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7752800000050

第50章 蓝色诱惑——揭开爱琴文明之谜(4)

西方的奴隶制社会

迈锡尼人和克里特的米诺斯人不是同一民族,他们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是从欧洲内陆由北而南进入希腊的。迈锡尼人是希腊人中最早到来的一支,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定居于伯罗奔尼撒半岛。此时克里特已建立米诺斯文明,希腊本土的迈锡尼人则比较落后,虽已进入铜器时代,犹未建立国家,因此他们是在克里特直接影响下逐渐向文明过渡,到公元前1600年才称王立国。这时的王朝按考古发掘的资料而称之为竖井墓王朝,约持续百余年,到公元前1500年后为圆顶墓王朝取代。

竖井墓王朝的主要文物是发现于迈锡尼城堡内外的两座墓园。园内有众多王族墓葬,内藏丰富的金银陪葬品,其数量之多为世所罕见(仅其中一墓穴即有870件之多)。工艺水平也很高,其中大多数为克里特产品,也有来自埃及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等地的。这说明迈锡尼王族和贵族可能曾以雇佣兵头领的身份服务于克里特和埃及等地。随着与海外先进文明地区交往的密切,迈锡尼的经济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国力日强。到圆顶墓王朝时期,它便从尾随于克里特之后而转为可与之抗衡的强国了。圆顶墓不像竖井墓那样只在地下构筑简单的竖穴墓室,而是在地面凿岩和砌石筑成圆形墓室,前有墓道,上覆高冢,室内以叠涩法砌成圆锥状屋顶,形如蜂巢,故又称蜂巢墓。构筑这类陵墓需要较高的石砌工程技术,它的形制虽源自克里特,在迈锡尼却规模益趋宏大。现存最大的一座圆顶墓内高13.2米,墓门高10米,门内过道以一块重达120吨的巨石为盖,可见其工程的艰巨。

迈锡尼文明在充分吸收克里特文明的同时,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如城堡坚固、陆战力强,喜用马拉战车,尚武精神突出等等。它作为爱琴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蒸蒸日上,有取代克里特而后来者居上之势。到公元前1450年,迈锡尼人可能通过联姻继承等和平方式,得以入主克诺索斯王宫,这是迈锡尼文明发展的关键一步。迈锡尼统治克里特后,既承袭了克里特掌握的爱琴海商业贸易网的控制权,也全面吸收了克里特文明的遗产。克里特原有的线形文字,现在被用来书写迈锡尼语言,形成了迈锡尼线形文字(学术界通称公元前者为线形文A,后者为线形文B)。此后从公元前1400年开始,迈锡尼达到其文明的盛期。

迈锡尼城是迈锡尼文明的中心,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附近还有梯林斯城,是直属于迈锡尼的一个军事要塞。它们构成迈锡尼王国,在希腊诸国中最称强大。其他著名的王国还有伯罗奔尼撒中部的斯巴达和西部的派罗斯,以及中希腊的雅典、底比斯等,它们有时组成一个军事同盟以联合作战,奉迈锡尼为盟主。考古发现的迈锡尼遗址主要是国王居住的城堡,它的城墙用巨石环山建成,厚达5米,高8米,和克里特王宫建筑的全无防御设施迥然有别。城堡有宏伟壮观的“狮门”(以刻有双狮拱卫一柱的浮雕得名),城内建豪华王宫。城堡下面平川地带有广阔的市区,富商大贾和百业工匠居住其间,其繁荣富庶当不下于克里特的克诺索斯。在海外贸易方面,迈锡尼较克里特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埃及、叙利亚、腓尼基、塞浦路斯以及意大利南部、利巴拉群岛等地都有迈锡尼陶器出土,数量皆超过各地曾发现的克里特陶器。在爱琴地区和希腊本土,迈锡尼文明的分布也较克里特文明更为广泛、众多,现已发现的当地大大小小的迈锡尼文明遗址在1000处以上。

