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扑朔迷离的世界文化(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7805800000026

第26章 文化谜题(1)

三皇五帝究竟是谁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记得这是小学课本里的名句,然而,多少年之后,当别人问起三皇五帝究竟是谁时,却很茫然。

先说三皇吧。三皇总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三皇的分名最早见于《史记·始皇本纪》中的李斯奏议,李斯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而《春秋纬·命历序》则以为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用人皇夺泰皇之位。到了宋代,罗苹注《路史》引孔衍《春秋后语》力图调解这个矛盾,认为泰皇即人皇。

这个矛盾暂时解决了,而五帝配三皇的矛盾更为突出,仅汉代学者之间就至少有4种不同说法。一种意见认为三皇为伏羲、女娲和神农;另一种意见认为是伏羲、神农和燧人;第三种意见认为是伏羲、神农和祝融;最后一种意见则认为是伏羲、神农和共工。

伏羲在这四种意见中,伏羲、神农为各家所共有。将女娲列入三皇,是因为这位女英雄不仅“补苍天”、“立四极”,而且“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创造了人类;燧人钻木取火,使人们能吃到味美的熟食,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进化,列为三皇,理所当然;祝融即重黎,《山海经》说他“绝地通天”,分人神之界,自然可为三皇之一;至于共工,在与颛顼的战斗中,“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列为三皇,不亦宜乎?

三皇无定说,自古如此。那么五帝的情况又怎样呢?

五帝说盖形成于周秦之际,起源于五方帝、五色帝之祠,甲骨文中的“方帝”、“帝方”指的就是五方帝之祀。但五帝的组合,自古以来也有着不同的说法。一种意见认为五帝即太嗥、炎帝、黄帝、少嗥和颛顼;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和尧、舜。东汉的郑玄还提出“五帝为六人”之说。

哪种说法最有根据呢?看来必须逐一审查他们的历史和功绩。

根据《国语·晋语》,黄帝、炎帝同出生于少典,而少典为国名或父名则众说不一。但习惯上所谓中华民族同为炎、黄子孙,炎、黄列为五帝看来不成问题。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龙鱼河图》说“天遣玄女下援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在早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中,黄帝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有功绩的。功绩还不止于此,《史记正义》说:“黄帝以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教民江湖陂泽山林原隰皆收采禁捕以时,用之有节,令得其利也。”

至于炎帝,也为少典之子,与黄帝兄弟相继,但《帝王世纪》认为炎黄之间凡隔8帝,500余年,显然认为非信史。班固说炎帝“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氏”。对古老的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颛顼号高阳氏,司马迁说他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北正(一作火正)之官,掌管民事,更大的贡献是扩大了民族活动的范围,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东至蟠木。

帝喾高辛氏,黄帝长子玄嚣的孙子,其伯祖父颛顼在位时被立为族子。《帝王纪》说他“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五帝本纪》说他“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意,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而且生有一个伟大的儿子帝尧。

帝尧,名放勋,号陶唐。司马迁说他“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受民时”。对于以农业立国的中华民族来说,制定历法,授民以时,在古代,比什么都重要。

说到帝舜,人们不禁想到他对盲父和后母的“笃谨”孝道,这对中国的伦理道德起到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他继尧位,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以身殉职,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五帝之中,最复杂的是太嗥和少吴。太皞亦作太皓,风姓,以龙为官,一说即伏羲氏。少昊又作少皞,名挚,号金天氏,以鸟为官,传说他们均为东夷族。后来,一般认为少昊为太皞之后,近人根据《世本》“少昊,黄帝之子,名契”,认为少昊即契,而契亦传为帝喾之子;因此认为太尔嗥即帝喾,二人均为殷人祖先。

根据上面的“审查”,他们都有资格列入五帝,然而,由于名额的限制,又不能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这就使得史学家不知何从了。

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民族。说华夏族为黄、炎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所谓帝,只不过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首长的称谓。

