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神秘现象
7752100000004

第4章 神秘的天际(3)

彗核之谜。彗核是彗星的主体,由固态物质组成。彗核有时会分裂,如“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和“麦克豪尔2号”都分裂了,由此产生了“碎石堆”的猜想:彗核是由一堆相互作用力不太大的物质堆聚在一起的,一遇到外力作用不平衡,碎块就会分开。另一种猜想是“肮脏冰块”说:彗核就是一大块由冰和尘埃冻在一起的肮脏大冰块,探测“哈雷”彗星时发现彗星表面有黑色尘埃覆盖。尽管对“哈雷”彗星的观测对“肮脏冰块”理论较为有利,但还不能说彗星普遍都是这样的。

彗发之谜。彗核向太阳靠近时,彗核吸收大量太阳能使固态物质升华成气态分子、原子、离子和尘埃,它们在彗核表面形成大气层,它们反射太阳光,自身也吸收太阳光能发出荧光,形成了发亮的彗头,彗头中核心部分是彗核,在四周发亮的是彗发。彗发成分、结构都很复杂,还能形成磁场,形成的磁场犹如一个瓶子,“瓶子”的中间部分——磁腔磁场很弱,磁场向后延伸很远,其边缘远达数千公里。有人提出用太阳风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太阳日冕中吹出大量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高速的太阳风刮到彗星大气层,受到彗星大气层阻碍突然减速,太阳风和大气层相互作用引起激波,带电的粒子都作相当复杂的运动,磁场就是由这些带电粒子的运动形成的。

彗尾之谜。彗尾有两支,一支基本上沿着“日彗”连线一直向后延伸,它主要由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氦等离子组成。彗尾中的这些离子以极大的加速度向后飞奔,远离彗头。加速度大表明它们受到了很大的作用力,于是有人设想这是由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和离子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但后来证明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加速度没有那么大,因此至今尚未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另一支彗尾相对于尾轴对称产生,然后,一边伸长一边向尾轴靠拢,最终合并到彗尾上去。解释这一支彗尾成因的还是太阳风。和太阳风相互作用而飞离彗头的离子在太阳风形成的磁场中一边前进,一边旋转,像一把边旋转边收拢的折伞。彗尾并不一定是规则的,它们会弯曲、方向突变、成螺旋状,会聚集、扭曲……这些现象现今亦无完善的理论说明。

彗星归宿之谜。闯进太阳系的“不速之客”有的拜访一次后,离开太阳系就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了;有的则定期回访,如“哈雷”彗星约76年回归一次;有的在第一次拜访中就瓦解了,如“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彗星的最后归宿如何?多数人认为:由于彗星靠近太阳时蒸发掉不少物质,除一次拜访已瓦解的彗星外,凡定期回归的彗星最终均将瓦解。如“哈雷”彗星,离太阳较近时每秒要损失40吨~50吨物质,彗核总质量约1000亿吨,每运行一周要损失约2亿吨物质,今后至多再运行几十周就会瓦解。另一颗有名的回归彗星——“比拉”彗星在1848年1月分裂成两颗,1852年又看到过它,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了。1872年,地球恰好穿过“比拉”彗星的预计轨道附近,仍旧没看到它,但地球上却出现了壮观灿烂的流星雨。据分析,这可能就是“比拉”彗星的残骸。而另一些拜访过太阳系就匆匆离去的彗星将在太空中继续孤独地漫游。

UFO之强光杀人事件

UFO的强光居然能杀人,这些让人惊恐的现象的确发生了。而留给人们的疑团至今仍未解开。

1981年,在巴西的帕纳拉马镇连续发生了几起UFO用强光杀人的事件,使当地居民十分恐惧。

10月17日,里瓦马尔·费雷拉和阿维尔·博罗在森林里打猎时,忽然发现从远处飞来一个发光物,它的形状像个车轮,四周发出强光。有一束光正射在阿维尔身上,他立刻倒在地上。费雷拉吓得转身就逃。第二天,费雷拉回去找阿维尔时,发现他已死了,他的脸色惨白,身上的血液全都没有了。

10月19日,当地的巴尔沃萨和索萨在树林中打猎时遇到了同样的事。他们发现了UFO后,马上转身逃跑,但一束强光射来,把索萨击倒在地。巴尔沃萨抛下同伴,一个人逃了回去。当人们去找索萨时,发现他已死去,同两天前阿维尔的死状一样,他身上的血也被吸干了。

不久以后,又有两人在类似的情况下死去。这几起事件使当地居民十分恐惧,人们猜测着不明飞行物来临的目的,把UFO用来杀人的强光称为“死光”。

此外,还有UFO发出的各色光轻微伤及目击者的案例。

1968年8月,阿根廷门多萨医院的残疾人阿德拉·卡斯拉维莉从窗口看见一艘圆盘形的飞船降落在医院旁边。几秒钟后,飞船重新起飞,放出一种辐射状的“火花”。这位残疾人的脸部被灼伤,并昏迷了20秒钟。这时,飞船已迅速飞走。阿根廷空军情报处和原子能委员会秘密地调查了此事,发现飞船停留过的地方有一个直径50厘米的圆形印迹,土壤呈灰色,放射性程度很高。专家们确认,残疾人被灼伤的原因是强烈而短暂的辐射所致。无论是外伤,还是附带的恶心、剧烈头疼等,都在一个月后才消失。法新社断言道:“经过那里的不明飞行物留下了无可争辩的痕迹。”