迈锡尼的线形文B自1952年已被释读成功,证明迈锡尼语言是古希腊语的一支。现存的线形文B的材料绝大多数都是王室经济文书,对政治历史揭示不多,却提供了经济方面的珍贵信息。这些材料充分说明迈锡尼社会是奴隶制社会。线形文B中已专有男奴女奴之词,其读音与日后希腊语中“奴隶”一词相近。在派罗斯的文书中,有关奴隶数目的一类计有妇女631人,女童376人,男童261人;另一类则计有女奴370人,男女童奴各149、190人。总合两类计数则分别为1268及709人。这里虽未提男奴,但从其他材料看男奴也不在少数。按派罗斯小国的规模和文书反映的个案情况,可知当时奴隶数目之多是惊人的。此外,文书中还反映了国王贵族占地甚多、农民占地甚少的情况,农民也受到统治者的残酷剥削。这些情况说明迈锡尼社会和克里特一样,近似于东方的奴隶制王国。

华菲奥的金杯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考古学家们克里特岛上发掘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证明了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200年之间,曾经存在着一个以克里特岛为中心的发达的文化时期,它包括新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历史上称之为“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华菲奥的金杯”就是迈锡尼文化期的精雕工艺品,出土于希腊南部斯巴达附近的华菲奥村。金杯共有两个,外壁的浮雕呈环形布置,精美异常,引人注目。其中的一只金杯表现的是用绳网捕捉野牛的场面:一只野牛被绳网套住,一只跳跃着脱网而逃,另一只被激怒的野牛正用牛角撞倒两个猎人,表现出了强烈的动感和节奏,画面周围用枝蔓和绳索进行装饰;而另一只金杯充满了和平的气氛,似乎是故事的延续:一只牛在树下安然地吃草,另外两只互相依偎,仿佛一对恋人,还有一只虽然被绳索缚住了后腿,但也已被驯服,不再反抗,表现了在人与牛的战斗中,最终人取得了胜利。

金杯的构图自然活泼,既写实又富于装饰性,牛的形象被夸大了,强调肌肉以表达勇猛的特性,而人则是消瘦的,体现了灵活性。整个浮雕形象生动,富于韵律和节奏,人和牛的解剖关系非常精确,表现了克里特-迈锡尼艺术家们对自然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金属工艺水平,这些都对后来高度发达的古希腊雕塑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爱琴美术

在创造希腊古典文明的主要民族多利安人和爱奥尼亚人到达希腊本土之前,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地区就曾经存在过相当发达的文化,包括从氏族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初期的国家。在艺术史上这一文化被称为“爱琴文化”或“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爱琴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古希腊文化的前源。

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和英国学者伊文思的考古发掘,再现了迈锡尼文化遗迹、米诺斯王宫遗址以及大量的文物。这些发现证明:克里特文化是爱琴文化的发源地,迈锡尼文化是克里特文化的继承者,而季克拉基斯群岛则是希腊文化最早的起源。

季克拉基斯文化约从公元前2600年开始到公元前1100年结束。这一地区的主要美术作品是一种大理石雕刻的小型人像,它被概括成抽象的几何形,表面光滑,身体扁平,两臂交叉于胸前,头呈卵圆形,面部刻画仅有鼻子。此外也有一些描写日常生活的小雕刻,造型极为简练。季克拉基斯的陶器造型优雅,有饱满的曲线,饰以几何形纹样,被称为“几何纹样时代”。

克里特文化的分期以传说中克里特国王米诺斯命名,分为米诺斯古期(公元前3000~公元前2100)、中期(公元前2100~公元前1580)、晚期(公元前1580~公元前1200)。这一地区的美术主要集中于米诺斯宫。米诺斯宫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建筑群,占地约二公顷。宫殿内部结构复杂、层次多变,被人称为“迷宫”。其中的圆柱上粗下细,可能是考虑到人们的视差。建筑物的采光、供水、排水、通风都有完备的设施。宫殿墙壁上有壁画装饰,壁画以流畅的曲线、鲜明的色彩描绘出富有装饰性的人物和图案,手法上与埃及艺术有联系。其中以《交谈的妇女》、《侍女图》等最为有名。

在克里特还出土了一些小型雕像,具有写实与装饰技巧相结合的特点。其中较典型的有《玩蛇女郎》。

迈锡尼文化繁荣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1200年间。迈锡尼人建造的城市已显示出军事防御的目的。迈锡尼卫城的《狮子之门》在一块三角形的大石板上刻着一根柱子,两旁有一对狮子相对而立,造型粗壮有力,是西方最早的纪念碑式装饰雕刻。在迈锡尼出土的金器皿上的浮雕典雅精美,尤其是描写猎人捕野牛等画面十分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