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化研究概论
7684500000064

第64章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6)

欧洲国家在利用”文化例外“主张,抵御美国电影侵入方面,确实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总体看来却是收效甚微。尽管欧洲各国历来以强制的贸易配额,来限制好莱坞电影的进口,甚至通过各种手段联合起来进行抵御,但是美国电影仍然控制欧洲电影市场达四分之三世纪之久,而且在相当长的时考林·霍斯金斯等著:《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刘丰海、张慧宁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11页。

期内这种状况也许仍将继续下去。与此同时,文化例外背后所形成的”保护主义“还带来了文化发展缺乏活力等问题。在欧洲,许多大电视台的成长过程中保留了公共服务的性质,因此被指责为这些垄断电视台不擅长制作人们想看的节目。同时,文化产品的配额制度容易导致的一个有害结果是,可能鼓励一些本地公司为了得到政府的补贴,完全迎合政府的意志而进行影视节目的设计,制作、生产出许多”配额快餐“。而且很有可能,有能力的生产商花在说服政府得到补贴上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于花在制作精品上的时间和精力。另外,对电影和电视节目贸易的限制,特别是数量上的限制,会使消费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从正常渠道得不到满足的这部分需求,便常常由盗版来满足②。这些事实表明,尽管市场的力量会带来破坏性发展,但是,缺少了市场的充分介入,却也不见得就是十全十美的事情。如何在市场属性和文化属性之间获得必要的平衡,保证文化活力和多样性的同时存在,这将是当代文化发展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终极问题。

文化事业的运行与管理

两相比较,文化产业创新主要解决效率问题,处理的是”企业-顾客“利益关系问题;文化事业创新主要解决公平问题,处理的是”社会-公民“权利关系问题。由于两个空间的使命不同,资源配置的方式与原则不同,需要不同的文化管理体制相匹配。因此,文化管理的首要使命,是区分市场失灵和市场争胜两个空间的边界,分类设计管理方式,以激励创新、规制寻租,避免两个空间创新主体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越界,造成效率和公平的双重损失。

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在成熟市场经济体系基础上的文化管理体制往往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以市场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国家作为市场体系的服务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市场公平竞争,以竞争来获取文化发展的效率;但市场不是万能的,而仅仅是和政府一样作为文化资源配置的方式之一发挥作用。因此,在市场失灵的空间,形成以非营利性组织为中心的另外一种文化管理体制,即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以保证公民公平享有文化服务。其中,政府作为最大的公共服务组织,被寄予了更多希望。目前公共文化服务通过三种管理模式来实现:一是社会管理主导模式,它以美国为代表,也称间接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社会力量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对单万里:《法国”文化例外“主张的衰亡》,《读书》,2004年,第7期。

②A.Marvasti,”Motion PictureIndustry:EconomicsofScaleand Trade“,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EconomicsofBusiness,Feb.,2000.此在税收上予以鼓励。二是政府管理主导模式,以德法为代表,也称直接管理模式。主要是由政府以直接拨款、直接任命官员的方式来实现管理。三是政府-社会协同管理模式,以英国、瑞典、丹麦等国为代表,也称直接与间接结合模式。它一方面借助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分配拨款,避免过多行政干涉;另一方面,其资助幅度也明显高于美国模式。

美国政府机构中没有单独设立统管全国文化事业的行政部门,只是通过议会立法,成立了联邦艺人暨人文委员会、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国家博物馆基金会,作为联邦政府的文化代理机构。它们分别代表政府行使某一方面的管理职能,负责对全国重要的文化艺术活动计划协调和对非营利性文化团体和个人的财政资助。但它们没有行政管理权,在各地方政府也没有相应的对口分支机构。法国政府没有采取美国式的通过中介代理机构式的管理,而是成立主管文化事务的中央机构--文化部,从全局集中管理全国文化事业。文化部在各区都设有文化事务管理局,作为文化部的派出机构,统一对全国的文化事业实行直接管理。

