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作家们的威尼斯
7792400000012

第12章 歌德——愉快与收获

凌晨三点,我偷偷离开卡尔斯巴德(Karlsbad),不然就走不开了。想要大肆庆祝我八月二十八日生日的朋友们,有理由把我强留下来,光是这点,我就不能再犹豫下去。我跳上一辆驿马车,形单影只,只带了一个行李袋和背囊……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刚满三十七岁,第一次前往威尼斯,经过慕尼黑和茵斯布鲁克(Innsbruck),有时乘着月色,车夫还打着小盹,让马自己认路,穿过了布雷纳(Brenner),一路下到特伦特(Trient),共八天八夜。一七八六年九月十一日,歌德在日记中写道:“车驾快得让人头昏眼花,速度惊人,夜里更是如飞,一路穿过美丽的风光,让我遗憾难受,不过心里却感到高兴,这一路顺风,心愿在望……”他写道,希望“在晴朗的白日看到礁岛与和大海结合的女王”。

他想去的地方,先是威尼斯,这里歌德比他父亲准备得更加彻底。他在当时已是名人,《铁骑士》(G?tz von Berlichingen)、《克拉维戈》(Clavigo)已经出版,《少年维特的烦恼》二稿也已完成,诗人大名人尽皆知。此外,歌德在莱比锡和父亲一样研读法律,学业结束后又前往史特拉斯堡聆听医学课程。

一七七五年,才华出众(且不时热恋)的年轻诗人,应卡尔·奥古斯特(Carl August)公爵之邀,迁居魏玛(Weimar),没几年便被提拔为高级官员。他顺带认真研究自然科学,包括矿物学。一七八二年,歌德以枢密大臣身份接管最高财政局;同年,他被皇帝约瑟夫二世(Joseph II)授予贵族头衔。

受人敬重、满腹经纶的歌德在他《意大利之旅》第一部分写下那段著名的文字:“在命运之书中我的那一页记载,一七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晚上,按我们的计时方式为五点,我从布连塔进入潟湖礁岛,第一次见到威尼斯,不久后,便踏上并造访这座奇妙的岛屿之城,这个海狸共和国。谢天谢地,如此一来,威尼斯对我来说,再也不是一个字眼,一个空洞的名字,一个经常让我感到不安,简直无法听到的字眼。”

随着第一批摇船驶近大船,将赶时间的旅客尽快载到威尼斯之际,歌德想起一件他早已不复忆起的儿时玩具。他父亲在游历威尼斯时,带回一艘摇船模型,十分珍爱,只偶尔让小儿子把玩一下。见到真正的摇船时,歌德又再想起这件玩具:“白铁皮包覆、形似鸟嘴的船头及有如笼子的乌黑船身,问候着我,像是一名老友一般,我回味着久久不再的温馨的少年时光。”一名显然熟悉威尼斯的同行旅客,邀歌德一起搭乘一艘摇船,于是,在落日时刻,他愉快地迎向他的目的地。

“我在英国女王饭店舒舒服服下榻,”歌德随后在自己的饭店写道,“离圣马克广场不远,是这落脚处的最大优点;窗外是条夹在高楼间的狭窄运河,正下方有座单拱桥,对面是一条热闹的窄小巷子。”这座单拱桥是福瑟里桥(Ponte dei Fuseri),英国女王饭店后来改为维多利亚饭店(Hotel Victoria)。这座行宫外,今天挂着一个德文的纪念小牌匾:“歌德在此下榻,一七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至十月十四日。”直到饱览这座城市之前,歌德都待在这里。“我现在真的可以好好体会令我深深惋叹的孤独,因为在熙来攘往中穿梭推挤,更形孤单,周遭的一切陌生无比。我在威尼斯大概只认识一个我不会立刻见到的人。”

