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上栗县公安消防中队战士陈启宁
黄纬
牺牲时,他还紧紧抱着水枪……
“有险必救,有难必帮。”这是一个庄严的承诺。
陈启宁,一位出生于广西南宁的壮族小伙,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这个承诺。
2008年3月4日13时14分,江西萍乡市上栗县消防中队接到报警,上栗县国际大酒店后山发生山火,火势蔓延迅速,已经严重危及山头北泰花炮厂安全,厂内有各种大小烟花药剂厂房、仓库共计20余间,其中还有一危险性极大的亮子库。
13时25分,战士陈启宁随队到达火场。通过现场火情侦察,发现亮子库离附近居民住房仅100余米,如果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因风力很大,产生了许多飞火,并逐步向花炮厂围墙靠近。为打击飞火、阻止蔓延,确保重点、全力保护亮子库等重要部位,陈启宁主动要求请战,站在了最前沿。
由于火势凶猛,且飞火随风四处飘散,火场面积逐步扩大,14时15分,飞火导致花炮厂发射硝(成分主要为硝酸钾、木炭灰、硫黄)仓库燃烧,引起爆炸。爆炸形成冲击波将厂房夷为平地,消防车被原地掀起,500米内房屋屋顶坍塌、墙体骤裂,门窗倒塌,周围5公里的房屋玻璃全部震碎。陈启宁当时离爆炸点仅10余米,强烈的爆炸冲击波向他直面扑去,碎石破瓦重重击打在他的身上……
陈启宁当场壮烈牺牲。在壮烈牺牲的那一瞬间他还紧紧抱着银色水枪……
于是,英雄谱上铭刻下一个名字:陈启宁,上栗县公安消防中队一班副班长、中队执勤一号战斗员。在生与死而前,他交出了一份“人民消防为人民”的出色答卷。
这年,他仅仅20岁。
苍天有泪,长歌当哭,犹挽英烈忠魂;青山无语,浩气永存,应记勇士英名。英雄的离去,令人悲痛;英雄的精神,催人奋进。
“老百姓的保护神”
“第一个赶到现场,第一个冲进火海,第一个面对险情,第一个抢救群众。”这是战友们对陈启宁的印象和评价。每次战斗,陈启宁总是冲锋在前。无论是在烈火浓烟的火场,还是在抢险救援的关键时刻,他总是践行着一句话:“只要我多承担一份危险,战友和群众就多一份安全。”
直面火场,他从来就没有怯懦过。
2007年11月3日凌晨4时58分,上栗消防大队接到报警,上栗县桐木镇湖塘村木材加工厂院内的木材堆发生火灾,火势燃烧猛烈,木材厂内3名职工被困,请求前往救援。陈启宁随队赶到火灾现场。到场后,由于木材堆积如山,火势处于猛烈燃烧阶段,现场浓烟滚滚,火光冲天,被困职工的逃生路线被完全封锁,情况十分危急。
陈启宁主动请战。根据大队指挥员的部署,他和另外5名战友负责从东侧进行灭火,控制火势蔓延扩大,压制火势,为被困人员安全疏散开辟“生命通道”。在战斗过程中,陈启宁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奋力控制火势。但是由于木材堆积过高,体积庞大,水枪只能消灭明火,不能深入木材堆的内部,给火灾扑救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但他无畏前行,不顾疲劳,与战友们一道奋战近6个小时,终将大火彻底扑灭,3名被困职工成功获救。
扑救结束后,长时间的作战使每名官兵都异常疲惫,归队后大家都吃完饭,洗漱后准备补睡一觉。这时候,大家却发现陈启宁还忙碌在操场上,将昨晚战斗使用的水带进行清洗晾晒。
战友和他开玩笑说:“启宁,虽然你是壮族的,再怎么‘壮’也要休息啊。这些水带下午再来洗咯,去仓库拿几盘新的先补上吧。”
陈启宁却傻笑着,继续清洗、整理装备。嘴里用他特有的南宁口音说:“这是制度,制度。”
自此,上栗中队一直保持着这种制度,无论什么时候出警回来,就算是凌晨,全体官兵也会将战斗后的装备清洗晾晒,以备下次战斗再用。
2008年1月28日,昌金高速公路因气温骤降,导致高速路面尤其是所有桥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给车辆行驶造成重大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清除。12时40分,上栗县公安消防大队接到昌金高速公路告急电话,请求消防部队出动官兵协助高速公路相关部门排除险情。陈启宁主动请战。连续几天,都能看见他手持铁锹、消防斧等工具,冒着漫天雨雪和刺骨寒风在路面上破除冰层。厚重的战斗服被雨水和汗水浸透,手上磨起了水泡,嘴唇常被冻得发紫,而且由于路滑,经常摔倒,可他全然不顾身体的疼痛,爬起又继续干起来,没叫一声苦,没喊一声累。看着他那拼命的样子,战友们私下里用学来的萍乡话这么形容他:“把得蛮,呷得苦。”
这就是陈启宁。哪里最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危险就战斗在哪里。在入伍不到2年的时间里,陈启宁先后参加了150多次灭火救援战斗,只身从高空、水中、井下、山崖、高速公路等各种灾害现场救出20名遇险群众,人们称他为“老百姓的保护神”。
队伍里的“拼命三郎”
在抢险救援现场,人们看到,陈启宁捷若猿猱,身手不凡。但谁能想到,刚入伍时,由于身材矮小、瘦弱,经常生病,他的训练成绩一度排在全中队的最后。为了赶上大家,生性要强的陈启宁默默给自己“加起了餐”,不断加大训练强度。
