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化研究概论
7684500000066

第66章 青年亚文化研究(2)

演“、”消遣“和亚文化”仪式“来表达其政治意向,把政治变成了一种戏剧。亚文化的集体”仪式性“、反叛性和冲击性,主要是通过隐喻性极强的表现形式来进行的,他们以反传统审美标准来表现审美。如摇滚乐明显地对抗主流文化和父辈文化,并标榜”非暴力“,由此可见摇滚亚文化的政治倾向。青年亚文化的社会政治倾向有其社会心理依据,这种意识来自青年人成长的特殊阶段,通过对政治社会的不断认识和了解,青年逐步形成自己基本的社会和政治观念。

青年亚文化可以说是青年形象的再现。由此西方社会学家把青年分为四类:(一)优良青年(RespectableYouth)。这类青年相对缺少反叛性,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认同父辈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多数青年属于这一类,他们并不热衷于亚文化,更不屑于”出轨“的亚文化或反文化。在亚文化群眼里,他们是”另类“和”尊崇优良传统和正统文化的乖仔“。(二)不端青年(DelinquentYouth)。对这类青年的区分,主要依据是他们的家庭背景和社会阶层,因为这两者对青年的成长影响最大。美英两国的青年带有反社会和犯罪性质的亚文化,据统计多与下层阶级家庭背景的男青年有关,例如盗窃、暴力犯罪和破坏公共财物等。(三)反叛青年(CulturalRebels)。这是一类带有玩世不恭思想和作风的文化青年,他们要在文学与艺术领域表现自我,但每每游移于文化艺术范围以外,缺乏真正为文化和艺术而奉献的精神,”玩艺术“多而非认真创造艺术。他们虽然接受了中产阶级的教育,但具有反对主流文化的姿态。(四)激进青年(Politically MilitantYouth)。这类青年追随激进政治主张,参加各种政治运动和集会。在他们中间有一些人参加少数族裔的政治激进组织。虽然他们所代表的群体和党派意识不同,但是,反对和抵抗主流文化和官方意识形态的政治倾向,是相当鲜明的。应当说,这一分类虽然可以商榷,但它总体上有助于我们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语境下,认识和研究青年亚文化,特别是战后在欧美兴起的青年亚文化。

战后西方青年亚文化

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50年代起,青年亚文化就开始在欧美形成并呈现流行趋势,各种各样的亚文化形式和思潮开始进入大众社会。西方青年亚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关注政治与社会:这是青年亚文化与生俱来的倾向;(二)身份展示与标新立异:

M.Brake,ComparativeYouthCulture,London:Routledge,1985,pp.2127.此种展示往往具有符号性文化诉求;(三)滥用毒品和性泛滥:具有反文化和反社会道德的性质;(四)商业主义:主要表现为或隐或显的消费主义和市场操作。下面分而述之。

首先,关注政治与社会。青年亚文化被认为是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及阶级和种族差异的产物。以美国为例,”嬉皮士“亚文化起源于美国青年在20世纪60年代反正统文化的运动。奏为特点的流行音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流行,历久不衰。起先它是由白人歌手根据一种伤感的美国黑人民歌改编而成的音乐形式。当时的流行歌手如朱利·伦敦、杰克·仙奴、约翰尼、埃费利、卡罗兄弟、”梦幻组合“(TheDreamers)、小理查德和”黑色骑士“(Knights)等,都以演唱摇滚乐而闻名。20世纪六七十年代雅皮士文化,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美国社会生活和美国社会阶层的变迁。8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高级雅皮士文化,则反映了一批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青年追求个人奋斗、谋求安逸生活的价值观。同时期英国”甲壳虫“摇滚乐的出现,更为摇滚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种青年亚文化中的社会反叛性、政治性色彩,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对抗主流文化的形式,常常以”表演“、”消遣“和亚文化的”仪式“,来表达其政治意向,把政治变成了一种戏剧,以反传统审美标准来表现审美。如摇滚乐明显地对抗主流文化和父辈文化,并标榜”非暴力“,由此可见出摇滚亚文化的政治倾向。

