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三篇(人生智慧书系)
7746200000031

第31章 做领导篇(8)

大企业都有缜密的工作规则,员工都得按原则办事,就是总裁迟到了,也照样得被罚扣工资。规则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不能因为个人而打破,方圆的道理永远也没有例外。但是,有的领导乱了方寸,单位始终在一盘散沙中周转。

管理的方圆之道

凡事都有个章法,乱七八糟的不成体统,严明纪律才有领导权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重要的,尽管它显得古板。但是,约束是基于人性的需要,过度自由往往会成为不自由。当领导不是放羊,劳心费神的事跟当羊倌不可同日而语,方圆之道是业绩攀升的不二法门。

大企业都有缜密的工作规则,员工都得按原则办事,就是总裁迟到了,也照样得被罚扣工资。规则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不能因为个人而打破,方圆的道理永远也没有例外。但是,有的领导乱了方寸,单位始终在一盘散沙中周转。今天王五迟到了,过后送你一根冰棍,就烟消云散了;明天李六干脆不上班了,晚上到你家扔几斤云豆,也万事大吉了,长此以往,单位还有前途吗?“正人先正己”,你觉得人家头发脏了,自己身上还有虱子呢,人家凭什么听你的话?身教重于言教,你就是说得唾沫遍地,人家也不一定往自个儿的心里去,但是,如果你作出让人竖大拇指的事,员工们的自觉意识自然也就提高了。

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是水平和能力超过了普通员工使然,因此成为工作的引导者,把握着单位的发展脉搏。一旦员工出了什么问题,都应该及时给予指正,但是,很多领导的批评意见并不为员工们重视,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领导本身的素质问题。口碑好的领导者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就是无声的命令。”如果是“天桥的把式”,只说不练,恐怕就成“行动的矮子”了。鲁迅曾提到:“如果作家们听到某个批评家的不太高明的批评,就沉不住气,就发火,要求批评家自己创作一篇试试,这就好比厨师对品尝食品的食客大叫道:那么,你去做一碗给我吃吃看。”

焦裕禄、孔繁森等人之所以可敬在于:一个在风沙漫漫的兰考不顾疾病缠身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在盐碱地里种了那么多梧桐,而且,吃穿用跟群众没有什么区别,一身为民服务的脊梁是铮铮作响的;另一个是在西藏的阿里地区,自己的津贴都给了牧民了,在大风沙的天气中奔走,把当地的老妈妈当做亲娘一样看待,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焦书记、孔书记说一声,谁能不惟马首是瞻?领导“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就别打算得到群众拥护,抛开这种行为的后果且不谈,即使你得逞了,耀武扬威于人群中,你得到的每一个鞠躬和微笑都不是发自内心的,换句话来说,你生活在不真实之中。而且,等你不是领导的时候,以往的事情就都找上门来了。

如果说“正人”是不可省却的领导环节,“正己”就是前提,这直接决定着领导的威严被多大程度的认可,要想真正得到部属们的拥护,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操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规矩是人确定的,没必要看死水微澜,但是,在它被确定的时候,就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没有必要彻底地打碎。

领导一定要博采众长,谁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不用多,你只要掌握千八百条,很多事情就不解自开了。关键是你有没有慧眼,它直接决定你的取舍,万万不要浮躁。生活的智慧永远在民间,不要从头到脚榨出一个“小”来,大千世界你找不着北的事多着呢。

偏方治大病

我们总能在大街上遇见卖偏方的,他们标榜自己得的是的华佗李时珍的真传,要不就是自家祖上几百年前的创造,引来路人驻足。这似乎符合传播的理论,要的就是受众的好奇,一好奇就会失去理智,于是就万事大吉了。平心而论,偏方往往能够治大病,这个观点的论据不胜枚举,这里也就不再赘言了。如果说我们把治病当作重要的事情,偏方就应该构成某种选择,因为生活的智慧永远在民间。

“偏方治大病”,他们在起死回生之间为自己的生命作证,管理的绝招能让领导在输赢之间转换。而在竞争的过程中,赢即是输,输即是赢,关键有没有良性心态。比如说经营方略,有“顺风经营法”,也有“逆风经营法”,全世界有上亿种美味,麦当劳就能“强迫”每年出生的150万人口吃汉堡,你在厨房里捉摸出上千种菜肴,也不如麦当劳那几种有限的点心惹人喜爱,为什么,人家用的是绝活,这偏方可是了不得。

首先是环境使你乐于进餐,这样一切就都好办了,那里的玩具让孩子逐渐习惯汉堡的味道,口味是从儿时慢慢养成的,一旦吃惯某种事物,一辈子都不容易改变,这简直近乎绝招。所以,“偏方”绝对不“偏”,甚至你都不把它当做偏方看,你无缘无故进入“顺风”中,就离不开这种感觉了,而夜郎自大的厨师捉摸上千种菜肴的时候,整个社会的口味都已经变了,你不是白耽误功夫吗?