歌德永无止境的求知欲逼使他隔天就尽力走访这座城市:“用完餐后,我就急着想先大体看看,在没人陪同的情形下,记住了大概方位,便闯进这座被大小运河切割,又被大小桥梁联结起来的迷宫城市。没见过这座城市,便难以想像什么是狭窄与拥挤。”

威尼斯人逃到这些岛上,可不好玩,歌德概述着自己对威尼斯历史的认识。“他们迫不得已,在这不利至极的环境中安身立命,之后这里却让他们有利可图,增长智慧,而整个北方世界仍困居黑暗之中;人口增长与财富积累,不过只是必然的结果。”由于寸土寸金,屋舍紧紧栉比鳞次;两栋屋宇间的空间,只够人们方便通行。许多巷子的宽度,往往只达左右双臂伸开的距离。

事前即已费心准备的歌德,在最短的时间内便清楚了解威尼斯的当地情况。他像企图征服一座城市的将领一样,谋定而后动。他在巷道迷宫中轻易找到通往大运河与里亚多桥的路。从那座“白色大理石的单拱桥”上,他像一般的游客一样,不仅见到许多行驶在运河上大大小小的船只,同时也清楚断定个别船上载运的货物及上下货地点。同时,他注意到一群服饰考究的女子搭着渡船前往一间教堂。为了就近打量这些女子,诗人离开了里亚多桥,走向渡船口,表示“在那发现了美丽的脸孔与身材”。

歌德很快就掌握住这座城市与潟湖礁岛。在仔细穿梭过无数的巷弄后,他租了一艘摇船,继续在水面上研究威尼斯。他驶过大运河北段,绕过圣克拉拉(Clara)岛,进入潟湖礁岛与圭德卡岛(Guidecca)运河,直到圣马可广场。现在,他心情愉快,觉得自己“一下成了亚得里亚海的主人之一”。

歌德在一首《威尼斯赋》中,描述他在繁忙的船只往来中卧游,并用上“月桂”这个同时象征名声与达芙涅这位希腊仙女名字的字眼:

我卧在摇船之中,穿过

重载货物,泊在大运河中的舟船。

在那,各类商货,各有所需,

小麦、酒类、蔬果、薪材,仿佛矮小的树丛。

我们穿行而过,如箭疾驰;一株失落的月桂

狠狠擦打我的脸颊。

我喊道:达芙涅,你想弄伤我吗?

我期待的可是报酬!仙女悄声微笑道:

诗人犯不了大错,处罚不重。去吧!

“关于威尼斯,已有许多故事与书刊,不劳我再描述,我只想说说我的感受。”诗人只是如此打算。歌德为不认识威尼斯的读者与朋友,简明扼要叙述着,例如,站在小广场上眺望水面之际那独特的景象:左侧是圣乔治·马焦雷岛(San Giorgio Maggiore),稍往右去是圭德卡岛与岛上的运河,再往右去是海关大楼(Dogana)与大运河入口,在那“立刻有几栋巨大的大理石神殿”跃入眼前。只要站在小广场的两根石柱间,这一切就可一览无遗。

隔天,歌德造访了该城最为偏远的地区,没有任何当地导游随行。“我没问人,试着在这迷宫中进出,只不过又瞧着天空,抓住大致的方位。最后,虽然可以理出头绪,但真是错综复杂,我那种完全跟着感觉走的方法,倒是最好的。我一直来到最后有人居住的末端,注意到这里住民的举止、生活方式、风俗和性情。亲爱的上帝!那里的人真是既贫困,又善良!”