其次,身份展示与标新立异。青年的身份认同与其形象有密切关系。青年形象是一个群体形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自身所反映的内容,外界对它的总括认识和评价。从通常的角度划分,有青年政治形象、青年伦理形象、青年社交形象、青年消费形象、青年审美形象等。青年文化与青年形象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青年文化决定着青年形象;青年形象体现着青年文化,也包括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的表现方式是符号性的,就是说,他们挪用了通行的、具有团体模式的形体符号形式。这可以从他们的装扮风格上来加以体认,如服装、发型、面部化妆、金属饰物等,不一而足。这些表意性的身份展示符号,代表了青年亚文化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符号,它们传递出青年的渴望、对生活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作为流行文化,它们展现出青年的丰富个性和独立不羁的叛逆精神;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们是肯定和享受生命的表现,是把对时代和文化意义的体验,融于服饰装扮之中,将价值准则,融于亚文化趣味之中。青年渴望得到不同的文化体验,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色彩,这是他们的生命价值观所决定的。所以,青年亚文化的身份展示的是一种新的文化生存空间,是在不断打破旧有文化规范与生存格局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青年亚文化,它将促使青年社会生活及生存状态不断发生新的变异、融合、转型与发展,同时呈现出开放的趋势,充分适应青年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再次,毒与性。伴随着青年亚文化的滥用毒品,是其反文化和最不光彩的方面。一些青年以为毒品可以为他们提供极其美妙的生存状态,然而,这只不过是吸毒者的迷幻状态而已。在此一非正常状态中,滥用毒品者一个突出的心理现象,就是严重的价值颠倒,将幻觉世界当作真实的世界,把现实世界视为虚妄。吸食毒品的青年亚文化群,正是基于这种价值颠倒,常常违背普遍道德规范,置基本生活法则于不顾,采取为健康文化所不容的处世原则和行为方式。这可见,毒品亚文化具有反文化的阴暗丑陋的一面,因而是犯罪的亚文化。值得注意的是,控制和制止青少年滥用毒品的宣传,经常使这一亚文化群产生思维迷惑,一方面说自己面目可憎,一方面却沉溺于刺激幻觉。因此有研究者认为,20世纪以来,社会学家以恐吓的方式宣传毒品的危害,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反之,这种恐吓的做法,会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并有可能同青少年的自身体验或从朋友那里得到的”事实“不相吻合,从而极大降低了宣传内容的真实性,促成青少年的逆反情绪。

性的亚文化类似其他青年亚文化形式,如前所述一般流行在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之中。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亚文化景观常常与夜总会、性自由、长发青年、披头士摇滚乐相伴。青年们就是通过各种特殊的性感打扮和行动如摇滚乐、吸毒、群居、流浪、嬉皮士来招徕人们的目光,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亚文化样式。追求性自由的亚文化青年,在青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一般都比较小。在西方性社会学的理论中,性的亚文化除了指青年亚文化外,也包括少数种族的、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的、性产业从业者的、变J.Young,TheDrugtakers,London:Paladin,1971,pp.157158.性者和采用性的其他替代方式者,例如易装者、迷恋情品者的性文化。而在青年群体中,至少是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往往拥有自己的、与主流社会极为不同的性文化。这又可以分成性关系、性活动方式以及性的文化表现形式等不同方面。性关系方面包括私奔、非婚同居、群居、试婚、偶暂式性生活等;性活动方式包括公开亲昵、炫耀性感、公开谈性、性的隐私观念淡薄等;性的文化表现包括性感音乐、舞蹈、表演、书写或者使用性语汇、接受色情品等。这些青年性文化一般都被主流社会所贬低、否定和排斥。其中有的性文化被主流社会界定为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

披头士

应该看到,青年的性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同形式和程度的互动。一些性的亚文化会被主流文化加以改造之后统摄和吸收,甚至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时尚。如主流社会吸纳某些原来只流行于黑人青年群体当中的极具性感染力的音乐和舞蹈,某些原来仅仅在底层青少年当中流行的性感和袒露的服装式样,也逐渐被主流社会甚至上流社会所接受和推广。以性感摇滚乐为例,摇滚乐亚文化具有关注政治与社会的热情、具有反叛传统和革故鼎新的积极意识,但它常常与本能的性冲动相互作用,从性中汲取原动力:“在摇滚乐所组成、传播和反映的所有社会秩序的诸因素中,性也许是最重要的单一因素。而摇滚乐在角色的社会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也有一些性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更多处于对立和冲突的状态之中,例如易装者群体和变性者群体。同理,摇滚乐在性上的过度渲染,也常常引起来自长辈和成人世界的谴责和责难。在摇滚乐盛行的美国,学生家长和教师为抵制摇滚乐,多有组织社会团体举行抗议大会,甚至向国会递交有关申诉状的举措,便也不足为奇了。

最后,商业主义。形形色色青年亚文化与市场运作和商品经济密切相关,在消费行为上更注重怪异审美趋向、新潮别致、个性变异等等的青年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培植了青年的消费主义思想观念,其市场操作尤使它的伯尼斯·马丁:《当代社会文化流变》,李中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71页。

商业主义色彩更加明显。许多青年亚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商业主义色彩,促使青年亚文化的价值取向趋归青年人的商品意识。商品,特别是品牌商品,以其时尚的渲染,吸引青年通过对商品的占有,改变了物品原来的意义系统而追逐流行文化。商品的意义层面本身由此在亚文化中得到改造,物品的意义超越自身,被赋予新的符号学的内容。从另一个方面看,青年亚文化商业主义也与现代广告密不可分。广告作为消费主义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向青少年灌输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之一。广告灌输给青年的不仅是某一种产品,甚至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同样还有文化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青年亚文化热衷的商品,主要是一些能够曲折反映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商品,边缘化的亚文化青年通过占有、使用这些商品,实现了自身对中产阶级和主流文化意识的抵抗。

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

英国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50到70年代,一批英国社会学的学者对本国青年亚文化,特别是工人阶级青年的亚文化,给予了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了解这一阶段的英国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不仅是回顾和纪念文化研究的一段历史,而且也是关照和构建当代青年文化和亚文化研究理论的必须。英国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分析、批判精神和文化社会学方法,对于文化研究来说,均是具有普遍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