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1.会昌法难。这次灭佛运动始于唐武宗会昌元年,在运动中全国共有4600座佛寺被毁,有关佛教建筑物被毁4万余座,勒令还俗的僧尼达26万之多,没收寺院土地达数千亩,收寺院奴婢为两税户达15万人,没收寺院财产无以计数,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所受到的最为严重的一次打击,史称“会昌法难”。法门寺也由此走向式微。
2.有的学者认为,现在中国有四处佛舍利:一是北京灵光寺塔的一颗佛牙舍利,这是释迦牟尼死后仅存的四颗佛牙中唯一传入中国的一颗;二是1981年在北京房山县石经山雷音洞石穴下发现的二粒佛舍利,这是由隋朝高僧静琬从隋文帝杨坚那里请得的三粒佛舍利中留存的二粒;三是浙江鄞县阿育王寺的一粒佛身舍利,相传这是阿育王时代传入中国的19座佛塔中唯一留存的佛塔舍利;四是法门寺塔地宫的佛指舍利。
13.五台山显通寺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坐落在山西省北部,以秀丽的高山自然风光和灿烂的佛教文化艺术著称,全山以东、南、西、北、中五座平台形的山峰环抱而成。主峰“北台顶”,有“华北屋脊”之称,海拔高度2893米,绝妙之处在于峰上阴冷之处,有终年不会融化的“万年冰”,峰峦层叠,林木耸翠,夏季凉爽宜人,因此又称“清凉山”,为旅游避暑胜地。
探幽访古,人们在游览五台山时,一连串的疑问也会随之产生,如:五台山何以有如此魅力,能赢得历代帝王的青睐?号称“五台山第一佛寺”的显通寺建于何时?它又有哪些特色?武则天所立无字碑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么显通寺的无字碑又有什么来历呢?显通寺无量殿中的五百罗汉为何少了一个?名扬天下的杨家五郎是怎样与佛结缘的?这些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帝王为何青睐五台山
俗话说:“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可见五台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非同一般。那么为什么山西的五台山被排列到四大佛教名山首位呢?一个方面是它的佛寺建造历史最为久远,另外一个方面是五台山在历史上被帝王们光顾的次数最多,干涉也最多。五台山圆照寺中的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碑刻中就说,黄帝曾经亲封五台山为“白云山”,又说秦始皇也曾封五台山为“圆光山”,这些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从可以确信的典籍文献中我们知道,从北魏开始,隋、唐、宋、元、明、清都曾有过帝王或皇室贵族光顾过五台山,而这一现象到了清代达到了顶峰。为什么在众多的名山胜水中,唯独五台山受到帝王如此的青睐呢?
佛教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在两晋时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一个飞速的发展时代,之所以能够如此,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少数民族政权首领的扶植。例如山西的大同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是在北魏时期开始大规模的开凿。少数民族鼓吹佛教,一个原因是他们是游牧民族,能够更快地接受到中亚地区佛教思想的影响;另一个原因在于,相对于汉族而言,他们并没有文化优势,在文化上的落后,使他们在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政权之后,可能更乐于扶植佛教等外来的思想,从而与汉族的道教、儒教等文化分庭抗礼。
到了隋朝,由于隋文帝出生在冯翊郡一座叫做般若寺的佛寺内,而且从小即由来自河东郡(今山西运城地区)的一位尼姑抚养长大,所以,他一拥有了天下,即下诏书在五台山的“五顶各置寺一所,设文殊像,各度僧三人”,这是五台山佛寺建造史上首次在五个台顶上建构佛寺的空前之举。不仅如此,到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冬天时,隋文帝又遣亲使到五台山设斋祀佛,亲自草拟诏书,对北周时期毁佛的周武帝宇文邕是口诛笔伐。
唐朝时期,由于李渊父子是在山西太原起兵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李世民认为五台山是大唐帝国的发祥地,所以自然是极力推崇。武则天也是靠佛教来往自己身上涂抹光环,将自己吹嘘成是弥勒佛转世,因此她不但敕命重建五台山清凉寺,而且敕该寺的住持为掌管大唐佛事活动的最高长官。五台山寺僧的地位在当时国内佛教界达到了至高无比的境地。从北魏开始,到隋唐时期,五台山受到如此隆重的崇拜,还有一个地域因素,因为当时的北方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掌握中央政权的也大多是关陇地区的望家大族。
五台山受到帝王关照,在清代达到了顶峰,清初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帝王执政期间,整个五台山佛寺群落的复兴与建设显得尤为显著。有人认为,清帝对五台山的喜爱与看重,不亚于他们当时对承德避暑山庄的重视程度。据记载,康熙帝曾五次巡礼于五台山,乾隆帝则六次驻跸清凉圣境。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巡游五台山后所留下的诗作共达百余首,这是其他几处佛教名山不能比及的。
清初诸帝为什么对五台山这样钟情?这与民间传说顺治皇帝出家到五台山当和尚有关。康熙帝曾经屡次寻父,因此后代将五台山当作了皇家的行宫。后代历史学家认为清初诸帝看重于五台山,原因有二:第一,由于五台山既有汉传佛教,又有藏传佛教,是汉、蒙、藏等各族人民共同的信仰中心。清初帝王屡次出巡,正如他们在承德避暑山庄附近修建“外八庙”一样,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宗教与蒙、藏地区的政教首领建立联系,以巩固清朝政府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第二,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又名“曼殊”,而“曼殊”与满族中的“满洲”谐音,这本是一种巧合,但在信仰天数的帝王眼中,这就是天意。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皇帝以75岁的高龄第五次君临五台山,曾写过一首诗,诗末两句为:“曼殊师利寿无量,宝号贞符我国家。”乾隆自己注释说:“曼殊对音就是满洲,现在西藏等地上书言事,均称曼殊师利大皇帝,竺兰宝号与我朝国号相符,这说明我朝国运可以达到亿万年。”显然,清朝统治者在这里已经把文殊菩萨认作为清祖宗的化身,公开将佛祖和皇帝重叠在一起。推崇五台山寺庙就是崇拜自己的祖先,就可以保佑大清帝国的万世基业,这才是清朝帝王频频光顾、极度青睐五台山的真正原因。
·显通寺何以号称“五台山第一寺庙”
显通寺号称“五台山第一寺庙”,又称为五台山的“寺祖”,在佛教信徒心中,它和洛阳的白马寺是齐名的。那么它建于什么时代,规模如何,有些什么特色呢?
