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呼家将
7713400000082

第82章 获叛臣奏凯班师诛佞贼荣封宋将

害人反害身自亡,善恶分明报应扬。

且看今朝孙佞贼,高飞远走也难藏。

当下狄元帅一闻众人之言,谓这覆龙衣之尸骸乃侬智高尸首,说他自尽了,狄爷说:“不然。岂非他之奸计欺诈也。今若草草不实察,不恃有诬朝廷,且召了后日之患矣。”众将闻言,但已拜服,齐呼:“元帅智虑果远,非吾等所能及也。”狄爷又说:“本帅想这侬智高被围困时,已计穷力竭,吾将士又无不舍命斗杀的,必自乘火作乱逃走了,用此金蝉退壳之计也。”即呼孙沔、余靖二总兵:“这贼必然由此邕州西城,走向云南地方。但尔二人身在此处多年,熟习地理,你即领回本部军马回云南,细细缉查,必获叛贼。回朝之日,其功不小。”二将领命,带回本部兵三万,拜辞元帅、众人,登程而去。按下慢表。

当日狄元帅出榜安民,出令众军不得借势残民,惊扰百姓,倘有违令,百姓出首者,不宽恕定斩。以此狄爷大兵一到,不满三天,万民安乐,十分感狄元帅之恩。只为前被孙振陷害,本多奉承叛主,抢劫民财,掳掠民间妇女,以献于蛮王,种种为非作歹,非止一端,万民嗟怨。今日大兵一进了城,反安静如此,百姓如何不感狄元帅之恩德。闲话休提。

再说孙振奸臣,只道南蛮兵势甚大,不防大宋胜他,又有道人法力厉害,谅不至败的。今日闻宋师临城,自知不好,心下忧惊,又不顾蛮王了,即日带领了家口奔逃了。但不敢十分露迹,只因在本处陷着人民不少,如今势尽奔逃,好不胆怯。是日原欲逃跑离关远些,不想家小人众走路烦难,逃不得四十里,天色将晚了,只得投了饭店。是晚,店家看见投宿之人诚多家眷,初时他也思疑,后来又察他乃汴京人氏,又见他行为非民家气象,所用器乃官家物。

只因狄元帅出榜安民之后,就出示晓谕军民人等,若将侬智高送到关前,赏给白金与他一千五百两;知其埋伏何处,来报明者,赏白金五百两;倘有收留藏匿者,罪与他同类,全家诛戮;近处知而不报者,亦定充发。又有投来做官孙振,倘能送到关者,赏给白金一千两;来禀报藏在哪方者,亦赏白金五百两,收藏于家不献出者,重处不宽。是以各客寓于客店者,多方盘诘,方才宿歇一人。

当日店主见孙振如此光景,猜度七八分是孙贼。正是奸臣该当败露,这店主一则思量想领此银,二来这奸贼与他是仇人。此乃何人?这店主乃本处士人,承父业开此旅店生理,家道颇足。父已弃世,有妹子一人,已许字了,年方十七八,尚未出门,姿容有七八分美貌。一日乘轿去参神,被孙振抢回去献与叛王。后来此女不从,自缢而死。但这女子许字了人,弄得这店主赔补百两银子与人,才罢了。如今这孙振来投他店,岂不是自投罗网的。

是日这店主思量着捉拿他去见狄元帅,倘若不是此人,岂不罪大如天。但今猜得七八分,不如明朝五更天,远跑去昆仑关,禀知狄元帅。依实我言我不认得此人面貌,捉形影倒有几分。若不来禀知,犹恐走脱奸臣。待他差人来认。他捉拿领赏,这五百银子岂不稳当的。这店主是夜定了主意,果也识见高明。

