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格调与声音
7751800000012

第12章 从“裙下”到“裙带”(1)

“裙带”关系历来受到后人鄙弃,因为这是走后门、拉关系,是非正当的竞争。然而,在中国古代,这是帝王将相常用的伎俩,许多人至今还在寻求这种关系,这不能不让人深思。从“裙下”到“裙带”表明的一个人地位的变化,放在古代,就是与皇权有紧密关系的人得到了权势,得到了功名。只是这种地位的变化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听从历史的声音,还要有自己的判断。

出身奴隶的将军

西汉和匈奴之间的决战到来了。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西汉派出全国的军事力量合围单于,汉朝能战善战的将军包括统帅卫青,老将李广,小将霍去病都参此次军事行动。汉朝出兵铁骑10万,另外将士随带私马4万多匹,共计14万骑。随军运送辎重的民夫数10万人,分两路出塞。这一次决战单于,大军统帅卫青的目的是活捉单于,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问题。战前做了大量的情报工作,当得知单于在东线指挥作战,卫青随即与霍去病调换了出征方向,准备亲自与单于决一死战。出塞以后,卫青不断派出侦察兵,哨探前方,得知单于的营地方向以后,卫青命令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分道从东面迂回包抄,而自己亲率大军直扑单于大营。

这一战,卫青打得漂亮。单于大军以逸待劳,卫青分兵给李广和赵食其以后,兵力应该不如单于。但是卫青大胆地以五千骑正面冲阵挑战,分重兵左右包抄,又正巧沙尘暴袭来,单于搞不清汉军有多少,局部形成了汉军以多打少的局面。被卫青搞得昏头转向的单于在黄昏时分,趁着风沙带领一百多人连夜逃脱。卫青派轻骑连夜尾追,最终没能够追到。单于逃得实在是狼狈不堪,其后十余日居然没有了单于的消息。以至于匈奴有个王爷以为单于已死,迫不及待自立为单于。

这一次战争是汉武帝征伐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也是卫青作为大将军,前后七次出塞进攻匈奴的最后一次。取得如此大胜,不愧为卫青军事生涯的收山之战。

此战虽然没有捉到单于,却也足以吓得单于再也不敢骚扰大汉疆界,远远迁移到了北方苦寒之地。后来的十四年,直到卫青去世,汉朝再也没有征伐过匈奴,匈奴也不敢犯境。卫青死后,武帝曾派公孙贺与赵破奴两次出击匈奴,二人分别出塞二千余里,竟看不到一个匈奴人,匈奴人都逃到了沙漠以北。

卫青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的小舅子。如果姐姐没有当上皇后,他估计要以奴仆的身份黯然度过一生。卫青是私生子,从小就被其他兄弟所鄙视,并被当做奴隶去放牧牛羊。到壮年,不过作为家骑,随从平阳公主做保镖护卫。有一天,一位相士看到卫青,对他说:“你的面相富贵不可限量,将来一定能够封侯。”卫青不相信,笑着说:“我只要不要每天被人打骂就满足了。”

卫青的命运一波三折。在平阳公主家,汉武帝见到歌女卫子夫,惊为天人,为她色艺倾倒,武帝继位第二年,卫子夫入宫,并为武帝宠幸。然而,姐姐得到皇帝宠爱,卫青的苦日子也并非就熬到了头,反而差点给卫青带来灭顶之灾。武帝偏宠卫子夫,当时的皇后很气愤,就找茬把卫青抓了起来,准备杀了泄愤。卫青的好朋友公孙兄弟冒死把他救了出来。武帝知道这件事情后,卫青因祸得福,被任命为侍中。

皇帝宠爱妃子,爱屋及乌,把财产官位赏赐给她的父母兄弟。对于妃子来讲,有亲戚做官很重要,因为要保持自己的地位,仅有内宫的影响是不够的,还必须结交外援,在朝廷上有人为自己说话,当代理。有经验的皇帝对这点心知肚明,任用外戚就是他给女人的保证。再说,亲不亲,一家人,细想一下,如果连外戚都信不过,还有更加可信的人吗?就算外戚会谋私夺权,其他人就不会这样干吗?

