般以排空尿液开始计算时间,将全时间的尿液及到时间后排空膀胱中的尿液全部送检。定时尿最常用的有3小时、12小时、24小时尿。主要用于尿中有形成分和化学成分的定量、尿比重、尿量的观察。如采用3小时尿进行细胞计数,晨起5时起床排尿,弃掉尿液,然后饮水200毫升,将5时至8时的尿液收集送检,进行3小时细胞计数,能准确地了解每小时从肾脏排出的细胞数,这较12小时计数更为准确。24小时尿液是检查尿蛋白的定量、尿肌酐的排出量以测定计算肌酐清除率的主要方法。
餐后尿通常是指在午餐后2小时收集尿液,这对病理性蛋白尿、尿胆原和糖尿的检出更为敏感,这是由于餐后增加负荷,使已降低阈值的肾脏不能忍受,病理性成分易于发现。
尿液的收集器具应干燥清洁,收集之后尽量在1小时内完成检验,以防有形成份破坏,若不能及时送检,应加入防腐剂或置冰箱冷藏。
如何看尿液识病
尿量:儿童的尿量个体差异较大,虽有一些数据但仅供参考;成人每日排尿量亦因人而异,且与个人饮水量、季节、环境、衣着、饮食、劳动强度等生活和工作习惯有关。但对肾脏病患者尤其是出现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尿量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浊度:尿液排出时多较清亮,放置后可变浑浊。寒冷可使尿液中矿物盐结晶析出,碱性尿易出现磷酸盐沉淀,酸性尿易出现尿酸盐沉淀。细菌生长可引起尿浑浊。患轻度血尿、乳糜尿、肾病综合症时脂肪尿、脓尿、上皮细胞尿等都可导致尿液浑浊。
泡沫:正常尿液中没有泡沫。当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多时,尿液表面张力发生改变,排出的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小泡沫且不易消失。将蛋白尿置于试管中轻轻摇晃也可见到尿液表面出现小泡。
气味:正常儿童的新鲜尿液无气味,成人的尿液具有氨味,这是由于细菌将尿素分解产生氨而散发出来的气味。大肠杆菌感染时尿液有腐败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液有烂苹果味,某些食物、药物亦可使尿液有特殊气味。
尿比重:尿比重测定能反映尿内溶质的重量,测定简单,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尿比重高于1.200者,一般为浓缩尿,低于1.008者,一般为稀释尿。如果患者在缺水时,尿比重仍低于1.009,则表示肾浓缩功能有损害。若晨尿比重大于1.020,意味着肾脏的浓缩功能正常。
尿pH值:尿一般为酸性,如为碱性,则有下列可能: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如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醛固酮增多症。
怎样看化学成分检查结果
尿糖:正常人阴性,但在血糖增高且大于肾糖阈值时,尿糖为阳性。一般血糖大于10.08毫摩尔/升,即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能力而出现糖尿。有些肾脏病,如遗传性肾性糖尿、Fan.conni综合症等,其肾糖阈降低,血糖虽正常,但也可出现糖尿。
尿潜血:当尿中红细胞在高倍镜视野下少于3个时,尿潜血一般呈阴性反应。但有时会出现假阳性,这是由于尿中有些不耐热的酶,若将标本加热煮沸再检测,可去除其干扰。大量维生素C对实验亦有干扰。潜血结果与显微镜检查法检出的尿红细胞虽无绝对对应关系,但两者仍具相关性。
白细胞:正常为阴性,阳性时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但要注意药物的干扰,如尿中有大量先锋V或庆大霉素可致假阴性。
亚硝酸盐:主要用于诊断尿路感染。正常人尿液中有来自食物或蛋白质正常代谢产生的硝酸盐。当尿液中有大肠埃希氏菌增殖时,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酮体:正常为阴性,在糖尿病酮症时为阳性,主要用于糖尿病酮症的诊断。
尿胆红素:一般为阴性,尿胆红素阳性者常见于梗阻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若尿中有大量维生素C可致假阴性。
尿胆原:每日排出数量不等,生理状态下尿中排出少量,故可呈弱阳性,增多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及肝脏疾患。
如何看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红细胞和白细胞:正常人的尿沉渣平均每高倍镜视野下可有1~2个红细胞,如红细胞多于3个则可视为异常,即镜下血尿。白细胞在正常人的尿沉渣中,女性在高倍镜下少于5个,男性少于2个。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以浓缩晨尿做检查,而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数目在正常范围内则结果是可靠的,如果是随便收集的尿标本,且尿标本不是浓缩尿,即使其细胞数在正常范围内,也不排除有异常的可能。对于女性患者,应注意在收集尿标本时不要让白带、月经血等污染,否则结果不准确。
管型:是由尿蛋白凝结于肾小管腔内形成的,有以下几种:透明管型,单纯由蛋白质组成,正常尿中亦可偶见;上皮细胞管型,表示有肾实质疾病,肾小管有活动性的退行性病变;红细胞管型,表示血尿来源于肾小球,常表示有活动性肾炎;白细胞管型,一般表示为间质性肾炎,主要是肾盂肾炎,有利于尿路感染的定位诊断;颗粒管型,可能是变形的上皮细胞碎片混合粘蛋白而成,应考虑有肾实质病变;蜡样管型,可能是细胞管型进一步变性而成,通常见于严重的肾实质病变而少尿时;脂肪管型,含有脂肪变形的上皮细胞或游离的脂肪小滴的管型,其临床意义较颗粒管型更重要,常见于肾病综合症;宽阔管型,一般认为是严重的肾疾患,使肾小管扩张,管壁变薄,在这些肾小管里形成管型,故较一般管型阔大,常出现于晚期肾功能衰竭少尿时,故又称为“。肾衰竭管型”。
