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热土群英
7797600000035

第35章 风雨天涯路

——记全国劳动模范、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张理高

喻新明汤先昌

张理高,一名育种专家,一个家乡人熟悉的名字。

有许许多多的荣誉和他联系在一起:全国、省、市劳动模范、省优秀农民企业家、省十大种粮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曾任萍乡市种子管理站站长、萍乡市种子公司经理,现任萍乡市制种业协会名誉会长。他在南繁水稻生产的岗位上已工作30多个年头,是南繁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的“百事通”,是湘东区天涯种业流动党员党总支的“急先锋”。

漫漫创业路

1944年,张理高出生于排上村的一普通农户家中,初中毕业后,他跟着父兄在泥里滚、土里爬,成了一名种田能手,18岁就当上了生产队长。1974年秋末,对科学种田充满浓厚兴趣的他,带领排上人民公社的十几个农民兄弟,离开家乡远赴海南,踏上了南繁育种之路。

最初的6年时间,张理高和他的制种队潜心制种,收获颇丰,为公社增收4万元,并换回了130万斤的指标粮。1981年,张理高承包了制种队,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行为。当时其他人每亩地的产量还不到150斤,张理高提出种子亩产要达到300斤,许多人笑他吹牛,等着看他的笑话,可没想到张理高亩产达到380斤,按每斤1.15元计算,每亩地产值可达437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当时老家的好些劳动力,都争着出来跟他干,给他打工的有2000多人,光队长就有30多个。

1985年以后,张理高的制种面积逐年扩大,从100亩到200亩,从1000亩至10000亩。如今,张理高投资数千万元,个人承包在海南的水稻南繁面积近万亩,产量达到2000吨。

在张理高的指导帮助和示范带动下,如今,湘东区“南繁”制种人员已发展到1万余人,年育种面积达12万余亩,种子产量占全国杂交水稻“南繁”种子份额的90%以上,全区涌现了20多位水稻南繁面积达3000亩以上的“制种大王”,每年制种农民从海南至少可赚回5000万元,制种大镇排上镇被媒体誉为中国“水稻育种第一镇”。

其实,与土地打交道做生意,就如同天气阴晴变化,也有亏有赚。但30年的岁月、汗水和泪水冲刷了无数个追求和梦想,也涤荡了无数次的挣扎和困惑。张理高把自己一半的人生,执著地托付给了琼南大地的山水田间。

在海南从事制种业的万余名制种农民,大都是张理高的徒弟,或是徒弟的徒弟,因为当年的第一批同行者中,只有他坚持了下来。也正因为此,别人都尊称他为“元老”、“制种大王”。

艰苦奔波路

作为一名普通农村种田户,党员张理高身上有一种不平凡的精神,那就是能吃苦。在海南工作了30多年,奔波劳累了30多年。

来到海南三亚后,张理高带领制种队员们搭篷屋,用竹篾做墙壁,用椰叶棕叶密密匝匝盖成“人”字形屋顶,用木棍加板子做成简易床铺,吃的是“大甑饭”、“圆桌菜”,干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育种农活。

尽管离著名的风景区“天涯海角”、“鹿回头”并不很远,可30多年来张理高和他的同伴们从无缘光顾。三亚气候炎热,阳光毒辣,他们总是“早晨踩露水,中午晒太阳”。每天天不亮起床后,草草吃了自己做的早餐,就赶到田间,在泥烂稻田里站七八个小时,观察水稻生长,选配良种,一直到下午两三点钟才能回来吃中饭。三、四月的海南阳光暴烈,烤得人头晕眼花,3天下来人就会脱皮。下田干活时,毒蚊、毒蛇、老鼠、山蚂蟥伺机而动,张理高时刻要留心被毒蛇咬。喷农药的时候,背着几十斤重的喷雾器在炎热的稻田里干活,多次中毒晕倒。两尺长的山蚂蟥黏附在树枝上,人只要经过,便会死死缠在身上,钻进肉里吸血。

为加快育种进程,张理高和科所的其他同志每年冬季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这样,加上在本地种的水稻,一年就种了两茬水稻。这就意味着一年顶了两年用,一年受了两遍“苦、脏、累”。

三亚经常刮台风,台风登陆时雷鸣电闪、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有一次,张理高和育种队员所居住的茅屋被大风掀掉了屋顶,雨水淋湿了床铺,淋熄了炉火。张理高首先想到的是播下不久的稻种,刚刚扎根竖芽,要是不立即采取措施排洪护秧,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张理高心急如焚,第一个冲出茅屋,在夜色中,带领队员们冒着狂风暴雨护秧。不慎,在护秧中张理高被毒蛇咬伤,脚立即又红又肿,一段时间内,他以锄柄作手杖,一瘸一拐的还是坚持在育种第一线。

像雨夜护秧这样的惊险场景时有发生,有时“灾不单行”,台风过去,暴雨即至,甚至海啸又接踵而来。在这样频繁的自然灾害面前,杂交育种必然受到损失。然而,张理高和育种队员们深信,付出终有回报,只要不灰心,不气馁,坚持下去,自有高产丰收的日子。

硕果丰收路

张理高为海南制种事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经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艰辛。

这位因长年风吹日晒而有着古铜色皮肤的育种专家,从70年代中期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农业科研工作第一线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培育,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农业科技重大攻关项目。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科学种田。只要有了好的品种他始终带头试种,严格按自己所学、所知、所懂的技术,精心侍弄自己的田地,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适应本地区种植的经验,对水稻实行全面积、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在水稻生产中处处抢早,严把农时关,注重抓整理、抓防治、抓管理,确保水稻苗齐、苗壮,取得的粮食作物质优、穗长、粒多。现在他的种植标准已经成了南繁杂交水稻育种的标准和样板,许多农户还多次上门向他取经和学习。

到海南岛育种的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他坚持了下来。几十年的育种岁月严重地摧残了他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在激励着他,是农业科技人员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在支撑着他。他刻苦钻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注定使他成为一位成功的创业者,一位从事农业致富的典范,一位杰出的共产党员。他坚持“先富起来带动后富起来”的思想,在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下,他带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从事水稻研究之路的年轻骨干,也成了萍乡南繁水稻育种队员的忠实“导师”,在海南三亚烈日的阳光下,总能看到他在田间义务为其他农户作技术指导的身影。

同时, 他为社会为人民也作出了无私的奉献。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他捐献给小学、中学、教育局300余万元,兴修水利、公路、电线600余万元。在任萍乡市种子公司管理站站长期间,还清公司欠款150多万元,还清潜在债务138万元,并且在任站长期间,赎回价值1000多万元公司在银行的定产抵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理高同志致富不忘本的先进事迹,就像他本人生产培育的杂交水稻种一样撒遍了每片热土。

他的先进事迹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频频出现,《江西日报》以“泥土芳香禾苗壮”为题刊登介绍他的长篇通讯,中央电视台拍摄专题片“天涯制种曲”在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2000年11月录入“共和国农业专家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