庞贝城覆灭之谜

庞贝城是意大利半岛西南角坎佩尼亚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位于那不勒斯湾附近,距维苏威火山仅有10千米。早在公元前7世纪,它已是一座人口稠密、商旅云集的小城。后来,逐渐发展成一个酒色之都,吸引富商贵族前来寻欢作乐。维苏威火山海拔1277米,公元初年,著名的地理学家斯特拉波根据其地形、地貌特征,判断这是一座死火山。庞贝人对此深信不疑,在这座火山附近建城并开始寻欢作乐。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了。瞬息之间,火山喷出的灼热岩浆遮天蔽日,四处飞溅。庞贝遭遇了毁城之劫,居民全部遇难。但是庞贝城离火山还有一定距离,居民们为什么没有利用时间逃走呢?难道他们是被火山喷发时所产生的毒气致死的吗?

庞贝城覆灭想象图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火山喷发时,空气会被岩浆和火山灰中所含的大量硫、磷等有毒元素污染,而维苏威火山海拔高于庞贝,有毒空气顺风而下,致使庞贝城上空的空气成为“毒气”,庞贝城的居民可能就是被这种“毒气”熏死的。从考古学家挖掘出的庞贝市民遗体残骸判断,因为这些遗骸大多处于痛苦挣扎的可怕姿势,有理由相信,人们是在毒气的渐进作用之下,逐渐失去知觉死亡的。

但从近年来的一些最新考古发现中,法国的两位考古学家惊奇地发现,庞贝的地层呈现出多层颜色不同的“地带”,不同的“地带”,其土壤成分亦不相同。经过进一步实地挖掘与化学分析,他们从较为靠下的“地带”中分离出一些仅属于岩浆和火山灰中特有的粉尘物质。这些物质有可能就是杀死庞贝市民的真正“凶手”,就是说,人们可能是因呼吸时不断吸入含有这种粉尘的空气,最终窒息而死的!但最终的结论还需科学家作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埃特鲁斯坎人之谜

埃特鲁斯坎人在进入亚平宁半岛定居后,他们最初的活动区域在今天的意大利北部一带。公元前8世纪中叶,埃特鲁斯坎人开始步入繁荣昌盛的新时期。他们在意大利半岛靠第勒尼安海的西侧,自北部到中部,一共建立了12座城市,号称“埃特鲁斯坎帝国”。他们还开始通过陆路和海路,与希腊和西亚、北非的一些国家建立联系,进行海外贸易。发展到公元前6世纪,埃特鲁斯坎人的社会繁荣达到了高峰。他们以意大利北部的托斯卡那为中心,积极向半岛的中部和西部扩张,不仅征服了罗马城,而且占据了科西嘉岛。在这个时期内,埃特鲁斯坎人与希腊人和北非的迦太基人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非常频繁。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吸收了希腊、北非等地外族文明的营养,使自身的繁荣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埃特鲁斯坎人身上有着我们至今也无法解释清楚的谜团。

首先,埃特鲁斯坎人创造出了瑰丽的文化奇观,但我们在他们留下的文字记载里,已不能领略其中的风采。他们的文字仅存于一些墓志铭的碑文中,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对这些墓志铭上的碑文进行了考证,发现有些字母和希腊字母非常相近,但就整个文字系统而言,却不属于印欧语系。世界上也没有某种已知的古代语言文字,能与之加以类比,帮助人们破译。这就是说,埃特鲁斯坎文字对现代人来说仍然是无法读懂的“天书”。

其次,埃特鲁斯坎人在经历了长期的繁荣之后是如何衰落的呢?多数史学家认为,公元前4世纪,原居住在多瑙河上游的克尔特人(高卢部)入侵意大利北部,致使他们失去了在半岛上活动的中心而趋于衰落;另外,毗邻埃特鲁斯坎人南部的罗马人迅速崛起。罗马人先是摆脱了埃特鲁斯坎人的统治,后来又反过来征服了他们。还有的史学家认为,埃特鲁斯坎人统治的范围太大,而他们又治理不善,最后导致当地民众的反抗,招致自己的衰落。

