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7805500000012

第12章 内储说上七术(1)

【解题】

储说,就是储存汇编历史传说故事的意思。这部分是《韩非子》寓言的主体部分。由于积累汇编的故事传说太多,所以分为内、外储说。在《内储说》中又分上七术、下六微两篇。《外储说》又分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每一篇中分“经”、“说”两个部分,“经”在前,是结论和说理;“说”在后。是把“经”中所涉及到的例子一条条列举出来。因此在阅读时,应该把“经”、“说”两个部分结合参看。本篇名“七术”,列举君王控制臣子的七种方法,然后举例说明。

【原文】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

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①。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哀公之称“莫众而迷”。故齐人见河伯,与惠子之言“亡其半”也。其患在竖牛之饿叔孙,而江乙之说荆俗也。嗣公欲治不知,故使有敌。是以明主推积铁之类,而察一市之患。

参观一②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其说在董子之行石邑,与子产之教游吉也。故仲尼说陨霜,而殷法刑弃灰;将行去乐池,而公孙鞅重轻罪。是以丽水之金不守,而积泽之火不救。成欢以太仁弱齐国,卜皮以慈惠亡魏王。管仲知之,故断死人。嗣公知之,故买胥靡。

必罚二

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其说在文子称“若兽鹿”。故越王焚宫室,而吴起倚车辕,李悝断讼以射,宋崇门以毁死。勾践知之,故式怒蛙;昭侯知之,故藏弊袴。厚赏之使人为贲、诸也,妇人之拾蚕,渔者之握鳣,是以效之。

赏誉三

【注释】

①门户:这里比喻君主消息来源只限于一门一户,就是偏听偏信之意。②参观一:这是以上一段的小标题。古书通例,标题都排在正文之后。以下类似情况都是这个道理。

【译文】

君王用来控制臣子的方法有七种,称为七术;君王需要明察的隐秘的情况有六种,称为六微。七术:一是从各个方面参验、观察;二是必须惩罚以显示君王的威严;三是对尽力效忠的一定兑现奖赏;四是逐一听取意见,督促他们行动;五是传出可疑的诏令,诡诈地驱使臣子;六是掌握了事实反而询问臣子;七是故意说反话,做逆理的事来刺探臣子。这七种方法,是君王所要使用的。

经一参观

君王观察言行与听取意见不反复参照验证,就无法了解真实情况,听信某—个就会被臣子蒙蔽。这个道理的说明在侏儒梦见灶神,鲁哀公称引谚语“做事没有众人的帮助就会迷惑”的故事中。所以有齐国人谎说能见到水神河伯,和惠施说魏王丧失一半人意见的事。不能参验观察的祸害表现在竖牛饿死叔孙豹、江乙解释楚国的习俗,致使白公胜作乱的事例中。卫嗣公想把国家治理好,却不懂得治国的方法,因此让权力相当的双方臣子参政为敌。所以明智的君王从积铁为室防备箭伤的事例中,推知到类似的防奸的办法,而且能明察市井上的人都在议论有虎所带来的祸患。

经二必罚

君主太仁慈,法制就建立不起来;君主威严不足,臣下就会侵犯君上。因此刑罚不坚决实行,法律命令就不能推行。这个道理具体说明体现在董阏于巡视石邑,立法如同深涧;子产教导游吉,法吏要从严断案的故事中。所以孔子解释《春秋》记载十二月落霜不杀草的事,而殷商对在大路上倒灰的人判刑;中山的相乐池不严格执行刑赏之权致使车队离散,而公孙鞅则加重处罚犯轻罪的人。因此丽水的黄金被偷,因有逃避刑罪的,故虽重刑也偷窃不止,以致守不住;久积沼泽地的火势因不行罚也就没人救,成欢认为齐王太仁慈就会使齐国弱小,卜皮认为魏王讲仁慈施恩惠就会使魏国灭亡。管仲懂得惩罚的重要性,常严禁厚葬,所以对不听命的人斩断死人的尸体。卫嗣公也知道治国道理,所以当逃犯逃跑时,要用一个都城的代价买回,杀掉犯人。

