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十年树人
7783300000032

第32章 陈婧:一斤理想值几钱

陈婧———

2001年9月至2005年6月间就读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校期间曾任系团委副书记,品学兼优,连续三年获一等奖学金及三好学生等奖项,2005年以高分考取浙江大学研究生,现浙江大学博士毕业。

作为一个女生,陈靖在理工学习期间选择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并在以后的求学道路上都坚持了这个专业,确实是不易的。“我的理科一直就不好,特别怕物理和数学,但是后来却一直要用到它们。”

老师说:“陈靖是一个典型,她的十年就是理工的十年。”陈靖从进入理工校园的那刻起,就一直为着某个目标、某些理想而努力成长,渐渐地走向成熟。正如这个新生的大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学习氛围、师资水平等方面,走过了十个春秋,才有了如今。

她是一个目标性较强的人。像每个大学生一样,带着憧憬,带着梦想走进大学校园,积极参加学院的组织、社团活动。但是,她并没有忘记学生的本职。“我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为机械的女生少,系里所有活动都参加。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合理安排,两件事情都能做得更有效率。”

她是一个不自信不满足的人,从进入理工到大学毕业,也正是因为这种不自信和不满足,她坚持着,从不放弃对人生的追求,一直不停地向前走。在她的眼中,大学生活是新奇的,但新奇之后也有着这样那样的困惑。直到毕业之时,她才猛然发现原来经过这几年每个人最后获得的都不一样,而差别就在于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失败则大多因为自己的无知和执迷不悟。

说起考研之初,还有一件浪漫小事。那一年,她学了一门专业课(工程计算机图形学),成绩优异,学校组织去浙江大学参加“海特杯”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她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位。当校车驶入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时,她就被深深地吸引了。道路两旁一排排苍郁的树木,一幢幢隐于树木之间的老楼房,散发着历史的沉寂和现代社会的繁华气息。抱着书,走在这校园小径上,让人着迷,让人沉醉。陈婧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喜欢它的漂亮,喜欢它浓郁的学术氛围,内心就悠然升起一种感慨:这才是大学!考研的决定就是那瞬间在心底涌起? ?从那以后,她每天背着一个橙色的大书包走在理工的校园里,也许同学们会投以不理解的目光,她却不以为然,坚持着自己的习惯。正如意大利文学家但丁在其代表作《神曲》中写道“Go your own way;let others talk!”(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她和普通的大四考研同学一样,为着心里的那个学校,每天早起晚睡,在理工明亮的教室里,捧着一本书,隔着玻璃,晒着太阳,惬意而舒适地看着书。“我好像没有周末的概念。”当同学、朋友、同龄人纷纷踏入社会开始享受物质生活时,她尝试让自己静下心来,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执著地坚持着自己的决定,远离浮躁的社会和圈子,学会一个人承受压力和挑战。她说:“如果说困难,那唯一的困难就是孤独感。”很难想象,一个仅有两个女生的班级,只有一个人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考研的道路。一个在当时看来瘦弱纤细,但内心强大甚于男子的姑娘。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自习,一个人散步,一个人读书,形影相伴。

一方面,她认为知识的获得无论何时都是有用的,取得一个好的学习成绩,会让人更加自信地去对待生活。另一方面,大学里学会的也不只是基础的或专业的课程,也不限于了解了多少种建模或者开发的工具,而是独立思考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学习和适应才是走出校园的根本。要学会给自己找点任务,每天都有压力,“在忙碌中才会感觉到生活的激情以及它给予的种种新的经历。”

清晨雾气未散的校园,随园的花儿还在安眠,她已经踏着朝霞来到了郁郁葱葱的草坪上,默念着单词和语法,与她做伴的是露水和早起的鸟儿。她闭上眼,小憩片刻,头脑中勾画出一天的学习计划和安排。太阳出来时她一个人默默走向考研教室,坐着读会书,做几页习题。她没有下课的时间,饿了就去吃饭,累了就回寝室休息,每天晚上11点多回到寝室,室友们都已早早进入梦乡。回到宿舍的她依然会在临睡前坚持每天20分钟的课外阅读。“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我想到了考研,就这么做了。”在她的眼中理想若没有了行动的支撑和坚持的勇气,根本就是一句空话。诚然,语言是花朵,行动是果实。一斤理想值多少钱呢?

在和陈婧的聊天中,我们还得知,这个自我评价男孩性格的女孩,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还会跳国标、华尔兹、探戈,曾经的舞伴是现在的男友,他们经常一起外出比赛并获得了很多大奖。和陈婧一样在浙大攻读博士的男友学的是高分子。在旁人眼里,这是才貌双全的一对璧人。私下里很喜欢看旅游杂志的她每年都会有旅行计划,可每每到实施的时候却都因为各类学术研究活动的冲突而夭折。“做完了手头上的事,忙完了毕业,再和心爱的人一起去遥远的异国他乡走走转转。”这是她最开心的时刻。

大学临毕业的晚会上,她只说了三个字“要坚持”,这是她对整个大学生活的总结。“学习或是其他,认准了就需要心无旁骛地一直走下去,机会永远都在,支持我们走到我们所能走到的地方。人人都懂得努力的道理,可是做到却不容易,于是每个人都有克服惰性的压力。往往看见比自己更不能自制的人时,压力会小点,而看见比自己更能自制的人时,压力就很大。其实努力不见得就是辛苦,只不过是多一点克制和坚持。”

采写:王尔雅 吴 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