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杂病论
7683000000024

第24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洽(12)

自“胸中烦而不呕”以下,皆为或然证。若胸中烦而不呕,是热聚胸膈,胃气尚未受其影响,去半夏、人参,是恐其补益而助邪,加全瓜蒌(栝蒌实)以除热荡实,化痰散结;若渴者,是木火内郁,有胃燥津伤之象,去辛燥之半夏,加入参(合前成四两半)、天花粉(栝蒌根)以清热生津;若腹中痛,是肝胆之气横逆犯脾,土被木乘,脾络不和,去苦寒之黄芩,加芍药(与方中甘草相合)以泻木和脾而缓急止痛;若胁下痞硬,是少阳邪气郁滞太甚,邪结于胁下,去壅补之大枣,加牡蛎以软坚散结;若心下悸,小便不利,是胆失疏泄,进而影响到三焦的功能,决渎失职,水饮停聚,去寒性碍气之黄芩,加茯苓以淡渗利水而宁心;若不渴,身有微热,是太阳表邪未罢,无里热津伤之象,去人参之壅补,以免留邪,加桂枝以微汗以和表;若咳,是肺寒气逆,去人参、大枣之壅补,生姜易干姜以温肺化饮止咳,加五味子以敛肺降逆止咳。

【辨治要点】

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成因:太阳病化热人里,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

【原文97】血弱气尽①,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词解】①血弱气尽:气血不足之意。

【释义】小柴胡证的发病机制。

血弱气尽,腠理开,是言患者气血虚弱,营卫失和,卫气不固,腠理疏松,外邪得以乘虚而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胁下乃少阳经循行部位,少阳受邪,经气阻结,枢机不利,所以胸胁苦满。

少阳属半表半里之位,邪人少阳,邪正处于相持局面,邪正交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互有胜负,相争不已,故见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又因胆热内郁,疏泄不利,故见嘿嘿:不欲饮食。

肝胆相连,脾胃相关,少阳受邪,脾胃多受影响。邪滞经脉则胁下痛;胆热内郁,疏泄失职,气滞于脾则腹痛;胆热犯胃,胃气上逆则呕逆。从部位而言,胆与两胁部位较高,邪从少阳而来,故云邪高,腹痛部位偏下,故称痛下。

病在少阳,用小柴胡汤应和解祛邪而病愈;若服后反见渴甚者,乃平素胃阳素旺之人,邪气深入,化燥伤津,邪入阳明,病已传变,当审证察因,对症治疗,大法只在清下之中。

【原文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小柴胡汤,后必下重①。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词解】①下重:大便时肛门部重坠。

【释义】小柴胡汤禁例。

得病六七日,脉浮弱,恶风寒,自是桂枝证,然桂枝证脉不迟,今兼脉迟,且手足温,椐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推断,当系太阳中风兼太阴虚寒,治应温中解表,方宜桂枝人参汤。医生屡用攻下,诛伐太过,以致中气大伤,土虚湿阻,进一步影响胆汁的疏泄。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司,故不能食。湿邪内阻,肝胆气机不畅,故胁下满痛。木郁不达,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脉外,则面目及身黄。后面的278条阐述“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因小便自利,则湿有去路,不致内阻,故不能发黄。今发身黄,自然是因小便难,即小便不利,湿热不得下泄使然。“诸颈项强,皆属于湿”,故颈项强者,亦是湿邪之故。其中胁下满痛,不能食及面目身黄等胆经病证,颇与小柴胡汤证相似,但因其非胆热脾寒,而是单纯的脾虚寒湿之证,自非小柴胡汤所宜。若强与小柴胡汤,因方中有苦寒伤气的柴胡、黄芩,服之则戕伤脾胃,使中焦阳气虚弱更甚。大便时肛门部重坠是阳气下陷的表现。

“本渴饮水而呕者”,是饮邪内停,气不化津,津不上承的“水逆证”,宜用五苓散治疗。误用小柴胡汤,进一步损伤中阳,以致胃气虚冷,食后引动胃气上逆而哕。

【原文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释义】三阳俱病,治从少阳。

伤寒四五天,正是病邪向里传变之期。虽有“身热恶风,颈项强”之表证,但比重不大;胁下满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手足温而渴为阳明热盛达于四末,耗伤津液所致。三阳证见,邪气由表人里,表邪已微,里热未盛,邪郁少阳,汗吐下三法皆非所宜,治从少阳,法宜和解,主用小柴胡汤。使枢机运转,上下宣通,内外畅达,则三阳之邪,均可得解。但在运用小柴胡汤时,应根据表里轻重,详细分析,参照少阳病或然证之治法,适当加减,灵活运用。

【原文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小建中汤,以甜故也。

【释义】土虚木乘腹痛的证治。

伤寒,阳脉涩,是脉浮取而涩,为气血不足。阴脉弦,是脉沉取而弦,弦是少阳主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不能生化气血,所以脉涩。脾主大腹,脾虚又见少阳主脉,势必引起少阳之邪内侵,即“土虚木乘”,故而发生“腹中急痛”。“腹中急痛”是腹痛时自觉有紧缩拘急之感,触摸之则腹肌痉挛紧张而成条索之状。

病变的机制包括脾虚、气血不足和少阳枢机不利几方面,而以脾虚为主,并且是脾虚造成气血不足,是脾虚招致木邪横逆。而“木邪乘土”后势必加重脾虚的程度,也因其脾运失职,气血更加亏虚。所以用小建中汤建中补虚,缓急止痛。中气得建,化源充足,气血自然可复。若服药后,腹中急痛不止,说明少阳之邪太盛,此时须用小柴胡汤清疏肝胆,和解少阳。