经三赏誉

赏赐和荣誉轻而又不兑现,臣子就不为君王尽力,赏赐和荣誉重而又守信用,臣子就会为君王卖命。这个道理具体的解说体现在文子说“兽鹿靠近荐草,人臣归厚恩”的故事中。所以越王焚烧宫室,从救火中行赏罚,看臣子是否听命;吴起斜靠车辕奖赏移动车辕的人,来验证是否听命;李悝想要人会射箭,故用断案来比喻射箭;宋国因崇门小巷的平民守丧致病,便提升他们,以致人们多守丧损坏身体而死。勾践知道赏誉能号召人民之理,因此向大肚青蛙扶轼致敬,以求得勇士;韩昭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收藏起旧裤子不轻易给人。重赏能使人成为孟贲、专诸那样的勇士;妇女捡蚕子,渔人抓鳝鱼是因利之所在,所以忘记了他们厌恶之情,这就是对勇士仿效的明证。

【原文】

一听则愚智不分①,责下则人臣不参。其说在索郑与吹竽②。其患在申子之以赵绍、韩沓为尝试。故公子汜议割河东,而应侯谋弛上党。

一听四

数见久待而不任,奸则鹿散。使人问他则不鬻私。是以庞敬还公大夫,而诏视轻车,周主亡玉簪,商太宰论牛矢。

诡使五

挟智而问,则不智者至;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其说在昭侯之握一爪也。故必南门而三乡得。周主索曲杖而群臣惧,卜皮事庶子,西门豹详遗辖。

挟智六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则奸情得。故阳山谩竖,淖齿为秦使,齐人欲为乱,子之以白马,子产离讼者,嗣公过关市。

倒言七

右经

【注释】

①分:据学者考定当作“纷”。纷,乱。②郑:这里指韩。

【译文】

经四一听

君王一一听取意见,愚蠢和聪明就不会纷乱;善于督责臣子,臣子的优劣就不会混杂不清。这个道理的具体解说体现在“魏王要索取韩国”和“南郭吹竽”的故事中。这样做的祸患就在申不害通过赵绍、韩沓试探韩昭侯的意图事例中。所以秦王召见公子汜议论割让河东、听取应侯放弃上党的谋略,都是偏听偏信带来的祸患。

经五诡使

君主多次召见人臣,久待身旁而不任用他们,别人以为他接受了君王的特别旨意,奸邪的人就会像鹿受惊而逃散。派别人去查问其他的事情,臣下就不敢谋私利。因此庞敬为使管理市场的人不做奸诈之事,便要公大夫中途返回;戴欢想知道捧竹笥的人,便命令使者去监视出访的卧车,东周国国君故意丢失玉簪,求得神明的赞誉;商的后裔宋太宰召见市场官员责问市场有牛屎的事,求得能听取下情的名声。

经六挟智

掌握了已经知道的事去问臣下,那么不知道的事也就知道了;深入地了解一件事,许多隐秘不明的事都会变得清楚明白。这个道理的具体说明体现在韩昭侯假装掉了一片指甲,以验证近臣是否忠诚的故事中。因此确切知道了南门的情况其他三门的情况就得到了。东周国君私自找到了弯曲的拐杖,群臣都恐惧;卜皮当县令时派遣少庶子假装爱御史的妾,便刺探到了他的隐情;西门豹为要得到廉明的称号,便假装丢失了车辖而命令官吏寻找。

经七倒言

用说倒话做反事来试探怀疑不决的事,奸邪的情况就可以了解到。因此阳山假装诽谤樛竖,便知道君主是否疑心自己,淖齿使人假充秦国的使者,便知道君主厌恶自己;齐国人想作乱便假意驱逐自己喜爱的人,让君主知道却不怀疑;子之用看到一匹自马的假话来试探左右侍从的忠诚;子产隔离打官司的双方,便得知双方的讼情;卫嗣公派人通过关市便了解过关的人输出金钱的真情。