次日,天气尚未黎明,即时飞奔至昆仑关,用了十两银子,叩求中军,将言禀进狄元帅。狄爷一闻此言,即叫张忠、刘庆二人与店主人即飞跑而来。不上一刻,已到了门首。这孙振用完早膳,正要起行奔走。张忠、刘庆一到店中,正要引二人入后阁来认他,不想这奸臣领了十余家口出店来。刘、张二人一见,上前扭住奸臣,吩咐手下数十兵丁一齐将他捆住,连捆家口起程。这店主跪下,呼:“将军,千岁赏给的银子,求给与小人。”二将说:“千岁出示,没有虚的。你且随来领赏。”店主大喜,拜谢起来,大骂:“奸贼抢吾妹子,谄媚叛王,望永图富贵,岂知今日天理昭昭。你往日恃势凌人之威,今日何在?”当时人民愈众,有人骂抢去妻,有人骂夺去女,一刻间何下百余人,均痛骂道:“十恶的奸臣。”张、刘二人叹道:“奸臣害人太多,何苦结此重冤的。”当时张、刘二人押了他,连家口十余人,一路回关。见了元帅,吩咐打入囚车,赏给五百银子。店主大喜,谢赏而去。

是日狄爷一点仓库,比别城多于数倍,乃侬贼掠民聚敛所得。当时狄爷吩咐,银子数百万,带回圣上处分。是日班师,留将数员,兵一万,自行守关,传令大小三军,拔寨登程。三声炮响,众将士喜气扬扬,鞭敲金鞍响,人唱凯歌声。一路上威威武武,出了西粤,行路一月,又到湖广省。出了襄阳城、荆州外,又走了十余天,方进汴京城。

仁宗主闻报,传旨众文武出城十里外迎接一程。大兵到了教场,吩咐三军于此屯营,又不许放炮惊动。

当下众人在午朝门候旨。天子传旨,众将随着元帅步进金阶,一同俯伏。天子和蔼龙颜,传旨:“众卿平身。”众将三呼谢恩起来,天子赐坐。五人敬谨陈明南征一切事情,又将昆仑关被侬智高劫夺民财,带回白金三百余万奏明。天子闻奏大悦:“今日平南,复回西粤云南,皆御弟与你们众将之力。这些银两系民之财,不必收归国库,且赏与众将三军。”狄爷奏道:“我等得胜回朝,皆借陛下洪福。”言罢,又将孙振要救太尉的密书呈上。仁宗大怒,说:“这奸贼死有余辜,险些误了国家大事,屈了有功之臣。如今该贼投降敌人,虽碎剐其尸,不足以伸朕恨。如今此贼何在?”狄爷奏道:“臣已拿下囚车了。”天子传旨取出他,又往南牢吊出冯拯,跪于阶下。口称:“陛下,罪臣见驾。”天子不开言,武士打碎囚车,拿孙振伏于阶下,不敢做声。仁宗一见大怒,喝声:“孙振,你这狼心狗肺之徒。朕有何事负于你,你以私仇宿怨,要害有功之臣,暗施毒计,心向外邦。险使我君臣永别,将江山送与敌人。如此大奸大恶,误国叛臣,是朕的仇人。”传旨拿去西郊,碎剐其尸。妻儿子须无罪,但是谋反大逆,背国之臣,罪及妻小,一同斩首。当时武士献上三颗首级缴旨。其家人小使不罪,俱已赦去。当时冯太尉魂飞魄散,战战兢兢。仁宗大骂:“你这老贼,位极人臣,不思报国,与奸臣为党,图害忠良。前者虽然包卿未曾审断,如今孙振又有书暗传,可见你平日为人不端,罪死不为过。拟念你先君老臣,恶迹未能证,拟开你一线之恩,削职赶逐,不许再言。”吩咐除官逐出。当时天子杀逐奸臣,怒气已消,传旨与孙沔、余靖二总兵,获了贼首,回朝之日,加封官爵。各各谢恩。

