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齐民要术
7682800000006

第6章 齐民要术卷第一(1)

耕田第一

《周书》曰①: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nòu)②,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世本》曰③:倕(chuí)作耒耜④。倕,神农之臣也⑤。《吕氏春秋》曰⑥:耜博六寸⑦。

《尔雅》曰:斪(qú)剧谓之定⑧。犍为舍人曰⑨:斪剧,锄也,名定。

《纂文》曰⑩:养苗之道,锄不如耨,耨不如铲。铲柄长二尺,刃广二寸,以划地除草。

许慎《说文》曰:耒,手耕曲木也。耜,耒端木也。剧,斫也,齐谓之镃(zi)基。一日,斤柄性自曲者也。田,陈也,树谷日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日,古者井田。刘熙《释名》曰:田,填也,五谷填满其中。犁,利也,利则发土绝草根。耨,似锄,妪耨禾也。剧,诛也,主以诛锄物根株也。

【注释】①《周书》:也叫《逸周书》,是记载周代史事的先秦古书。今传本并非完秩,本条不见于今本,当是佚文。《太平御览》(简称《御览》)卷七八炎帝神农氏及卷八四○粟均有引到,文句基本相同。②耨:短柄锄。《吕氏春秋·任地》:耨,柄尺,此其度也。柄长只有一尺,操作时只能俯身或蹲着单手使用,就是《释名·释用器》说的妪耨禾也(妪通伛,曲背弯腰)。《说文》:鉏,立薅斫也。钽即锄字,才是立着薅草的长柄锄。③《世本》: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后人增补至汉)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邑)、作(制作)等。已佚。④南宋罗泌《路史·余论》引《世本》同《要术》(倕作垂)。⑤此为东汉末宋衷的注。倕,相传是古代的巧匠。⑥《吕氏春秋》: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编写,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其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是我国最早论述农学的专篇。有东汉高诱注本。⑦《吕氏春秋·任地》所记是耜宽八寸,耨宽六寸,《要术》引作耜博六寸,疑有误。⑧见《尔雅·释器》,文同。⑨犍为舍人:汉武帝时人,《尔雅》的最早注释者,曾任犍为郡文学卒史,后内迁舍人(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故又称犍为文学。或谓姓郭。其他不详。⑩《纂文》:南朝宋何承天(370~447)撰,纂录杂记之作。书已佚失。本条《御览》卷八二三耨引到,脱讹颇多,不及《要术》完好。铲,短把狭刃的小手铲,比耨更狭小,用它俯身划除苗间杂草时更方便。《要术》所引以上5条《说文》,与今本《说文》颇有差异。《说文》有枱无耜,木部:枱,耒耑也。即耜字。属字所释云云,见于木部榍字下,而斤部厮字只是:斫也。从斤,属声。田字的象四口,《说文》作象四口,口即古围字。耕字的一曰,古者井田,徐锴本《说文》是古者井田,故从井。而一曰之说,与耕字不协,据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一耕字注引《说文》尚有或作畊,古字也一语,则异释的古者井田是对异写的哜字说的。古书流传至今,每多嬗变,《说文》亦然。《释名》:东汉刘熙撰,训诂书,特点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释字义,推究其所以命名的由来,为汉语语源学的重要著作。以上所引《释名》第一条见《释名·释地》,下三条见《释名·释用器》,有个别字差异,不碍原义。

【译文】《周书》说:神农时候,天上落下了粟,神农就垦地把它种下去。创制陶器;铸造斧头,作成耒耜、锄头和耨(nòu),用来垦辟草莽荒地,然后五谷才能兴盛起来,在天然百果之外,扩大了食物储藏。

《世本》说:倕(chuí),创作了耒耜。〔注说〕:倕是神农之臣。

《吕氏春秋》说:耜的宽度是六寸(?)。

《尔雅》说:包斤(qú)厮叫做定。犍为舍人注解说:包斤厮就是锄,也叫做定。

《纂文》说:养苗的方法,用锄不如用耨,用耨不如用铲。铲的柄二尺长,刃二寸宽,用来贴地平推划除杂草的。

许慎《说文》说:耒是手工翻土的弯曲木杖。耜是耒头上的木刃。斯,就是斫,齐地叫做镃(zī)基。一说,用天然弯曲的木柄装的横刃斧头叫做厮。田,陈列的意思,种植谷物的地叫做田,形状是四面的口围着,当中的十是纵横的阡陌分布着。耕,就是犁。从耒,从井的声。一说,〔或作哜〕,是古时的井田。