不到三天,歌德不仅多次穿梭在这“错综复杂”之中,也深入了解到威尼斯人的心态。这主要归功于他会说意大利文,很快便能博得当地人的信赖。至于是谁教授歌德意大利文,可从《诗艺与真理》第一卷中得到答案。歌德在书中叙及他父亲的意大利回忆,也提到一位“名为乔凡纳奇(Giovanazzi)年长开朗的意大利语老师”,帮他父亲润饰其以意大利文撰述的游记。“老乔凡纳奇的歌声也不赖,母亲也只得迁就自己,每天帮他和自己钢琴伴奏……”因此年幼的歌德在还未弄懂歌词之前,便熟记下一首当时著名的意大利歌曲。罗马法学者卡尔·弗斯勒(Karl Vo?ler)后来证实,不仅约翰·卡斯珀·歌德跟乔凡纳奇学习意大利文,他的孩子约翰·沃尔夫冈和科奈丽雅(Cornelia)也是。

“今天我弄来一份地图,对威尼斯的认识又近了一步,”诗人在九月三十日晚上满意地记录下来。“我稍稍研究了一下,便登上了圣马可钟楼,在那饱览独特的风光。”那是中午时分,阳光灿烂,歌德不用望远镜即可眺望远方。潮水覆盖潟湖礁岛,而当诗人望向丽都岛时,第一次见到了大海。他得知,“泊在潟湖中的橹舰与战船,应会加入与阿尔及利亚开战的艾莫骑士”。这位艾莫“骑士”指的是舰队指挥官安杰罗·艾莫(Angelo Emo),他准备从来自突尼斯的北非海盗手中夺回西地中海。

有一天,歌德在丽都岛上就近眺望大海:“我们下了船,穿过这个宛若舌头的岛屿。我听到一阵巨响,那是大海,我不久后便见到。大浪拍岸,海岸线退缩,那是正午时分,涨潮的时刻。我亲眼见到此景,并在潮水退后留下的美丽松软沙滩上追逐海浪……大海相当壮观。”

然而,星期天时,尽管威尼斯让人着迷,诗人在散步之际却注意到一些让人不舒服的事,也就是“街道污秽不堪……我不得不察看一下”。歌德得知,虽然有“相关警察”,但他们并未坚决要求居民把垃圾全都好好堆到一定的角落。船只收走垃圾,部分被当成小岛住民的肥料。歌德认为这种污秽不可宽恕,因为这座城市“就像一座荷兰城市那样规划整洁”。“所有街道铺上石板,”歌德确认到,“就连最为偏远的城区至少都在路中铺上砖头,而且中间稍微凸起,两旁低陷,以便聚水,排入加盖遮住的运河。”

还有其他的建筑设施,让歌德深信营造师想将威尼斯打造成一座干净的城市。“我实在忍不住在散步的时候不做相应规划,并让认真的警察首长先有思想准备。”这位想法丰富的枢密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艺术自然也在歌德紧凑的节目中。圭德卡岛上的救世主教堂(Redentore)尤其令诗人赞叹:“一件帕拉迪欧美丽伟大的作品,教堂正面比圣乔治教堂还更值得推崇……救世主教堂内部一样精美,一切都出自帕拉迪欧,包括祭坛的画……”

歌德会参观比萨尼·摩瑞塔宫(Palazzo Pisani Moretta),主要因为那里有幅保罗·维洛内瑟(Paolo Veronese)的画《亚历山大脚前的大流士一家》。关于这幅画,歌德讲述了一则他听来的小插曲:画家当时在这宫殿中甚受欢迎,一直受到隆重招待。他偷偷画下这幅画,以资感谢,卷起来当成礼物塞到床下。

按歌德的看法,这幅画贴切体现出维洛内瑟的绘画才能。“在这儿,可以清楚看出他的巧工,透过高明的光影分配与同样变化多端的地方性色彩凸显出精致无比的和谐,而未在整幅画面留下一般性的色调,由于这幅画完整保存下来,在我们面前鲜艳动人,仿佛昨日才完成一样,”歌德写道,并对画上的几位人物月旦一番:“被妻子和女儿隔开的母亲相当真实,显得愉快;跪在最后面的小公主是个美丽的小宝贝,有张蛮乖巧,却固执倔强的小脸蛋,看来一点都不喜欢她所在的位置。”