显通寺坐落在五台山中心区大白塔北侧、菩萨顶脚下,是五台山佛教圣地中最古老的寺院。因寺院所在山峰很像佛祖说法的灵鹫山,故名大孚灵鹫寺。显通寺相传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称大孚灵鹫寺,它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正如其他寺庙一样,它的名称也是几经变迁。据《清凉山志》记载:元魏孝文帝再次建大孚灵鹫寺,布置了十二院,因为前面有座花园,故又名花园寺。唐时因藏于寺中的新译《华严经》中有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的记载,武则天改称其为大华严寺。到了明代重修时才由明太祖朱元璋赐额大显通寺,明万历中年改为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又改名为大显通寺。现存建筑均为明、清重修后的形制。
显通寺占地120余亩,有殿堂楼房400余间,中轴线上,一连七进大殿,东西廊房对称配合,形成整肃严谨、阔畅宏大的布局结构,建筑样式各异,多带宫廷建筑色彩,堪称明清寺庙建筑的典型。显通寺山门气魄雄伟,在五台山所在寺庙中首屈一指。奇特的是,在山门两旁,各树一通石碑,左龙右虎,一气呵成,字形具有龙虎形象,相传为雷雨居士所书。为何在山门前树此二碑呢?这就要谈谈中国古代的风水观了。
中国古代东南西北分别以四种灵性动物表示:孔雀代表朱雀,蛇龟代指玄武,另外则是青龙、白虎。朱雀,属火指南方,尚红色;玄武,属水指北方,尚黑色;白虎,是指东方,属土,尚金色;青龙,属木指西方,尚青色。古代中国的房子九成是背北向南,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面水背山”,在风水中就是所谓的“前朱雀后玄武”。其实是因为北方比较冷背靠山,可以挡住寒冷;南边多阳光,便于取暖,故面朝南方。但风水观将其解释为:北方五行属水故为玄武,所以屋后面要有山,才能压制水;南边较热五行属火故为朱雀,所以房屋前面要有水,才能克制火。
那么显通寺的“左青龙而右白虎”又是怎么回事呢?风水观认为,背向门口,左边的墙就叫做左青龙,神位右边的墙就叫做右白虎,左右两相拱卫扶持正中的位置,气势雄伟,中间建筑自然会发出一种威严法相。佛寺建址也讲求风水,除靠山之外,总以左青龙、右白虎为佳,所以一切佛道寺院、菩萨或天神的供奉地点,都讲求这种布局,这样最令人产生信念。产生了信念,人就会诚心向佛或礼敬天神,结果自然得到菩萨或诸位神仙的保佑。显通寺由于左右没有山林,所以建立两块石碑,追根问底,还是古代的风水观的影响。
经山门入寺内,便是一连七进的殿宇,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大佛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此殿占地一亩二分,重檐庑殿顶,周有大柱环绕,气势磅礴。殿内正前方的横梁上,高悬康熙御笔“真如权应”木匾。殿台上,并列主佛三尊,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东面是药师佛,西面是阿弥陀佛。殿墙两侧是十八罗汉,均为明、清雕塑。
过大佛殿便是一座砖砌结构的建筑——无量殿。殿内供毗卢佛大铜像,取佛法无量之意,称为“无量殿”。又因殿内没有梁柱,亦称“无梁殿”。该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意喻释迦牟尼佛“七处九会”,即释迦牟尼在七处地方九次讲《华严经》,因此,无量殿又称七处九会殿。无量殿殿堂中席地而坐着许多罗汉,最初有499尊。可惜在十年内乱中,铁罗汉有半数以上遭到毁坏,只有223尊幸存,仍在显通寺无量殿席地而坐。
此外,千钵殿的铜殿、藏经殿的华严经字塔等均为“五台山第一寺庙”显通寺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