1970年,在芬兰南部吉米亚维村附近的森林,埃斯科·维利亚和守林人阿尔诺·赫诺宁正滑雪穿过树林。突然,他们听到一种奇怪的“嗡嗡”声,仰头一看,发现一个闪闪发光的物体绕着大圈向他们的头顶飞来。到了离他们数十米的空中,那物体突然停住,它被一层明亮的红雾环绕着。不明飞行物在一片林中空地降落下来,停留在离他们头顶三四米高的地方。两名目击者惊恐万分,一动也不敢动。红雾消散了,“嗡嗡”声也停止了。赫诺宁和维利亚这才看清那物体为圆形,金属结构,直径约3米。其平坦的底部有3个半圆形,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大概是可伸缩的支架。物体的中部有一根直径约25厘米的管子,几分钟过后,从管内喷射出一束强光,雪地上显出一个黑圈,圈内的积雪被光束照得耀人眼目。经过一系列晃动的怪光之后,一束光投到赫诺宁身上。接着,飞船又被一层红雾包围住了。目击者惊愕地看见那光束被渐渐地收回管子内,而且始终保持同一形状,仿佛是用空气剪裁成的。接着,那物体升到高空,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消失到西北方向去了。两个芬兰人却由于自己不慎待在离飞船那么近的地方,结果吃了大苦头。赫诺宁腹部剧痛,小便变成黑色,身体极度虚弱,这种现象持续了将近一年之久。维利亚则浑身皮肤发红,很快得了头晕病,身体不能保持平衡。医生们诊断不出两个目击者患病的原因,但认为,他们受过强烈的辐射。

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

火星和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科学家普遍认为,金星是地球的过去,而火星却是地球的未来。美国科学家对金星进行的十多次探测表明,金星上的环境异常恶劣,绝不适合“脆弱”的人类居住。那么火星呢?如果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地球人有朝一日很可能会把火星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1969年人类首次“奔月”成功后,进军火星的愿望由此在人们心中升腾起来。科学家们更是急不可待地制定火星探测计划。摆在他们面前的关键问题是: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

火星生命说

1975年前后,美国宇航局发射了两枚“海盗号”火星探测器,根据探测器提供的资料,科学家们对火星环境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推测:三四十亿年前,火星表面十分温暖,河流密布,水流潺潺,那时候火星上应该有很多生命。20亿年前,火星骤然降温,大气逐渐减少,水也大量蒸发,河水干涸后形成了今天火星表面坎坷不平的河沟。火星与地球同样有点倾斜且自转,它一年中也有四季的变化,只不过四季的时间比地球上的四季要长,相当于地球上的16个月。火星也有两极,北极直径2000公里,地壳厚4公里~6公里;南极直径700公里,地壳厚为1公里~2公里。火星目前的空气95%由二氧化碳组成,氧和水蒸气极少,主要由水和二氧化碳组成的白色“冰帽”覆盖两极。

为了研究地球上的生物在火星环境中能存活多久,美国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模拟火星环境的装置——低温恒温器,该装置所盛的是科学家们设法制造的与火星条件相似的组合气体。

火星空气稀薄,缺乏臭氧层,以致紫外线可以直扑地表。科学家们使用重氢灯照射比火星实际环境多1000万倍的紫外线量,又以加速器照射1亿多倍的宇宙射线,以重现火星环境。研究人员利用这个装置把一些生物放到里面进行实验。由于它体积小,所以只能选择微生物作为实验对象。

首先是让低温恒温器在大量高强度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下进行相当于火星上同一地点照射200年时间的暴晒,结果发现杆菌孢子的存活率为25%。一种常在不新鲜的饼干上繁殖的霉菌孢子存活率也是25%,而一种只在缺氧状态下繁殖的厌氧性细菌芽孢梭菌的孢子存活率达40%~70%。

科研人员又以类似火星的干冰(厚度1毫米~2毫米)覆盖杆菌孢子,并晒之以相当于火星上同一地点照射2000年时间的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结果经干冰覆盖的孢子存活率竟然在90%以上。

科学家们由此认为,即使在目前的火星环境下,仍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1994年,《俄罗斯报》的一篇有关火星生命的报道更是一鸣惊人。报道说,1979年美国航天中心人员在研究美“海盗”号探测器拍下的火星照片时,居然发现了斯芬克司的图像。但是当时这张照片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结果这张照片被前联邦德国的一名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买走。