更让史学家们感到头疼的是:埃特鲁斯坎人究竟从何处来?这也是一个无人能解的旷世之谜。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埃特鲁斯坎人来自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今土耳其阿纳托利亚地区)。他们原本是一个酷爱自己家园的民族,但国内后来发生了大饥荒。他们向国外移民,经地中海来到意大利。公元1世纪的史学家狄奥尼斯奥斯却不同意希罗多德的看法。他认为埃特鲁斯坎人不是“外人”,而是意大利半岛上土生土长的,是意大利最早的土著居民。到18世纪时,又有一些学者提出了第三种意见。他们认为埃特鲁斯坎人既不是来自小亚细亚,也不是乘船从海上来,而是从中欧地区向南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的。目前这三种观点呈“三足鼎立”之势,各有一批拥护者。至今谁都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看法,看来这个难解之谜只有寄希望于考古学的新发现了。

南海迷宫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曾有一个“米诺斯王宫”。相传,它是戴达鲁斯神为米诺斯王所建。宫殿结构复杂,千门百室,由于廊道迂回曲折,人入其中往往迷途不得出。米诺斯王宫又称“南海迷宫”。但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南海迷宫”究竟在什么地方?人们都知道,古籍中对地理方位的描写往往不准确,也不能和现代的地名简单地对号入座。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考古学家伊文思把目光逐渐移到希腊南端的克里特岛上。克里特岛位于爱琴海南部,是地中海交通的要冲。它东西长约260千米,南北间最宽处约有55千米,最窄处也有12千米。岛屿总面积为8252平方千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于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此外非常重要的是,它邻近埃及和西亚这些古代早期文明的发源地。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极有可能使克里特岛成为希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

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宫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国位于希腊的克里特岛。它是爱琴海中的最大岛屿。伊文思正是选择了这里开展工作。经过长期的准备、选点和初探之后,他们在一个叫做克诺索斯的山冈真的挖出了一个占地2万平方米的巨大宫殿遗址。宫殿分为东、西两宫,西宫是两层的小楼,东宫则是四层楼,加起来可能有上千个房间,和传说里一样都是由迂回曲折的廊道和阶梯相连接,结构之复杂令人叫绝。王宫墙壁上的壁画保持着艳丽的色彩,其中的一个房间里还藏着国王的印章以及大量的黄金和宝石。宫殿的北边是一个露天广场,南边则是一系列狭长的仓库,仓库里也盛满了粮食、酒以及战车和兵器。他们还发现了几万张刻着文字的泥板,记录着米诺斯人的文明程度。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米诺斯王宫到底是什么年代的产物,为何它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克里特文化属于爱琴海文化,这里的居民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懂得使用青铜器,而米诺斯的文化正是从那时候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500年。就在该文化的中期,岛上建立了国家,修建了王宫。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当地曾遭受一次大地震,岛上建筑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但重建后的王宫比之以前的显得更加雄伟壮丽。被伊文思挖掘出来的这座庞大宫殿正是地震后的修复之作。只是人们感到奇怪,早期克里特人能将自己受损的宫殿修复,但到了晚期,大约公元前1500年的时候,他们却弃自己的宫殿于不顾,撒手而去,米诺斯文化也从此戛然而止。后来从这里出土的泥板文字证明,接着统治这里的已经换成了迈锡尼人。但是迈锡尼人又为何不去享用这座宫殿呢?

人面狮身像的侵水之谜

美国一位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约翰·安东尼·韦斯特研究了杰出的法国数学家、象征主义者施瓦勒·德拉布里奇晦涩难懂的作品。施瓦勒以其对鲁尔苏尔庙的论著而著称。他在1961年发表的《神圣科学》一文中评论说,考古学的发现暗示我们12000年以前很少有困扰着埃及的气候和洪水。他写道:在洗劫埃及大地的一次次特大洪水来临之前,一定有一段规模庞大的历史文明期。这一推测使我们确信,人面狮身像在那段文明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这尊矗立在基沙西部高崖上的雕像,除头部之外,整个狮身都现出无可争辩的水浸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