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前有冷泉、飞来峰诸胜,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飞来峰之名是怎样来的呢?
一种说法认定是寺院开山鼻祖给取的名。慧理祖师是印度人,东晋咸和年间来到今杭州,见此峰叹息说:“它是天竺灵鹫峰小岭,不知什么时候飞来的。”人们都不信,慧理祖师说:“这座山峰一直有黑白二猿在洞中修行,一定跟随到了这里。”慧理于是在洞口呼唤二猿,没想到二猿真的立即出来了。因为该峰从天竺飞来,所以慧祖就将这座山命名为飞来峰,也称灵鹫峰。这件事说明灵隐道场咫尺西天,与佛教发源地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似乎是灵隐寺经久不衰、法源悠远的因缘所在。现在,人们来到灵隐寺前,照壁上“咫尺西天”四个大字便映入眼帘,仿佛在重提那段颇有传奇色彩的往事。
另一种说法却和济公和尚有关。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癫癫,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游飞来峰时,你会看到此山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其景观与周围诸峰迥异,于是你很自然会产生一个奇怪的想法:莫非此峰真是从别处飞来?
·飞来峰上古迹知多少
飞来峰因为就坐落在灵隐寺前面,因此在峰上留下了历代的烙印,飞来峰上有多少前人踪迹呢?
最早留下纪念的仍是灵隐寺的开寺鼻祖。大约因为飞来峰是自己家乡飞来的山,眷恋乡土的慧祖禅师最终埋骨于此。在飞来峰龙泓洞前耸立着一座理公塔,那就是灵隐寺开山祖慧理和尚的埋骨之处。塔高二丈余,七层,明代万历年间重建。塔上刻有塔铭、佛像、《金刚经》及“光明净域”、“南无宝藏胜佛”等字,寄托了人们对不远万里来到中土宣扬佛法的慧理和尚的怀念和对其拓建灵隐寺的称扬。
在理公塔侧有一尊石雕神像,它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神像有较大的差异,此神大腹便便,面带微笑,全裸的身上披挂着用鲜花串联而成的璎珞,还带有金银珠宝制成的项圈、臂钏、腕轮和脚镯,珠光宝气,富贵照人。他就是佛教密宗,即现在西藏喇嘛教的财神,名叫宝藏神,全称是“宝藏神大夜叉王”。他掌管天下无尽财宝,只见他半趺坐在莲座之上,右脚踩住一个大海螺,右手搁在膝上,掌中有一颗大宝珠,左手攥住一只鼠狼的脖颈,鼠狼口中淌出三串珍珠。身后右壁上竖立着一朵莲花,上置一个清凉宝瓶。佛经上讲,只要按照上面这种式样绘制或雕刻此神,那就心想财有,事事遂愿。而能信奉这位大夜叉王的人,不但可以发财,并能保住自己的一切财富。他骑着雄狮,右手执幢幡,左手捏着一只也是口吐宝珠的鼠狼。他是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天王,既是护法天神,又兼有施财神性。在佛教密宗里,这位天王的理财职责极为明确,故又名“多宝天王”。另外,在大肚弥勒佛像的左上方,以及多宝天王的左侧山上,还刻有两位女性财神,她们的形象丰满,左手执谷穗,半跏而坐,右脚下垂,踩在莲座下一头猪的顶上,象征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她们是佛教密宗中的“雨宝佛母”。这些财神佛像,均为元人所刻,是元代喇嘛教梵式雕神像在中国的唯一遗存,是飞来峰石刻佛像中最有历史价值的作品之一。
飞来峰高167米,由于整座山体由石灰岩构成,峰身遍布溶洞。在岩洞里和石壁上到处雕刻着佛像,传说飞来峰的佛像是一日而成的,但毕竟是传说,通过考证,这三百余尊石龛佛是从五代十国至元朝镌刻的。这些大大小小的佛像千姿百态,除弥勒佛、佛顶尊胜菩萨和金刚手菩萨外,还有十一尊庐舍那佛像,皆造于宋真宗乾兴元年即1022年。而元朝所造的文殊菩萨像、半跏观音像,则为佛教密宗造像,洋溢着密教的精神气息。此外,山间筑有曲径石阶,可通往峰顶,半腰有一座翠微亭,系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为纪念岳飞而建,山下则有冷泉淙淙流淌。整座山绿树掩映,花草繁茂,佛像罗列,于清秀中飘逸着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气氛。古代北高峰一带山深林密,时有猛虎出没,故名“虎林山”,后因避唐皇室李虎之讳,改称“武林山”,“武林”也就成了杭州的别名,飞来峰也因此被称为“武林第一峰”。
