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十年树人
7783300000043

第43章 龚华栋:在励志中重生

龚华栋———

浙江桐庐人。1985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舟山市,2005年9月就读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06年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即刻入院治疗并换肾。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因病致贫,在学校爱心基金的资助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帮助下,龚华栋克服病魔,并于2007年9月重返校园。两年多的大学生涯中,他克服病痛,以超出常人的顽强毅力,刻苦学习,连续三年获得学院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获2010年“宇洲”机械奖学金,2010年宁波市“大学生励志标兵”、学院“爱心使者”等荣誉。

他的“不幸”与“幸运”

龚华栋是理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052班学生,家境贫穷,父母均为普通农民,家里兄妹四人,父母靠种田、打猎为生。2006年,龚华栋被查出患有尿毒症,这对一个年收入不到1万元的家庭而言,根本支付不起巨额的医疗费用。眼看着儿子的生命正慢慢走向枯萎,可是家里却束手无策。随着龚华栋病情的恶化,他被转至浙一医院准备进行换肾手术,手术费用至少20万元,手术完成后的药物也需要每年5万元左右,这更加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

2006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向全院师生发出“送温暖、献爱心”的倡议,为身患白血病的董巨擘和身患尿毒症的龚华栋、徐熙等同学捐款。三位同学身患重病的消息一经公布,就牵动了万余名师生的心,凛冽的寒风挡不住学校师生涌动的爱心,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深深打动着每一位宁波理工人的心。倡议发出以后,全校万名师生行动起来。在各分院捐款现场,有的同学捐出了奖学金,外国语分院2002级英语专业学生、预备党员张亚琴和2003级预备党员龚洁颖,把自己获得的2000元LG甬兴奖学金全部捐了出来;有的同学拿出了储蓄罐,经管分院在清点时,光硬币就有一万多枚。有个学生连把留作纪念的10欧元纸币也捐出来了。倡议发出仅仅几天时间,就收到了20余万元的捐款,这是师生爱心和学院凝聚力的体现。

有的同学自己也是贫困生,但获悉这三位同学急需帮助时,他们毫不吝啬。2004级土木专业的周骏同学捐了1000元,很多人问他:“你捐1000元后自己的生活费怎么办?”他说:“没关系,自己省一点,苦一点,能够换来同学的生命,值!”学生党员朱怡兰属于特困生,她掏空了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当场把勤工俭学所得的全部52.2元都捐了出来。信息分院有个特困生听说为身边的同学捐款,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打工所得的50元生活费捐献了出来。朱怡兰说,“我们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平时大家对我们经济困难生给予了非常多的关爱,尽管我捐的钱不多,但这也是我对三位同学的祝福。”

学生们的捐款还得到了家长的支持,2004机电系一个班级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家长打来电话或通过其他方式,表示支持孩子的捐款行动,并委托孩子代表他们再捐一些。有一些社会人士获悉后也加入到捐款行列,土建分院收到了一笔匿名汇款1000元,上面写着“献给白血病患者”,学校无法知道这位好心人是谁,只知道他是鄞州区鄞江镇的一位有爱心的人。

精彩的生活靠自己去点缀

龚华栋的兴趣广泛。他特别喜欢体育运动,但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平常就喜欢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慢跑等。他认为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是烦恼的最佳“解毒剂”,运动过后感觉很轻松,什么烦恼的事啊、不快乐的事啊,都会烟消云散。平常他还喜欢听音乐和上网,学学软件等。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他那优异的学习成绩———连续三年获得学院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当提到这件光荣的事时,他总是谦虚地说:“其实,比我优秀的人有很多,我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多的奖学金是为了回报学校,为了回报父母,为了回报帮助过我的人。”大学里的学习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但在生活上最让他感到困难的是在大一时期,那时候宁波大学生的医疗保险还没有落实,所有的医疗费用都得自己出,那时候一个月的药费将近1万元,不要说一个月,就是一年的药费是1万元,他们也拿不出。也正是那个时候,他下定决心要拿下全部奖学金。

作为一个2011届的理工毕业生,对人生也有了很多感悟,他想给那些还处于迷茫状态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时光,轻松而充实地度过大学时光。现在的社会要求各方面都很强的人才,我希望大家在大学里,在各方面都要好好把握,趁着大学学习的机会,首先把学习抓好,再多参加些有意义的社团活动,逐渐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建立好人际关系。不要一个人独立地去做事情,要有团队精神。因为在大一时,我把身体放在第一位,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我要好好珍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大学里的社团活动,班级里的班干部评选,我都没有参加,一心只读圣贤书,却忽略了个人能力的培养。现在到了工作岗位,不擅长与同事们交谈,以及在其他方面总是有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在简历中社会工作一栏,总是空白的,这让我很遗憾”。“同时,我们要记住,学习毕竟是自己的事,老师只是帮助学习。学习时如果遇到问题,先把问题记下,在听课的时候如果可以解决最好,如果解决不了就问老师,这样才能保证质量,跟得上进度。千万不要上课玩手机,或干其他的事。最好当天的课程任务,在课堂上就给解决掉,那么课余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了。”

家,一个温暖的港湾

当问到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是怎么克服时,他的眼神中透露一丝的忧伤。他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我的妈妈,是她一个人承担起了全部的责任,她都没有说过一个苦字,还要反过来安慰我,说学习不要太累了,有没有奖学金都没有关系,只要身体好就可以了。这让我很是心酸。”除了学习,又有什么可以帮得上的呢?在他身体最虚弱时,是他的家人,他的父母他身边支持着,让他挺了过来。正是父母的鼓励,让他不断地学习,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奖学金。

作为一个大四的学生,要对未来有所打算。学习优异的他并不选择考研这条道路,而是选择就业,因为他觉得现在的家庭还是有困难的,父母年纪也大了,本该是他们享福的时候,现在还要在他身上花费不少精力,这让他很心痛。所以,他想尽快就业,能让父母安心些。一个温暖的家庭,给了他生活的动力,学习的动力。

后记

都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当命运遇上不幸,生活遭遇困难,是选择坚持,还是胆小退却。龚华栋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选择。

他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个爱笑爱玩的大学生,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热情,丝毫没有流露出不幸降临过的痕迹。

有时候,困难像一堵墙,虽高却不代表不能翻越,或飞越,或绕行,或攀爬,总是能跨过去的。最后,希望龚华栋在人生路上能越走越远,带上大家对他的祝福去开创自己的未来。

采写:胡 媚 蒋斌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