英国吸收借鉴了上述两国的做法,建立起了三级管理体制:中央一级,文化、新闻、体育部,负责制定文化政策和统一划拨文化经费及审核使用情况;中间一级,各类文化艺术委员会,负责执行文化政策和具体分配文化经费;基层一级,是基层地方政府和地方艺术董事会,具体使用文化经费。三级单位,各自独立行使职能,无垂直行政领导关系。这样就避免了文化主管部门直接干预文化艺术。这个做法被称为”一臂之距“原则,是英国文化管理的法宝。相应地,各国对文化事业的直接资助力度也明显不同。在美国,是通过”非营利免税“的相关法规来作为文化调节机制的核心和基础,政府有选择地对非营利性文化机构给予有限的直接财政支持,平均占这类团体全部收入的10%左右;在英国,一般约占全部收入的30%左右;而在法国,可得到占全部收入60%以上的政府财政支持。通常文艺团体接收政府的资助越多,受到政府的干预也越多。欧美文化事业管理模式的差异造成这样的结果:在德国,公共艺术财政政策使该国人均拥有专职交响乐团数是美国的23倍,人均剧院数大约是美国的28倍。在欧洲,公共资助的文化机构用来教育年轻人,这有助于他们保持对艺术的高水准兴趣,政府文化开支常常相当于GNP 的一半。美国的做法,则与新自由主义精神在美国的蔓延不无关系。新自由主义最为重要的主张是,削减用于社会服务的公共开支,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是解除市场管胡熠:《欧美国家文化管理的经验与借鉴》,《重庆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制,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减少诸如环境和就业保障等问题所带来的制约。新自由主义同样不提倡公共财政支持艺术。在过去30多年里,美国政府的预算有增无减,但是花在艺术方面的资金特别容易遭到削减。截至1997年,美国国家艺术赞助基金只是30年前的一半水平。

我国文化事业的变革

我国文化发展从建国后一直定位为事业型发展模式,由政府全额投资提供文化服务,并从中央到地方设立相应的文化管理部门。目前,我国文化事业的管理主要由文化部负责,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分头管理相关各类细分内容。自1978年以来,为解决文化事业经费困难的问题,经财政部批准,以《人民日报》等报刊为代表,我国文化事业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政策,允许开展经营性活动。正是这一变化,改变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轨迹。改革的逻辑起点是我国文化事业缺少的不是公平,而是效率,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正是为了提高文化事业的效率,所谓的”事业单位运作机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与”计划经济、低效率、反市场“画上了等号。

但其实事业单位和计划经济并不是一回事,只是计划经济放大了在缺乏市场竞争条件下事业单位的弊端。但改革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追求产业化和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文化事业单位成为当前改革的既得利益者,而导致进一步改革的动力不足。其既得利益表现在:当事业性质能够带来经济补贴和税务减免的时候,文化单位就强调自身的事业属性;而当产业市场机会来到的时候,却又摇身一变,以自身经营特性驰骋市场,并凭借事业身份获取资源,转换为市场优势,造成了非公平性市场竞争秩序。所以有人评价说,”我们既苦于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政府该放手的还没放手;又苦于市场经济恶性膨胀,许多本该政府承担的却推给了市场。我们选择的是市场经济,不是市场社会,更不是市场政府“②。这种事业改革路径,客观上造成行政与市场相互对峙又相互渗透、双重体制胶着并存的局面,文化业内部,也面临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的冲突与合谋。2005年报刊业遭遇经营困境,被认为正是市场和政府角色错位而功能双重失灵的结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共文化需求“,和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公共文化网络体系、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管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和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其中,非政府组织在西方国家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是由政府来完成的,非营利性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据统计,当前我国正式登记的非政府组织约29万个,其中文化类的仅3000多个②。

当前由国家和公共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③:(1)公共财政直接投资。由公共文化机构生产并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2)产业政策扶持。包括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在政府加强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生产并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3)政府采购。政府委托专业化的公共机构,面向社会公开发布采购标书,采购在质量和数量方面符合政府要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4)委托生产。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根据公众需求,通过制定行业和产品标准规范,委托有资质、有信誉的社会机构生产和提供政府规划指定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5)特许经营。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在严格审查文化企、事业单位的资质、信誉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审批制度和市场监管,对某些需要实行特殊监管的准公共文化行业、文化产品和服务实行特许经营,促使其向社会提供合格、健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6)公共文化项目外包。少数缺乏管理和运营能力的准公共文化机构,可以采取政府或公共文化机构提出运营目标,并给予相应的财政或经费补贴,把公共文化项目整体对外承包,以及从市场招聘项目负责人等多种市场化的方式深圳市文化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组:《北京调研情况综述》,http:/www.szwen.gov.cn。

②转引蒋晓丽、石磊:《公益与市场:公共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5卷,第8期。

③参见齐勇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国家发改委网站(http:/www.sdpc.gov.cn)。

来搞活经营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2006年9月,我国首次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以六项举措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这包括:(1)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2)完善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对未成年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公共文化设施可向社会免费开放。(3)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4)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5)促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6)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经过这一轮的建设,我国文化事业供给短缺的局面将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尤其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