是日退朝,狄爷奉旨将三百余万银子分给了众兵,众人欣悦沾恩。是日各各回家,见过父母妻兄,脱了征役劳苦,好不欢欣。

不上半月,孙沔、余靖二人回朝,奏知圣上,侬贼果逃往云南,大理捉获,恐他逃脱,至即斩他,将首级解京。

天子见了今日已获贼首,传旨南征将士受封。当时天子说:“狄御弟虽然功劳浩大,已加封王位极品,无如前者二次平西,已有旨意。但有功无报,朕心不安。恩赐金花金牌三十六道,每月加俸银一万两。杨府六将,除了金花、魏化未曾受封,王怀女六郎在日也受封一品之职,如今年迈,加封一品太郡君,御赐龙杖。杨文广封为御前太尉。杨金花只因年少,未曾配婚,封英烈少女,一品服色。封刘庆为耀武公,张忠封保国公,李义封安国公,石玉封定国公,狄龙封护宋侯,狄虎封卫宋侯,段红玉、王兰英俱授一品夫人诰命之荣,孟定国封英武侯,焦廷贵封烈武侯,肖天凤封安宋大将军,杨唐封定宋大将军,岳纲封保宋大将军,高明封护宋大将,魏化封异勇将军,与它龙女赐婚,封安国夫人。降将段龙,封振南将军。段虎封平南将军。阵亡降将段洪,阴封忠烈侯,王凡封英烈侯,阵亡三偏将,各封靖忠侯。俱以春秋祭祀。封赠毕,天子令户部分头去建祠。又传旨于金銮殿大排筵席,随征各大小三军,俱有赏赐。君臣欢叙,酒至三巡,齐鸣音乐。值殿官见至午刻酒筵已摆,酉刻酒阑已浓,犹恐失君臣之礼,跪下请奏酒宴当散。除去残宴,众臣谢恩,各回府中。

次日,天子加封孙沔、余靖二位总兵均为虎卫将军,命他镇守昆仑关。二人去讫,肖天凤四将也辞圣驾守三关,辞别狄爷。众人去讫,圣上又命魏化夫妻到襄阳,补了孙振之缺。夫妻又到杨府拜辞老太君、众夫人等,上任去讫。段龙、段虎即命他回去分守芦台关、蒙云关。二人领旨,进狄王府辞别千岁,辞过妹子夫妻而去。当时天子又命狄爷五将仍回家三载,以平西回时未及二年,又召回征南。见人劳苦,此乃仁慈之君,体谅臣心。当日狄爷不免要进南清宫拜见太后娘娘,姑侄相逢,弟兄相会,不胜喜悦。两位公子夫妻,同入参谒,当晚酒筵相待,不用烦言。

前时得胜,狄爷已命刘庆席云回山西报告,今宫主领了婆婆家小,又到京来,岂不是一家完叙,乐莫大焉。狄爷请过母安,然后夫妻相见。礼毕,二位公子夫妻礼拜祖母,后叩见翁姑。宫主扶起,命儿媳坐下。一见二个媳妇,一貌如花,与公子匹配,可称四美,暗暗大悦。当日,四虎、焦、孟也在狄王府中,一闻太君、宫主到了,俱来拜见。他四人乃狄爷结义兄弟,焦、孟随狄爷多年,七人实乃义气相投,故不往别处,只在王府安歇。狄爷说:“众位弟兄,本藩母亲一家已至,不用回旋了。昨数日,圣上已降旨,你们何不回旋,待限满回朝叙会日久。”六人说:“千岁,我们不回旋,只因老太君与娘娘未到。今日见过老太君,自然回旋。”狄爷称谢:“难得众位情深见爱也。”次日各各回旋去了,不表。

当日老太君到了,又进南清宫与太后相逢,少不得宫主娘娘随行拜见。狄太后相会言谈,也无非别后衷肠之语。是夜,老太君就在南清宫内安歇,只因年老妯娌情深,今日相见,不忍即分,故老太君就在宫中安歇。宫主拜别二年尊,回归王府,不表。

如今五虎平南成功,奏凯回朝。上书已有平西初传载录,此是续集。宋仁宗自西夷一乱,赵元吴一反,侬智高一叛,以后方得国家平宁无事。史言仁宗之世,西域扰攘,范仲淹、韩琦战功居多,而侬智高之叛,而全收功绩者,狄武襄也。而后言:“文有包,武有狄。”引七绝诗为结。侬智高乃叛逆之民,乃欲谋图大位,后来不得善终,身首异处,思量免不得利心看得太重。世人苟能将“利”字看得明白,世间无争论之事矣。其诗曰:

富贵焉能分外求,愿君自己早回头。

乐天由命何尝损,放利而行众疾仇。

此书上回须名《五虎平西》,是前传。兹又采录得狄青降生、包公临凡初传,附有杨宗保守三关,狄青解征衣按守三关,后封元帅,并附录包公审疑案。内除了群奸曲折事情,即前后此书方全完世情。未知狄青初临,乃武曲星下降保宋,古本故作领守三关作始。如看者追全此书,今此书已有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