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劳动模范曾茂发
王崇军汤艳红陆钟康
不管酷暑或寒冬,每天清晨7时左右他总是会出现在生产现场,或仔细询问中、晚班的生产情况,或穿梭在连铸平台、二冷室和台下精整之间,步履匆匆,20年如一日而从不间断。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萍钢公司萍乡分公司炼钢厂连铸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曾茂发。
有人不禁要问,曾茂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其实说来并不深奥。在萍钢公司炼钢生产系统有一句“流行语”,叫做“炼钢先炼人”。一名炼钢人要想把工作做好、生产出好钢,首先得把自己“炼”好,练出一身真功夫。
20多年前,年轻的曾茂发来到萍钢,当时的他还只是一名普通的炼钢模铸平板工。但就是在这一平凡的岗位上,他却要求自己把工作上的每件事情都做得最好。这股不服输的个性和敢于争先的勇气,让曾茂发很快在工作上脱颖而出,当上了值班长。在1987年厂内举办的首届“十佳”操作工竞赛中,面对全厂30多名平板工能手,曾茂发以优异的成绩一举摘得桂冠,成为“平板大王”。
1994年3月,曾茂发凭借出类拔萃的基层工作经验走上了管理岗位,从一名普通的员工成长为一名车间带头人。1998年,萍钢拔掉所有的炼钢模铸平板,在全省最早实现全钢连铸,这位昔日的“平板大王”没有抱着过去的技术和荣誉不放,而是很快掌握了先进的全钢连铸生产和管理知识,继续大展身手。
2010年,曾茂发当上了全国劳动模范。
有一本书叫做《把信送给加西亚》,主人公罗文在接到送信的任务时,没有任何推诿,而是以其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完成了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领导和同事眼中,曾茂发就是像罗文这样的人——从不找任何借口,把承担责任、完成任务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使命。
2009年,针对连铸水口堵渣频繁,严重影响生产的问题,萍乡分公司炼钢厂开展了水口堵渣攻关,由曾茂发挂帅。由于以前多次攻关都没有解决问题,因此对于这次曾茂发能否实现攻关目标,还是有人在心里打了个问号。然而接到任务后,曾茂发却根本没有去想这是个“老大难”,自己能不能完成攻关任务,万一完不成又怎么办。他全身心地钻了进去,仔细查找可能造成水口堵渣的因素,然后逐步排除。在付出相当多的努力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水口堵渣攻关取得良好成效,由以前每月堵四、五十次降至少于十次。厂长高兴地说,任务交给曾茂发,放心!
有句话曾茂发经常挂在嘴边:“什么事情都是人干出来的,关键是要重视和有责任心,责任心到位了什么事情都能做好。”
面对有段时间连铸车间生产中经常出现的漏钢问题,曾茂发主动将责任扛了下来,没有一味地去指责下属职工,而是从操作、措施、工艺制度、预案等基础管理上做文章。在曾茂发的努力下,2010年他所在车间连铸溢漏率平均为4.5次/月;2011年连铸溢漏率又有了新的突破,1至6月份平均不到3次/月。
其实,如果翻开曾茂发的履历,可以发现他没念过大学,早早上班的他也没系统学过企业管理知识。但令许多人惊讶的是,他作为一名车间主任,却常有在工作上把短处转换为长处的过人之处,管理艺术和效果让大伙儿心服口服。
前几年,萍钢公司因生产的需要,萍乡分公司炼钢厂要分流一部分人员到兄弟单位,其中曾茂发的连铸车间从240余人减至220人,而且调走的都是骨干。面对岗位空缺的情况,曾茂发眼睛向内,顾全大局,没有向厂部提出增加人员的要求,而是在执行力上做文章,主动对岗位职责进行了优化合并,果断地取消了配水工岗位,要求中浇工轮换“兼职”履行配水工职责。这样一来,表面上是岗位减少了,但实际却是相关人员对配水工作更加关注。同时为进一步优化车间岗位设置,他还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将原有的各横班1#、2#、3#连铸机台下班合并成台下班,台下班长由过去的12名缩减成4名,并且在车间里进行公开招聘,这有效地集中了连铸机台下的管理和技术力量,促进了生产。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曾茂发的自我加压,也就没有连铸车间如此明显的进步,外部变化由此成为车间管理上台阶的机遇。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曾茂发充分认识到抓好管理的前提就是要到生产现场“沉”下去,掌握最真实、最详细的第一手资料。例如,每次停机清理氧化铁皮时,只要他在现场,就会身先士卒与职工一同钻进狭窄的拉矫机辊道下进行清理。曾茂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会盲目指挥。另外,他还主动去了解铁水产量情况的变化,以决定连铸机的停机时间,握紧连铸生产主动权。
曾茂发还是一把“铁算盘”。连铸生产出来的产品是连铸坯,供应给下一道工序轧钢。如果连铸坯中夹杂物过多,或是坯角出现裂纹等情况,就叫做“烂钢”。“烂钢”不仅要被判为废品、禁止进入下一道工序,而且还会影响连铸的成本和效益。有一次,曾茂发以“烂钢”为例子给同事们算了笔账:“每产生一吨烂钢,车间将损失848元,人均就减少3.85元工资,也就是说,只要出现一次烂钢就会影响到车间全体职工利益。”经他这么一算,大家明镜似的,不仅“人人当家理财,个个精打细算”的氛围顿时浓了起来,最重要的是使连铸坯长期保持了精良的质量。
曾茂发如此细致的工作作风让下属颇有“压力”。一位机长这样说道:“曾主任好像渗透到了连铸机的各个角落,不论是工艺,还是设备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工作做得非常细,有一些问题,往往我们还不了解,他就知道了,使得我们这些机长和技术员很惭愧,都拼了命努力工作。”
曾茂发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也竭力为职工创造一个“快乐工作”的氛围。例如为缓解职工在快节奏下的紧张心情,他在每台连铸机的中浇工浇钢坐椅上,写上了“思想集中,拉漏无踪”之类风趣幽默的话语,目的就是让大家心情舒畅,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
“这是我们的好主任、好书记”,连铸车间职工对曾茂发有着发自肺腑的尊敬,整个车间也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努力团结、勇于拼搏的氛围,多个班组获得萍乡市总工会颁发的“青年文明号”荣誉,而他从担任连铸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起,在每年一度的科职干部民主评议中,已11次获得厂部最高分。
2010年,是萍钢公司的丰收年,对曾茂发所在的连铸车间来说,也是进步最大的一年,厚积薄发之下,连铸车间着实火了一把,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大幅攀升,实现降本增效1200万元;最让他们自豪的是创造了同型号连铸机结晶器铜管过钢量的全国纪录。
如今,当上了全国劳模的曾茂发依旧是每天穿梭在生产现场,依旧是把责任心摆在第一位,工作面前不找借口。他说,当选为全国劳模,是荣誉,但更是一种动力和压力,鞭策着自己去完成更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