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十年树人
7783300000023

第23章 刘斯琼:华丽变身成就自我

刘斯琼—

外国语分院英语022班学生。2006年毕业后在镇海人民广播电台实习并就业。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短短几年,她已获得诸多荣誉。随性的她喜欢不断挑战新的自我,尝试新的工作生活方式。现就职于镇海区人民政府外事办。

求职之路上的变通

作为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刘斯琼在寻找工作时并没有特别拘泥于专业的限制,而是充分结合了自己的兴趣、能力对自己作出职业规划。经过严格的实习、选拔、考试,她顺利进入了镇海人民广播电台,成为新闻部的一名记者。现今又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完成了华丽转身。灵活多变的求职态度,专业与兴趣的有机结合造就了她现今的多彩生活。

就业之路上的学习

刘斯琼所从事的工作看起来似乎与所学专业几乎没有交集,其实未必,基础教育和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已经培养了她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面对全新的工作唯有继续保持惯性的学习才能逐渐胜任。除了书本知识外,从事媒体工作的几乎都是科班出身的记者、编辑,对于她来说,要提高的还有太多。如何与采访对象沟通、如何通过逻辑性的提问获得信息、如何梳理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如何撰写新闻稿写、如何编辑有声素材等,这些都困扰着刘斯琼,同时也激发着她的好学之心。学习的过程需要悟性、灵性,当然最重要的是勤奋。不是专业出身,少了理论、框架的束缚和思维定式却给了她在新闻领域一个更加自由广阔发展的空间,语言的优势又让她在外事采访活动中游刃有余。

后来,在政府外事办工作时,她再次将学习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虚心请教,认真总结,注意细节,把握关键,积极参加各类外事工作培训,做好因公出国(境)、外事礼宾、涉外事件处理、探索友好城市建设等政府外事工作,并搭建与上级外事部门的沟通渠道。期间,她快速地了解了政府部门的办事规范,熟悉并掌握政府公文的格式规范。在工作中注重培养自己做事严谨踏实、言谈有礼有节的工作常态,富于创新、敢于挑战,充分展现出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

“红色”的曾经

2006年夏天,刘斯琼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身着学士服,听着院长在毕业典礼上对即将走进现实世界的理工学子的谆谆教导。当校长说毕业典礼英文叫commencement时,她明白,它的意思不仅仅是毕业,更有开始、出发的意思。的确,毕业对于她来说确实是人生新的开始。

两年多的记者工作,她顺利通过了国家编辑记者资格证的考试,撰写制作的广播新闻和新闻节目获得了浙江省新闻奖、宁波市优秀广播新闻栏目等省市的各类奖项。也曾参与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中国》、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直播节目》等全国、省、市有较大影响力的广播新闻节目。节目中她在现场的应变和表现得到了上级新闻同行的赞许。在新闻写作中,她也从撰写消息、通讯逐渐向新闻特写、新闻述评、新闻评论等方向过渡发展。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不仅交到了许多朋友,可以与大学时喜欢的名人见面交流,甚至还得到了采访对象“世界船王”包玉刚长女包培庆女士的赏识,伸出橄榄枝邀她去上海她名下的集团就职。

“蓝色”的未来

理工的学习生活“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大学的专业学习其实只是大学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走出象牙塔并非是学习生活的结束,而是展开了一场没有教授督促的自学过程。“这个学习不仅是纯知识的积累,其实更是社会性学习。用当下的流行术语就是:IQ固然重要,但是EQ绝对不能忽视。”

“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在人生峰谷的时候不忘形、不放弃,培养自己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在职场非常重要。当然,毕业就业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事,尤其是对于目前大学生就业相对较困难的时期,与人竞争除了大学文凭或者其他各类证书这样的敲门砖外,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注重情商的培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当机会来临时不会手足无措,也不会在失去时怅然若失。”

或许在学习和工作中会有不如意,会有厌倦情绪,会有现实和理想的巨大落差,她的调节方法是剥离工作和生活,不要因为工作影响了生活的情绪。无论外界的种种与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冲突,她始终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总是对生活存有浪漫的想法,保持内心的纯净,通过感性和理性的相互交替得到缓解。她觉得通过一段旅行,也许能从另一种视角审视自己。大四时徐望藩老师在课堂上说,翻译是戴着脚镣跳舞。对于刘斯琼来说,生活工作亦如此,不过是在这些规则上舞出自我需要低调的积淀罢了。也许,只有这样的她才能不断地适应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她选择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创造出喜人的佳绩。

在外的学子不管走多远,与母校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母校永远是他们的休憩港湾,“每天的工作像打仗一样,忙起来让人抓狂,有时候情绪低落,就会开车来校园散心”。

对于十年校庆,她道出了心中对母校最真挚的期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母校培养出更多治学严谨、专业出众的学子,在社会各个领域施展才华,使母校枝繁叶茂!

采写:谢银翔 肖 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