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热土群英
7797600000030

第30章 雕塑生命的人

——雕塑艺术家朱照林印象

老墨

如果不是用心去倾听,就听不见泥土的呼吸;如果不是用心去触摸,就摸不着泥土的血脉。

他是用心在倾听,用心在触摸泥土的。

冰冷无言的泥土,在他手中有了起伏的心跳、流动的血。他的工作过程,就是将血和灵气输入泥土的过程;是将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的过程。

他,名叫朱照林,国家一级美术师、首批获得国家颁发的城市雕塑创作资格证书的雕塑家、萍乡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艺术家。

我试图从一尊作品入手,走进他的内心。

这是一尊抽象的玻璃钢雕塑。充满阳刚之气的汉子双腿跨立着,正挥动着什么,横扫着什么。古拙而强烈,蓬勃出一股气势和创造的欲望。透过它,可读出作者的生命意趣和精神方式。

而对泥土,他总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

而真正走近泥土,是在50多年前。这个木匠的儿子从江南的煤都,来到珠江岸边,跨入了广州美术学院的大门。迎面走来的是中国著名现实主义雕塑家潘鹤先生,木匠的儿子成了潘鹤先生的门下。从此,泥土就伴随着他。

他开始发现,泥土可以长出精神,可以长出生命。

学生时代,他深受苏联现实主义雕塑家的影响,喜欢安德烈夫塑造的《列宁》和奥古斯丁塑造的《铁托》。这些伟人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从那时起,一个萦绕不去的梦占据了他的心:他要塑造中国的领袖人物。

就这样大胆地走进了伟人。他的毕业创作就选题为“青年毛泽东”。

在60年代,这个题材国内还无人涉足。不要说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就是对成熟的雕塑家,都充满了挑战。失败或者成功,他没有去考虑结果,只想倾其心力构筑自己的梦。100多个日日夜夜,他几易其稿,几度重来,终于完成了这尊雕塑。为此他吃了很多苦,刚刚完成这件作品,就病倒在床上。

时过5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座雕塑,青年毛泽东那“独立寒秋”的风采,依然能攫住我们的心。这件作品受到雕塑界关注,先后在《人们日报》和《中国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发表,同时被湖南省博物馆复制收藏。他成为第一个成功塑造青年毛泽东的雕塑家。

照他的话说,这座雕塑的成功,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在以后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伟人情结始终贯穿于他的雕塑创作中。他先后创作了十几座毛泽东不同时期的作品。对刘少奇、李立三等一些在安源从事过革命斗争的领袖人物,也都有他独到的视角。可以说,他是国内塑造伟人最多的雕塑家之一。而对伟人,他的内心会升腾起一种崇高感,强烈的创作激情在四周弥漫,手中的雕塑刀显得神圣而富有挑战性……

当他的目光从伟人转移到矿工,展示出来的又是一个新的境界。

故乡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煤城,矿工身上那健壮的肌肉,能使一个艺术家怦然心动。他常常深入矿山去寻找灵感。从他的雕塑里,能够触摸到矿工体内的那一泓热血、一种庄严的健美。他在抽象与写实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在这里,肌肉刀削似的方正,身体如矿石般多棱多角,他试图通过一种肌肉结构块面的处理,体现朴实的力量与本色的内涵。

“像上帝那样创造,像国王那样指挥,像奴隶那样劳动。”法国现代雕塑先驱布朗库西这样形容一个雕塑家的工作。朱照林确实是像奴隶那样劳动着。

在中国雕塑艺术复苏的20年里,朱照林窒息多年的创作激情得以尽情抒发。无论酷夏还是寒冬,他几乎每天都泡在他的工作室里。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他创作出了近百件雕塑。他一边沉浸在伟人和矿工的风采里,一边沉浸在矿工和古今文化名人的情操中。他不停地工作,不停地创造。他是艺术的奴隶,甘愿为艺术受苦。