关键是外戚有没有本事,卫青靠功绩证明了自己不是靠姐姐混饭吃的软蛋,而是姐夫可以信任的威服四夷的大将。汉武帝从重用卫青开始就东征西讨,驱匈奴、灭朝鲜、平南越、诛大宛,可谓大汉兴盛,四夷宾服。铸就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神话。

当官十年以后,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与公孙兄弟、李广各统兵一万出塞,进攻匈奴。五路军马唯有卫青杀敌七百余名,其余三路皆铩羽而归,公孙敖损兵七千,当斩被贬为庶民,李广更遭遇平生第一次大败,被活捉而逃回,也当斩被贬为庶民。卫青虽然杀敌不多,却是得胜还朝,避免了朝廷全军覆没的尴尬。因此,卫青更加得到皇帝的信任,声威并起。其后两年,卫青以车骑将军出征匈奴,每次都能建功。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青为车骑将军的第六年。汉武帝再次命令卫青率领苏建、李沮、公孙贺、李广的表哥李蔡一同出征匈奴。这一次卫青与匈奴右贤王对阵,大获全胜,右贤王半夜带着老婆逃走。右贤王以下大小官员及百姓一万五千多人被擒,虏获牛羊牲畜数以百万计。凯旋路上,汉武帝送大将军印绶封卫青为勇武大将军。各路将军均归大将军卫青节制。汉武帝高兴之下给卫青的三个儿子都封了侯。但是新上任的年轻的大将军却坚辞不受,他说:“这次打败匈奴,都是将士们的功劳,我的儿子还在襁褓之中,没有尺寸的功劳,有什么资格获封,陛下应该赏赐那些真正的有功之臣。”汉武帝因此按照军功,给大将军的下属封侯,封了十几个,全军上下一片欢腾。

卫青虽然贵为国舅,位居天下兵马大元帅,但早年的生活造就了卫大将军温婉谦逊的处世风格,决不骄横跋扈。他一生对皇帝忠心不二,对属下严格,赏罚分明,带兵多年,将士忠心,士卒拥护。卫青第一次作为大将军出征,右将军苏建全军覆没,独自一人逃回军中,谋士劝卫青斩之以立威。卫青却说:“我虽然作为国戚身居大将军之位,但是我兢兢业业治军,不怕没有威望,用不着诛大将以立威。擅杀大将有违人臣之道,应该按实上报天子,由天子来裁决。”

然而卫青却不为朝中士大夫们所喜欢。有人给他建议,劝他收买文士:“为什么不像古代名将那样,招贤纳士?”卫青说:“历来臣子好客迎宾,收买人心,都遭到天子的嫉恨。作为人臣的只要遵纪守法,尽职尽责就行了,用不着礼贤下士,招揽人心。”卫青的这些做人原则,很得汉武帝的赏识,也成为霍去病的榜样。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武帝不仅重用卫青,还重用卫青的外甥霍去病,霍去病也很争气,是西汉一朝战功最为卓著的大将,可与卫青并驾齐驱。

“裙下”成功地转为“裙带”,也需要运气。卫青、霍去病非常成功,李广利就失败。武帝后来宠爱李夫人,提拔李夫人的兄弟李广利当上贰师将军,在西域打得还好(实力对比悬殊,汉军优势明显),对匈奴就不行了,大败,又遇到朝廷猜忌,李广利不敢回来,投降了匈奴。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就在李广利投降后,汉武帝下“轮台罪己诏”,从此不再征战。

武帝一朝三员大将两个是皇帝小舅子,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也可以攀上点亲。卫青谨慎,霍去病勇猛,李广利较为平庸。汉武帝本钱足,兵强马壮,人力充足,良将用这些兵马可以打得很好,庸将也可以取得些胜利,只是容易在大敌面前遭受挫折。其实,外戚也和别的任何人一样,有能干和平庸的差别,关键在于皇帝是否有识人的慧眼。可以说,武帝看人还是不错的,至少霍去病、卫青都是一流的良将。