山间最有魅力的造像,则首推山脚沿溪壁上的一尊大肚弥勒佛。它造于北宋真宗乾兴年间,是飞来峰上最大的造像。与天王殿中的弥勒佛相比,这位弥勒佛容颜更为慈祥,笑口常开,只见他双耳垂肩,袒胸露腹,手捻串珠,箕踞而坐,显得非常随意。这个按照五代后梁时相传为弥勒佛化身的布袋和尚的模样雕成的造像,就是中国妇孺皆知、长期顶礼膜拜的大肚弥勒佛像。他似乎是在以一种不置可否的嬉笑和漫不经心的粗犷,告诫人们摆脱尘世的束缚,步入无牵无挂的佛学境地。其模样,正如一副对联所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在山峰脚下,淌着一道清冽的泉水,这就是著名的冷泉。明代以来,一些文人就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提出的“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展开过一场文字争论,为灵隐寺留下了一段动人的佳话。泉的对岸是一条自灵隐山门理公塔直至寺前的路径,它经过回龙桥,桥上有一座春淙亭。亭旁有一照壁,上书“东南第一山”,引人再至冷泉亭。相传亭额中的“冷泉”二字,为白居易所书,而“亭”字,则出自苏轼的手笔。
·寺内高僧难尽数
灵隐寺之所以能够名闻天下,成为中国佛教的著名古刹禅寺,不仅仅是由于灵隐寺的景致秀丽、殿宇辉煌及佛像富丽,更重要的是这名寺古刹历代以来出了不少高僧贤士,即所谓寺以僧传,寺以僧名,名寺名僧,佛法弘扬。
人们只知道开山慧理祖师建造了灵隐寺,却不知他还建灵山、灵峰等寺。只是后来其余寺宇或者变更,或者废弃,唯灵隐寺历久不衰。可见这位天竺高僧为了弘扬佛法,倾尽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在他圆寂的地方叫做理公岩,又名晏寂岩。他的塔就在今天回龙桥的东边。
南北朝宋时有智一法师。智一精守戒律而善长啸,其呼声杳入云际,闻者悲凉。人们形容他的啸声好像在吹笳叶,又好像在轻弹游丝,飕飗凄切,把他的长啸称为哀松梵。他养了一只白猿,并自称猿父。每当白猿觅食远去,只要法师一声呼啸,白猿即闻声而返。其后飞来峰前常有猴子聚集,接受人们赠送的食品。所以,这里迄今还留有饭猿台的古迹。
隋朝末年,有圣达贞观禅师,他生有奇特的相貌,舌上有紫罗纹,左右手掌纹成字形。出家后精研佛学三藏,曾拜谒天台山智者大师请受禅法,与智者大师结为法兄弟。大师戒行精专,能文善辩,精通天文地理,当时的人称他“佛法当天下一半”。隋文帝闻名三次征召,秦王李世民也曾两次延请,均被他以病推辞,后无疾坐化于灵隐寺。
唐朝有位道标法师,俗名姓秦,7岁时有僧人抚摩他的头顶说:“这个孩子目秀如青莲,可以达到释迦牟尼一样的成就。”于是7岁出家,拜灵隐寺白云峰海公为师,唐肃宗乾元元年,在朝廷主持的剃度出家的考试中,诵经700页,名列第一。他结茅于南天竺峰西,号西岭草堂,写得一手好诗,辞体古健,名重一时。当朝的名人文士如李吉甫、吕渭、孟简、白居易等,都与他有方外之交,《茶经》作者陆羽赞说:“日月云霞为天标,山清草木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间处寂不道标。”可谓推崇备至。杭人尊称他为“西岭和尚”,或称“僧中十哲”。此外,谢灵运的十世孙——皎然和尚也在削发出家后受戒于灵隐,依师研习戒律,当时的人称他为“释门伟器”,他在诗歌创作中颇有造诣,写过诗歌专著,受到颜真卿等名流的推崇,中年入湖州杼山隐居。其诗文为当时名流所重,广为流布,以至于被敕写于秘阁。
五代十国则有受吴越国钱俶之命而中兴灵隐寺的永明延寿禅师。他7岁诵读《法华经》,五行俱下。28岁为华亭镇将,以公款买鱼虾鸟兽放生,亏累巨万,被判处死刑。临刑前神色怡然,被赦免,其后即削发为僧。禅师初住天台智者岩学习打禅入定,传说观音以甘露灌其口,于是能言善辩。960年钱忠懿王请求他主持重建灵隐寺。他刻苦自励,佛法精进,上座弟子两千余人,又著《宗镜录》等作,被公认为曹溪慧能之后第一人,超出历代大善知识者。吴越王赐号智觉,清雍正帝加封“妙圆正修”四字。正是延寿禅师的大名和学养,才使灵隐寺香火不断,法统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