而对于生活,他永远怀抱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就像他那张总是含笑的胖胖的脸,虽然悲伤也曾袭击过他。

在工作室的一侧,有一尊雕像静静地立着,含情的目光总在注视着他。这是他英年早逝的爱子朱安。聪慧而具有灵气的儿子,也曾酷爱雕塑艺术,十几年前,却被湍急的河水卷走了。作为父亲,他几乎被悲伤所击垮。

他之所以能够很快地从悲痛中走出来,正是因为他还爱着雕塑。他来到工作室,用眼泪和泥土,塑造出爱子的头像,让儿子那永远的目光,作为自己生命重新跳跃的“平台”。

潘鹤先生评价朱照林时这样说:“在他作品里,看不到半点的忧伤与消沉,只有奋斗拼搏和力与美、刚与柔的组合。”即使在他失去爱子之后。

人到老年,他还爱上了摄影。身影常出现在山水之间。他用一颗不老的心去捕捉生活的美丽。

朱照林用他毕生的精力,创建了自己的艺术馆。他将几十年里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陈列在这里,除了雕塑,还有油画、水彩、国画、版画和摄影作品。静静地站立在此,你定能听见一个艺术家血液的流动。

但雕塑艺术依然是他痴恋的梦乡,他的“领袖情结”依然萦绕在心。

他觉得,虽然毛泽东离开已经30多年,但他的伟大思想、他的精神、情操、他的巨大的人格魅力依然在激励着中国人民,人们对这位伟人的眷恋之情还是溢于言表。朱照林因雕塑毛泽东而闻名,他还希望用这种艺术形式,抒发对毛泽东的无限热爱之情。

于是从2002年开始,他确立了一个大志,要将毛泽东各个时期的光辉形象,更加全面、系统地用雕塑艺术展现出来。

从此,朱照林查阅了大量的毛泽东各个历史阶段的资料,他非凡的经历、他的文章和诗词,都能够激起他的创作冲动。于是,从《出乡关》到长沙时期风华正茂的《湘江河畔》、《橘子洲头》;从井冈山时期的《星火燎原》到长征时期的《万水千山只等闲》;从延安时期的《北国风光》到解放战争的《决战千里》;从建国初期的《人民万岁》到抗美援朝时期的《笑谈纸老虎》;从《少年毛泽东》到《毛泽东遗像》;从《诗人毛泽东》到《战地黄花分外香》等等……迄今为止,毛泽东系列雕塑已经创作完成40余件。

200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他创作的重大红色历史题材——“一代天骄——朱照林的毛泽东系列雕塑”画册终于在国庆前夕亮相。作为建国60周年的一份厚礼,这本画册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分量,我们从中领略到了毛泽东的另一种风采。

接着,“一代天骄——毛泽东系列雕塑”部分作品在中国最具权威的雕塑刊物《雕塑》2009年第1期刊载,引起了中国雕塑界、理论界、收藏界的关注。著名理论家兴儒发表评论文章说:“《北国风光》摒弃了一般表现领袖的常式,但见主席双手叉腰,凝目远眺,成竹在胸……衣服塑造得极有质感,真实地把握住了生活的真实。特别是毛泽东颈脖上的‘围巾’更传神地衬托出他那种特有的、富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政治家之风度,可谓点睛之处……”

这种以红色为背景,创作时间之长、雕塑人物年龄跨度之大、塑像数量之多,是我国迄今为止所鲜见,有重要的收藏价值。

朱照林终于完成了他的一个人生夙愿。

这位已经70多岁的雕塑家,其实还有一个心愿,他希望在作品创作全部完成后,精选出30件作品进行铸铜,并能够在湖南、北京、江西等地举办“一代天骄——朱照林的毛泽东雕塑作品展览”。目前,已经引起湖南和江西有关领导的重视。

面对这位雕塑家,我总会想起“艺术之树常青”那句话。

寒冬时,看到冰冷的泥土在他手里竟焐出了热气,我就在想:他每天雕塑的,正是自己的生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