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先争优好做法
7792500000030

第30章 山丹县“能人进村班子”工程

设计载体的目的和考虑

山丹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村发展关系全县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民政策催生了一大批致富能人,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能人效应和品牌效应。如何发挥特色优势和比较优势,进一步放大能人效应,靠能人激活和带动全局是推进山丹科学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山丹县着眼推进科学发展,集中全县智慧,确定了以“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实施能人带动战略为抓手,精心组织实施“能人进村班子”工程,努力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载体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

(一)因势利导“育”,挖掘能人资源,夯实创先争优基础

坚持把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作为农村创先争优活动的重点,制定能人创争标准,采取机关服务能人“反哺下派”、产业项目能人“择优内推”、务工创业能人“引导回归”、现任管理能人“公推留任”、党员致富能人“公开承诺”等措施,精心组织实施以“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能人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能人型村干部培养成党组织书记”为主要内容的“能人进村班子”递进培养工程,着力夯实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基础。先后有114名致富能人加入党组织,98名能人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35名“能人型”村干部转任村党支部书记。“能人型”村干部在村班子中占73%,呈现出了“启用一个能人、建强一个班子、搞活一项产业、带动一方发展”的互动效应。

(二)顺势而为“引”,发挥能人作用,搭建创先争优平台

山丹县委在认真审视县情、科学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围绕党组织“五个好”、党员“五带头”目标,提出实施以规划员个能人创业长廊、建设猿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扶持6户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9个乡镇农民创业园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1369”全民创业工程,进一步整合完善扶持能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能人投资创办的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示范辐射效应大的好项目、大项目,在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税收、服务等方面给予集成式倾斜,使能人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舒心创业、放手发展。目前,全县致富能人投入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达上亿元,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园区3个,农民创业园9个,带领群众新建日光温室1740座,流转土地13万亩,输出劳动力5.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65亿元,形成了能人创实业带动群众创家业的全民创业格局。

(三)借势助力“带”,激活能人优势,打造创先争优标杆

把培树推广典型作为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手段,采取群众推荐、领导点评、定期考核、关怀激励、宣传推介等方式,精心培育能人典型。广泛开展“十大行业百名能人”评选表彰活动,集中宣传能人的创业历程、致富经验和回报家乡的义举,引导全社会形成学习能人、崇尚能人、争当能人的浓厚氛围。认真落实“能人村干部”定期表彰、择优推选、提拔任职、考录使用等关怀激励制度,对32名优秀村干部和48名致富能人进行了表彰奖励。推荐140名“能人型”村干部担任各级代表委员,选拔8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乡镇党委委员,考录4名“能人型”村干部为乡镇机关公务员,有效激发了村干部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陈户乡东门村致富能人、党支部书记徐逢林,采取个人垫资、抵押贷款、民间借贷等方式,先后垫付680多万元,带领群众恢复弃耕地5000亩,新建设施农业大棚40座,修建农民住宅楼8栋240户,使全村60%的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四)乘势而上“推”,放大能人效应,深化创先争优效果

“能人进村班子”工程,找准了能人创业与村级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激发了能人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初步显现出了龙头增收、反哺互动、集聚扩张、观念引领、形象提升和精神传承“六大效应”,能人成为解放思想的带头人、发展经济的领路人、关爱群众的热心人、文明乡风的传播人。在众多能人的带领下,全县能人经济呈现出“组团发展、规模扩张”态势,形成了“个人带动群体、群体带动产业”的裂变式效应,创出了“丝路硬汉子”、“山丹石棉军团”等劳务品牌和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土地流转、现代农业、商流服务等“十大团队”,在特色产业扩张和经济实力集聚过程中凸显了示范领军作用。陈户乡范营村致富能人陈永林,被群众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依托村子三乡接壤的独特优势,组织群众融资500多万元,建起张掖市最大的村级集贸市场,就地转移劳动力200多人,年实现商流收入600多万元。全县一大批“产业型”、“劳务型”、“农业型”、“商贸型”村干部带头创建党群共富产业基地116个,引进招商项目8个,涌现出资产过亿、上千万的“领航型”村干部6人,荣获“全国创业之星”、“全省创业带头人”称号的“标杆型”村干部17人,带头参与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经纪型”村干部41人。“能人进村班子”工程丰富拓展了创先争优活动载体,引领群众转变了思想观念,带动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