刘熙《释名》说:田是填的意思,是说在里面填满着五谷。犁是利的意思,锐利了就能起土断绝草根。耨,像锄,是弯着腰除草的。厮是诛的意思,靠它刨土诛杀杂草的根株。

凡开荒山泽田,皆七月芟(shān)艾(yì)之,草干即放火,至春而开垦。根朽省功。其林木大者(yīng)乌更反杀之①,叶死不扇,便任耕种。三岁后,根枯茎朽,以火烧之。入地尽矣②。耕荒毕,以铁齿漏(lòu)楱(còu)俎候反再遍杷之③,漫掷黍襟,劳郎到反亦再遍④。明年,乃中为谷田。

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燥耕虽块,一经得雨,地则粉解。湿耕坚垎(hé)(胡格反),数年不佳。谚曰: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言无益而有损。湿耕者,白背速锅楱之,亦无伤;否则大恶也。春耕寻手劳,古日耰⑤,今日劳。《说文》曰:耰⑥,摩田器。今人亦名劳日摩,鄙语曰:耕田摩劳也。秋耕待白背劳。春既多风,若不寻劳,地必虚燥。秋田(zhí)(长劫反)实,湿劳令地硬。谚曰:耕而不劳,不如作暴。盖言泽难遇⑦,喜天时故也。桓宽《盐铁论》曰:茂木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⑧。

【注释】①(yīng)杀之:,环割。这是在主干近根处环割去一圈宽阔的树皮,使不能愈合,深及新的木质部,阻止树体内营养物质的上下输送,使树自然枯死。有些像现在的环状剥皮,但措施和目的要求不同。②入地尽矣:连地下的根也死尽了。大树在环割去树皮后,第二年虽然不再长叶遮荫,但还没有全部枯死。三年后可以砍掉全枯的树干,堆在根桩上添柴草引火燃烧,连带烧及地下的根系。烧过有暖土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腐殖质的分解转化,有利于作物的吸收。灰烬可以增加土壤中的钾肥含量。③铁齿漏(lòu)楱(còu):这是牲畜拉的铁齿耙,不是手持的钉耙。《东鲁王氏农书》(简称《王氏农书》)认为就是人字耙,但也不排斥方耙。它用于耕翻后的耙细土块,平整土地,灭茬除草。也用于苗期的中耕松土。都是有利于保墒抗旱的。④劳:耢,无齿耙,是用荆条、藤条之类编成的整地农具,也叫盖或摩(今写作耱)。用于耙后进一步平地和碎土,兼有轻微压土保墒作用,故又得摩、盖之名。也用于下种后覆土和苗期中耕。⑤耰:一种木制的大椎,最早的碎土、平地农具,也用于覆土。现在也还有应用。所谓古时叫耰,现在叫耢,只是就两者的功用和整地作业而言,不是说两者的形制等同。⑥耰,今本《说文》从木作耰,入木部,从木,受声。⑦泽:指土壤水分。从水分来源说,指雨水,灌溉水;就水分含量说,包括渍水、潮湿、湿润适度、水分不足等状况。这里是指土壤有良好的墒情。这样,就要想法保住它。耢就是为保墒创造良好条件。这在华北旱作地区是尤其重要的。所以,耕而不耢,就等于自己捣乱胡闹了。⑧见《盐铁论·轻重》,木作林,余同。

【译文】凡在山地和低洼地开荒,都要在七月里先把草割下来,草干了就放火烧它,到第二年春天再开垦。这时草根腐朽了就省功力。其中那些大的树木,在树干上切割去一圈树皮,使树枯死,叶死了就不再遮荫,便可以耕种了。三年之后,树根枯了,枝干也朽了,再放火烧它。这样,连地下的根也死尽了。耕垦完毕,便用铁齿耙耙两遍,撒播上黍或穄,接着耢盖两遍。到明年,便可以用来种谷子。

凡耕高田低地,不论春季还是秋季,都必须在土壤燥湿合宜的时候去耕为好。如果雨水或多或旱不调匀,宁可在干燥时去耕,切不可湿时去耕。干燥时耕,虽然土垡成大块,只要一下雨,土块就会碎解开来。湿时去耕,土垡干后结成硬块,〔土圪垯散不开〕,那地几年都不会好。农谚说:湿时去耕,雨后去锄,还不如回去。这是说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万一湿耕了,到稍微干燥土面发白时,赶紧用铁齿耙耙过,还不妨事;不然的话,结果很坏很坏。春耕的地,随手就耢过,古时叫做棱,现在叫做耢。《说文》说:耰,是摩田的农器。现在人也还有称耢为摩的,俗话就说耕田摩耢嘛。秋耕的地,等到土背发白时再耢。春天干风多,如果不随手耢盖,土壤便会透风干燥。秋天多雨,土壤下塌紧实,湿时耢盖,便会板结坚硬。农谚说:耕后不耢,如同作耗胡闹。这就是说,土壤润泽是难得的机会,要珍惜不容易碰上的好时机啊!桓宽《盐铁论》说:茂密的林木之下没有丰草,大块的土壤中间没有好苗。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①。犁欲廉,劳欲再。犁廉耕细,牛复不疲;再劳地熟,旱亦保泽也②。秋耕稳(yǎn)一感反青者为上。比至冬月,青草复生者,其美与小豆同也。初耕欲深,转地欲浅。耕不深,地不熟;转不浅,动生土也。菅茅之地③,宜纵牛羊践之,践则根浮。七月耕之则死。非七月,复生矣。