古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一直被传为美谈,关键在于荐举者要没有私心杂念。推荐仇人当官,荐举者确实没有私心,但推荐仇人的事情极少发生;推荐亲戚当官,荐举者容易有私心,推荐亲戚每朝每代无时不在发生。武帝内举不避亲,本来就有让他们立功封侯的念头,这种私心有时遮蔽了他的眼睛。卫青还好,历次战争基本没有败过;李广利不然,有些战役打得很一般,但武帝一直任用他带领汉朝主力部队,结果酿成大祸。实在是今人的警戒。

实权派的得失

在历史上一些特殊年代,皇帝的册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权臣,而对于权臣来说,自然选择立幼不立长。如果立长君,长君有自己的一帮人马,可以自己做主,就算开始看在拥立之功,还有点忌惮权势,对权臣客客气气,一等他站稳脚跟,迟早要以自己亲信掌握朝政,权臣就要退出政治舞台。所以权臣都愿立幼君,形势使然。最后一个这么干的是慈禧太后,晚清的最后三个皇帝全是小孩。

外戚专权,传统史书多视为政治毒瘤。汉以后,很少重用外戚,唐玄宗不信邪,把杨国忠提为宰相,酿成安史之乱。到了宋代,明文规定,外戚和宗室不得任实权职务。

外戚专权,威福并用,然而外戚难以有好下场,似乎他们必须马上就为得到的荣华富贵付出代价,富贵越大,代价也就越高。这和外戚自身当然有关,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然而,有些权臣自己还是相当谨慎的,至少一开始是这样,但是最后也难保善终,代价极大,满门抄斩。西汉霍光就是这样一个人。

霍光在意愿上想做忠臣,但却往往做出一些奸臣的事来,有些并不是霍光的错,而是正统观念给人设定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家与国的统一与背离。在一定情况下,家与国是统一的,忠于皇帝一家,就是忠于国家人民;但在很多情况下,家与国是背离的,这就出现了上述的矛盾。霍光并不以功业胜,但他生前身后的遭际,却是极具特色。

武帝晚年立少子弗陵为太子,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左将军上官桀,与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五人一起辅政。武帝传授顾命的第二天,就驾崩于五柞宫。武帝特别赐霍光《周公负■图》,希望他像周朝的周公辅佐少主成王一样辅佐小皇帝。

刘弗陵即位为汉昭帝。当时才八岁,朝中的大小事宜,全由顾命大臣的领袖霍光主持。霍光恭谨忠诚,为防不测,搬进殿中居住,走到什么地方,坐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之规,不敢稍有改动。因此,虽然昭帝年幼,国家倒也太平。

由于昭帝母亲已被汉武帝处死,昭帝的饮食起居无人照料,霍光就把昭帝的大姐鄂邑公主召进宫去,加封为盖长公主,让她日夕伴驾照料。谁知过了几个晚上,半夜里忽然有人跑到霍光那里报告,说是殿中有怪异出现。霍光闻报急忙起身,来到殿中。霍光认为殿中玉玺最为重要,急忙把掌管玉玺的尚符玺郎召来,向他要玉玺。尚符玺郎不给,霍光来不及细说,就要向他怀中夺取玉玺,尚符玺郎按住剑说:“臣职所在,宁死不肯私交!”说完,就退了下去。霍光命令殿上不得胡乱喊叫,违令者斩,等到天明,也没有什么怪异。到了上朝,霍光承制下诏,加尚符玺郎俸禄二等,并说:“你能如此守住玉玺,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呢?”自此以后,大家都佩服霍光的公正无私。

到了第二年,霍光被封为安陆侯,上官桀被封为安阳侯,霍光的权势越来越大。就在这时,有人向霍光进言说:“难道大将军没有听说过高祖时候吕雉的故事吗?高祖死后,吕雉及吕氏宗族专权,并不任用刘氏宗族,最后在天下人面前丧失了威望,失去了人心,所以全部被诛杀。现在将军您作为顾命大臣的领袖,辅佐少主昭帝,地位高,声望重,权势大,却唯独不与刘氏宗室共有,没有刘氏宗室的人出来号召天下,将来怎么能免于祸患呢?”霍光听了以后,既感到震惊,又立刻醒悟,对那人说:“谢谢先生指教,我一定照办。”遂把元王的孙子刘辟强召入宫廷,封为宗正。

