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舍与得人生经营课
7741800000101

第101章 得的智慧(52)

可以通过许多的角度来分析一个人的视线。首先,重点是对方是否在看着自己。其次,对方视线活动的方式,如果视线刚接触就立刻挪开,则说明他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第三,视线的方向,比如对方是正视还是斜视对待自己的。第四,视线的集中程度,即能否专心致志地看自己。第五,通过对方视线的移动方位,即视线的位置,来猜测他的心理变化。

处世的最难之处,莫过于识人,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做为;况且为人处世中的识人,自古也是难为之事。人是很难被人所了解与认识的,当人们试着去把握一个人时,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把握一个人,就必须深刻了解他的表面与实质,但是这些又不是可以轻而易举解决的问题。从辨别一个人言行的真假开始,及至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是否高尚,中间都渗透着人的精力与智慧。所以对人际关系报以轻视态度,就自然而然无法去真正了解一个人。

眼睛有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其实,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时常会从他的眼睛里反映出来,心之所想,通过眼睛就能表现出个大概,大家都难以隐瞒心中最真实的情感。

唐朝著名帝相魏征曾因隋末连年的战事,隐居于梁、宋之间。在很早就已投身行伍的李密,因战败独自逃到了雁门,隐姓埋名,化装成一教书先生,与魏先生频繁往来。一次,魏先生同他戏说道:“我看先生面色沮丧,目光涣散,心神不安,如今朝廷正在通缉山东的叛乱分子,难道先生也是其中的一员吗?”李密惊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说:“既然您什么都知道了,还望先生救我。”魏先生说:“我见先生没有帝王之相,也没有将帅的谋略,仅一乱世英雄罢了。”接着向他详细地对历代帝王将帅和乱世英雄成败得失的缘由作了一番分析,最后,魏先生说:“我夜观天象,有帝王将出于汾河晋地一带,假若您能前去辅佐,那么定能前途无量。”话音未落,李密拂袖而起,傲慢地说道:“腐儒之辈,不屑与图大事。”便径自离开了。

日后,李密借故西逃,沿途招兵买马,企图重新出山,最终还是失败,归顺了唐王朝。然而在后来的叛乱中,他始终无法改变一败涂地的结局。

其实,李密的败局早已由他涣散的目光暴露无遗。因此,魏先生对他的判断也是根据他的双眼作出的。

眼睛,能够轻易地反映出对方的内心世界,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往来也是如此,学会看懂对方眼神中透露出的信息,会让你对对方的判断更加准确。

假如在一个人听话的过程中,眼光频频转移至别处,这代表他对所谈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另一方在他眼神的回应中,应该注意对话题内容的及时调整。

从上到下或是从下到上不住地打量,表现出这个人自身的优越感以及他清高自傲,习惯支配差遣人的性格。这种目光代表了他对对方的轻蔑及审视。

人际关系作为个人成功的关键之一是非常重要的,它要求人们之间做到沟通与理解,而在自己与他人之间,起初就有心理隔阂这一道墙,要消除“心墙”,就必须了解对方,否则,再多努力也是白白浪费力气。

真正的朋友出现在危难之时

人大多在关键时刻才能体会出谁才是关心自己的好人,所谓“疾风知劲草,日久见人心”是古已有之的事情。

东汉南阳郡宛(今河南南阳)人赵喜,曾在赤眉军围困下,情况非常不乐观。他爬上屋顶逃走,与好朋友韩仲伯等数十人,带着一群孩童及老人,翻山越岭,直至逃出武关(在今陕西商县东)。由于妻子年轻漂亮,韩仲伯生怕其牵累自己,就想将妻子抛弃在路上。尽管赵喜对他极力劝诫,但韩仲伯最终还是遗弃妻子,自己逃亡去了。为了遮盖仲伯妻子的美貌,赵喜就用泥土涂抹在她脸上,并让她坐在小车上,自己推着她走。每当途中遭遇强盗,或有人想欺侮她,赵喜就说这女人患了重病,得以幸免于难。赵喜领着众妇女弱小到达丹水县时,见更始帝的亲属都衣不蔽体,满身泥污,饥饿劳累得无法再前进了。悲感交集的赵喜不但将他们安送到乡里,还将自己全部的衣帛口粮都留给了他们。