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④,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禾冀(jì)羹懿反种,七月、八月犁稳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

凡秋耕之后,牛力弱,未及即秋耕者,谷、黍、禾冀、粱、秫茇(bá,旧读fú)方末反之下,即移赢速锋之⑤,地恒润泽而不坚硬。乃至冬初,常得耕劳,不患枯旱。若牛力少者,但九月、十月一劳之,至春稿(dì)汤历反种亦得⑥。

【注释】①秋耕欲深,春夏欲浅:华北秋季常有阵雨,秋耕深了有利于收墒、蓄墒,为来年春播提供好墒情;秋耕后经冬入春,土壤经过反复冻融,促进风化,使土体酥散,结构良好,而且深耕加深了耕作层,有利于深土熟化,所以秋耕宜深。春夏没有这样的条件,而且北方春多风旱,夏天进入高温,如果深翻,等于揭底跑墒,土壤又不易熟化,所以不宜深耕。②旱亦保泽也:天旱也能保住下墒。启愉按:北方旱作农业最重要的一环是保墒防旱。仅仅做到解冻后及时耕地,远远解决不了春播要求,必须进一步设法保住土壤中的原有水分,才能满足出苗生长的要求。这就要依靠耕后随即耙地,把土块耙碎耙细,切断和打乱毛细管通道,使上行水分阻断在细土层之下,因而保住下层的墒。《要术》强调耕后耙地,金元时期的北方旱作农书《种莳直说》要求犁一次耙六次,都是这个道理。但是,仅仅依靠耙松土壤还是不能保证不跑墒的。因为耙后虽然切断了毛管水的上升蒸发,但松土层存在着大量的非毛管孔隙,水分会以气态水的形式通过松土层孔隙而扩散损失。随着气温的继续上升,底墒、深墒上升到松土层之下而以水汽的形态散失就更加严重。因此,必须采取另一种措施予以补救。这补救措施就是耢。因为耢有盖压的功效,通过耢,使上层松土轻轻压紧,堵塞非毛管孔隙,避免漏风汽化失墒,也阻断了底、深墒的跑失。《要术》对耢比耙更强调,更随处关照,卷前《杂说》尤其谆谆告诫耢的重要和急迫,都是这个原因。所以,耕后不耙不行,耙后不耢更不行。这里说天旱也能保住下墒,并非虚语。③菅茅:茅草。菅、茅本是两种禾本科的杂草,但古时常是统指茅草。茅草具有长根茎,蔓延很深很广,生长力极强,生命力亦极顽固,很难根除,最为可恶。《要术》采取的办法,短期间有效,要根绝仍有困难,因为没有踩断的深层根茎,要不了很久仍会死灰复燃。④把青草耕埋在地里作绿肥,《汜书》已有记载,《要术》叫做稳青。这里是进一步有意识地播种豆科作物作绿肥,并已认识到豆科作物有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种豆科作物作绿肥,最早见于《广志》,见《要术》卷十苕(六八)。⑤锋:一种有尖锐的犁镵而无犁壁的农具,起土浅,不覆土壅土,起破碎表土、切断毛细管通道、保蓄下墒和灭茬作用。夏秋之间,牛要夏耕和运载秋收作物,容易疲劳,而锋的拉力轻,所以赶紧用来浅锋灭茬,借以锋破表土,保住下墒,避免秋收的地暴露着失墒干硬。这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的应急措施。粱:粟的一种好品种,不是高粱。秫:糯性的粟,不是糯稻。傺子:黍之不粘者。襟,后人与稷混淆,但《要术》中稷是指粟。⑥稿种:指不耕而种。种法没有讲,可能是点播,但也不排斥耧车冬播,或撒播盖耱。下文《种谷》,瘦地就有不耕而种。

【译文】秋天耕地要深,春天、夏天要浅。犁起的土条要窄些,耢的次数要两遍。犁条窄了就耕得细,牛也省力不疲劳。耪过两遍,地整熟了盖压着,天旱也能保住下墒。秋耕要把青草掩埋在地里最好。等到冬天,冬草又长出来,〔来春再耕翻〕,就同小豆一样肥美。初耕的地要深,再耕的地要浅。初耕如果不深,地不会匀熟;再耕如果不浅,会把生土翻上来。长着茅草的地,要赶进牛羊在地上践踏过,践踏过根会向上面浮起来。到七月里耕翻,就会枯死。不是七月里耕翻,仍然会复活。