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化研究概论
7684500000049

第49章 传播与文化(1)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就”传播“说过这样的话:“传播是人类生活唯一的手段和目的。作为手段,它把我们从各种事件的重压中解放出来,并能使我们生活在有意义的世界里;作为目的,它使人们分享共同体所珍视的目标,分享在共同交流中加强、加深、加固的意义。”他又说:“传播值得人们当作手段,因为它是使人类生活丰富多彩、意义广泛的唯一手段。它值得人们当作生活的目的,因为它能把人从孤独中解救出来,分享共同交流的意义。”这些话今天读来,也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20世纪传播学成为显学,山门林立,异彩纷呈,删繁就简,可以辨识出三大基本类别,一种是“以媒介为中心”(mediacentric)的理论,一种是“以受众为中心“(audiencecentric)的理论,还有一种是”以社会为中心“(sociocentric)的理论。从传播关系上看,受众、媒介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传播与物质、精神、制度一道,堪称构成人类文化的四大要素。如果说文化的核心是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阐释,那么文化的过程就在传播之中。

符号与信息

“传播”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对它的理解是随着传播学自身的发展而发展的。传播学作为一个综合性研究领域,吸纳了自然科学范畴、人文范畴、社会科学范畴众多学科的养分。目前,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划分为两个路径,一是社会科学的路径,主要包含五类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语言学方法、政治学方法和文化学方法。二是信息科学的路径,主要包含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统计学方法。从第一个路径入手,理解“传播”的第一步是理解“符号“;从第二个路径入手,理解”传播“的第一步是理解”信息“。概而言之,从”符号“的角度看,所谓”传播“是”导致迪金森等编:《受众研究读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7页。

参与者不同程度地共享意义和价值的符号行为“。从”信息“的角度看,所谓”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②。

什么是符号?我们讨论的符号对应于英语中的sign,汉语里又称记号、指号、符码、代码等。符号可以分为自然符号(naturalsigns)和人工符号(artificialsigns),这里所论述的是人工符号。符号是文化的最小单位,符号多元而动态的集合构成了文化。举凡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视为一个个符号系统,如语言、动作、服饰、建筑、政治、神话、宗教、历史等等,概莫能外。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符号的世界。同时,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乃人类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美国哲学家皮尔士指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经验都是符号活动。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指出,人类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活动才能创造出使自身区别于动物的文化实体,并且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符号化能力。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很早就给”符号“下过这样一个定义:

符号是指示某些东西的事物。因此每一个符号同样也是一个事物,因为不是事物者,便是一无所是;但又并不是每一件事物同时也是符号。明确了事物和符号的这一区分,当我们言说事物,我们就应当明白,虽然有一些事物被用来意指他物,但是这一事实并不影响我们把事物和符号区分开来③。

这个定义把符号定位在指意的功能上面,显示了符号的最一般特征。语言的唯一功能是表情达意,以言指物,所以它是当仁不让的符号。但是事物也可以进而意指其他,所以以物指物者,同样也是符号。换言之,符号的基本功能就是表征(representation)。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两个部分组成,能指是声像,也就是感官可以把握索绪尔斯坦利·巴兰等:《大众传播理论》,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2页。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页。

③St.Augustine,OnChristianDoctrine,Bookone,H.AdamsandL.Searleed.,CriticalTheorySincePlato,Boston:MichaelRosenberg,2005,p.141.的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在符号使用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心理概念。例如,”豹子“,其发音和写下来的文字,就构成了一个能指,而”一个四条腿、凶猛而长满毛的猫科动物“这个含义,则是它的所指。索绪尔强调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连接基本上是人为的、武断的、约定俗成的:“事实上,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任何表达手段,原则上都是以集体习惯,或者同样可以说,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皮尔士进一步说明,构成符号的要素有三种:一是代表事物的符号(形式),二是被符号所指涉的对象(指称),三是对符号的解释(意义)。在他看来,符号只能通过解释者来传达意义,而解释者能对符号做出解释,得益于惯例和习俗。

人类之所以创造符号,是为了传达某种意义。但是意义并不完全由符号的表征所决定,而要由符号的阐释者以及阐释者所依赖的语境与文化所决定。换言之,符号系统的意义生成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基于此,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费斯克指出:“符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必须具有某种物质形式,它必须指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它必须被人们作为某种符号使用与承认。”②其中,“被人们作为某种符号使用与承认“,说的是符号系统的共享特点,也就是文化特点。从符号角度来看,文化就是一个由共享的意义、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表达或体现它们的符号形式所促成的体系了。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03-104页。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为信息。狭义上的信息专指与人类社会活动相关的社会信息,是指接受主体所能感觉到并且能够理解的讯号或符号,一方面具有可视、可听、可闻、可感的物质属性,另一方面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也就是说,信息可以被视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