因此,谁输谁赢有时候是很难讲的,你看不起别人的软弱,殊不知,那正是人家的“偏方”,道理的复杂程度你还未必能参透,领导一定要博采众长,谁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不用多,你只要掌握千八百条,很多事情就不解自开了,关键是你有没有慧眼,它直接决定了你的取舍,万万不要浮躁,不要从头到脚榨出一个“小”来,大千世界你找不着北的事多着呢。这里似乎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领导不能“狗眼看人低”。这样的领导在员工的心目中,第一个是没涵养,第二个还是没涵养。

“偏方”并不难得到,关键是你以怎样的方式拥有得力的部属,康熙、乾隆几次到江南,途中跟最普通的人也学会不少生活的本领,他们都是聪明人,都知道“偏方治大病”。其实,世上无所谓偏方正方,只要能治病,就是通用的良方。当然,治病的经验应该交流,不愿意把自己的秘诀传给外人,一来二去好药方也快长毛了,“偏方”也就成为“废方”。别忘了,孔子筛选“诗三百”,大多是民间的语言音乐,跟如今某些自以为是诗人的作品比起来好多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领导应更多地看到员工身上的长处。任何资源都是管理要素,他们的缺点是反面教材,优点是正面教材。这样,领导就能够全方位提高自己,并为未来安上了一个双保险,从而在稳妥中平步青云。

权力来自知识的运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弱点,如果你成心挑剔别人,缺点一火车都拉不完。这几乎等同于无用功,一般来说,没人会因为你挑剔他而感谢你,因为单纯的挑剔对他根本就没有帮助,甚至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又完全是管理者的心态出了问题。

当然,正常的批评是必要的,正如同真理在文明的撞击中诞生。别人的缺点让我们引以为鉴,这也是一种非常必要的自励,但是,领导应更多地看到员工身上的长处,这种发现对员工是一种鼓励,对自己是一种补充,拿人家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最后达到双赢。“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你眼中的短处在别人眼中可能还是长处,切不要太武断了。在一般意义上讲,人们盯住对方短处不放,完全缘于其嫉妒心理,以为抓住别人的短处,占住上风,至少达到实力的平衡,殊不知,这种做法是一种停滞。

生活中有些人一旦看到别人的进步,就去找寻进步的反面,盯住对方的短处,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加以干扰,使之疲于应付,然后,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部分人的影子在黑乎乎的世界里游荡,到处找刺挑毛病,他们觉得别人毛病总是要多于优点。世界上这种人多起来,恐怕就不是一件好事,大家都在给社会添加润滑剂,他偏偏给你生锈,这是令人厌恶的一群人,他恐怕也找不到这样做的原因,但是,他们一定很疲惫,在生活中渐渐地失去了自我,而且,一定也不会快乐,因为他们都是制造痛苦的人,自然不懂得快乐的好处,当然,他们有时候也不觉露出笑容,但是,这种笑容是以伤害别人的快乐为前提的,别人的哭泣促成了他们的微笑,你说这样的人多么的坏。

权力来自于知识的运用,在法治社会,权力决不是高于一切的准则。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内化到领导心中,才能达到最有力的监督,在领导的心目中,任何资源都是管理要素,他们的缺点是反面教材,优点是正面教材。这样,领导就能够全方位提高自己,并为未来安上了一个双保险,从而在稳妥中平步青云。成功的领导似乎都有一段心路历程,他们的成功虽然并不全都具有传奇色彩,但是也决不偶然。在领导与领导之间,要注意避免文人相轻,艺人相薄,别觉得只有你的十八般手艺能叫绝活,谁都有自己的特色,关键是携手造大船。

而一旦拥有了知识,自然就会明白,人格成本在市场经济中非常昂贵。管理者的人格的高尚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整天往扎啤里兑洗衣粉,你再是老字号也白搭。而领导与员工之间要互相借鉴,员工并不是管理的零件,他们是知识润滑之后的发光体。

软弱者的内心并非一潭死水,“软弱”缘于其生活状态,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忍耐有时候比爆发更有韵味,这种沉默比莽撞有力量,也是一种聪明之举。领导千万“别挑软柿子捏”,软柿子也是柿子,而且可能还是熟透了的柿子,你捏他干什么?

别挑软柿子捏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看起来非常软弱,你说他几句打他两巴掌,他可能都没什么反应。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已经是一潭死水,而是缘于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内心也不平静,但是,他们更乐于忍耐,因为忍耐有时候比爆发更有韵味,在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比你聪明得多,你千万“别挑软柿子捏”,软柿子也是柿子,而且可能还是熟透了的柿子,你捏他干什么?