光武帝于建武二十六年,召开内戚宴会,赵喜的笃义多恩被许多夫人所称赞。她们对皇上说道:“当年遭赤眉之祸远逃长安,多亏赵喜救助才得以存活下来。”光武帝非常称赞赵喜讲义气。后来,光武帝征召赵喜进京为太仆。光武帝夸赞赵喜说:“你不仅被英雄所推保,连妇女也怀念你的恩德呢。”于是,赵喜靠着自己的才德得到了许多赏赐。

假使你有救人于危难之时的德行,那么你就会受到别人甚至是对手的尊敬。

晋代荀巨伯,在朋友卧病在床时,前去探望,这时刚好遇到敌军攻破城池,大肆烧杀抢掠,百姓慌忙携妻带子,四处逃离。朋友劝荀巨伯:“我患病太重,走不动,也活不了多久,你赶快自行保命吧!”

但荀巨伯却断然拒绝道:“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就是为了来看你才专程远道过来的。现在,正赶上在你生病时敌军进城,我怎么可以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呢?”说完便自顾自地为朋友煎药去了。

面对着朋友的苦求,荀巨伯却一边端药倒水一边安慰说:“你不用担心我,安心养病就行了,就算天塌下来还有我在这顶着呢!”

紧接着,门伴随着“砰”的一响被踢开了,凶神恶煞的几个士兵冲了进来,冲着他喝道:“你是什么人?全城人都跑光了,你竟有胆子安然于此?”

荀巨伯指着卧病在床的友人说:“我不能离开我病重的友人独自活命。”并大义凛然地说:“有事找我好了,请你们别惊吓了我的朋友。就算要我替朋友而死,我也毫无怨言!”

士兵被荀巨伯的言语震惊了,也被他无畏的态度深深地感动了,说:“没想到这里的人有如此高尚的品行,怎么能够伤害他们呢?走吧!”于是,敌军因有感于他的品质而离开了。

紧急关头,荀巨伯没有离友人而去。而正是他患难见真情的诚心感动了敌人,挽救了友人,也挽救了自己的性命。

三国时期,骆统的父亲被袁术所害,母亲改嫁给了华歆。八岁那年,母亲为他送行。拜辞母亲之后,骆统就头也不回地走了。母亲伤心欲绝。车夫对骆统说:“老夫人还在那里伤心流泪呢,你是不是去安慰一下?”骆统说:“我就是为了不增加母亲的悲伤和想念才不回头劝慰的。”骆统性格仁慈,乐善好施,非常孝顺母亲。有一年闹灾荒,粮食歉收,乡邻及远方的亲友们缺吃少穿,非常艰难困苦。骆统由于家中没有那么多的粮食,无法救济他们而终日忧伤,不思饮食。他的姐姐慈爱有德行,由于丈夫刚逝世,暂时回娘家居住。看见弟弟整天满脸愁色,饭量日减,便追问因为何事烦忧。骆统说:“乡邻亲友们都没有东西吃,我又怎么忍心独自吃饭呢?”姐姐说:“原来如此,你为什么非要把自己折磨到这等地步却不告诉我呢?”于是便把自己家中的粮食拿过来送给骆统,母亲知道了这事,对姐弟俩的义行很是称赞。骆统把粮食统统分发给乡邻,帮助他们度荒自救。乡邻们对骆统的义举也很是感激,打那之后,骆统的良好品质就广为人传颂。

失利受挫或面临困境是人生常有之事,这时,源自于他人的一点点小恩惠都有可能会改变那些原本无助的人一生的命运,能够让他们记忆一辈子。

“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境界很少有人能做到,但是不时地去关心一下别人的需求,时刻关怀朋友,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是我们能够力所能及的。当朋友身患重病时,你应该多去看望。当朋友遇到挫折而难过时,你应该给予支持:“这次失败了没关系,下次再来。”当朋友愁眉苦脸时,你应该关切地询问他们。点滴的希望往往会随着这些适时的安慰而产生,温暖他们的心灵。

对于自己的苦处,人们总能敏感地感觉到,却非常容易忽视别人的痛处。没有切身之苦、切肤之痛的人,他们不知道别人的需求,更不会花心思去了解;有的明明知情也假装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