细胞计数有何意义
12小时细胞计数:又称为艾迪氏计数,用于测定夜间12小时尿液中有形成分的数量,其参考值为每12小时管型0~5000个,红细胞0~50万个,白细胞0~100万个。由于留取12小时尿液比较麻烦且影响因素较多,故目前多采用清晨3小时尿液计数法,然后计算1小时尿有形成分排泄率。成人1小时尿中红细胞的排泄率,男性少于3万个,女性少于4万个;白细胞男性少于7万个,女性少于14万个。当多于此值时应考虑为肾脏的病变。应提醒的是,小儿尿中红细胞的排泄率是成人的2倍,白细胞的排泄率多于成年男性但低于成年女性。在泌尿系感染时,白细胞的排泄率增加,急性肾炎时红细胞的排泄率增加,各类肾炎患者中细胞和管型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如何进行肾功能的检查
肾小球功能检查:肾小球功能检查包括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血生化,血浆蛋白清除率,血、尿B2微球蛋白测定等。
肾小球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故肾小球滤过率是肾小球功能的代表。目前认为内生肌酐清除率是检验肾小球滤过率最常用的指标。血中肌酐是由肌肉的代谢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故称为内生肌酐,其释放速度相当恒定,大约每分钟1毫克,其从肾脏排泄的速度亦相当恒定,也是每分钟1毫克,所以在正常人血中常常保持在恒定的水平。肌酐经肾小球滤过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故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肾小球的功能。试验前和试验日摄低蛋白饮食共3日,禁食肉类,避免剧烈运动。试验日晨8时排空尿,再于此后至次晨8时的24小时将尿液收入加有甲苯防腐剂的洁净容器内。试验日抽取静脉血2~3毫升。将血、尿同时送检。正常值范围为109~148升/日(或80~120毫升/分),平均值为128升/日(或100毫升/分)。清除率小于正常值的80%,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清除率在70~51毫升/分为轻度降低,在50~31毫升/分为中度降低,小于30毫升/分为重度降低。清除率在20~11毫升/分为早期肾功能不全,在10~6毫升/分为晚期肾功能不全,小于5毫升/分为终末期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的正常值为80~120毫升/分,到40岁之后,肌酐清除率值逐渐下降,到70岁时,仅为年轻人的50%。对于特别消瘦的病人,其肌酐清除率的正常值为正常人的30%~40%,应予以注意。另外,血肌酐和肌酐清除率有相应的关系,当肾小球滤过率损伤在70%以下时,血肌酐可在正常范围,只有损伤在70%以上时,血肌酐才会迅速上升。
尿素氮在临床上也是一个常用的肾小球滤过率观察指标,实际上是一个很不准确的指标,这是因为尿素氮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可同时测定血肌酐和尿素氮,如果血肌酐正常而尿素氮增高,这表明有消化道出血或急骤地进食大量植物蛋白质引起。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测定:取静脉血1毫升,注人抗凝管内,充分混匀。正常的血尿素氮为9~20毫克/升,血肌酐为1~2毫克/升。各种严重的。肾脏疾病引起肾功能不全时会升高。上消化道出血、严重感染和饮食中蛋白质过多,均可使血尿素氮暂时升高。血肌酐浓度受饮食等因素影响比较少,明显升高时,提示预后差。
B2微球蛋白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检测方法,认为它和肾小球滤过率及血肌酐有相关性,可以说明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血中的B2微球蛋白较血肌酐更能敏感地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尿中的B2微球蛋白说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也同时可作为低分子蛋白尿的指标。
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是一种尿酶,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指标,当它上升时,表明肾小管出现损伤。体内很多组织都存在着NAG,在肾脏中主要存在于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中,当上皮细胞受损时,NAG被大量释放到血液中,故可以作为观测肾小管功能的指标,用来观测药物的肾毒性,临床上应用各种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时,测定NAG常能发现早期的肾毒性损害。在肾移植后若出现急性排异反应时,尿NAG常明显升高,早于肾功能的改变。在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梗阻性肾病时,尿NAG常常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