有一个好人的故事可以佐证,有个单位的后勤干事叫小李,小李是人们公认的好人,哪一位同事有什么事,他都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小李,帮我买盒抻面好吗?拜托。”“小李,今天我老婆过生日,怎么样,帮我加加班,真得多谢你啊。”“小李,车链子掉了,哎,这么晚了。我请客。”客请没请只有小李知道,但是忙还是帮了,时间长了,同事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把支使小李当做正常的事情了。“小李,去给我买盒抻面。”“小李,我老婆过生日,帮我加加班。”“小李,车链子掉了,帮忙。”小李还是一一地去做,直至有一天,“小李,买盒抻面。”“小李,帮我加班。”“小李,车链子掉了。”小李有些愤然:“凭什么让我去?”大家过了好长时间才相信这句话是小李说的,“小李今天怎么了?”“谁得罪小李了?”“小李以前可不这样。”“官没升,脾气倒长起来了。”

软柿子难做人,让你捏不是,不让你捏也不是,但是,他们最终会让你震惊。可见,领导拿部属不当人,决不值得称道。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决不在于压制弱者迎合强者,领导要把员工的能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如果在其周围制造一座鸿沟,事情就会越来越难解。对于每个人来说,没有不变的环境,也没有不变的人性,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如果可能的话,领导要尽量地关注弱者,给他们一个机会,原谅别人也是拯救自己。再软的柿子也有情感和理智,部属不动则已,一动必然惊人。成功的领导要引导这种沉默之后的冲动,从而显示出自己的力量,“庆父不去,鲁难未已”,软柿子团结起来也可能会势如破竹。

弱者的生活非常简洁,这符合美的规律,似乎也充满无价的人生智慧。因为他们知道,努不努力在己,成不成功在天。他们对人、生活、社会可能保持着洞若观火的明慎,因此“凡行公事”都“深谋远虑”。领导与“弱者”应该等距离交往,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事,如果不到迫不得已时,还是不要去操作的好。特别是软柿子具有参照价值,硬柿子可能从领导对软柿子的态度和手段中揣摩出不凡的滋味,从而使得判断失误的领导到头来终于砸伤了自己的脚。

人生的努力要与时俱进;对事业的把握也要与时俱进;“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拳拳之心更要与时俱进。领导不能总吃别人嚼过的馍,管理从来是拒绝庸懒的,劳动就是收获。领导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站在实践的大浪潮头,品尝第一枚梨子的滋味。

与时俱进才能无往不胜

模仿似乎是创作的初级准备,却是艺术的天敌,因为“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领导要多做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正确的决策创造条件。作为一个苦涩的事实,别人嚼过的馍里粘满了唾液,似乎没有什么好滋味。殊不知,人生的努力要与时俱进;对事业的把握也要与时俱进;“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拳拳之心更要与时俱进。领导不能总吃别人嚼过的馍,管理从来是拒绝庸懒的,劳动就是收获。

领导就是教育,如果没有教育的本领,领导似乎很难开展工作。有一位画家兼艺评家,民俗油画有夺人之美,她说教育孩子无外乎“笼养”和“放养”,“笼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失去天份,逐渐忘却思想和创造力,而“放养”就不同了,孩子可以不墨守陈规,他们手里拿的都是自己的馍,而老师也有错的时候,更何况,自己理解接受并改正错误比强制不知要好多少倍,而一辈子吃别人嚼过的馍的人强迫孩子重蹈他的覆辙,是很悲哀的。领导也应该采取放养法,让员工更多地发表观点,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姿态。

领导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实践,在广阔的人文领域遨游。还要最大程度地鼓励部属,发挥他们的创造作用,谁也别重复过去的故事,一张张旧船票已经过期作废,不要再想登船之事。特别是如今的船票掌握在别人手中,要想买,就得抓紧时间。“与时俱进”是最积极的哲学观,与“实事求是”一样铸造辉煌,继而无往不胜。其实,任何事都有更好的做法,任何路都有更好的走法。只有把创新当作生存斗争中高于一切的东西,才能永立潮头,也才能深俱洞察力。

“与时俱进”的领导对变化永远有准备,他们见微知著,“缝祸于渺,迎祥于独;彼昏是违,伏机自触。”他们明察秋毫,拒绝一个西北孩子的旧思维,“娃,你为什么放羊?”“挣钱。”“为什么挣钱?”“娶婆姨。”“为什么取婆姨?”“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因此,他们殚精竭虑,要开发大西北。他们正视竞争,要在国际舞台上发言,为此,与国际大公司或联合或较量,永远做一个明白人。而也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突破“临界陷阱”,“通九变之利”。最终成为赢家,而在变化中掌握规律,才能够“变则通”。

有一位牧师要考验儿子的灵活思维,把一本旧杂志中印有色彩鲜艳的地图撕成碎片,要儿子把他拼成原来的地图,而儿子过了一会而就拼好了,使父亲惊异不已。原来地图的另一面印有一个人的照片,拼好了这张照片,也就拼成了地图。其实,世界永远在我们的发现中变幻着自己的容颜,也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够“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