向身体极限冲击。从炎炎夏日,到数九寒冬,大家练时他抢着练,别人一次他十次;大家休息时他继续练,起早摸黑偷着练。训练场上的陈启宁身上总是湿湿的,无论单衣还是棉衣,上面总有一圈一圈的白色汗碱。在一次挂钩梯训练时,梯子没挂牢,掉下来反弹在陈启宁脸上,造成鼻骨骨折,缝了3针,眼睛肿得看东西都费劲。业务技能练不了了,他就在体能上给自己加“小灶”:每天100个俯卧撑、100个杠铃深蹲、100个仰卧起坐。就这样,一年内,他穿破了5双胶鞋,磨烂了两套作训服,练散了两部挂钩梯,成为大伙心目中的“拼命三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参加2008年2月底支队举行的冬季训练“练体能、夺红旗”竞赛中,陈启宁先后取得了5000米跑第一名,爬绳上四楼、救助结绳操和提水带登八楼三项第二名的好成绩,给自己的军旅生涯添上了绚丽的色彩。战友们事后才得知就在这次比武前几天的一次灭火战斗中,陈启宁脚被铁钉扎伤感染,为了不影响比武,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自己用纱布勒紧溃烂的部位,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不服输,敢挑战”正是陈启宁的性格。
业务训练不甘落后,其他方面,他也是努力争先。刚入伍时,他“南宁”口音很重,为提高普通话水平,一有空隙,就拿着报纸,捧着字典,一字一字地读、写,半年后,他终于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为提高电脑打字水平,他常常一头扎进电脑室,背字根,练指法,不到手麻不收兵,只用3个月,他就成为打字能手;考军校一直是他的梦想,为提高文化水平,他白天在训练场摸爬滚打练体能,晚上挑灯夜战攻读文化课程,在刚刚结束的支队文化预考中,他还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战友们回忆起陈启宁因为刻苦学习引出的趣事。有一次启宁趁着上厕所的时候背英语单词,因为太投入,背着背着就忘记了一切,从午休一直蹲到战友们下午出操。值班班长吹响哨子集合,左点右点就是少了陈启宁。当大家整个营院找他的时候,从厕所里传出一声大叫,原来陈启宁蹲着背了整整一个中午的英语单词。
陈启宁的刻苦钻研在中队乃至全支队都是出了名的。他坚持在苦练中进步,在学习中创新。为推动中队操法训练,他先后参与编写了气垫救生操、汽车破拆操两套操法教案,这些,在灭火救援实战中都得到了有效应用。他还认真熟悉器材装备的维护和保养知识,把淘汰的器材构件重新组合安装,变废为宝,有了新的用途,累计为中队节约3万余元经费。陈启宁入伍两年来,因表现突出,先后1次受嘉奖,1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陈启宁有写日记的习惯,他在日记中这样激励自己:“我能够做的,就是把工作干好、把本领练好,以自己最大的力量回报社会,为驻地作贡献……”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陈启宁始终“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自觉弘扬雷锋精神,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满腔热情为群众排忧解难,真心真意为百姓办好事、做实事。
了解陈启宁的人都知道,他家在农村,姐姐出嫁了,家里只留下年迈的双亲,靠种田为生,收入微薄,家境贫困,父亲一直有病在身,家中负债几万元。可“屋漏偏逢连夜雨”,2007年母亲又不慎眼球破裂,只有靠借钱医治。总队考虑他家的实际情况,将他作为重点扶助对象。陈启宁的生活非常节俭,从不舍得乱花一分钱。可尽管如此,他时时想到的还是帮人。在萍乡,他与五保户孤寡老人王大娘的故事如今还常被人提及。每逢过节,他总会去慰问、看望老人,主动为她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还时不时用微薄的津贴为老人买菜、买煤、买油盐。年前,总队发给他的2000元慰问金,他除了将一部分寄给家里看病还债外,剩下的他一分不留,全用于扶贫帮困、资助失学儿童。
启宁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以实际行动回报群众、回报着社会、回报部队的培养。中队组织的学雷锋活动,他总是脏活累活冲在前,抢着干。作为一名班长,他记得每个战友的生日,每次都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新入伍的战友罗志锋不会洗衣,他手把手教;战士董园裤子挂了一个大口子,他主动帮他缝补好;战友犯错误时,他耐心地说服解释,成为干部的好帮手;有的战友业务训练上不去,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战友胡正侃谈起陈启宁,动情地说:“他的热情、他的真诚、他无私的帮助打动着每一个战友,没有陈班长的关心、帮助,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进步。”
陈启宁常对战友们说的一句话是:“自己多一份困难,战友就多一份方便。”朴实无华的话语,蕴含了他无私的真情。
陈启宁走了,但他用生命演绎了一个英雄的故事,他将在火中永生,就像是涅槃的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