身为剧作家,歌德自然也想了解一下威尼斯的剧院。去了主要演出喜剧,且几十年前卡尔洛·戈尔多尼也曾写过几出歌剧脚本的圣摩西剧院,并未让歌德感到满意:“昨天晚上,圣摩西(这间剧院和就在隔壁的教堂同名)的歌剧并不怎么让人愉快!……虽然说不上那个部分不好,但只有两个女的在乎自己有没有好好表演,或有没有引人注意及受人喜欢。因为这就有点不同……芭蕾部分奇惨无比,被喝倒彩,然而几位出色的男女舞者,尤其是后者,刻意向观众展现自己美好的身材,倒是赢得热烈掌声。”

几天后,歌德在圣露卡剧院(Theatro San Luca)看了一出让他高兴的即兴喜剧:“一出即兴假面剧,演出非常自然、热情与纯熟……变化丰富,令人难以置信,超过三个钟头……观众也加入,大家和剧院融为一体。白天,在广场与岸边,在摇船上与宫殿中,商贩顾客、乞丐、船夫、邻家女人、律师和对手等,大家忙忙碌碌,各行其是,谈话、竭力声明、喊叫、出价、唱歌、表演、咒骂、喧闹。到了晚上,他们进剧院,观看聆听他们白日的生活,经过了巧妙编排,优美润饰,掺入童话,靠着假面摆脱现实,靠着风俗又贴近现实。他们像孩子一样高兴,又再叫喊、拍手、鼓噪。从日到夜,从这个午夜到下一个午夜,总是一成不变。”

有一天早上,歌德也参观了兵工厂,“由于我不懂航海的事”,便看着工匠工作。他写道,在这里见到一些怪东西,登上一艘龙骨已经完成,有着八十四尊大炮的船。在那儿,他得知这艘船和一年前在夏逢尼海岸被火焚毁的那一艘同一类型,好在当时火药库并未满载,因而爆炸没有造成重大伤害:“邻近的屋舍玻璃破碎。”

“我看过美丽无比的伊斯特亚橡木被加工,也静静打量着这种珍贵木头的育成,”歌德满意地表示:“我对人类拿来当材料使用的自然事物的认识,得来不易,但我却不敢说这在各方面都能帮我解释艺术家与工匠们的处理方式……”

晚上,诗人又再去看一出戏,这回特别开心。“看完这出悲剧,我还笑着,不得不立刻提笔记下好玩之处,”他夜里在饭店写道。“这出戏不差,作者把所有悲剧主角全兜在一起,演员演得不错……两位互相憎恶的父亲,这互不来往的两家,儿女却互相热恋对方,其中一对还偷偷结了婚。”

这出悲剧疯狂无情,观众相当投入,仿佛现实场景一般:“由于暴君把剑递给儿子,要求他杀掉他对面的妻子,观众开始对这无理要求感到强烈不满,而且人数不少,导致戏剧中断。他们要老头拿回自己的剑,这自然导致接下来的剧情无法演出……”最后,被逼迫的儿子走到幕前,恳求观众再忍一会,一切都会如大家所愿。果然,结尾时两名父亲杀死了对方,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热烈的喝彩后,布幕落下。然而,掌声更加激烈,观众呼喊着舞台上的演员,毫不中辍,“直到那两对情侣不得不从幕后现身,鞠躬致意,再从另一侧离开”。不过观众还不满意,继续鼓掌喊道:“死者!”喊声愈来愈大,直到那两位死掉的父亲不得不现身幕前鞠躬。“死者真棒!”观众兴奋喊道,掌声与呼喊不断,让两名死者一直留在舞台上,直到喝彩逐渐消逝。