美国航空和航天局的专家从一堆报废的照片中找到了一张不同时间拍摄的火星照片,尽管斯芬克司像不清楚,但仍隐约可见。

他们用电脑处理了这两张不同时间、不同角度拍下的火星照片,结果发现,原以为是电波干扰而形成的鼻孔和项链是真实存在的,在电脑屏幕上还显露出眼睛和半张着的嘴中的牙齿。

按他们的推算,火星上斯芬克司像的大小为:从头发到下巴为1.5公里,宽1.3公里!研究人员认为,要造出这么大的雕像,只有十分先进的文明社会才能办到。

后来,在离斯芬克司像7公里的地方又发现了一群建筑物,还有道路及奇怪的圆形广场。建筑物尺寸都很大,最大的中央金字塔几乎相当于埃及著名的奇阿普斯金字塔的10倍大!直径达一公里的圆形广场究竟意味着什么尚不得而知,有可能是航天器发射场、加速器实验场或是市中心广场什么的。

目前尚不清楚斯芬克司像和金字塔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按常规,由于火星上有尘暴,一般的道路在5000至1万年内肯定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从照片上看,道路基本还很完整,有的道路在修建时特意绕过了坑坑洼洼。这是否能说明城市的历史并非很久远呢?

为了寻找充足的证据,科学家们又设法从其他方面论证火星生命的存在。由行星学家、微生物学家、土壤生物化学家和工程师等110人组成的美国宇航局科研小组1994年曾进入美国新墨西哥州卡尔斯巴德洞窟国家公园的勒楚吉拉洞穴,从暗无天日的洞中采集细菌标本。勒楚吉拉洞穴已知的深度是480多米。在暗无天日的艰苦环境中,科研人员发现了细菌、真菌的存在。另外他们还发现了一些蝙蝠骨骼以及一头25000年前贫齿目哺乳动物和一只45000万年前环尾猫的遗骸。

科学家们又对南极洲的一个常年冰封的湖泊进行了探测。该湖泊深30米,冰层厚为4.6米,常年温度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就是在这种酷寒地带,仍有蓝绿藻和矽藻生存。另外,科学家们还多次在深海海床、火山喷泉和地壳深处发现了原始微生物,它们并不需要阳光和氧气,而是靠那里的热量、水和岩石来维持生命。德车雷根斯堡大学的卡尔斯德特教授说,这些原始微生物很可能是现代生物的共同祖先。在火星的地表岩石下面有没有水?地壳深处有没有热量?如果有,那么火星上存在生命就十分可能了。研究人员的最新发现来自于一块叫“阿兰山84001”的火星陨石。

研究人员认为,该陨石45亿年前形成于火星之上,15000万年前当火星受到小行星等天体撞击时落到太空中,1万年前降落到南极洲的冰面上。它在1984年被科学家发现,科研人员确认其老家在火星上。

研究人员利用激光器和质谱仪发现了一种叫做多环芬香烃的有机物分子。多环芬香烃与生命关系密切:这些多环芬香烃是在陨石裂缝深处发现的,其密度大大高于南极冰层中多环芬香烃的密度。这表明,这些多环芬香烃来自火星,而不是来自外层空间或地球。另外,由于与这些多环芬香烃有关的碳酸脂形成于36亿年前,这说明该有机分子并不是陨石在星际旅行过程(15000万年)中附着在陨石上的,与多环芬香烃有关的碳酸脂中含有的磁铁矿微粒和硫铁粒子在化学成分、结构和形态方面和地球上细菌作用的磁性粒子非常相似;最新研究表明该陨石形成时火星上的温度为0摄氏度~80摄氏度而不是使生物无法存在的700摄氏度;陨石中发现了有可能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正三价铁离子。地球上的生命现象基本上都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这表明火星上可能曾经有水或氧气存在。

不少火星研究专家认为,无论从陨石研究结果看,还是从“海盗号”火星探测器提供的资料看,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都极大。

不同的“声音”

尽管赞同火星生命说的科学家们说得头头是道,但持有怀疑态度的人仍没有为之所动。他们认为,在载人宇宙飞船登上火星并寻找到确切的生命证据之前,所有的推测都不能算做事实,何况这些推测还有很多漏洞呢?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研究所的吉姆·帕帕克等4名科学家说他们在研究火星陨石时没有发现火星存在生命的重要证据。这4位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一块重4磅多、形似土豆的火星陨石。这块陨石上有微量的黄铁矿石,这种矿石中含有两种硫同位素——硫32和硫34。在地球上,一旦这种矿石中有细菌或其他生命活动,硫32和硫34的比例就会发生变化,而火星陨石上两种硫同位素的比例没有变化,因而可以认为没有任何生命活动。帕帕克说:虽然他们和宇航局科学家研究的不是同一块火星陨石的碎片,但这些碎片应当具有相同的地质特性,他同时指出他们的研究还无法证明宇航局的说法就是错误的,因为火星上的生命活动可能和地球上的不同——其不会使黄铁矿的硫同位素比例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