以上两个故事说明霍光是非常谨慎的,同时尽量做到公正。但是讲原则也让他得罪了很多人,差点遭到杀身之祸。在昭帝十二岁的时候,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打算把才六岁的女儿送入宫中,成为皇后,就找霍光商量。上官安本以为霍光是自己的岳父,自己的女儿是霍光的亲外孙女,对霍光也有好处,一定不会阻拦的,没想到霍光一口回绝,认为孩子太小,不宜入宫,这不能不说是霍光讲原则。上官安只好走盖长公主的情夫丁外人的路子,还是把女儿送入宫中。霍光这样才成为了外戚。皇帝岳父上官安很快就升为车骑将军。上官安由此十分感激丁外人,想说通霍光,封丁外人为侯爵,霍光无论如何都不答应。上官安无奈,只好让父亲上官桀去说情。上官桀与霍光同为顾命大臣,又是儿女亲家,更是莫逆之交,谁知霍光还是不答应。上官桀无奈,说封个光禄大夫也好。霍光勃然怒道:“丁外人无功无德,怎好得封官爵,请您不必再说了!”上官桀从此深深地怨恨霍光。盖长公主因为情夫得不到爵位,也十分怨恨霍光,他们内外勾结,密谋想除掉霍光。

于是他们诬告霍光谋反,昭帝虽然年纪小,但是很聪明,他看穿了上官桀的阴谋。一计不成,一计又施。上官桀和儿子上官安干脆铤而走险,联络盖长公主及燕王刘旦,应许刘旦做皇帝,刺死霍光废了昭帝。盖长公主同意了上官桀的计划,刘旦得书后也十分高兴,准备事成后与上官桀共享富贵。

政变计划由盖长公主请霍光喝酒,在席间刺死他,上官桀父子以为计出万全,万无一失,都得意忘形。群党在议论这件事的时候问上官安说:“一旦废了昭帝,您的女儿上官皇后怎么办?”上官安发怒道:“追逐鹿犬还顾得上兔子吗?”这消息泄露出来,竟让霍光得知。于是,霍光先把上官桀父子诱入宫中,立即斩杀,又拿住桑弘羊,亦即杀死,其余党徒也一并逮捕。至于燕王刘旦受诏自缢而死,从死的妃子有二十多人。盖长公主闻变自杀。

也许这件事情教训了霍光,同时,因为别的顾命大臣全部去世,霍光是唯一手握大权的人,之后霍光对朝政的把持非常严厉。昭帝十八岁举行冠礼,朝政由霍光秉公主持,还算平静,但昭帝于二十一岁病死,且无后嗣,立君又成了大问题。广陵王是昭帝的哥哥,霍光不愿立他为君,大面上的理由是因为武帝没有看中他,且不是昭帝的下一辈,实际上考虑到广陵王年纪已大,立为皇帝后无法驾驭,决定立武帝的李夫人之孙子昌邑王刘贺为皇帝。

立刘贺只是个小插曲。刘贺是个纵情声色、荒淫无度的人,专好游猎,半日能骑马奔驰三百里。刘贺即位以后,十分荒唐,毫无人君的样子,朝野上下深以为忧。霍光受群臣委托在朝会上忽然发难,借上官皇后的名义,历数刘贺罪状,把刘贺削去王号,另给食邑两千户,仍使居昌邑。不管刘贺到底适不适合做皇帝,从霍光任意废立(虽然还假托群臣意见)皇帝,还是可以看出霍光完全控制了朝廷。

废掉了刘贺,立君又成了大问题,有人提出,唯有武帝曾孙刘询,流落民间,据说美丰仪,通经术,有才具,年已十八,可立为君。霍光主持迎立了刘询的仪式,是为宣帝。当时,霍光坐在宣帝的身边替他赶马车去祭拜祖庙,宣帝后来回忆说当时的感觉是“如芒在背”。其实,这一方面反映了霍光的权威之大,另一方面也为霍家的败亡埋下了伏笔。为了让自己的小女儿成为宣帝皇后,霍光夫人派御医毒死与皇帝感情深厚的许皇后。这样霍光女儿登上皇后宝座,霍氏名正言顺地成为外戚之家,一门三侯,子婿盘踞朝廷,富贵已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