在动身前往罗马前几天,歌德终于进圣露卡剧院看了卡尔洛·戈尔多尼《吵闹的乔基亚》这出出色的喜剧。里面的角色为渔夫和他们的妻子,全是乔基亚的住民。两名女人因为小事大吵一顿,很快让原本亲密的两家人闹得不愉快。“这些人平常的叫喊,不管是好是坏,他们的争执、怒气、乐于助人、老掉牙的话、玩笑、幽默与自然的举止,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心情愉快的歌德评论到。“这出戏还是戈尔多尼的,由于我昨天才去了那个地方,水手和码头工人的言行举止又跃入我眼前,又在我耳际响起,真是令人高兴,虽然我有些情节没看懂,但大体上还是明白大意。”

歌德在两周内看到、听到与想到很多,一名和诗人交谈的老法国人也证实了这点,“在这种摩肩接踵的地方,是最不可能孤独的”,歌德为他自己背离他的原意开脱。这位法国游客不会意大利文,歌德便有机会对这位不熟悉当地的人讲了许多水都的事。等到这名法国人最后问到他这名德国人在这待多久时,歌德回答道,有点在卖弄自己:“只待了十四天,而且是第一次来。”那名法国人目瞪口呆地表示:“那看来您一点时间也没耽误。”

“这是我能举出我举止得当的第一个证据,”歌德提到这个拐弯抹角的赞美,随后又立刻补上有点高傲的小小批评:“他已在这待了八天,明天就离开……我感到讶异,怎么有人旅行可以不看看身外的事物,他看来还是个相当有教养、正直规矩的人。”

在他第一次意大利之旅日记结尾,尽管对威尼斯感到狂热,歌德还是得出一个有点令人意外的结论:能吸引他待在南方的,只有气候,因为他觉得“阿尔卑斯山这一边”阴森,类似威尼斯人。“我不想在这生活,”他写得决绝,“正如我不会待在所有我会无所事事的地方。”

在“十月十四日,夜里两点”这一天,可以读到歌德对威尼斯的告别祝福:“在我在这里的最后时刻,因为马上就要搭邮船去费拉拉(Ferrara)。我很乐意离开威尼斯,因为想待在这里快乐且有收获的话,必须采取其他不在我计划中的步骤;每个人这时也会离开这座城市,到大陆寻找自己的花园与地产。此时,我已整装待发,带走一幅珍贵、特别且独一无二的图画……”

一七九〇年春,差不多四年后,歌德再次来到威尼斯,不过这回并非单独一人。他得陪同女公爵安娜·亚玛里亚(Anna Amalia)结束她两年的罗马与拿波里之旅,回到魏玛。女公爵和随从住在大运河旁卡朋海岸(Riva del Carbon)的“史古多·迪·法兰奇亚”(Scudo di Francia)饭店找到了身份相称的落脚处,其中也包括歌德。

歌德不太情愿地度过春日里这五周,都是些接待、欢聚与数不胜数的参观活动,他自己还要担任识途老马一职。或许纷乱之中,情绪不佳,让他带着怀疑的眼光打量着威尼斯及对这座城市一成不变的夸扬,不像他第一次来访那样。在歌德可被视为他第二次威尼斯之旅感想的一首“威尼斯赋”(Venetianische Epigramme)中,可以清楚看出这种变化。歌德缅怀着罗马皇后法斯汀娜(Faustina)与她皇帝丈夫安东尼·皮乌斯(Antoninus Pius)那个早已逝去的和平盛世的理想。这段介于公元一三八年至一六一年的统治时期,被视为罗马的鼎盛时代。积极介入教育机构、司法与贫困救济改革的皇后法斯汀娜,被罗马元老院赠与“奥古斯塔”(Augusta)——伟大者这个荣誉头衔。威尼斯担不起歌德这个理想图像:

这是我离开的意大利。道路遍布尘土,

外人被骗,总是任意妄为。

你在这里各个角落,找不到德国人的正直;

这里生机盎然,但没有秩序规矩;

人人自私自利,猜疑他人,虚荣自负,

国家领导一样自私自利。

这里美丽!唉,却再也见不到法斯汀娜。

这里再也不是我痛苦离开的意大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