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两方都是土木两调的方剂。前:耆偏重于温补,是培土以盛木,后者偏重于清疏,是伐木以救土。若病变以少阳为主,兼见腹痛,可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治疗(96条小柴胡汤加减法)。

小建中汤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方中重用饴糖,甘温补中;桂枝、生姜温中散寒;芍药和阴补血,缓急止痛;大枣、甘草补中益气。共成平补阴阳,建复中焦,生化气血,缓急止痛之剂。

联系后面的相关条文,将其辨治要点归纳于下。

【辨治要点】

主症: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喜温按,或伴轻微恶寒发热。

成因: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治法:温中补虚,调和气血。

方药:小建中汤(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原文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释义】小柴胡汤的应用思路。

从“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中观察,小柴胡汤适应证的临床表现颇多,不可能在一个患者身上全部见到,也无需诸证俱备才可用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就是这个意思。“一证”应当以“主证”为据,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呕吐,不欲饮食,神情淡漠”等。其次,“一证”应当与“不必悉具”两相对照理解,不要机械地认为是只有一个症状,也可以是二个、三个,只要其部分症状已经能够反映出少阳病病变的特点,就可以使用小柴胡汤。

少阳病属半表半里证,本不应攻下,误用攻下会有不同的变化。“柴胡证仍在”是其中之一,说明病邪未因误下而内陷。“有是证用是方”,所以“复与柴胡汤”。然而f毕竟下后正气受损,抗邪乏力,服汤后正气得药力相助,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所以,蒸蒸而热,阳气振发,继而汗出邪解。

【原文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释义】外感里虚证治。

伤寒二二三日,病程尚短,又未经误治。故知是里气先虚,心脾不足,气血双亏,复被邪扰而致心悸而烦。“心中悸而烦”是本证的特点,然悸与烦又有虚实之分,本证即非水气凌心之悸,又非热扰胸膈之烦,更不是少阳胆火炽盛之烦悸证,此乃里虚邪扰气血不足,心无所主则悸,神志不宁则烦。此证里虚为先,故当先治其里,而建其中气,安内以攘外,用小建中汤外和营卫,内益气血,有表里兼顾之功。

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方取桂枝汤,外能调和营卫,内能调和脾胃,滋生气血阴阳。在此基础上重用饴糖,甘温补中,调和脾胃,缓急止痛。又倍用芍药,酸甘化阴以滋阴养血。合甘草、大枣补脾益胃,助其建中之力。桂枝、生姜外散表邪以兼顾伤寒外感。辛甘酸合成,取其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诸药组合,平调阴阳,协和营卫,能使脾胃健运,气血充盛。

本条与100条都用小建中汤,一治腹中急痛,一治心中悸而烦,虽见证不同,但均是建中补虚、资生气血之法。

【原文103】太阳病,过经①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②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词解】

①过经:病传他经。此处指太阳表证已病传少阳。

②心下急:胃脘部拘急窘迫。

【释义】大柴胡汤证治。

太阳病十余日,病邪未能外解,转而传入少阳,谓之“过经”。病人少阳,当以和解为主,汗、吐、下之法均属禁忌。今反二三下之,是为误治,误治可能产生变化。至于如何变化,还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表明邪气并未因下而内陷,病邪仍在少阳,故先与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服小柴胡汤后,如枢机运转,病即可愈。

若服小柴胡汤后,病未好转,反而加重,由喜呕变为“呕不止”,此乃邪热不解,内并阳明,热壅于胃,胃气上逆所致;由胸胁苦满变为“心下急”,是邪入阳明,胃热结聚,气机阻滞所致;由心烦变为“郁郁微烦”,是气机郁遏,里热渐甚。从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说明邪由少阳误治,化燥成实,兼人阳明。少阳证不解,则不可下,而阳明里实已成,又不得不下,遂用大柴胡汤,和解与通下并行,双解少阳、阳明之邪。

本方为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合方加减而成,即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方中柴胡、黄芩疏利少阳,清泄郁热;芍药缓急止痛;半夏、生姜降逆止呕;枳实、大黄利气消痞,通下热结;大枣和中。诸药配合,共奏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功,实为少阳阳明双解之剂。

大柴胡汤有一方两用之妙:原方组成无大黄,阳明里热不甚者用之得宜;一方加大黄,阳明里热已盛者用之适当。临证大黄运用与否及其剂量多少,可根据病证性质与里热程度,酌情调配。

【辨治要点】

主症: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干结或下利伴见小便色黄,苔黄少津,脉弦数。

成因:少阳郁热兼有阳明里实。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原文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①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臣亿等谨按:《金匮玉函》方中无芒硝。别一方云,以水七升,下芒硝二合,大黄四两,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服五合,微下即愈。本云,柴胡再服,以解其外,余二升,加芒硝、大黄、桑螵蛸也。

【词解】①日晡所:午后3~5时。日晡,指申时太阳明艳亮丽。所,表示约数,可译:勾“左右”、“上下”。

【释义】大柴胡汤证误用丸药攻下后的证治。

伤寒13日不解,有向里传变趋势。传变与否,据证而定,今见胸胁满而呕,知邪传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胆逆犯胃;日晡所发潮热,知邪人阳明,腑实已成。合为少阳兼阳明里实之证。多为大便燥结难下,可取和解兼通下之法。投以大柴胡汤,可诸证悉除。今反见下利,是与病情发展趋势不符,须探究其原委。

本证为少阳兼阳明里实证,应以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攻下里实,则病可愈,不应出现下利,今反下利者,是治不如法,乃医者不明其理,误用丸药攻下所致。丸药性缓力轻,但作用持久,不仅未能荡涤胃肠燥实,泻下之性却留中而致微利,故虽下利而潮热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