以上是经文。

【原文】

说一

卫灵公之时,弥子瑕有宠①,专于卫国。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践矣。”公曰:“何梦?”对曰:“梦见灶,为见公也。”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对曰:“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烛一国,一人不能拥也。故将见人主者梦见日。夫灶,一人炀焉,则后人无从见矣。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则臣虽梦见灶,不亦可乎?”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鄙谚曰:‘莫众而迷。’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一曰:晏婴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今寡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齐人有谓齐王曰:“河伯,大神也。王何不试与之遇乎?臣请使王遇之。”乃为坛场大水之上,而与王立之焉。有间,大鱼动。因曰:“此河伯。”

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也。”

【注释】

①弥子瑕:春秋时卫国君王卫灵公宠爱的近臣。②季孙:春秋末期鲁国执政的贵族。③晏婴子:晏婴。春秋末期齐国有名的相。④河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河之神。⑤张仪:战国时魏国人。主张连横将齐、楚、韩、魏、赵、燕六国逐一击破,从而由秦国统一中国。

【译文】

卫灵公在位的时候,弥子瑕受到卫灵公的宠爱,在卫国独断专行。有个侏儒求见卫灵公说:“我做的梦灵验了。”卫灵公说:“你做的什么梦?”侏儒回答说:“我梦见灶,原来是要见到君主您了。”卫灵公愤怒地说:“我听说要见君王的人会梦见太阳。为什么你见我却梦见灶呢?”侏儒回答说:“太阳遍照天下,—件东西是遮挡不住太阳的,君王遍照一国的人,一个人是不能遮蔽得住他的。所以将要见到君王的人会梦见太阳。而灶呢,只要有一人在灶前烤火,后面的人就无法看到火光。现在或许有一个在君王面前烤火的人吧?那么我虽然梦见灶,不也是很适当的吗?”

鲁哀公问孔子说:“民间的谚语说:‘做事不与众人商量就会迷惑。’现在我做事,都与群臣商议,而国家却越来越乱,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英明的君王有事询问臣下,一人知道,一人不知道,像这样,英明的君王在上面问,群臣在下面直率地议论。现在群臣说话没有一个不与季孙氏一个调子,整个鲁国都变成一个人一样,您虽然询问国境内所有的人,也还是不能避免紊乱。”

另一说:晏婴子到鲁国访问,鲁哀公问他说:“俗语说:‘做事不与三个人商议就会迷惑。’现在我与一国的人商议,鲁国仍不能避免紊乱,这是什么原因呢?”晏子说:“古代所说的‘做事不与三人商量就会迷惑,’是说一个人有过错,两个人正确,三人足以形成多数,所以说‘做事不与三个人商量就会迷惑。’现在鲁国的群臣成百上千,所说的话统一于季孙氏的私利,所以人数不是不多,但说话的实际上只有一个人,怎么说能有三个人呢?”

齐国有一个人对齐王说:“黄河之神河伯,是一位大神,君王为什么不试着见他一下呢?请允许我使您会见这位河神。”于是在黄河边上设置起祭神的坛场,那人与齐王一起站在水边的祭祀坛上,过了一会儿,见有大鱼在水中游动,那人于是就说:“这就是河伯。”

张仪想凭借秦国、韩国和魏国交好的形势攻打齐国、楚国,而惠施想和齐国、楚国息兵停战。两人争辩这件事。群臣及左右侍从都替张仪说话,认为攻打齐国、楚国有利,而没有人替惠施说话。魏惠王果然听信张仪的,而认为惠施的话不对。攻打齐国、楚国的事情已经确定,惠施进见魏王。魏王说:“您不要讲了!攻打齐国、楚国的事确实有利,全国人都认为是这样。”惠施于是进说:“不能不仔细考察啊。攻打齐国、楚国的事确实能得到好处,全国人都认为有利,为什么聪明的人这样多?攻打齐国、楚国的事确实不能得到好处,全国人都认为有利,为什么愚蠢的人这样多?凡要谋划一件事,是因为还有怀疑。怀疑的事,确实是令人疑虑,那么认为可行的有一半,认为不可行的有一半。现在全国人都认为可行,这说明大王丧失了另一半人的意见。劫持君主的人本来就是丧失另一半人意见的人。”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