信息具有社会层面。维纳曾提出:“任何组织之所以能够保持自身的内稳定性,是由于它具有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信息的方法。”假如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信息的流动和交换是维持这一系统的必要条件。而人生存在社会中,意味着不仅生活在信息流中,也生活在信息关系中。目前,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也就是说,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量更为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关于信息所说的一段话,是发人深省的:“最重要的是现在的信息已经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的主宰。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年代里,财富是以拥有多少土地、黄金、石油和机器设备来衡量的。而今天,对我们财富的衡量标准首先是信息:要看我们怎样获得和运用信息,对信息处理的数量、质量和速度如何来确定。”②归纳下来,信息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事实性:任何信息总是产生、传达在事实之后,先有事实,后有信息。(2)传递性:信息总是处在一定的流动过程中,可以不断扩散。(3)时效性:信息的效用有一定的期限,一旦超过期限,效用就会减少乃至丧失。(4)系统性:各种信息是相互关联的。

(5)指代性:信息可以集中、综合和概括各种消息和知识,可以使人们间接地认识更为广阔复杂的环境③。

媒介与传播

“媒介”的英文为media。从词源上看,拉丁语中的媒介(medius)意指“处于中间“、”一般的“、”不偏不倚的“。另一个替代形式(medium),则指称“中间”、“中心”、“公众”、“日常生活”、“人类社会“等等。

媒介一词具有多义性,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广义上的媒介是指承载、传递、交流符号与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诸如说话、写作、姿势、表情、服饰、音乐、表演、舞蹈等都可以被视为媒介。持”泛媒介论“的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将媒介定义为”人体的延伸“,比如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广播诺伯特·维纳:《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962年,第160页。

②见《纽约时报》,1993年2月27日,第4版。

③张国良等:《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麦克卢汉

是耳朵的延伸,电视则是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电话是声音和耳朵的延伸,键钮和拨号盘是人类思想能力的延伸,轮子是脚的延伸,计算机是人类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狭义而言的媒介又可从以下不同的角度理解:作为信息载体的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照片、电影、互联网等。作为技术手段的媒介,如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作为中介渠道的媒介,如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等。作为组织机构的媒介,如中央电视台、《纽约时报社》等。概而言之,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指传播活动的信息载体、技术手段、中介渠道、组织机构,或以上含义的总和。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美国传播学家哈特将有史以来的媒介分为三类,一类是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如口语、烽火台、旗语和鼓语等。另一类是再现的媒介,信息的生产和发送方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是信息的接收方不需要使用工具或机器,比如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最后一类是机器的媒介,不仅信息的发送方需要使用机器,信息的接收方也需要使用机器,比如电话、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从历史上看,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每一种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也就是一种新的媒介文化。

对符号、信息和媒介的理解,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传播的理解。”传播“的英文为communication,从语源上看,它在希腊语中有两个词根,com 是指与别人建立一种关系,munus则指代产品、作品、功能、服务、利益等,合起来即为共享、共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交流、交际。在中国,”传播“一词大约始见于《北史·突厥传》,其中有”传播中外,咸使知闻“一语。

Communication 目前有传递、播撒、发布、交流、沟通等含义。学术界关于传播的定义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达到126种之多,约略可以分为五种。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页。

“传递说”:即“发送”(sending)信息,强调传送者的中心地位。“交流说”:即“交换”(exchange)信息,强调传送者与接收者的双向沟通过程。

“影响说”:也叫劝服说,强调传送者对接收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达成某种效果。

“共享说”:强调传送者与接受者对信息、思想、态度或文化的分享。“符号说“:将传播视为一种现实得以生产(produced)、维系(maintained)、修正(repaired)和转变(transformed)的符号过程。

这五种定义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以信息为中心,将传播视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发送者送给接收者信息,并对其产生影响和效果。例如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著名的”五W 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信道说、对谁说、效果如何(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Effect)。第二类以人为中心,将传播看作一种意义的协商与交换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信息、文化中人(peopleinculture)以及真实之间发生互动,从而使意义得以形成或使理解得以完成。比如詹姆斯·凯瑞就提出:传播确切地说是一种互动,它不仅仅是再现或描述,事实上它也是对世界的塑形与建构。总体而言,传播是人类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活动之一,是人类传递、接受、交流、分享符号、信息与意义的行为、方法与过程。我们的文化过程,就存在于传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